漢世祖 第441節
入城之后,對于王璘一干人等,馬全義等人還是表現出了禮待,對他們的義舉表示高度肯定。尤其是對王璘的經歷,很是贊揚,說他為報父仇,挺劍殺胡,是兩義并舉。 不過,這顯然只是表面現象。如果王璘真有復仇之心,怎么會當了契丹二十年的順臣,替其為官做將,即便早年迫其勢大,無奈臣服,但當年趙延壽舉旗于幽州,燕地軍民豪杰響應無數,當時為什么不帶著人追隨,同契丹人作戰。 究其原因,還在于此番,大漢來勢洶洶,兵雄勢大。并且,王璘是那些漢族軍事地主中,比較落魄的那種,混了二十年也才區區一縣之統軍,與韓氏、耿氏等遼國的頂級漢人家族相比,完全沒有可比性。 再加上,同為漢人,從感情上而言,也親近些,當然,這是最次要的原因,時機適當之時,拿出來用用罷了。 簡陋的衙堂前,十幾名偽軍軍官狼狽地站著,垂頭喪氣的,周邊由數十名精銳漢卒侍立著,馬全義、李漢瓊、馬仁瑀三名將領則站在臺階上,打量著這些漢族軍官。 素有俠氣的馬仁瑀,盯著他們,語氣憤憤:“你們這些人,入遼已久,與契丹人為奴為婢,給遼國納糧,為其作戰,可還會說漢話?” 馬仁瑀氣勢凌人,令人不敢側目,其中一名領頭的軍官,主動出列,拱著手,底氣不足,應道:“將軍,我們也是漢家兒郎,自然會說國語?!?/br> “呵!”馬仁瑀嗤笑道:“我還以為,你們現在只會說契丹語言了!” 馬仁瑀歲不過26,但從軍已有十二三載,久經沙場,戰功卓著,如今已官至龍捷軍廂將,青年驍將,就像一把鋒芒畢露的寶劍,銳氣難當。這些降將也多見過馬仁瑀躍馬縱橫,殺人如麻的英姿,是故聽其怒言,多顯惴惴。 信安軍使李漢瓊也開口了,表情凜然嚴肅,言簡意賅,語氣嚴厲:“既為漢人,為何不提刀殺胡,反而助其為虐,對抗王師?” 面對這等問罪,領頭的軍官,嘆道:“我等皆屬遺棄之人,身家性命為人所制,如弓矢cao于人手,無可奈何??!” “如爾等這般,跟隨胡虜,肆虐幽燕,戮殺漢民,本當罪死!”馬全義上前一步,虎目神采懾人,朗聲道:“念爾等身不由己,或免一死。今有圣天子,為雪漢家二十年之恥,興師伐遼,提兵百萬,北上擊賊,必欲收復關山,破亡其軍。詔下之日,三軍將士,歡呼踴躍,燕趙豪杰,慷慨影從,四方志士,無不昂首北望,殷殷以盼王師告捷。 天軍之來,如泰山壓卵,勢若洪流,漢家兒郎振奮武功,胡人猶能猖獗幾時?你們這些舊地遺民,不趁早改旗易幟,改邪歸正,棄遼歸漢,難道還欲為契丹人賣命,至死無葬身之所的境地嗎?” 馬全義這番話,實則已經給這些漢族軍官指出了明路,只有歸順大漢,并戴罪立功,才有活路。而這些漢族軍官,當然領會到了,當即拜倒,表示愿意棄暗投明,重歸大漢,為漢軍效力。 馬全義這才露出滿意的笑容,當即安排他們回俘虜營,勸告偽軍,安撫軍心,勉以歸誠之意。并贈醫施藥,調撥一部分糧食與他們,同時把軍中的幾名宣慰郎官遣入其營,進行思想改造。 “馬將軍,這些俘虜,能相信嗎?”處理好收降事宜,三名漢將于堂間議事,馬仁瑀不由問道,言語中表示懷疑。 “小馬將軍有何看法?” 在大漢軍中,馬仁瑀“小馬將軍”的名號已經闖出來了,又有馬全義這個老馬在,是故被這樣稱呼,馬仁瑀倒也沒覺得被小看。 迎著馬全義的目光,馬仁瑀說道:“這些降軍雖屬漢人,但終究長期在契丹治下,多受胡風影響,且其家小仍在遼軍治下,今雖戰敗受俘,若說他們因此而歸心,為大漢盡忠,我不信!” 聞之,馬全義不由笑道:“小馬將軍不僅英勇善戰,膽略過人,還頗有見識??!” 在邊上,李漢瓊則保持著他的麻木臉,聲音從容得有些冷淡,道:“既然投降了,可就由不得他們了。對這些俘虜,可區別對待,灤平營籍的人,可收容入軍,補充損失,日后東進,可為先驅。至于遼東籍者,暫作勞役安排?!?/br> 李漢瓊也是這些年,漢軍中的后起之秀,如今也才三十出頭,身體強健魁梧,氣力驚人,驍果菁英,為人嚴肅,性格麻木而剛強,極為善戰。 看著李漢瓊漠然的神情情,馬全義有些感慨,說句大不敬的話,這性格表現,有些像少年期的乾祐皇帝。 馬全義則道:“陛下曾說過,遼國治下,有幾十萬的漢人,如能引其反正,復為大漢效力,于遼國而言,就是極大的打擊。此次,我們收降雖只這千五百人,卻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只要善加處置,所起的效果,將難以估量。 有這些人做榜樣,此后作戰,契丹人不敢全信屬下漢卒,而漢卒也不會再拼死為其效力。似王璘這樣的本地豪強,就是明證,遼國諸族之間,人心終究難齊??!” 勇猛固然是馬全義一直以來的素質,但除此之外,他還會動腦,早年追隨劉承祐,屢屢在軍略上出言畫策,從那時候起,劉承祐就知道,這是個可塑性很強的將領。 而在常年戍防永清的過程中,他的領導、決斷能力,都鍛煉出來了,并且也具備了不俗的大局觀與戰略眼光。此番北伐,大漢的統帥陣容足夠豪華,但真正豪華的,還是這些作為統兵中堅的將領,諸軍之中,名將堆集,對于劉承祐而言,實在場富裕仗,完全不愁無人可用。 聽其言,馬仁瑀若有所思。另外一邊,李漢瓊則沉聲說了句:“倘若因為這些人的投降,遼國把他們的家人聞罪抑或殺害,那也不怕他們再生異心!” 聞之,二馬都不禁側目,注意到李漢瓊那如堅冰一般不化的表情,都不由感到少許的寒意,此人確實狠。事實上,從李漢瓊的話里就能反應出,對那些偽軍,可cao作的手段還有很多。 而對那些偽軍而言,在遼是身不由己,在漢又何嘗不是,他們的處境,注定尷尬,除非漢遼之間,徹底分出個結果。 不過,馬全義沒有就李漢瓊的話深入思考的意思,從其本心,不愿意耍什么陰謀。想了想,說道:“我們議一議下一步動向吧!” “馬將軍直接說吧!”李漢瓊又簡潔有力地應道。 很明顯,在場的三名漢將,以馬全義為主。不提他與皇帝的關系,哪怕僅憑資歷,他都足以壓服另外兩人。 馬全義也不故作謙辭,蛇無頭不行,何況軍隊,自然該當仁不讓,負起責任來。略加考慮,馬全義說道:“大軍北上后,遼軍全面收縮防御,我們奉命東來追擊,本欲尋求殲東路遼軍一部,卻不料陣斬高模翰。 東路遼軍,本以漢人、奚人、渤海人為主,經石城一戰后,遼軍損失慘重,軍心動蕩,士氣低落。我有意暫時駐軍于此休整,并請命行營,東進攻擊灤平營三州,將盧龍地區拿下,封鎖榆關,將遼軍徹底割裂開來。若能尋機通過榆關道,進攻遼東地區,那將對遼軍造成更加重大的打擊!” 聽完馬全義的想法,馬仁瑀露出躍躍欲試的表情,這是分兵之策,而在偏師之中,則是建功立業的好時機,當即表示贊同。 李漢瓊則道:“如今我們三支軍隊加起來,尚且不足7000步騎,即便加上俘虜,也不滿萬,兵力過于薄弱了,足守不足攻。東路遼軍雖敗,但在兵力上仍勝過我軍,且難料其是否有后續援兵。想要完成攻略目標,需要增兵,穩固糧道,保證糧食軍械的供給!” “李將軍所言甚是!”對于李漢瓊的見解,馬全義表示完全認同,看著二人,拿出一份軍報,說道;“我欲上書行營,請示陳留王,二位可愿與我一同署名?” 馬仁瑀當即頷首,李漢瓊則伸出手:“筆來!” 第222章 鑾駕臨幽州 乾祐十一年九月初九,踩著九月上旬的尾巴,花費了約二十日的時間,水陸并進,幾經周轉,幽州在望。從東京出發的時候,御營只有三萬人,一路北上,等過固安縣后,已膨脹至八萬之眾。 其中,除了安審琦留在永清等候御駕的兩萬河北州兵,便是數萬鄉勇民夫以及轉運的軍需物資。已經進入九月,冬季也不遠了,冬衣、冬鞋以及御寒的物資,后方在生產,朝廷在籌措轉運。 事實上,此次北伐,大漢這邊是做好了長期作戰的打算的,就體現在各類軍需物資的準備上。 過巨馬河之后,劉承祐是舍舟登岸,所有的船只,都用來轉運輜重,也順便讓那些在船上待膩了的將士們接接地氣,調整軍容,恢復精神。 御駕,自然是在眾星拱月之間,再往北,可就是漢遼雙方的直接碰撞區域了,再沒有比皇帝安危更重要的事情了,是以,作為都部署的趙匡胤御下也越來越嚴。 空間開闊的鑾駕內,擺著疊疊奏章,除了來自東京的少量要務之外,都是這段時間與遼軍作戰形勢匯報、諸軍的戰果以及一些燕軍、燕民的情況。 “馬全義卻也不負我的期望!”平靜的面容間,劉承祐嘴角微微勾起。 前后長達數十日的對遼廝殺中,漢軍中涌現出了一大批的作戰功臣,其中馬全義算是戰果最大的了。當然,劉承祐關注他,也因為這是自己的故人,雖有言說,指揮作戰,忌諱遠近親疏,劉承祐也在大局上盡量保持公平。 然而,若沒有嫡系故舊,維持上下尊卑,如何掌控大軍,只需做到賞罰分明,那么別的人只會因為皇帝的優寵而羨慕,甚至主動靠攏,積極表現。事實上,大漢軍中,想成為下一個馬全義、楊業、潘美的,可大有人在。 不過,劉承祐關注馬全義,不只是因為他的戰功,還在于他向東進攻并提出進取遼東的構想。經過30年的經營,渤海遼東、渤海,早成了遼國的縱深、糧倉。渤海,更是號稱海東盛國,如果把戰爭蔓延至遼東,甚至收復之,那對于遼國的打擊將是刻骨銘心的。 但是,構想是個好構想,想要實現可就沒那么容易了。 一者,對于遼東、渤海故地的了解,大為不足,與中原割裂這么久,如今是什么情況,更是難以探得,城池、道路、民情,一概模糊,甚至于很多信息,都是通過一些古籍史冊才知道的。 二者,在東邊,遼軍的實力也不算弱,按照其兵籍制度,真被逼迫到一定份上,廣征丁壯參戰,也是正常的事。事實上,隨著漢軍的大規模北上,契丹國內,耶律璟已經在大動員了,其南北兩部的諸契丹部族,都收到了征發令。 三者,灤平營地區,或許能夠拿下,但要打通遼西那條狹小走廊,也是個問題,其自榆關出擊,進攻遼東,也是千里遠征,如果再進取渤海故地,最終的路程還要倍之。兵少了不足攻,兵多了,這么長的路,后勤補給是個大問題,雖說有因糧于敵的說法,但那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藥方。 至于通過海路進攻遼東,也只是提出了一個思路,具體能否實現還得看靖江軍都指揮使郭廷渭及他屬下的水軍了。真當跨海運兵作戰,是件容易的事,動動嘴皮子就行了? 這些年,郭廷渭在萊州、密州訓練水師,繪制海圖,了解水文情況,規劃安全路線,重心實則是放在南方的。對于北面,雖有兼顧,但真沒有做太過細致的規劃,當然,也是為了避免引起遼國的忌憚,使其獲悉漢軍的謀劃,以致于萊州灣里的漢軍水師,規模保持得很小,大頭都在南邊的密州。 況且,水軍順利地在渤海灣對面登陸,在敵情并不明朗的條件下,想要有所建樹也是不容易的。是故,劉承祐給郭廷渭的發兵詔書,明確指示他,宜從權變,不必強求,哪怕是為了將來積累經驗都可以。 事實上,只要水軍那邊,能對遼東起到一定的襲擾作用,劉承祐就已經滿意了。 “陛下,趙都帥遣人來報告,前方將至宛平,陳留王、燕王、行營將帥及幽州文武,已做好迎駕事宜!”在劉承祐思慮間,隨行的張德鈞在鑾駕外通稟。 沒錯,內侍又換成了張德鈞,那孫延希在途中病了,但皇帝身邊又不能沒有使得順手的內侍,于是發諭回東京,讓張德鈞到營前伺候。對此,張德鈞也是很積極。 聞之,劉承祐的思緒立刻就飄了回來,精神微微振,當即道:“朕知道了!通知趙匡胤,正常行進即可!” “是!” “陛下!”這個時候,有幸坐在鑾駕內,替劉承祐擬著詔文的張洎開口了。 “嗯?擬好了?”劉承祐問道。 張洎頷首,恭恭敬敬地將文墨未干的詔文給他過目,這是一封《勸將士振奮挺進痛擊契丹詔》。劉承祐看了看,卻搖搖頭,說:“辭藻太華麗,矯飾太多,寓意太深刻,給一些將校,他們都不一定聽得懂,而況于普通士卒!” “重寫,除了要鼓舞士氣、激發豪情之外,還要粗俗易懂,越俗越好!”看著張洎有些尷尬的表情,劉承祐笑了:“讓你這個大才子,寫一篇粗鄙文章,是不是難為你了,有辱斯文?” 聽這話,張洎哪敢點頭,當即道:“陛下言重了!是臣迂腐了,既然是寫給北伐將士的,若將士們都聽不懂,縱使錦繡文章,失其本意,又有何用?” 看著張洎,對他的這個覺悟力,劉承祐還是挺滿意的。事實上,如果劉承祐能有文采,這篇詔文他會選擇親書。這些年,由劉承祐親自所擬的詔書也不少的,但大部分都是行政令文,干巴巴的,有的甚至言語還不通順,暗地里還是丟了不少面子的。 事實證明,皇帝是需要幾支好筆桿子的,尤其是能夠正確領會自己的意思,并用行云流水的辭藻,將它記錄下發轉達,這樣的人,也是挺難得的。 這些年,劉承祐也經歷了不少人,陶谷、王溥、王著、李昉、趙曮、趙普,最得劉承祐心的是趙曮,可惜英年早逝了,后來是趙普,還在成都,至于這個張洎,勉強合格,就是性格有些缺陷,心胸不夠開闊。 張洎沒有重擬詔文,而是重新行禮,喚了聲:“陛下!” “怎么,你有話說?”劉承祐略帶好奇地看向他。 張洎鄭重地說道:“陛下,到了幽州,還請陛下穩居堅城,以督諸軍,萬勿再向北涉險了!” 聞之,劉承祐眉頭一揚,道:“你也管起朕的行止來了?” 此番,從親征決議到行軍北上,劉承祐是不停地被勸諫,對于求穩的一些官員而言,他最好待在大名府,展示親征的意思即可。即便北上了,留在三關也好,到幽州,乃至上前線,確實是有不小風險的事…… “臣不敢!”張洎可沒有以直邀寵的習慣,趕忙解釋道:“只是兩國大戰,數十萬軍隊交鋒,兵兇戰險,陛下身系天下安危,不可不慎!” “你也說了,朕在大軍之中,何慮不測?如說危險,自河東起兵之后,朕經歷的危險,又可曾少過?縮首城中,就策完全了嗎?”劉承祐盯著張洎,駁斥了一通,忽然說道:“卿是文人,怕上戰場,也是可以理解的!” 聽劉承祐這么說,張洎當即不樂意了,有些激動道:“臣雖一儒士,不能挺劍殺敵,卻也有一腔報國熱血,他日若在戰場,臣必擋于陛下面前!” 張洎是沒法不激動,不爭,若是承認乃至默認了皇帝的話,那印象分可就大減了,可影響仕途,涉及到切身利益,張洎表現得還是很機敏的。 果然,聽他這番表態,劉承祐笑了笑。 “陛下,臣近來還聽聞……” 看他有些猶豫,劉承祐一擺手:“有話直說,既然開了頭,何必在朕面前遮遮掩掩!” 聞言,張洎也就開口了:“外界有傳言,說陳留王是北伐行營都部署,統領幾十萬大軍,其子又是御前班直,拱衛陛下的安全……” “你今天的話有些多??!”對其進言,劉承祐回了這么一句。 張洎立刻說聲,請道:“臣多嘴了,請陛下見諒!” 此次,趙匡胤為御營都部署,安守忠是宿衛將軍,如果對這父子兩有什么疑慮,那還不至于,尤其安守忠,從18歲起就到劉承祐身邊聽用了,這8、9年下來,感情也深了。當然,皇帝是從不輕易講感情的…… 宛平,以安審琦、趙匡贊為首,數萬人肅立迎候于此,用良將如云、士卒如林來形容,是一點不為過的。雖然劉承祐一直在提倡縮減簡化各類流程,然而打他心里,還是很享受這種眾心捧月、萬眾臣服的感覺,這等場面足以滿足他的虛榮欲。 “萬歲!” “萬歲!” 鑾駕還未停下,萬歲的呼聲已然爆發開來,并逐漸向四周擴散,暫駐于幽州城內外的二十萬軍眾也是聞聲而呼,包括城內的士民,都有湊熱鬧的。幾十萬人齊聲吶喊兩個字,所造成的聲勢,震撼蒼穹,直插云霄。 在萬眾呼聲中,劉承祐走出了鑾駕,站在御夫前,抬眼望,除了烏壓壓的迎候隊伍外,便是北邊那座雄偉的城池。 十多年了,這還是他第一次履足此境。幽州,這座無數次讓他魂牽夢縈的城池,今日終于得窺其貌。 第223章 安撫人心 幽州城,已然成為一座龐大的軍事基地,參與北伐的內外軍隊、輔卒、民夫,多集中于此,幽州城內外,已然駐扎了19萬了漢燕聯軍,若加上跟隨劉承祐御駕北來的8萬之眾,則有近27萬人。 30萬眾龐大軍隊,所構成的規模,足以令天地色變,內外駐防,溝壘連營,周圍足有六十里。除了人多,還有物資多,如此規模的軍民,人吃馬嚼,每日的消耗都是海量的,自從遼軍的襲擾策略被掐滅,防御北縮之后,大量的糧食、軍械、草料、被服,源源不斷地運輸到幽州。運河之上,只要天氣良好,舟船不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