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440節
在不長的一段時間內,雙方兵勢,呈犬牙交錯狀態,參戰的人馬達到了十萬之眾。這是一場殘酷的交鋒,雙方的損失都不小,遼軍前后傷亡15000余人,漢燕軍隊的直接陣亡也有5000多人,而燕民的死傷,生產的破壞,這些損失是一時難以估量的。 直到漢帝的北伐詔書傳至北面行營,早已聚集到永清地區,并且得到了一定休整訓練的漢軍主力,正式在安審琦的統帥下北上。 十數萬大軍一開動,在燕地同漢軍糾纏的遼軍殘余部隊,聞悉,果斷縮了回去。 第219章 八月戰爭 因為國家戰略的問題,在乾祐前十年中,大漢有太多優秀的將領被劉承祐“閑置”在北邊,楊業、馬全義、韓令坤、董遵誨、李漢瓊、羅彥瓌、王審琦、白重贊、李漢超……這一連串的將領軍使,論能力并不差南征的漢將們,然而大部分人,一戍就是經年累月,如楊業、羅彥瓌者,更是以十年計。 為大漢北面邊防的穩固,這些將領確實犧牲不小,有鑒于此,此番動兵,河北的幾萬邊軍,是準備大用的,與其建功立業的機會。 而這些壓抑已久的將軍們,就像一個個脫韁的猛獸,想要吃人。哪怕是底層的戍卒,對于軍功也是多少有些期望的。將士皆有渴望功業之心,那便是戰爭的利好消息。 發動如此大規模的一場對外戰爭,皇帝與朝廷的壓力是很大的,最忌諱的就是百姓不支持,將無戰心,士卒厭戰。所幸,這些情況,在戰爭的初期,還算少見。 而漢軍的將士們的戰斗欲望哪里來,最重要的還在于這些年,朝廷對于軍隊的厚待,不論是賞功還是撫恤,都從無吝嗇。而這些年,大漢偵辦的各類貪腐案件之中,唯有對涉及到軍餉、軍需,處置最為嚴厲,從無豁免減罰。 以致于,有些文臣頗有微詞,覺得皇帝對那些丘八太過厚待了,容易使其生跋扈之心。劉承祐也受到了一些諫章,雖然不好直說,但暗示的意思卻很明顯,就是提醒劉承祐,三代亂世,在于武夫當權,在于驕兵悍將…… 對于這些建議,劉承祐都接受,只是不做。有些人,永遠只能看到事情的一面,卻往往有意忽視另一面。他固然厚待軍隊,但同時,大漢軍法的嚴苛卻沒有放松過,并且逐步嚴肅完善,劉承祐所做的,不過“恩威并濟”四字罷了。 對于劉承祐而言,這些年對于軍隊的改造,最滿意的地方,不是那些制衡將帥權力的措施以及收買軍心的手段,而是構建了一套能夠使上下將士接受的軍事管理條例。 再加上宣慰制度的建立,長年累月的洗腦,對于沒有多少頭腦的底層官兵而言,還是很有效果的。這些綜合因素共同作用,方才成就了如今大漢將士的嶄新面貌。 要說大漢的諸多將帥之中,與劉承祐關系最為親近的是何人,馬全義。追溯過往,當年劉承祐還是北平王次子的時候,馬全義就已經跟著他了,可以說,他是劉承祐發掘并收服的第一個將領。早年的時候,這種感情羈絆還不算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過得越久,那份情誼越顯珍貴。 而馬全義,倒也從來沒有讓劉承祐失望過,鎮守永清八九年,從不以天子舊人的身份而張揚跋扈,恪盡職守是他對皇帝最好的回報。是故,對于馬全義,逢年過節劉承祐都能想起,并且幾次召他回京述職接見。 前者,奉安審琦之命,馬全義率領永清軍北上作戰,凡歷大小11戰,取得殺傷敵軍1500多的戰果。在遼騎大規??v橫,燕地局勢惡化之際,也曾挺身而出。 在8月12日的時候,礙于城池難攻,堡壁難克,幽州軍民傾力配合,遼軍開始轉變進攻思路,干起了圍點打援的事。 當時受遼將韓匡美的建議,遼軍匯師5000,圍攻薊州以南的新安堡,吸引漢、燕之軍來援,并秘伏兵馬四野。當時,大漢的騎兵主力未感到,還是馬全義自漁陽主動領軍出城,救援新安堡,果然陷入重圍。 面對遼軍地突襲圍攻,馬全義表現得十分英勇,親自率領隨軍的三百騎,冒死拼殺,左突右沖,反復數次,給步軍結陣御敵時間。 其后,身先士卒,在第一線指揮將士防御,身被數箭,而面無異狀。遼軍幾度攻破軍陣,都是馬全義帶人撲上去,填補窟窿,浴血抵敵,重新構防線。 如此,永清軍3500余步騎,硬是抵擋住三倍多敵軍的圍攻,足足一日。其間,新安堡的燕民見援軍苦戰,還主動集中了三百人出擊,斬殺了不少遼軍。不過,那個時候,遼軍也無心關注那座堡壘,只遣一偏師擊敗。 永清軍血戰一日,完全起到了以身為餌的效果,幽、順、薊州的漢、燕聯軍,相繼趕來支援,其中有被攔阻于途中者,有就地與遼軍廝殺的,還有突破至新安地區參與作戰的。 等漢軍援軍至,同樣苦戰已久的遼軍,也漸有不支。而得知戰況,灤平、遵化地區的遼軍,也前來增援。 圍繞著新安堡,漢遼雙方進行了一場開戰以來規模最大的會戰,漢燕聯軍步騎合計約20000人,遼軍前后參戰的也有24000之眾。 雖是會戰,但更像一場混戰、亂戰,新安堡是主站場,戰斗最為激烈,但主戰場外,雙方在支援、打援上的糾纏同樣劇烈。甚至于,根本沒有統一的指揮,西起香河水,東至玉田縣,兩軍的纏斗區域超過上百里。漢軍或依山,或傍嶺,對抗遼軍,而有些騎兵部隊,更是對遼軍發起主動進攻。 最終結果嘛,以新安遼軍的主動撤圍而告終,至于新安堡戰役的結果嘛,遼軍最終傷亡在4000人左右,漢軍也差不了多少,很多損失都是在援助的途中遭到遼騎的劫殺。 不過,就從戰略意義而言,漢軍完勝。首先,挫敗了遼軍“圍點打援”的陰謀,并對其造成大量殺傷;其次,漢軍冒著重大風險救援新安堡的舉動,大攬人心,使燕地軍民之心更加親近大漢,也振奮幽燕軍民抵御遼軍的決心;最后,這是漢軍轉守為攻的起點。 至于自身的損失,說實話,在一場涉及幾十萬人的戰爭中,區區4000的傷亡,當真不算什么。以大漢的人力資源,迅速就能補充上。 而在這場戰役中,馬全義發揮最關鍵的作用,當然,其他漢燕將領的功勞也是不容抹殺的。 其戰之后,休整了三日之后,馬全義便率軍,主動出擊,東向進攻遵化城。在沽水以陽,再敗遼軍,斬首200余,使得遵化守軍,龜縮其內。 兵臨之后,馬全義選擇了主動退卻,雖然河北邊軍北上,同遼軍戰得甚歡,車馬雖眾,但真正的攻城巨械都沒帶,還不是強攻的時機。 觀燕南地形,軍都、燕山在北,其間礙口眾多,遵化就是其中一個,拔除了它,也就斷了遼軍南下的一個出口。 事實上,哪怕燕山險要,盡在敵軍之手,以幽州為中堅,輔以漁陽、懷柔、昌平,山北的遼軍想要越過南下深入漢境作戰,是很不容易的。 相比之下,還是來自東面的敵軍,更能威脅幽州,通過平原河水,幾可直抵幽州。是故,在對遼的戰斗中,漢燕的重點打擊目標,就是自榆關入關助戰的遼軍。 石城縣,去幽州城近三百里,乃遼置,屬灤州。在漢遼拉鋸絞殺的一個多月中,有5次大小戰斗發生在此處,2000多人曾在這片土地流血,1000余人的尸體化作了土壤的養分。 在這8月秋高之際,第6場戰斗正在展開,在3000漢軍步騎與5000遼軍之間進行。漢軍的將領為馬全義與馬仁瑀,遼軍為宿將高模翰。 高模翰是遼國大將、宿將,以渤海人身份,得到幾代遼主的重用,從耶律阿保機到耶律璟,皆是如此,在歷次契丹對中原的用兵中,都活躍著他的身影。此次亦然,高模翰以南府宰相的職位,統率遼東之師,入關作戰。 事實上,因關山之隔,道路艱難,信息傳遞不便,各路遼軍因所屬不同,再兼組織不夠嚴密,在配合作戰方面,屢有差錯。這也是,胡人未嘗不英勇,然鏖戰下來,逐漸被漢軍壓制的原因之一。 在永清的北伐漢軍主力大部隊北上后,主要活動于幽薊地區的遼軍,迅速縮回密云、居庸關,因為獲息不及,高模翰的反應要慢一些,以致于被漢軍糾纏上。 高模翰自遼東帶入關的軍隊,加上灤平營的守軍,總計有兩萬余人,步騎混合,以少量的契丹人、奚人,輔以漢人、渤海人。不過,在漢燕軍民的打擊下,損傷近三成。 而在石城縣的戰斗,也算一場追擊中的遭遇戰。高模翰確實是有不錯的將兵能力,也有膽略,親自帶人掩護斷后,并且邊打邊撤,不停在在后邊收容被漢軍擊潰的士卒,隨時填補上去。 高模翰對戰局有著清晰的判斷,知道自己雖然人多,但裝備訓練都比不上漢軍,而漢軍雖然人少,但更其后,不知還有多少的追兵。 高模翰不是沒有考慮過集中兵力把眼前這支漢軍給吃了,但是,又沒有必勝的把握,新安堡戰役的結果,讓遼軍再度認識到一個道理,結陣的漢軍,堅不可摧。如果不做好付出兩倍與之的犧牲代價的心理準備,并長時間作戰,不要輕易嘗試。 是故,被三千漢軍趕著往東跑,哪怕心里再憋屈,高模翰也只能忍著,憋著。 所幸,他這一路撤退,距離縣城也就不到十里了,只要退入城中,就可得到喘息。石城以東,還是遼國掌控的區域,漢軍也不敢繼續深入。 第220章 陣斬高模翰 追擊的漢軍,底子仍然是永清軍,不過補充了一些河北鄉勇以及燕地壯士,戰斗力并未下滑,畢竟骨干猶在,并且經過北上以來連番的作戰,原本的訓練完全轉化為戰斗力,鐵血勁旅,百戰之士,就是這么打出來的。 穿著一身厚重的鎧甲,全身都被甲片所覆蓋,鳳翅兜鍪下,馬全義的表情十分冷漠,雙目之中透著滲人地光芒。在他的瞳孔中,映照著的是漢軍將士進攻遼軍的場面,熾烈的殺聲,飛濺的鮮血,構成一副慘烈而殘酷的畫卷,卻無法使馬全義有絲毫動容。 在漢軍的突擊隊伍中,作為箭頭的,是近170余名全副武裝,渾身包裹著戰甲的重裝步卒。所有人都揀自精銳,素質尤為突出,揮舞著戰刀,就是一架收割機器,每揮動一下,都有斬獲。 而遼軍斬在他們身上,往往只能產生一些火花,在缺乏有效制約漢軍重甲手段的情況下,遼軍根本抵擋不住。后續的漢卒,則接著重甲強悍的進攻能力,踵跡而攻,打得很從容。 這些年,大漢在軍事裝備技術上,是投入了大力氣的,而在重甲步軍的訓練武裝,更是花費不菲。到目前為止,整個大漢軍中,也只有3000人左右。 而這些重甲,都是可以正面硬捍遼軍重騎的,這么多年的南面作戰,從來沒有投入過,就是為了用來對付遼軍。而永清軍就分配了200人,也可見劉承祐對馬全義的信任。 在步軍戰場之外,兩軍的騎兵,也正在交鋒著。也正在1500余遼騎的掩護下,高模翰方才有邊打邊退的底氣,而遼騎幾度想要襲擊漢軍側翼,都被馬全義率軍死死地纏住了。 高模翰手下的遼騎,以奚人為主,戰斗力并不強,主要在于戰斗意志薄弱。換做十年前,跟著契丹人南掠中原,搶劫殺人,吃rou喝湯,他們干勁十足,也能爆發出不俗的戰斗力。但如今被征召來同漢軍血戰,總歸不是那么樂意的。 遼國治下,民族成分復雜,這人心的凝聚,就是一個重大問題。一直以來,遼國的軍隊,能夠保持強大戰斗力的,只有宿衛殿帳的皮室軍以及契丹諸部的部族軍。 到如今,那些漢人偽軍的戰斗力,都要強過那些雜牌兵。而高模翰手下抵御漢軍的主要成分,卻是漢人。至于渤海的步騎,被他有意識地下令撤回灤州去了。 當然,仍有一千渤海子弟兵,被他留下,這也是他能抵擋住漢軍進攻的原因。永清軍一路突擊,遼軍則逐步后撤,一路所過,流血漂地,伏尸連野。 身處軍陣之中,馬全義觀察著廝殺進展,表情卻逐漸嚴肅起來。別看戰場形勢,漢軍在壓著遼軍打,但并未取得決定性的突破。一在于兵力終究處于弱勢,重甲攻擊雖然犀利,但久戰下來,已然乏力。 而遼軍那邊,高模翰這老將起了表率作用,帶著渤海軍拼死抵抗,還在與漢軍的激戰中,習慣了那種節奏。兔子急了還會咬人,何況于人? 并且,隨著逐漸靠近石城縣城,士氣也有所回復,高模翰不斷激勵士卒,就是退到縣城后,漢軍就拿他們沒辦法,這也是馬全義無法接受的。 冷兵器作戰,視野受限,十分狹隘,但透過槍林刀陣,幢幢人影,馬全義仍舊能夠看見,在箭矢紛飛間,那道老邁卻有挺拔的身影,嘶聲吶喊,鼓舞士氣,昂首揮旗,指揮若定。遼軍之中,并不乏宿將。 北上以來,同遼東的敵軍也交過好幾次手了,他們給馬全義的印象就是,勇則勇矣,但軍紀不夠肅整,且戰斗意志不強。但此時,面對在高模翰率領下的這支遼軍所展現出來的韌性,馬全義很是感慨。 但是,感慨并不能徹底擊敗他們,見著逐漸靠近的石城縣城,馬全義終于決定該改變戰法,連下幾道軍令:“傳令,重甲撤回中營休整。全軍暫逐步與遼軍脫離接觸,重整軍陣,趁機休整,尾進縋敵!” “將軍,如果讓他們退入城中,可就前功盡棄了!”跟在身邊的一名營將向馬全義道。 “那也得他們退得進去再說!”聞之,馬全義直接道:“打了這么久,這支遼軍的志氣已經打出來了,其之所以堅決抵抗,一是我們壓迫過甚,二是城垣在后與其希望。我們暫時收一收,其士氣必泄,待其爭搶入城,我就不信,他們還能保持如此抵抗之心!” 說著,馬全義看了看另外一邊的騎兵對決,兩方人馬纏斗在一起,人力馬力皆已疲敝。見狀,馬全義不由怒聲道:“派人去問問李將軍的情況,催催他,加快速度,配合我們殲滅這支遼軍!” “是!” 就如高模翰所顧慮的那般,在永清軍后,還有信安軍使李漢瓊率領的數千步騎。雖然漢軍的主要精力,仍在西、北的遼軍主力,但對于高模翰這支遼軍,也沒有輕易放其離開的意思。 永清、信安兩軍,因為出發地點與追擊時間的不同,這才造成一前一后的局面,不過,如此也能保證相互支援,規避風險。 漢軍這邊聞令而動,放松攻勢,并逐漸脫離交鋒。遼軍則壓力大減,雖然不明何意,來高模翰的軍事素質也確實不錯,當即也抓緊時間調整,并帶著人以更快的速度朝著石城縣退去。 等到靠近縣城后,如馬全義所預料的那般,那股狠勁兒泄去之后,遼軍士氣果然松弛了。見到不斷后顧,張望城垣的士卒,高模翰也發現了這個問題。 抬眼西望,緊縋于后,漢軍已然重新擺好了陣型,一副隨時可以發起進攻的勢頭。見狀,高模翰暗罵漢將狡猾。也不敢帶著人直接往城內撤,那樣很容易給漢軍機會,而是選擇背城列陣,繼續與漢軍對抗。 然而,在石城縣前,打擊士氣的事情發生了。城門緊閉,沒有表示一點接納的意思,并且很快,土城上的幾面遼旗倒下,重新樹起的是一面漢旗,顯然是臨時制作的,白布作底,簡陋地書寫著一個“漢”字。 在其后,30多顆契丹人的頭顱被拋下,一名大漢在城上高呼:“灤州王璘在此,已殺胡人,迎接王師!” 這一聲爆喝,頓時使得城下的遼軍兵心動搖,尤其是那些漢人士卒,四顧游移,蠢蠢欲散。對此,高模翰是目眥欲裂,他一路同漢軍糾纏,底氣就在這座狹小卻可容身的土城,然而,此時的狀況,卻是前有追兵,后路斷絕。 更令他絕望的是,在永清軍背后,漢旗獵獵,煙塵漫卷,緊趕慢趕,信安軍終于趕到了。馬全義這邊,援軍既至,又見城上異狀,果斷下令,全軍向高模翰發起進攻,這回完全不留余力,他親自提著刀沖殺在前。 而同馬仁瑀所率漢騎糾纏的奚騎見到這副場面,再不敢多留,迅速擺脫,朝東逃去,卻是沒有管高模翰的意思了。 高模翰想要以漢、奚之軍,給其殿后,沒曾想最后卻也獲難于此。事實上,哪怕奚騎的戰力再弱,憑著優勢兵力,也不至于被馬仁瑀完全牽扯住,帶給漢軍的壓力也更不該只有那點。但是,種其因,得其果,如是而已。 馬仁瑀沒有繼續追擊奚騎,而是調轉兵鋒,圍攻高模翰的步軍,緊跟著,等信安軍參與戰斗之后,三面圍攻下,高模翰軍的徹底崩潰也到來了。 不過,用子弟兵來形容那些渤海卒,并不為過,偽軍皆潰而投降,但剩下有三百多渤海士卒,死死地保護著高模翰。 對此,漢軍也沒有勸降的意思,攻殺即是。最終,還是馬仁瑀這員驍將,親自帶人往里突,連殺5人,沖到高模翰面前,揚起戰刀,大好頭顱落地。 馬仁瑀的刀,已經砍得有些卷刃,鈍刀子只砍斷了高模翰半截脖子,而他最后的意識,只有劇烈的疼痛。 石城一戰,遼國南府宰相、開府儀同三司、南面統軍使高模翰,被陣斬殺,這是北伐以來,漢軍所斬遼國身份最高的將領,雖然是渤海人。 花了一些時間打掃戰場,并且粗略的戰果統計,很快出來了,除了逃走的奚騎之外,剩下三千多遼軍步騎被全殲,投降被俘的偽軍就有1500余人。 對于高模翰的兵力配備,馬全義有些好奇,待審問完俘虜之后,方才搞清楚原因。馬全義不由感慨道:“這高模翰,也算遼國一代名將,為保存實力,以漢奚之兵消耗斷后,終為所棄,大好頭顱,成為我們的斬獲,卻也正得其果!” “可惜,廝殺這么久,死傷終以漢人居多!”馬仁瑀嘆道。 聞之,馬全義也稍顯憤憤,說道:“傳令,先將這些‘漢人’看押起來,把他們的軍官都挑出來!” “是!” “走,進城休整,也見見石城的豪杰們,此番得以竟全功,他們還是有大功的!” 第221章 名將團隊 石城只是座小邑,遼國置縣于此,也只是設一立足點,增擴灤平的影響力,加強對周邊地區的掌控。郭小城矮,兵寡人稀,起義的王璘,乃是當地的豪強,其祖父曾是桀燕劉守光屬下軍校,其在后唐期間也是盧龍節度使趙德鈞下屬的軍官,在同契丹作戰的過程中陣亡了。 等后晉建立,割讓燕云,隨同趙延壽降遼,一直到如今??梢哉f,這王璘是幽燕地區典型的漢族軍官地主階級。此番漢遼大戰,不論如何,對于這些遼國治下的漢人,尤其是有一定地位的漢族官僚軍校,造成了事實上的沖擊。 時勢洶涌,風云變幻,人心思動,似王璘者,選擇了叛遼歸漢,并且在關鍵時刻捅了高模翰一刀。集聚本地豪杰,麾下漢卒,殺掉契丹軍官,最終造成一代遼國大將,身首異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