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244節
隨著漢軍對南唐沿江州縣侵攻愈急,唐使孫晟,匆匆北上,忙來覲見。壽春衙堂,劉承祐接見之,沒有大擺排場,只數名近臣、將使相伴。 堂間,北漢君臣,意態輕松,唐使孫晟,雖則故作從容,但儼處弱勢,繃緊的表情訴說著他內心的沉重。 “免禮!”劉承祐微擺手,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審視著孫晟,說道:“兩國交兵,戰事正酣,如仇如寇。李璟遣你北來,所為何事?” “稟陛下,臣奉君命,是為兩國軍民之安平,罷兵議和而來!”孫晟應道。 “哦!”劉承祐淡淡道:“原是為求和而來??!” “稟陛下,是議和!”孫晟重音,更正了一下劉承祐的說法。 劉承祐云淡風輕地一擺手,道:“求和也好,議和也罷,總歸是向朕討饒來了吧?!?/br> 伸手,中食二指勾動了幾下,示意張德鈞將李璟上國書呈上,翻閱的同時,孫晟略述道:“交兵以來,兩國軍民,深受其苦,為解黎庶于水深火熱,還百姓與太平,只要陛下愿意撤軍,大唐皇帝愿陳兄事,永奉鄰歡,必當歲陳山澤之利,少助軍旅之需。虔俟報章,以答高命,道途朝坦,禮幣歲行……” 一封國書,洋洋千余字,顯然出自南唐詞臣之手,盡陳其情,抒其意,姿態方得挺低,字里列間,諸多哀告,仿佛受了多大的委屈一般。 不過,劉承祐看得,還是比較吃力的,費了點時間,方才閱完,將之傳示與眾臣:“諸卿也都看看此書,論做文章,果真偽唐君臣所長??!” “臣且欣賞一番,是何等大作!”陶谷笑瞇瞇地,接過。 見北漢君臣這番驕矜的姿態,底下的孫晟有些受不了了,面上羞憤色顯,高聲道:“臣奉書而來,進肺腑之言,坦誠所請,允與不允,自在陛下一心之間,何以如此折辱于我朝?” 看孫晟這炸毛的模樣,劉承祐不禁訝然,又打量了他幾眼,語氣莫名地說道:“朕聽聞,唐廷朝堂,首倡和議者,正是孫公??!” 聞言,孫晟不屑一笑,昂首應道:“臣提議弭兵罷戰,是為兩國百萬軍民請命,欲使其擺脫刀兵之苦痛,烽火之戕害。陛下如以此而認為,臣心存軟弱,懼于漢師,呵呵……” “聽孫公之言,真是堂正浩然,大公無私??!”見其狀,劉承祐興致更盛,淡淡感慨著,旋即語氣轉厲,說:“朕率師數十萬南下,所向披靡,唐軍屢戰屢敗,望風而降,淮南軍民無有不見漢旗而膽顫者。孫公,當真不懼?” 面對漢帝的威脅,孫晟意氣激揚,哈哈大笑兩聲,道:“縱斧鉞加身,又有何懼?陛下自恃強兵,威風凜凜,能殺人,能懼人,卻不能服人。臣雖只一暮年書生,既不能上馬指揮,也不能提刀廝殺,但手持三尺利劍,橫劍自刎,血濺三尺,以全名節,以盡王事,以抗強兇,還不難做到!” “大膽!” “放肆!” 堂間,聽孫晟這一番狂言,劉承祐的臣僚附庸們,頓時對其怒目而視。 劉承祐心性使然,沒有太大反應,迎視著孫晟,但見這唐臣,傲然而立,神情慨然之狀,面上不由流露出少許古怪之色。此景此景,自己怎么都像故事里的反派,而孫晟儼然成了不懼強權、堅貞不屈的主角。 晃了晃腦袋,摒棄那點雜念,劉承祐揮手止住臣子,看著孫晟,平靜地說道:“李璟求和之議,朕已明悉。然而,大漢數十萬軍南下,四月之征伐,將士役夫,損傷頗多,帑藏靡費,何止億萬。 如此大的代價,就為了你們少助軍需?為了你們歲貢之利?一句愿陳兄事,永奉鄰歡,便想要朕撤軍?當朕可欺嗎? 朕若允之,何以向南征數十萬將士交代?何以向治下數百萬百姓交代?” “陛下如何,方肯盡還卒乘?”孫晟直接問道。 劉承祐答之:“不是朕要如何,是爾等欲如何!” “軍國大事,不是你孫公北來,奉上一冊國書,賣弄一番三寸之舌,便能功成的!”指著復呈于案上的書文,劉承祐直接道:“若僅以此言,朕可以很明確地答復于你,不允!” “還望陛下三思!”孫晟聞言色變,拱手道:“大唐雖遭敗績,但猶有江淮數百萬民,有兵卒十數萬,有長江舟師橫斷大江。漢兵縱使強悍,舉國同仇,共抗時艱,結局如何,未可測也!” “敗師喪地之國,何以口出狂言,威脅于朕?”劉承祐說。 孫晟則不卑不亢地道:“臣只實言述之!” “呵呵……”劉承祐笑了:“以孫公之意氣,可真不適合為使,尤其身負乞降之命!” “至于結果如何,那就讓我們拭目以待了!朕倒想要見識見識,偽唐舉國同仇,能夠迸發出多大的能量!”沒有再聽孫晟說話的意思,劉承祐直接吩咐道:“來人,將來使帶下去休息,好生看護,勿生差池!” 見漢帝態度,孫晟的表情比起初謁見時,要嚴肅多了,也難看多了。終于意識到,自己貌似過于忘情了,此番使命,算是失敗了,心中生起一股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情緒,同時也大感無力。自己的這番不屈與剛正,竟似戲說,任人擺看,至于那威脅,更似笑談,漢帝根本不在意。 事實上,從漢帝的言談態度中,已然能夠看出其饕餮之欲,縱其有退兵之心,不付出大的代價,也是不可能的。只是,孫晟有點刻意地沒主動提及。 “陛下,偽唐求和之意,不甚堅決??!觀那孫晟態度,只怕唐主,仍存頑抗之心!”陶谷說道。 劉承祐則好生地思量幾許,說道:“朕卻不以為然。偽唐如今,何來的底氣,再與我朝相抗?朕看此公,這番言態,除了性情使然之外,不免有試探朕的用心在里邊!” 陶谷自是人精,想了想,頷首表示同意:“如此說來,反倒證明,唐主卻有求和之心,只是不明陛下態度,也不知,當以何等條件作為交換!” “將士們都休整地差不多了吧!”劉承祐突然轉向陪見的王峻以及韓通。 韓通直接道:“陛下,早已摩拳擦掌,就待詔令!” “傳令,明日大軍南下合肥!”劉承祐直接道。 頓了下,又繼續道:“傳令慕容延釗,讓他加強對沿江州縣之攻略,讓李璟好好看看,朕的態度!” “是!”王峻與韓通應命而去。 “壽春這邊,就暫時交與陶卿了!”劉承祐又看向陶谷。 陶谷當即應道:“請陛下放心!” 念及方才孫晟覲見之應對,劉承祐不禁嘆道:“偽唐也不乏忠勇堅貞之將臣啊,南征以來,何敬洙、許文禛、郭廷渭、還有這孫晟,包括那皇甫暉,都是不可小覷之人!” 聽天子慨嘆,陶谷則道:“縱有賢才,而主不善用,結果也只是明珠暗投,反受其害罷了!” “不過,李璟尚有此等臣子,由此觀之,偽唐終究非卒滅之國??!”劉承祐說道:“得盡快結束戰爭了!” “該急的,不當是陛下!”陶谷說道。 劉承祐只是點點頭。數十萬大軍長期逗留于淮南,靡費甚重,東京那邊已然有些坐不住了,國庫日漸空虛。眼下,正處春耕時節,因此戰,中原、淮北民力大耗,若再誤了農時,引起連鎖反應,接下來頭疼的事,可就更多了。 這段時間,不斷有宰臣轉呈的百官進表,建議劉承祐班師。事實上,若南唐拼命,抵死不和,北漢這邊,也不可能真與之長期耗在這兒。 更可能采取的做法,便是班師還朝,整頓兵馬,還民與耕?;茨线@邊,則轉攻為守,鞏固既占之土地,消化勝利果實。 但是,那是南唐頑抗到底的選擇,能夠一勞永逸,最好。畢竟,比起原歷史,周世宗征唐,劉承祐之征,南唐敗得更快、更徹底。 第128章 二使攜禮來 雖然使命沒有完成,在壽春歇了一夜,孫晟還是提出了返回金陵向李璟復命的請求,然后為劉承祐所拒絕。然后,孫晟發現自己已然被軟禁,不過,明面上的說法,是成為漢帝的座上客,隨御駕南下合肥。 至于金陵那邊如何答復,放還了一名隨行官員,由其回去,向李璟復命。于是,兩日之后,李璟在金陵收得悉的情況是,孫晟在漢帝面前,書生意氣,出言不遜,觸怒了漢帝,反惹得其興怒師,徹底大舉南下。 這兩日間,南唐之沿江地區,可謂處處示警,揚、泰、滁、和、舒、黃,無一處未有漢軍征伐。其他地方暫不表,揚、滁、和三州,幾乎直指金陵,尤其在漢軍增兵南下后,南唐的江防戍堡、軍鎮,又丟失了不少。 “朕用人不淑,遣孫晟北上議和,未曾想其性情剛烈,觸怒漢帝,反惹其大軍南下?!碧茖m正殿,李璟哀聲嘆氣的,掃著殿中的臣僚們:“僅慕容延釗等將,便使得沿江戍防,處處告急,而今北漢大軍南下,如何能擋?朕當如何應對?” 此時的殿中,并沒有太多人,但眼下的政治訴求都一樣,主和。韓熙載等人,這幾日間,連連鼓噪串連,向李璟請命,希望他能矢志抗漢,堅持到底,勿與言和。將李璟惹得煩了,干脆閉而不見。 “陛下,以臣之見,為今之計,只能再遣使者北上,面謁漢帝,以抒其怒,敬我和議之誠?!敝G議大夫魏岑起身,回道。 其言落,馮延巳起身,謹慎地說道:“陛下,以臣觀之,漢帝之怒,只怕并非全為孫公所觸怒。漢帝野心勃勃,貪欲如海,若不能滿足其饕餮之心,只怕其斷難撤軍。我朝如欲和議,必須思慮好,當付出何等代價,方才能動漢帝之心!” 馮延巳的話,說的直白,卻也隱晦,有些事情,只能李璟自己來做。李璟,顯然也領會到了他的意思,看了馮延巳一眼,老臉沉得厲害。 良久,悵然一嘆,說道:“再遣使節,攜厚禮北上,白于漢帝,就說朕愿稱臣納貢,并割光、壽、濠、泗、楚、海六州與漢,冀望其能罷兵!” 說出這番詔意,不只是李璟,連在場的主和派大臣,都下意識地松了口氣。馮延巳等人,實則也是差不多的意思,作為弱勢一方,主動議和,當然得付出大代價,但具體代價,還得皇帝自己考慮。若是由臣子代言,異日喪國辱權,皇帝后悔了,那可不會有什么好果子吃。 做下“萬難”的決定,問題又來了,誰肯為使,李璟以此問之。群臣默然,都下意識地低下了頭,沒人愿意出使,這不是個好差事,不說其他,孫晟可還被漢帝扣在北邊了。 見這干臣子反應,李璟忍不住怒了:“爾等食君祿,受國恩,難道就不肯為君父分憂嗎?難道要朕,親自北上,去向漢帝乞和?這喪國之約的屈辱,難道要讓朕獨自承受?” 李璟這番話落,一干朝臣,仍就緘默不言,埋頭裝死。李璟神情愈急,這個時候,翰林學士、戶部侍郎鐘謨站了出來,長身拜倒,眼含熱淚,語氣哽咽道:“臣愿替陛下,向江北走一趟!” 有人主動,在場朝臣緊繃的神經終于有所松弛,李璟見狀,也是紅著雙眼,降階親自扶起鐘謨:“鐘卿有使漢經歷,北上必達使命,煩勞了!” 鐘謨嘆了口氣,咬牙道:“君有命,臣解其憂,請陛下放心!” “臣愿同鐘侍郎一同前往!”這個時候,又有一臣站出,卻是文理院學士李德明。 見其一臉肅重,李璟心頭這個感動啊,頗有種“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之感。不加多說,當即以鐘謨、李德明為正副二使,火速攜禮北上。 在鐘、李二人北發之后,李璟卻收到了兩封捷報。一封來自鄂州,武昌節度使劉仁贍上報,于長山寨擊敗入寇的湖南賊軍,賊將王逵敗走,殲敵三千卒。 卻是前番,被劉承祐封為武平軍節度使的王逵,奉命協助北漢征唐,率朗州兵六千,進入鄂州境內。攻唐之長山寨,為劉仁贍率襲后,大敗,折兵過半,狼狽逃回湖南。如此以來,從征南唐的兩路友軍,吳越與湖南,先后為唐軍所敗,事實證明,“友軍”不足用。 第二封,則來自燕王李弘冀,言將軍言林仁肇,率舟師兩千,突襲歷陽漢寨,毀其寨,殺敵千余。沒有提戰損,戰績看起來也比較磕磣,但是這是近期以來,唐廷收到的直面漢軍最好的戰績。 萬花叢中一點綠,格外扎眼。當然,要說對漢戰績最佳者,還得屬盱眙的郭廷渭,哪怕守壽春的何敬洙也給漢軍造成了不小傷亡,無人為之言說,消息也難傳下。 心知朝廷在推動議和之事,仍存不甘的南唐燕王李弘冀,以此事告朝廷,就是想給李璟與南唐朝廷提提氣。告訴他們,依托江防,還是能與漢軍扳扳手腕的。 效果自然是有的,但這樣的勝績,份量太輕微了。事實上,聞兩方捷報,李璟卻是開懷了小片刻,也就小片刻,畢竟,大勢難逆。甚至于,李璟還在擔憂,林仁肇打這一仗,會不會激怒漢軍,影響和議。 不過,縱使情緒起伏,李璟還是對劉仁贍與林仁肇下詔褒獎,尤其是林仁肇,直接拔其為和州防御使、江北營屯使。 合肥,劉承祐駕臨于此,淮南行營移駐此地,就近督促各路漢軍,對沿江州縣的攻略。同時,劉承祐將鐵騎、奉國、小底幾軍都派出去了,滁揚泰三州之地,漢軍的力量有些不足,御前僅留了奉宸營及護圣兩廂八千余卒衛護。 湖南的奏報以及歷陽之敗,也幾乎是同時呈于劉承祐案頭。同樣是歷陽戰報,漢軍這邊要詳細地多,也真實地多。被林仁肇突襲,漢卒陣亡三百七十二,毀寨,屯于其間的糧一千五百石焚毀千石,前后擊殺唐軍四百余人。 張永德向劉承祐上表,言他疏忽松懈,所以為唐軍所趁,請劉承祐知罪。對此,劉承祐命人申飭了一番,同時告之,小敗無礙,警醒則已。又降詔,通諭淮南諸路漢軍,唐軍猶有余勇,不得輕敵大意。 至于王逵敗于劉仁贍,劉承祐下令賞王逵一百匹交火絲綢,同時,只說了句,湖南將有變。 湖南時下的局勢,基本是王逵、周行逢那十兄弟各自分割權力,掌控軍政,王逵勢力最強,周行逢次之。而今王逵兵敗,折兵三千,實力大損之下,“兄弟鬩墻”,必然難免。 當然,湖南的局勢如何發展,此時的劉承祐,還顧不上?;蛘?,也無意顧及,譬如雞肋,食之無味,暫棄之,也沒那么可惜…… “金器千兩,錦綺綾羅二千匹,御衣、犀帶、茶茗、藥物若干,另有犒軍牛五百頭,酒二千石!”合肥城內,李昉朝劉承祐念著隨唐使北來進獻的禮單。 “這才有求和的誠意嘛!從這份禮單就可以看出,偽唐還富裕著,手筆可不算小??!”劉承祐接過禮單瞥了兩眼,淡淡道:“牛押赴淮北,交由王樸處置,其余一概禮品,盡數賜與諸軍將校,另派酒rou并那兩千石酒,犒賞將士!” “是!”李昉應道,隨即向劉承祐請示:“唐使鐘謨與李德明,陛下何時接見?” 眼珠子轉了轉,劉承祐抬指道:“先晾他們一晚,明早帶他們去軍營,讓他們看我漢軍演武。告訴李重進,讓他好生給朕cao練,招待唐使,不要在外使面前,墮了我漢軍威嚴!” 幾乎一下子明白了劉承祐的用意,李昉輕笑著應道:“遵命!” 第129章 割地、稱臣、納貢 翌日,臨近中午時分,唐使鐘謨、李德明終于被引到劉承祐面前,二者冠帶齊整,只是面色發白。 護圣軍奉命演武,明顯是領會到了劉承祐的意圖,李重進與王彥升二將,除了正常的cao演之外,還自合肥監獄中,提了十幾名死囚,換上唐軍裝扮,殺給鐘、李二人看。不是沒見過殺人,但面對漢軍如此兇暴殘忍之舉,還是將二者嚇住了。 “臣鐘謨(李德明)參見大漢皇帝陛下!”面對據案而坐的漢天子,兩個人當即拜道。 鐘謨尚好些,李德明臉上則殘留驚懼之色。犀利的目光,快速地自二者身上掃過,劉承祐看著鐘謨,道:“鐘侍郎,我們又見面了!” “得見陛下天顏,是外臣榮幸!”說著恭維的話,鐘謨語氣倒顯得不卑不亢。 能夠感覺到,鐘謨并沒有想象中的那般怯場,劉承祐將目光落到李德明身上:“你就是李侍郎?” 李德明抬頭看了眼劉承祐,又迅速埋頭:“正是下臣?!?/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