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242節
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 唐宮正殿,南唐文武大臣齊聚一堂,開春以來,李璟升殿議事議軍的頻率明顯高了。此時孟春已末,但殿中的唐臣,心里無不涼颼颼的,個個神色凝重。 “下蔡先敗,淝水再敗,前后不過三月,我兩路援壽大軍,就這般輕易為漢軍所破?!崩瞽Z殿中踱著步,手里拿著一疊的敗報,不時顛動著,語速連珠,憤懣異常:“這敗報,都快堆滿朕的御案了!” “劉彥貞、陳覺、許文禛,三者敗軍誤國,簡直罪不容誅?!蹦抗鈷哌^馮延巳、宋齊丘,冷冷道:“這,就是爾等給朕舉薦的國之干城,統帥之才!他們就是這樣抗敵擊賊的!” “那陳覺,還有臉還朝,還替漢帝送信,折辱與朕,當真無一骨節!” “皇甫暉,爾等言其老成持重,中原名將!”李璟又將矛頭指向韓熙載等北來文臣:“三萬大軍,竟然被那漢將郭榮,以區區四千人擊敗,其身難免,竟為人家于陣前生擒。我看他,是老邁不堪,不足大用,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還有那姚鳳,區區山陽,十倍之軍圍攻之,數日難下,臨機決斷,昏昧無能,漢軍一襲,不圖挽救,反而引大軍后撤,使將士浴血拼殺之功,一夜盡棄!” “大唐的將帥們,難道就是用以成就北漢君將之名的嗎?豈有此理!” 李璟這一通發泄,卻是將唐廷兩個政治集團的大臣都給訓斥了一番,讓不少人都低下頭,面有羞怒,文人嘛,比較看重面皮。另外,還有一些不適應,畢竟,自李璟秉國以來,可少有如此失態并直接斥責臣下的時候。當然,也能理解,國勢飄搖。 這個時候,“第一謀臣”宋齊丘做了出頭鳥,撫須而沉聲道:“臣早已說過,抵抗北漢,集重兵,守堅城,耗其錢糧,弱其士氣,緩圖之,后發制人。貿然出擊,只會給北漢可趁之機,三路齊進,更是給其各個擊破的機會!” 聽宋齊丘之言,李璟面色微變,露出一抹尷尬,畢竟當初,就是他不顧勸阻,力主出擊的??聪蛩锡R丘,有股子惡念,在李璟腦中起伏,他頭一次覺得,這個老臣,這般令其厭惡。 似乎注意到皇帝心緒之不平,樞密副使李征古,起身嚴肅道:“陛下,自去歲秋末,漢軍動兵南寇以來,四個月的時間,前后大小數戰,我朝已然折損軍民二十余萬,江淮生民苦于戰亂者,更不下百萬,為了籌措援應大軍,金陵帑藏,幾乎消耗一空。征役頻繁,大耗民力,使得人心動蕩,民怨四起。 時下,廬州、滁州、光州接連失陷,壽州、泗州苦無外援,恐怕也難以為繼,距離失陷已然不遠! 當此之時,我朝如何應對漢軍接下來進攻,才是首要之事!” “聽到了嗎!”李璟聲音都有些發顫,兩眼泛紅:“一旦壽、泗失陷,漢軍大舉南下,兵臨長江,大唐就要亡國了!” 身為一國之君,在明堂之內,李璟說出這等話,著實有些不妥當,但顯然,漢軍入寇的壓力不斷壓來,李璟已然失了方寸。 “陛下,臣請命率軍,北上抵御漢軍,護衛我大唐社稷,必使君父無憂!”這個時候,燕王李弘冀還是忍不住起身請命了。 此前他在內殿之中,便向李璟請命,因愛護長子,為其所拒絕。此番,其當殿提出,讓他猶豫了。就李璟而言,突然發現,大敵當前,滿朝臣工,竟已陷入無人可用的窘地。他養的這些詞臣,讓他們寫寫詩詞,做做文章也就罷了…… 不過,還沒等李璟表態,馮延巳站了出來,勸阻道:“陛下不可,漢軍強悍兇殘,那么多老臣宿將,朝廷先后數十萬軍,皆為其所敗,燕王恐怕不是對手。再者,燕王乃皇家長子,貴胄之身,不便涉險??!” 李弘冀算是一個馬上王子,向以剛勇著稱,也矜其武略,此時見馮延巳話里的小覷之意,不由怒道:“馮相公何以輕我,錢賊上萬,我亦以四千卒而破之!” “錢賊如何能與漢軍并論!”馮延巳搖搖頭:“殿下當知,中原強兵,世間少有能匹敵者,朝廷連番敗績,難得還不足以讓我等警醒嗎?” “我看爾等,都被漢軍打怕了。爾等懼敵畏戰,我卻不怕,江淮子弟,豈無熱血兒郎,御寇卻敵,自當奮起而戰?!崩詈爰脚d頭一上來,便顧不得許多了,說話也不客氣:“而不是似諸公于此,碌碌無為,長敵威風,畏寇如虎!” “弘冀,不得放肆!”見其話說得過了,群臣皆有怒色,李璟冷靜下來,伸手道。 一番發泄過后,李璟腦子清醒了,喟然而嘆,面色卻是越顯沉重了。 “漢軍強盛,幾不可當,事已至此,此間危局,當如何化解!”到了,李璟還得咨詢這滿朝詞臣。 殿中一時寂然,似乎沒人拿得出對策,仆射孫晟站了出來,建議道:“陛下,如論兵爭,我朝實非北漢對手。開戰以來,我朝業已損失慘重,百姓流離,生民困苦。朝廷財稅負擔甚重,兵力匱乏,民力疲敝,時下又逢農時,再打下去,只怕無以為繼?!?/br> 頓了頓,孫晟嚴肅地建議道:“以臣之見,莫若遣使,向漢帝求和,止戈罷戰,再修永好?!?/br> 孫晟言落,立刻有人表示附議,并且不少。 “不可!”而韓熙載則高聲,面色鄭重,明確表示反對:“陛下,北漢之來,是為鯨吞我大唐國土,野心勃勃,欲如饕餮。如求和,需得付出多大代價,方能滿足其貪欲?” “再打下去,又能如何。朝廷已無力再戰,淮南已失半壁,難道要將大唐基業,盡數敗壞嗎?”孫晟道。 要說孫晟,也是北來士人,但此刻,在戰和問題上,與韓熙載產生沖突了。 聽其言,韓熙載則道:“江東、江西,我朝仍有水陸軍數萬,再作征召,仍可集兵十萬。有長江天塹,縱漢軍再強,也難以越過。 如臣前言,與漢軍對抗到底,其四面皆敵,必不能久持。而況北漢以數十萬師,千里遠征,其所靡費,又能堅持多久?拖下去,待得時變,我朝尚有反擊,收復國土的機會。一旦求和,則淮南之地盡失也!還請陛下明察!” “窮兵黷武,窮兵黷武!”孫晟激動道:“漢軍背靠中原河北,積糧數載,又作戰于淮南,僅以江東、江西之地,何以長久對抗下去? 韓公所言時變,難道指的是契丹與后蜀?漢唐之間,開戰四個月,其猶無動作,難道要將國家大略寄托于此,豈不可笑?” 兩個北方士人爭鋒相對,倒讓馮延巳等人看了個飽戲。 但于李璟這邊,則更加猶豫了,提到議和,確是動心了。即位以來,發起了幾波對外戰爭,然而被動應對敵國的入侵,才發現,和平是多么難得,安安穩穩在金陵吟風弄月,那是多么舒適的事…… 有心議和,卻又顧忌韓熙載口中的代價,是啊,仗打到這個份上,要怎樣,才能讓漢帝退兵。 “陛下,萬不可聽孫晟誤國之言!”李弘冀站出來聲援韓熙載了。 見狀,李璟更加遲疑了,擺擺手,回御案后坐下,近乎呢喃道:“讓朕想想……” 然而,朝議還未結束,又有敗訊傳來:“陛下,江防士卒上報,東都丟了!” 滿朝皆驚,不說揚州的政治地位,就沖其鹽利,就足以讓人心痛。比起滁、和的失陷,更要讓他們感到震動。漢軍真就這般難擋? “是誰攻陷了揚州?守軍呢?”李璟面色發白,急聲問。 “漢將趙匡胤!” “姚鳳那支軍隊呢?” 李璟幾乎怒吼道,但是,沒人能回答他這個問題。 良久,李璟滿臉頹然,搖搖手:“遣使去壽春,向漢帝求和吧……” 第124章 輕取揚州 求和決定說出口,李璟頓時松了口氣,就仿佛心中塊壘消缺了一般,眼見韓熙載等人,一副還欲再勸的模樣,李璟當先宣布散朝,轉身下階,朝內殿而去,根本不給彼輩開口的機會。 李弘冀滿臉不甘,循李璟其后而拜見。內殿中,李璟坐在桌案邊,急飲了幾口茶,一副心力交瘁的模樣。 李弘冀上前蹲踞于其側,抓著乃父之手,急問道:“父親當真要與北漢議和?” “不議和,還能如何?”李璟悵然而嘆:“不能再打下去了,再與北漢相爭,大唐就要亡國了!為父,不能將先帝創下的基業,敗在手中!” “淮南亦是先帝基業,豈能任由漢賊掠奪!我朝猶有十萬軍,橫斷大江,足以抗之!”李弘冀有些激動。 見狀,李璟不由抬手,輕撫著長子頭頂,輕聲道:“弘冀,我知你胸懷壯志,意氣激烈,然而,漢軍之強大,終非你所能敵。你要顧全大局,江北已成糜爛之勢,難以收拾,江東、江西,卻不能再出問題。 遣使求和,乃萬般無奈之舉措,是為大唐國祚之延續。然結果如何,卻還得看漢帝的態度,在使者南歸之前,大唐卻不能不備。 外廷之將臣,終不足用。朕以齊王景達為帥,統御當涂大營及沿江水陸大軍,鞏固江防。你為其副,當約束性子,好生輔弼你皇叔,保障江防安全。 一旦漢帝不與言和,滾滾長江,便是我們最大的依仗了!” “是!”迎著李璟的目光,李弘冀再是不甘,也點頭應命。 南唐外臣這邊,出宮之后,馮延巳跟上宋齊丘,與之同乘一車,問道:“宋公,對于議和之事,如何看待?” “什么議和!媾和罷了!”宋齊丘微閉目,身體隨著車輛的行進而微微晃動,直接道:“不過,飲鴆止渴之策罷了!” 馮延巳有些尷尬,畢竟他也是支持議和的,有點心虛地別過腦袋,看向街巷,滿目的蕭索,百業蕭條之景,嘆道:“為應對北漢入侵,朝廷已窮盡軍力、財力、民力,再打下去,恐生民亂??!” “當日不聽我言,今朝追悔莫及!”宋齊丘說道:“陛下性情庸弱,遇事遲疑難斷,用人而疑之,朝令而夕改,豈能不敗。方才滿朝,袞袞諸公,也就那韓熙載矢志不渝,有些見地。 大唐當真不能打了嗎?十數年之積攢,一旦余力都沒有?以老夫看吶,燕王說得不錯,爾等就是被漢軍打怕了! 議和,哼哼,不將江北十四州盡數割讓出去,漢帝豈能退軍?淮南盡失,僅余江南半壁,如何能守?” 聽宋齊丘這一番話,馮延巳臉上一陣陰晴變化,但面對這元勛老臣,也不敢反駁。想了想,嘆道:“看來宋公是不贊同議和了,為何不向陛下進言?” “這朝堂之上,還有我說話的余地嗎?縱使進言,陛下又聽嗎?”宋齊丘氣息急了些,深吸了兩口氣,方才平復下來,苦澀道:“我等隨先帝創建基業,威震南國,沒曾想,到老竟然親歷這等結果。日暮西山吶,日暮西山吶……” 宋齊丘這番嘆息,隱約是為南唐逝去的國運而哀嘆。國勢之滑落,幾不可逆轉,如墮深淵…… 逢國事危頹,不知覺間,南唐的黨爭都有所緩解,兩黨之間,兩黨其內,意見紛呈,相左者不可勝數。觀馮延巳與宋齊丘,孫晟與韓熙載,便可知。若是南唐的國祚再多延續些年頭,大抵會轉變成,主戰派與投降派。 燕子磯,孫晟被拜為司空,攜國書出使壽春,面呈漢帝劉承祐,議和。韓熙載親自來送,二者又是一番爭論,結果自是話不投機,不相與謀。 在孫晟攜使命,乘舟北上之后,北邊再度傳來急報,圍城三月,壽春終于為漢軍所破。這下再度讓唐廷受驚了,再是愚笨的人也能看出,壽春一下,漢師南略,再無梗阻可言。 至于泗州,獨木難支,沒人相信郭廷渭能守住。而以淮南如今空虛的情況,必然難擋漢軍兵鋒。因此,唐主李璟更加堅定了議和的決心。 …… 揚州,江都城。 自楊吳以來,約有三十年的時間,這座淮南名城,沒有經歷戰爭的。即便漢軍南征的這幾個月,兩方交兵也在淮與水一線的州鎮。 然而這開春以來,南唐大軍大舉北上,不過半個多月的功夫,形勢急轉直下,漢軍如風卷殘云般襲來。此時的江都城頭,唐旗已折,重新樹立起來的,是一面面漢旗。 趙匡胤與陳思讓合兵,率軍四千五百,乘舟船疾趨南下,直向高郵。于次日清晨,向唐軍發起突襲,新敗之唐軍無備,為其所趁。 漢軍兇猛,已喪軍心士氣的唐軍完全不能擋,姚鳳直接棄軍而逃,為下屬所擒,獻降于漢軍。并且這一回,唐軍水軍沒能逃掉,被堵截在水寨之中,一番攻殺過后,盡為趙匡胤所虜。 仗打到如今這個地步,淮南的唐軍,基本都已失其志,面對漢軍,抵抗越見微弱。兵敗之勢如山倒,是故,漢軍的勝利也越來越輕松,戰果也越來越大。高郵之戰后,于趙匡胤而言,最大的麻煩便是,俘虜太多…… 在高郵擊破姚鳳軍后,趙匡胤與陳思讓稍作休整,僅率兩千五百卒,順運河南下,打著唐軍的旗幟,奔襲揚州。 至揚州,入城未遭抵抗,幾乎不費吹灰之力,滿城軍民,盡為其所獲。 運河之畔,江都城頭,趙匡胤佇立南眺,兩眼通紅,神情疲憊,但意態之間,盡是恣意輕松,恨不能長嘯一聲,張狂大笑幾聲。 “經略使!”黨進悶頭悶腦跑上城頭,站在其側:“在看什么?” 聞問,趙匡胤抬手遙指南方,道:“運河匯流入江,跨過長江,便是江東之地。只可惜啊,我軍兵鋒,到此為止,不能競全功,一舉滅唐,殊為遺憾??!” 黨進則沒想這般多,左右聽軍令即可,此時笑容滿面,稟道:“城中已然全部控制住了,此城果然空虛,不過這些守卒也太過無用,竟然完全不戰而降。我察問了一番,發現揚州的守備,大多十余年沒有打過仗,真是廢物!” “能全城而奪,倒是我也沒想到的!”趙匡胤也跟著笑道:“不過,戰事進展到如今這個地步,是否有感到,我們打仗越來越順利,越來越容易?你知道這說明什么?” “說明什么?”黨進問道。 “偽唐軍心已敗,民氣已散,面對我軍侵攻,已然無力抵抗。我漢軍,可正式并吞淮南了!”趙匡胤道。 黨進點點頭,實則腦袋有些渾沌,并未完全理解趙匡胤的話。 提及此,趙匡胤想到了什么,當即下令道:“揚州乃淮南第一富庶大州,物產豐盈,財貨無數,底下將士,難免有見財起意者。傳令下去,命諸營軍官,嚴厲約束士卒,不得侵擾百姓,掠奪錢貨。各官署、府庫,當嚴加看守,不容有失。 揚州既下,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為國之所有,當上報,聽憑陛下與朝廷處置,任何人不得輕動!” 趙匡胤能說出這番話,說明其人的思想覺悟還是很高的,又或者其志存高遠,縱使富庶如揚州,也難動其心。 而黨進聞言,忍不住嘀咕道:“弟兄們拼殺至今,血戰數場,方才進此大城。發泄一下,撈取些錢貨,也是可以理解的嘛!” 第125章 周家有女呼娥皇 “黨兄!”聽黨進的嘀咕,趙匡胤突然轉過身來,分外嚴肅地看著他:“你我共事相交,時間雖然不長,南征以來,大小數戰,皆是同生共死,赴艱歷險。袍澤之情,可謂深矣!趙某待你,亦作手足兄弟,有些話,直言相告,望善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