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188節
一副壓抑許久模樣,“無能狂怒”般發泄一通后,劉承祐變臉一般斂形容,去面色,屏退左右,淡淡地對王景崇道:“說吧!” “陛下,經臣調查,太原王在河東,潛蓄異志,早已與朝廷離心,早晚必定生患!” 這回,劉承祐沒有打斷他,任他敘來。有些東西,他早有耳聞,但受限于精力,并沒有過多的關注與調查。還是需六聽聽王景崇“實地考察”的結果,劉承祐相信他是用了“心”的。 “太原王在河東,大肆斂財,幾無收斂。河東諸州,寺院財產以海量計,此番滅佛,官兵清剿所得,泰半落于其手。據晉陽探事所報,滅佛中秋之時,一日之間,便有三百余輛裝滿錢糧財貨的馱車,輸往城中?!?/br> “太原王在王府東南,修建了三座大倉,一屯糧草,二屯兵器,三屯錢貨,集河東諸州之財富,稅收、錢糧大部截留以輸其中,常備一千甲兵守衛?!?/br> “以漢興之際,供養大軍進取中原,河東百姓多貧苦,經年未復,太原王多遣稅官,苛捐雜收,擾民過甚,積怨深厚。此番滅佛,百姓易受蠱惑,河東屢生動亂,亦有此間緣由。而太原王,雖則積極鎮壓,卻也趁機圖財害民,大傷元氣?!?/br> “陛下之制,朝廷之政,河東少有施行落實者,悉出河東節度。諸州將吏,擅自委之,少有報備朝廷,儼然自成一系?!?/br> 說了很多,王景崇竟沒來由得心里有些發虛,尤其在天子靜坐御案,面無表情的情況下。咽了咽口水,潤潤嗓子,王景崇咬咬牙,繼續道來。 只是,聲音不似初時那般洪亮了:“高祖進兵中原之后,留駐之軍,節度牙兵及州鎮戍卒不足萬。而今就臣粗查,這三年多時間,太原王選募勇士,招納亡命,大造兵甲,而今已有馬步軍三萬之多!勒令還俗之僧,太原王亦遣部將,揀其精壯,充入軍中,得兵數千!” “河東諸州丁口可有三十萬?”劉承祐突然開口。 “在籍丁口,恐怕沒有!”王景崇給了一個不怎么確定的回答。 劉承祐卻幽幽道:“以這點人口,供養如此多的兵馬,已非窮兵黷武所能形容,河東治下生民之苦,可想而知?!?/br> 天子的考慮,從來高瞻,異于常人。王景崇倒確是從沒往這方面考慮過,做出一副感佩的表情: “陛下之言,甚是!” 劉承祐發聲后,雖然還有不少情況可以匯報,但王景崇識趣地,沒有繼續說下去。因為他發現天子臉上的“興致”之色,正在逐漸消失,逐漸麻木。 良久,劉承祐深吸了一口氣,輕聲說道:“你今日所報,朕知曉了,暫且爛于心中,勿泄于外?!?/br> “陛下……”劉承祐的反應,大出王景崇意料,忍不住張了張嘴,最終化為一個字:“是!” “不過,對于河東的情況,要加強監察,一應情報,記錄在冊。但要記住,武德司下屬,行事務必小心,注意分寸,皇叔畢竟是朕的皇叔,不可小覷輕辱……”劉承祐又補了句。 王景崇聞言微訥,眼珠子一轉,頓時意識到,劉承祐眼下并沒有動河東的意思,當即應道:“遵命!” 左右此次,他不是像在邢州倒楊那般,亡命一搏。照他想法,有今日之報,日后河東形勢,不管如何發展,都用得住他。只有有用,那便是立功的機會。 “河東一行,你立功頗大,朕分遣諸使,監察地方,也唯有你,處事最合朕心?!?/br> “能為陛下效力,是臣之忠愿!”從劉承祐的語氣中,流露出些許讓他期待的意味,王景崇保持著低調謙卑。 “官,暫時朕就不給升了!”劉承祐直接道:“晉爵為任公,加兵部尚書銜,食邑三百,河東一行,你們所獲錢貨,不必上繳,就當朕的賞賜,由你處置!” 說這話時,劉承祐給了王景崇一道玩味的眼神,令他牙緊。 雖然劉承祐的賞賜,距離王景崇所期待的,仍有差距,但皇帝都這般表態了,他還能多說什么,甚至不敢表露出一點不滿的情緒,恭敬地跪于殿中謝恩。 “另外,朕欲置武德營,兵額一千,你率右營!” 比起爵位、勛銜、錢財,劉承祐這道賞賜,才讓王景崇喜出望外。 又瞟了眼他身上的傷,劉承祐擺擺手:“既回京,便好生休養創傷,去太醫院尋太醫診斷,配些湯藥!” “謝陛下!” 第13章 楊業述職 崇政殿東廡,是一片規整過的朝室,裝飾一如整座宮殿的風格,簡約樸實,只有幾方席案,供平日覲見的朝臣歇息待召。 眼下,除了兩名殿侍之外,便只有楊業與王審琦二將了。二人對坐,食案上邊擺著酒rou菜食,三葷兩素,四菜一湯。二人也是餓極了,狼吞虎咽,王審琦原本是有些拘束的,不過見楊業如在軍戎,也跟著放開了。 酒食氣味交織在一起,案上也只剩一片狼藉,二者又碰了一杯,一飲而盡。在這隆冬,暢飲美酒,對于他們這樣戍守北疆的武將而言,卻是一種享受。 王審琦臉上表情不似楊業那般痛快,紅潤似乎是憋出來的一般,他不長于飲酒,但這可是御酒,皇帝親賞,總得吃點。只可惜,宮中的御酒,酒曲是經過改良的,其烈性,遠超其想象。 “仲寶兄,你這酒量,還需鍛煉鍛煉??!”看著王審琦的表情,楊業笑道。 王審琦則苦笑著搖頭:“將軍知我向不能飲酒,這美酒佳釀之樂,注定與末將無緣??!” “如不能飲,那便不需強求,適可而止!”一道穿透力十足的聲音傳來。 抬眼看,一襲龍袍,漫步而來者,正是天子劉承祐。楊、王二人慌忙起身見禮,被劉承祐伸手止?。骸安槐鼐卸Y,坐!” 行至食案前,張德鈞親自端過一張交杌,一撩袍腳,正姿坐下,掃著桌面狼藉,輕笑道:“是否足食?” “多謝陛下款待,臣二人已經果腹充饑!”楊業說道。 授意之下,張德鈞又執酒壺斟滿三杯,劉承祐舉杯邀之:“朕滿飲,你們隨意!” 言罷,飲盡?;实墼捓镫m然客氣,楊業與王審琦,也沒什么猶豫的,同樣一口悶。 感受著那股辣意自喉嚨淌過,體會了一番,劉承祐方才平和地問道:“戍邊兩載,體悟如何?” 面對皇帝的問話,楊業心中看起來也頗具感慨,想了想,迎著皇帝的目光,十分豪氣地說道:“臣據雁門,契丹人若南犯,可擋十萬兵!” 觀其豪氣干云之態,劉承祐倒也未覺其大言不慚,反而輕輕撫掌:“將軍有此自信,朕當勉勵之!” 話說出口,楊業反倒自覺狂妄了,訕訕一笑,解釋道:“臣出此言,非信口狂言。雁門自古天下雄關,城垣堅不可摧,高踞山脊,依山傍險,道路崎嶇險峻……” 用了不短的時間,楊業將雁門關的周遭環境,地勢之利,城防布置,兵力分布,糧械儲備,防御策略,應變措施等,一一敘來。楊業平日里本非健談之人,但事關職責,卻是滔滔不絕。 劉承祐臉上雖然沒有過多的表情,但聽得還是很認真,與自己所知,比對衡量,對雁門關的情況,有了更深的了解。 “兵馬不需多,糧械充足,雁門臣足守之!”楊業又強調了一遍。 劉承祐消化了一番楊業所說,卻是嘆道:“天下九塞,雁門為首,可惜朕至如今,都還未見識過雄關之高峻險狹!” 言罷,態度愈加溫和,贊許的目光投在楊業身上:“朕尚慮你年輕氣盛,志得意驕,而今聽你言雁門之形勝御備,如數家珍,深切綮肯,朕過慮矣!” 聽劉承祐這么說,楊業正臉上也不由流露出少許不好意思。 “你所言者,皆是御備之事,可有想過,出塞北擊?”劉承祐突然變了氣質,語速極快,威視赫赫,逼向楊業。 有那么一絲不適應,迎著皇帝壓迫性十足的目光,楊業神情逐漸鄭重,認真地思索了許久,謹慎進言:“陛下,恕臣直言,三五年之內,并非北出雁門的良機!” “哦?”劉承祐的反應,比起楊業大談雁門防御的時候,還要感興趣:“你又有何見解?” “其一,國力所限;其二,兵力不足;其三,知己而不知彼,契丹非卒滅之國!”楊業說:“河東擁山川之險,關城之堅,縱北虜鐵騎之強,也難以突破,背后有朝廷與河東依恃,臣足以當之。然如出塞,草原遼闊,無所依仗,云中之地,縱可奪之,也非我兒郎所能長久立足?!?/br> “而況……”說著,楊業流露出一抹遲疑:“陛下前有言,大漢戰略所向——” 劉承祐直接揮手打斷,瞥了眼一旁老實待著的王審琦,對楊業道:“確實是長進了!過去的楊業,一心統軍練兵,可不會考慮這許多!” “陛下委臣獨當一面,臣時懷憂恐,如履薄冰,唯恐辜負陛下信任,是故凡事,不得不多考慮一些!”楊業揖手。 “代州而今有兵多少?”劉承祐轉變話題問。 回答還是那般迅速肯定:“經過兩年輪戍及募集訓練,州城團練兵及諸鎮堡戍卒,共計三千五百人,馬軍三營一千五百卒,步軍四營兩千卒?!?/br> “王審琦便是馬軍第一營指揮使!”楊業還不忘在皇帝面前提攜戰友。 “以代州民力,供養這諸多兵馬,甚是艱難吧!” 楊業答道:“代州地貧民寡,幸有朝廷支援,與河東供給糧秣!” “河東之錢糧協應,未曾短缺吧!”劉承祐凝眉。 楊業似乎不知道如何回此問,有些支吾,咬咬牙,還是道:“這半載來,晉陽所供錢糧,僅有往年六成!” “呵呵……”劉承祐微微一笑,輕嘆一聲,神思之間,似有郁結。 考慮了一會兒,劉承祐雙目一如平常般精明有神,對著楊業,滿臉的意味深長:“歸代之后當知,備北不忘南,御外需顧內!” 楊業愕然而抬首,面上浮現出少許的疑慮,正欲開問,劉承祐卻不打算給機會,揮揮手:“好了,朕乏了!” 心中帶著些遲疑與不解,與王審琦前后腳出宮而去,腦中不斷回想著劉承祐最后的叮囑,思考著其用意所在。 “將軍!”皇城宮門前,王審琦的聲音打斷了他。 偏頭,楊業穩住心神,吩咐道:“仲寶,你也有些年頭未回家了吧,我放你半月假,回家省親!” “謝將軍!” 深吸了一口皇城門下的冰冷空氣,楊業招來部曲,前往馮府而去。正好,可以找馮道咨詢分析一番,天子意圖。 第14章 腹黑之謀 乾祐三年,臘月,京中有流言起,言太原王、北都留守、河東節度使劉崇,潛蓄異志,貽患于朝廷。 朝野民間,議論紛紛,天子劉承祐聞之盛怒,于崇政殿間大發雷霆,疾言有君心叵測之徒,懷jian弄惡之輩,欲間離朝廷與河東。 旋即召武德正副使李少游及王景崇,勒令二人調查處置此事,緝拿散播謠言之人。其后,武德司下探事盡出,密作成風,連新組建的武德營亦甲士四出,前后捉拿上百人,動靜鬧得很大,平穩許久的東京都因此事亂了一陣。 只是,前幾年偵查探案,推鞠問罪,無往而不利的武德司,在此事中效率驟然低下,逮捕了不少人,終究一無所得。還是天子劉承祐及時自憤怒之中冷靜下來,下令所拿無辜盡數釋放,賠以錢財,以息民怨。 其后,劉承祐著中書舍人、知制誥陶谷作一篇《告皇叔書》,將京中之事盡陳,行文流暢,感情充沛,盡抒叔侄之情,君臣之誼,全明心跡。 又召皇叔慕容彥超進宮,與之懇談,然后委其為河東宣慰使,替天子北上晉陽,祭天祭祖。另外,便是將皇帝的書信,及準備好的一大批御用賞賜之物,帶給劉崇。 慕容彥超,自去年初,許州皇叔劉信案之后,快兩年的時間了,一直待在東京,即便劉承祐給他的禁足日期過了,也沒有回節鎮鄆州的意思。反而在東京經商,大置產業,賺下了一大份家產,并且將自己的經商天賦給“開發”出來了。 至于鄆州那邊,初時還委以幕佐將吏任事,后來則全然不管了。到如今,鄆州雖仍為節鎮,但無論兵馬還是政務,都已由朝廷直接派遣的軍政將吏掌控,政分諸曹,軍使團練。在劉承祐小心謹慎地對地方進行“去節度化”的過程中,鄆州這邊,幾乎已是一步到位。 大抵有鑒于此,對于慕容彥超在東京,劉承祐有些放任,比起他在地方上禍害官府生民,在東京利用身份特權做些買賣,根本不是什么大事。 而慕容彥超此人,說他粗鄙,自傲,貪婪,好色,一點都不過分,但有一點,還算識趣,尤其在面對劉承祐這個皇侄的時候。 東京的流言,也有所聞,對天子委以差事的用意,也有所猜測,直接打包票,奉命北上河東。 在慕容彥超北去之時,劉承祐這邊動作緊隨而來,其一,將那封《告皇叔書》散發流傳民間;其二,急令還未在東京待滿一月的楊業,回代州;其三,往晉州增派一部分軍器;其四,汜水軍使白重贊移駐土門(井陘),撥兵兩千。 原本,白重贊鎮汜水,是史弘肇出鎮洛陽之際,劉承祐布的閑子,基本沒起到什么作用,因為史弘肇在洛陽幾乎將他“工具人”的價值發揮到了極致,一眾勛臣豪族在他的“yin威”下瑟瑟發抖。而如今,劉承祐將之調至土門,目的為何,智者見之。 事實上,這一系列動作,基本上就是劉承祐對河東情狀的應對了,懷柔安撫的同時,不忘打草驚蛇,敲山震虎。 若說劉崇此時有反心,劉承祐相信,沒有王景崇匯報得那么夸張。若說與朝廷同心同德,那也不可能,到劉崇這樣的地位,再加朝廷的政策,再加其性格影響,對朝廷心存疑忌,那是必然之事。 而劉承祐通過諸多措施,想要告訴劉崇的便是。朕與皇叔有叔侄之情,必無相害之心,請皇叔放心勿慮。但皇叔如真因疑忌有所異動,那么朝廷也不是毫無準備,早有提防。 以劉崇的頭腦,想要理清其中利害,或許有些難度,但劉承祐聽聞,其節度判官鄭珙與太原少尹李驤是有見識的人才,想來會讓劉崇警醒些的。 劉承祐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穩住河東,讓他勿在他大業肇啟之時,出來裹亂。他心里也清楚,河東之患,說嚴重也嚴重,但若真到心腹之患的地步,那也不至于。 河東的問題,屬于歷史遺留問題,其山川形勝,再加上三代以來的興替,都注定了據之者難不起心思。但于劉承祐而言,問題的癥結,也僅在于皇叔劉崇了。 至于河東本身,除了地利之外,人口、土地、城池、賦稅……戰爭潛力早在李存勖、石敬瑭、劉知遠這三度竭力進取中原的過程中消耗殆盡了。到如今,河東那一隅地,根本沒有獨立對抗朝廷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