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國師 第220節
書迷正在閱讀:Alpha上將的媳婦兒養成記、離婚后前夫加入了修羅場、小酒娘你馬甲掉啦、穿回來后,對老攻無感、他眼中有流光、總有人阻礙我認真工作、獨寵東宮、穿書后我成了反派的貓、穿成年代文深情男配后、全校都以為我A裝O 完結+番外
不過按照紀綱的想法,卓敬既然跟道衍有仇,那么道衍沒準是想暗示他來解決卓敬? 可偏偏卓敬又是朱棣所看重的人,是重點招降的存在。 朱棣曾評價道“國家養士三十年,唯得一卓敬”,所以這個人雖然死不投降,但紀綱還真不好下黑手,因為要是把卓敬搞死了,若是朱棣哪天想起這人問起來,實在是不好交代啊。 可道衍接下來的舉動,卻有些出乎紀綱的預料。 道衍在紀綱的親自引導下,來到了卓敬所在的東側詔獄監區,然后紀綱被支到了牢門外,聽不到兩人的談話。 須發有些斑白的卓敬,抬起渾濁的眼眸,看著來人是自己的老對頭道衍。 隨后卓老頭像是換了個人似的,他起身挺直腰桿,如同一桿筆一般。 卓敬看向進來不言不語的道衍,淡淡地問道。 “不知陛下又有什么話,要道衍大師帶給老朽?” 道衍雙手合十行禮后,認真說道。 “卓公,陛下憐惜您的才華,上次說您給建文獻策離間皇家骨rou,是他一時糊涂,您只是盡了人臣的本分,并非是什么罪過?!?/br> 卓老頭點了點頭,眼睛瞥向了牢房墻上,顯然無動于衷。 “陛下也知道您忠于大明,您給建文效忠,說明了您的忠貞,這些陛下都是看在眼里的,陛下也很欣慰?!?/br> 毫不夸張的說,在方孝孺拒絕給朱棣寫繼位詔書后,朱棣就意識到這些讀書種子單靠殺戮是殺不絕的,因此非常非常的重視收攏讀書人的心,以便為其統治服務。 卓敬這位洪武榜眼,天下有名的大才子,便是朱棣最上心的人物。 有學問、有能力、有資歷,如果朱棣能降服此人,那么從廟堂角度將會起到極好的標桿效應。 因此,朱棣之前也數次派道衍這位卓敬的老朋友來勸降。 嗯.朱棣不知道兩人的“淵源”。 聞言,卓老頭復又點了點頭,卻已經有些不耐煩了起來,頜下白須都跟著抖了起來。 “歷史上的故事,您必然耳熟能詳?!?/br> 道衍似乎看不到卓敬的不耐,道衍喘了口氣,誠懇地緩緩勸道。 “春秋時管仲效忠于公子糾,甚至箭射齊桓公,齊桓公都沒有任何記恨,反而拜管仲為相稱為‘仲父’;隋唐時魏征是李建成的謀臣,屢次為其出謀劃策,被李世民俘虜時更是說‘若是太子要是按照我說的去做,就沒有今日之禍了’,這與您說的‘可惜建文帝沒有采納您的建議’,是何等相似???” “管仲和魏征都效忠于舊主,但他們效忠的舊主卻并非是能成就偉業的雄才大略之人,您如果能改變心意效忠陛下,想必以您的才能,一定可以更進一步,成為輔佐陛下開創盛世的功臣,到時候在史書上留下如管仲、魏征一般的佳話,豈不美哉?” 道衍的勸告有理有據,情真意切,若是其他人,想來已經被其勸服,納頭便降了。 然而卓老頭只有硬邦邦的一句話。 “道衍大師說完了嗎?” 道衍忽然笑道:“陛下托我的話,已經說完了,接下來要說點你我之間的話?!?/br> 接下來,道衍和卓敬的談話持續了很久。 紀綱不知道兩人談了什么,只知道最后道衍交代給他,讓他給卓敬換個監區的時候,卓敬并沒有反對。 而這個監區,正是姜星火與鄭和新換的監區所在的位置! 是的,由于騰出了一批犯人,詔獄開始了新一輪調整監區。 所以姜星火與鄭和,被特意放到了另一處非鐵門牢房的監區。 紀綱不打算自己思考這件事,而是在辦完了這件事且道衍走后,派人上奏給了皇帝。 —————— 今夜月色皎白,清寒的月光透過詔獄的天窗投射下來。 月光映在隔著兩道鐵柵欄的姜星火與鄭和身上,仿佛給他們的身影鍍上了一層圣輝。 姜星火與鄭和,正在月下論道。 由于牢房沒有了鐵門,而是變成了鐵柵欄,他倆說話容易多了。 而且,他倆的位置也不是左右挨著,反而變成了相對位置。 沒有錯,新的監區不是一條線的單排牢房一個個挨著了,而是兩排對著。 “卓侍郎,用不用” 面對身邊另一位獄友的低聲詢問,卓敬擺了擺手,示意聽聽他們在講什么。 身著囚服的鄭和,此時神情恭謹,仿佛壓根就沒有看到另一側牢房正在看著他們的卓敬兩人。 鄭和彎下了筆直的腰桿,行弟子禮,向對面的姜星火請教道。 “姜先生,我想問如果按您昨日所傳授的星圖來看,熒惑星離太陽的距離更近.那是不是意味著,跟日食一樣,熒惑守心這種天象,其實也是周期性的遮蔽?” 所謂熒惑星,就是火星在中國古代的稱謂,乃是因為火星是紅色而熒熒似火,其亮度又常變,行蹤不定,因而令人迷惑。 而之所以會講到天文學,乃是知道對方在航海方面頗有興趣后,姜星火隨口指點了當下牽星術的缺點,便談到了這里。 星圖? 卓敬的心頭升起了nongnong的疑惑。 卓敬學識駁雜,通曉天文地理法律兵法,因此關于熒惑守心和日食這些,卓敬都能聽懂。 而卓敬旁邊的獄友,也就是另一位建文舊臣,其實并沒有聽懂姜星火所說的話,跟卓敬不同,他只有一點基礎的天文知識,這些內容已經超出了他所了解的天文知識范疇。 雖然不曉得是什么星圖,但這不妨礙卓敬的基礎邏輯推理。 因為卓敬之所以會出現在這里,就是道衍跟他做的一筆交易。 而卓敬是因為巨大的好奇心,才會答應的。 卓敬好奇的原因,就是因為道衍為什么要稱呼詔獄里的一個無名后輩為圣? 而且道衍談及此人時的態度是如此恭敬,幾乎跟開蒙小兒對待私塾老師相差無幾! 這個年輕人,到底是誰?! 如此人才為什么自己從未見過?! 卓老頭死死地盯著氣質不凡的姜星火。 姜星火此時長身而立,一側的月光照亮了他的側臉,姜星火的眉目間透漏著些許疲憊,眼睛卻是格外明亮,仿佛能夠看穿這個世界,又如同幽潭般深邃,讓人望之畏懼。 周圍的牢房和囚犯,在姜星火的眼中視若無物,他神色平靜地回答著鄭和的問題。 “所謂熒惑守心,在古代天文學中的解釋就是火星侵入心宿,通常而言,在天人感應學說里,這種天象象征著帝王有災?!?/br> 在旁聽的眾人里,只有卓敬和他的獄友的文化水平較高,卓敬也懂不少的天文知識。 卓敬微微頷首,“熒惑守心”的這種解釋常在史書中出現,是天人感應學說的重要體現之一,卓敬雖然從這句話中沒聽出來眼前的這個年輕人有多高的水平,但總歸是符合他的認知的。 可姜星火的下一句話,就讓卓敬的心,提了起來。 “但實際上,這只不過是一種間隔周期較長的普通天文現象而已?!?/br> 卓敬攥緊了拳頭,差一點就想出聲質疑,打斷姜星火與鄭和二人的談話。 因為聽到了姜星火的解釋,卓敬的內心覺得很不舒服。 “熒惑守心”是中國古代星占學上最兇的天象,是帝王駕崩的惡兆。 “熒惑守心”一旦出現,國家宰相都要丟官罷職,伱跟我說只是周期長的普通天文現象?! 卓老頭死死地盯著側前方的這個年輕人,看著他到底能做出什么樣的解釋。 第192章 虛假的天人感應 “火星,又稱熒惑,熒熒似火;心宿二則色紅似火,又稱‘大火’?!?/br> “事實上,之所以熒惑守心被認為不吉利,只不過是因為火星和心宿二(天蝎座α星)是全天最紅的兩個天體,兩星斗艷,紅光滿天,觀測起來看著就像是一片血光之災似的.” “真實原因是?!苯腔鸾忉尩?,“火星每兩年又兩個月接近地球一次,由于火星軌道較地球更為橢圓,所以每十五年到十七年才有大接近?!?/br> “而火星、地球、心宿三者交集,時間則更加漫長.通常一個王朝也只能觀測到一兩次,在有記載的早期恰巧迭加了一些帝位更迭,因此才被認為某種不詳的征兆,隨后,便被視為固定的天人感應現象了?!?/br> 聽著姜星火的話語,卓老頭陷入了思考之中。 熒惑守心,見于史料的最早一次記載是春秋宋景公年間,《呂氏春秋》《史記》《淮南子》都有較為一致的相關記載,宋是周封微子的封國,所謂‘商人閱其禍敗之釁,必始于火’,卓敬很清楚,火在那個時代對應了春秋時代作為殷商后裔的宋國,其實是有某種極為深刻的廟堂含義的. 而在卓敬的記憶里,當時的司星子韋提供了一整套的禳解之術,也就是‘可移于相、可移于民、可移于歲’,換言之,早期的天人感應其實就已經出現了消災解難的辦法。 但中國傳統的天文學,就是發源于占星術,用來解釋天人感應的。 因此,卓敬并沒有覺得有任何不妥之處。 姜星火這邊則挺直了脊背,緩緩言道:“熒惑守心最著名的記載大約是《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三十六年,熒惑守心’,而第二年,秦始皇就駕崩了,從那以后,遇到熒惑守心,一般都要宰相下臺,替皇帝承擔責任?!?/br> 鄭和的思維很敏銳,他反問道:“姜先生的意思,是很多史料都是附會的?” 姜星火點點頭,說道:“但實際上,如果用天文的方式來推演,你再去對比歷史上的這些熒惑守心的記載,你就會發現,其中大多數都是對不上的?!?/br> “再比如,熒惑運行到南斗,也被認為和皇帝有關?!?/br> 姜星火說道:“正所謂熒惑入南斗,天子殿下走。每逢此時,皇帝要繞著宮殿跑一圈才能免災,否則會被叛軍趕下臺?!?/br> 鄭和點了點頭,確實有這個說法。 “這里邊便是有一件趣事,來印證所謂天人感應,其實有時候是會鬧笑話的?!?/br> 因為是換了稻草堆,晚上睡不著的緣故,兩人只是相對閑聊,故此姜星火也沒有很正式地講課,更偏向于扯東扯西,想到哪說到哪,并沒有太多其他目的。 所以,姜星火倒是挺樂于講點小故事解悶的。 “南北朝時期,北魏末年的時候就有一次熒惑入南斗,那時候南梁的梁武帝,嗯,也就是那位皇帝菩薩,被嚇壞了,鄭重其事地光著腳繞著臺城(專指南朝皇宮)跑了一圈。須知道,臺城范圍廣大,后來侯景之亂的時候,可是能足足讓上萬軍隊在里面守一百多天?!?/br> “后來什么事都沒發生,梁武帝覺得免災了,結果不久后,他就聽到了北魏孝武帝被后來的北齊開國之君神武帝高歡給趕出了洛陽,梁武帝得知后,只能訕訕地說一句:胡虜亦應天象耶?” “但實際上,按南北朝那種亂法,皇帝被叛軍趕下臺的次數,數都數不過來,更別提國滅身死這些了,哪是數十年上百年才能出一個熒惑守心所能全部概括的?不過是附會罷了?!?/br> 鄭和撫髯亦是笑出聲來。 其他的事情鄭和不知道,但當年朱棣起兵的時候,風吹落瓦可是大不詳,結果不還是屁事沒有? 說白了,要是真有天命這東西,當時怎么都輪不到燕王??! 還是那句話,兵強馬壯者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