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
第22章 “買地,咱們再攢幾個月,就可以買兩畝中等田了!”關舟顯然已經打算好了。 聽見買地,前面駕車的王五叔忍不住搭腔了,“小舟說的對,大郎,你家一畝地都沒有可不行,咋也得買上五畝?!?/br> 顧北知蒙了,他一個22世紀的華國人,壓根兒沒接觸過種地這事兒,自然也沒有考慮過要買地。 但看關舟和王五叔的態度,總覺得家里有地,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兒。 “可是買了地咱們家也沒人能種,那不是浪費嗎?” 顧北知不明所以,種地可不是什么清閑活,他們家里滿打滿算就他和關舟兩個成人,一個要帶孩子,一個要上工,誰來種地? 關舟瞪了他一眼,“我種啊,以前我家的地都是我種的,你放心吧,只要買了,我肯定能種好?!?/br> 顧北知被瞪了,摸了摸鼻梁,“不是,我的意思是大寶和二寶還小,不能離開人...” “誰說的,明年他們都六歲了,都該學著燒火、撿柴了?!标P舟掰著手指算著。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農家的孩子每一個都是很小就開始給家里幫忙了,關舟也心疼孩子,但也不會讓兩個孩子什么活兒都不沾手,那樣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看他家里的弟弟就知道了,都多大了,還每天睡到中午,吃飯都得娘哄著... 關舟側著頭碰了碰自己的兒子,他兒子這么懂事,肯定會比他弟弟有出息的。 “這就不用了吧,他們兩個才幾歲,撿柴哪用得到他們?”顧北知現在頗有幾分傻爸爸的模樣,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累。 “我就打個比方,大寶和二寶都很懂事,不用太cao心的,到時候我去地里干活,他倆在邊上玩就行?!标P舟又說回了買地的事情。 王五叔也勸顧北知攢攢錢,趕緊買了地,有地這將來才穩當,不然吃飯都提心吊膽的。 顧北知在一老一少的夾擊之中,原本就沒多少反對的意思,現在更是連聲贊同,表示全力支持關舟攢錢買地的主意。 得了他的同意,關舟心里更安穩了,他夫君是個聰明的,是他們村里最年輕的秀才,朝廷都給銀子呢。 但是要是和以前一樣,不攢著點錢買了地,這錢又稀里糊涂的花了個干凈。買了地,他們爺仨就再也不用擔心沒糧食吃了。 關于吳庸畫作的事件,一波三折的,令獲鹿鎮乃至周邊的城鎮都有所耳聞,津津樂道了許久,直到獲鹿鎮的王舉人收了個關門弟子的消息傳出來才被人們淡忘。 不過兢兢業業上班的顧北知向來不參與這些八卦,現在正癡迷的研究著一個‘花里胡哨’的瓷瓶。 若是有現代人在這兒,說不準能一眼看出這個瓷瓶的來歷。 這個瓶子高43.2厘米,口徑13.7厘米,足徑16.5厘米,洗口,長頸,瓜棱鼓腹,脛部內收,圈足外撇。 器身自上而下裝飾的釉、彩達12層之多,瞧著就像是22世紀藏于故宮博物館里的‘瓷母’——各種釉彩大瓶的縮小版。 只是釉彩少了幾種,若要細究,少的便是宋代之后時興的那幾種。 同樣是將高溫、低溫釉、彩融于一身,算的上是趙國版‘瓷母’。 顧北知生于22世紀,這時候華國已經十分發達且開放,尤其是對于本國的歷史傳承極為重視,幾乎每一個華國人都以自己的國家、傳承的文化為榮,更加珍惜那些老祖宗流傳來下的寶物。 顧家和這些寶物的緣分更深一些,他們家從20世紀開始,從事考古研究工作,后來由于各種原因,他們家又轉行做了古玩交易鑒定。 轉了行之后,再想接觸到進駐到國家博物院的寶物就難了,尤其是故宮博物院,他們本身的團隊專業性非常強,而且非常的追時髦,經費也十分充足,需要外援的時候幾乎沒有。 顧家人只能去看展,或者申請學術交流的時候短暫的和那些被保護的嚴嚴實實的國寶相處一段時間。 而顧北知就更慘了,他再次轉行去做了大學歷史老師,雖然和考古緊密相關,但卻沒有那么專業,他真正擅長的,還是說史。 只接觸過自己交易所里的那些文玩,雖然也有令人驚艷的寶物,但那些放在博物院里的寶物總是吸引著顧家人。 各種瓷母大瓶顧北知也十分熟悉,一來從21世紀開始一直在展出,二來顧北知也曾經研究過各種釉彩大瓶的工藝、藝術性以及它所承載的歷史。 現在看到了趙國版各種釉彩瓶,顧北知其實激動的心情不多,更多的是一個熟悉和安全感充斥內心。 像是在這個陌生的時空慢慢找到了他原本的痕跡,游離飄浮的心再一次沉淀下來。 于是他像是回到了學生時代一樣,重新了解這個‘瓷母’。 一連二十幾日,顧北知一直癡迷于這個瓶子,卻不知他的兩位同事已經私下嘀咕他好幾日了。 “王兄,你說這顧秀才到底有幾分本事?我看他這個月一直在琢磨那件假貨?!苯鹦砧b定師拉著王鑒定師說閑話。 “金兄,顧鑒定師是杜掌柜招進來的,想必定有他的特別之處?!蓖蹊b定師老神在在的應付了一聲。 “這可不一定吧?” 顧北知來寶藝軒的時間不長,和這兩位同事的交流更是不多,他們三人之間是存在競爭關系,兩位前輩對顧北知是有些戒備和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