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頁
第71章 絲竹 二人用的皆是豎吹的樂器。李暮使用的竹笛名跋膝管,發聲細密而堅實,高亢不失圓潤,一丈之間,空氣中的震顫清晰可感,似能渡仙人飛升入云天。 而雷海青手中的九孔雙簧篳篥,音色響亮清脆,比較中原七孔笛管更顯出張力,那涌泉般的音豆跳躍閃爍,左橫右突,時而風林鳥鳴,時而又刀光劍影。 一層梨花瓣輕盈柔軟,被竹聲催逼著飛舞起來,或旋轉在空中,或游離于盤緣,漸次排出迥異的紋路。女官紛紛喝彩,那是春燕,那是錦鯉,那是香扇…… 蘇安在樹蔭下坐著,欣賞到的卻并非這些。他先是看見一根楚地的紫竹,七月十五生芽,吸收云夢澤一載靈氣,次年同日,被師出同宗的許合子和李暮相中。 李暮將其釆伐晾干,因時機正好,不太晚,避免沉悶黯啞,不太早,避免空乏發虛,所以才有飄逸嘹亮的音色;許合子則取出注入竹節的酒,用于滋潤嗓音。 一日日,一年年,師兄妹比誰能合上誰,誰的音高,唱過無數人家,為太樂署選入梨園,一直到中秋宴,李隆基于宮橋賞月,賜譽許合子——此女歌值千金 面對李隆基笑問他是否六指神人的試探,李暮不驚不慌,斷去一根手指,刪繁就簡,用四根手指常速復奏出了那段《紫云回》,絲毫無誤。李隆基為其所動,即便內侍省已收許合子為才人,竟從此再無召幸,允了一段絕世戀情。 而后,蘇安又見一支顛沛流離的羌笛,隨羌人遷徙,望過天山明月,流進龜茲國,在與胡笳相伴百年之后,開九竅,幻化為篳篥,一路隨西域商路流進中原,又隨著黃河往東,落入木偶戲班子,被同樣流浪過四海九州的雷海青收為己有。 就像金石懂得輕重恩威,絲弦懂得彈挑進退,竹類的樂人,懂得吞吐氣運。 竹聲戛然而止,雷海青跳下樹樁,李暮收管,二人齊刷刷朝蘇安這里看來。 蘇安聽得入迷,恁地醒過神,但覺得器樂皆有魂魄,趕緊抱上妙運,呈放在花盤,有些羞澀地說道:“我,我這有一把五弦,桀驁不馴,因弦槽有機關,易受氣流的影響,所以每回即便用相同指法,發出的音色都不盡相同,難著我了?!?/br> 但凡樂人,不可能不認識傳說中太樂祖師白明達的這把琵琶。李暮仔細打量過后,收起竹管,攏袖行禮,既對妙運充滿敬意,也不至于見寶就失態。 “胡說八道,哪有琵琶怕風吹?”雷海青把篳篥掛回腰間,擦去臉頰邊的汗水,笑意盈盈,是十五歲的孩子特有的天真浪漫,“你給我,幫你看看?!?/br> 蘇安哪知,雷海青把妙運搶去,竟然對著背板便是一頓猛敲。蘇安道:“誒,你輕點?!崩缀G嗳粲兴?,扭頭,又使勁敲了兩三下:“沒有那么金貴的,笛子進水,就甩,琵琶走音,就敲,喏,你再試試?!碧K安:“……” 雷海青笑得開心:“逗你的呢?!闭Z罷,捧起妙運,對著妙運的音孔,一口氣吹了進去。蘇安瞠目結舌,見過撥、掐、反彈琵琶的,卻從未見過吹琵琶的,而雷海青偏偏就有這個功底,以一尺六的纖細腰身,精準地吹開了弦槽處的機關。 霎時,三處鳳眼伸出撥片,絲弦亂顫,好一陣子悅人心脾的聲音迸了出來。 李暮眸色頓亮,欣然道:“這是絲竹交相輝映,一時瑜亮?!碧K安道:“我不敢相瞞,是友人從署里古籍中尋見的,名……”李暮道:“名曰,妙運?!?/br> 求藝之道,大抵都講究一個由簡入繁,化繁為簡的過程。一個樂師,從最初一樣樂器的技法開始學起,到通習各類樂器,再到譜曲、合曲、排曲,及至把燕樂坐立二部伎和教坊六十四曲牌都排遍,就算是由簡入繁,走通了樂行的門路。 再往下,從數百樂器,數十樂派中萃取出自己的鐘愛,雕琢到極致,所寫之曲,一拍一節都飽含故事,所用之技,一彈一挑皆能說出出處,才是化繁為簡。 李暮和雷海青,一個是老夫突發少年狂,一個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毅然決定和蘇安一起追求這把琵琶。蘇安也很振奮,主動請求將來也為他們的曲子奏散序。 接著便是長達半月的鏖戰,由于妙運的面板和背板已經被粘合為一體,拆是不行的,好在雷海青能吹。他嬌嫩的口壁和手指能感知每個孔竅最微妙的變化,哪里有毛刺,易產生嘯音,哪里磨損得過于光滑,發不出聲,竟統統捕捉出來。 三人又進入密室,李暮用吹粉法,讓蘇安彈挑琵琶,雷海青配合其余各部,把獨奏、合奏、輔奏時,五根弦振動產生的波痕描刻在一幅細沙盤之上。 看著那些時彎時直,花蛇般的印痕,蘇安才知,妙運面板的三只鳳眼并非怕風,而是易受其他樂器影響。有如雙刃劍,若樂師只使用依靠重復性練習而固定的指法,那么弦音就飄忽不定,顯得混亂;反之,若樂師能根據周圍各部強弱變化,及時調整動作,那么,妙運就能適曲而發聲,達到與人心意共通的完美效果。 蘇安不畏難,果斷地使用排除法,請李暮用葦膜封住另兩只鳳眼,余下一只開竅,如此,循環往復奏曲百余遍,總算把天眼和地眼的規律單獨摸索了出來。 天眼,對竹類樂器的極具穿透力的縱波敏感,竹樂強,則弦音亦錚錚然,鏗鏘銳利;地眼,對金石的低頻波動敏感,底音強,弦音則沉于地面,渾厚圓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