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頁
宣官已經雙手捧著整理好的卷宗,待銘瑄帝話音落之后便當著文武百官開始宣讀。 整個大殿都回蕩著宣官字正腔圓的聲音,以及大臣們跪地的聲響。 宣官聽下之后,銘瑄帝坐于高臺垂目看向下面跪著的二皇子。 無悲無喜沒有任何情緒。 “老二,你可認罪?!?/br> 二皇子抬頭,看銘瑄帝,又轉頭看向大殿另一方站在首位的太子。 透著絕望的眼眸也透著不甘,他常年以愛好文雅示人,這會同樣說話還是溫和的口吻。緩慢,一字一頓,“兒臣,不認?!?/br> 視線從太子身上收回,看向銘瑄帝,想要一個答案,“兒臣自問學識、謀略、心智、無一不如穆祉。兒臣,不認?!?/br> 銘瑄帝閉眼,并不欲給他回答。 二皇子雙膝跪地,卻挺直了身子,直直盯著銘瑄帝,“為何穆祉出生便能立為太子,就因為他是嫡是長。而兒臣,只因為不是嫡長,便永遠只能是二皇子,只能是親王。兒臣不服,兒臣不認!” 銘瑄帝依舊閉眼,聲音沙啞,“所以,這便是你聯絡周國,想要至自己血親meimei于死地的理由?” 二皇子依舊盯著銘瑄帝,也盯著那高高立于大殿正中雕刻著飛龍環繞的龍椅。 “世人既已負我,還要我待如何?!?/br> 銘瑄帝擺擺手,示意侍衛把他壓下去。 二皇子沒有掙扎,朝堂之上,皇宮之中,神策軍是皇帝手中無比鋒利的刃,無人能擋,沒有他掙扎的余地。只是依舊看著銘瑄帝,他不甘,也不服。 謝氏一族與許青山許帝師有舊不假,但與二皇子有聯絡的卻不是許青山,而是許植允的父親和許植允二人,一開始是二皇子借舊往想要拉攏許青山,但許青山無心與之,沒成想許植允的父親卻由此和二皇子有了往來。 牽扯到周國,等同于通敵賣國,即便是二皇子同其母妃都判了死刑,何況是帝師府。除了無辜婦孺以及六歲以下的孩童流放,其余都是死刑。 至于鳳兮公主和許植允的婚約自然無人再提。 二皇子一派被連根拔起,三皇子還在外收田稅未歸,且皇帝已經明確表現出不喜,再有天災一事之后三皇子門下元氣大傷。下面的皇子不是年紀太小沒有野心便是無可依仗勢力。 朝堂上皇子間的勢力紛爭算是落下帷幕。 五月,清若身上傷好全之后顧淮郅在御書房向銘瑄帝求娶鳳兮公主。 哪怕先前顧淮郅所表現的已經足夠明顯,但是到了他真的說出來這一刻,銘瑄帝還在坐著沉默了良久。 顧淮郅跪在御案前,神色從容卻堅定。 銘瑄帝緩了緩氣息,“無咎。怎么是你和鳳兮呢?” 顧淮郅垂首,視線落在御書房的墨玉磚上,“陛下,臣只想她往后能事事順心?!?/br> 銘瑄帝心里微嘆,或許,他不是一個好的父皇,也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偸窃谠撊纻渲畷r心里又透出親情憐惜,卻又在該做一個父皇時擺出皇家冷清。 神策軍原本是他握在暗處的利刃,卻又為著他的私心擺到了明處。 凡事利弊他似乎權衡得還不如鳳兮那孩子。 銘瑄帝沉默良久之后開口,“你先退下吧?!?/br> 顧淮郅也沒有再糾纏,恭敬叩首退下。 第二日朝后,銘瑄帝召見顧淮郅,而這一次銘瑄帝屏退了眾人,只余下兩人,不知道顧淮郅同銘瑄帝做何言語,顧淮郅在御書房待到晚膳前才離開。半月后,銘瑄帝賜婚鳳兮公主和顧淮郅。 而賜婚后的第二日,銘瑄帝在朝堂上提到了削藩一事。 瑜國現有的四個諸侯國,本就是□□建國時的歷史遺留問題,四個諸侯和現在的瑜國皇室并無血緣親屬關系。 先前朝堂上雖然偶有二三言語,但并未掀起波瀾,這次銘瑄帝直接提出,整個朝堂掀起軒然大波。 有主張削藩勢在必行的大臣也就同樣有主張不能削藩恐會引起藩王反抗皆是引起戰亂傷及無辜百姓性命。當然還有在中間和稀泥既不主張削藩,也不反對的。 群臣吵吵嚷嚷半響,銘瑄帝在高臺叫停,目光落在下首,“太子以為如何?” 太子往前半步,“兒臣主張削藩?!憋@然之前群臣爭論的時間已經足夠太子拿出意見并且給出自己的理由,太子說話之時即便有滿臉不贊同的大臣也沒有出言打斷,只準備等太子說完之后再反駁。 但是太子條理清晰,所說每一句都有理有據,先前主張削藩的朝臣大受鼓動,看著那些反對的蠢蠢欲動也準備待太子說完之后好好理論一二。 但是銘瑄帝沒有給他們這個機會,太子說完朝皇帝拱手,“兒臣愿替父皇分憂?!?/br> 銘瑄帝視線在大殿繞了一圈,止住想要諫言的臣子,“太子所言有理,觀如今諸侯之勢,再放任不過養虎為患,朕意已決,此事便由太子全力負責?!?/br> 下頭還有三三兩兩的大臣在對視之后遲疑開口,“削藩一事牽連甚廣、還望陛下三思……” 但自己說出來都沒有什么底氣,銘瑄帝直接未理會,只吩咐太子下朝之后去御書房。 第52章 鳳兮公主(完) 削藩這條路,太子和顧淮郅走了八年。 是的,太子和顧淮郅。 太子妃在春節前半月生產,產下一健康小皇孫,過完十五,太子妃出了月子,取名為穆梓希的小家伙也辦了滿月酒,太子的第一個兒子,也是皇后期盼已久的小孫子,自然極盡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