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頁
書迷正在閱讀:打臉重生[快穿]、我有特殊的打臉技巧[快穿]、壓住我的棺材板[快穿]、快穿死在成親前、梅妃娘娘的戲精日常(快穿)、世上jian佞撩一遍(快穿)、只想做個萬人迷[快穿]、快穿之鳳鳶、黑夜的盡頭【坑】、燃盡星河
他不能出絲毫差錯。 慕容海跪地磕頭,聲音仿佛從牙縫里滲出來:謝陛下大恩,微臣感激不盡!必然為陛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rdquo; 慕容海的頭磕在地上,此時此刻他猛地有了古怪的想法,這些主意到底是女帝想出來的還是慕容昭想出的?這樣制衡權臣、恰到好處的分派,一絲一毫都不浪費力氣,只調動了幾個人,卻一下子把朝廷換了個格局,把握著每個人的習性與能力、甚至就像洞悉了每一個人的背景與關系網,如此詭譎的的手段,聰慧得近乎妖孽,真的是慕容昭想出來的嗎? 慕容昭的確聰明,但他還在慕容家時慕容海也曾掂量過他,也只能是小慧有余大智不足,慕容昭的智慧不足以駕馭如此精妙的招數mdash;mdash;這是險招,但卻被駕馭得平平穩穩,連一絲一異音都被逼進肚里! 慕容海突然想看看女帝的模樣,他總是低著頭只能望見女帝那朱玄帝袍邊角,他似乎有許久沒有見過女帝的容貌了,久到一恍然就記不清。 慕容海微微抬起來了些頭,他將雙眼仰起,眉眼因為用力致使額頭紋深深的顯現,而他的眼睛終于看到了女帝的臉mdash;mdash; 那是一張傾國傾城的臉,端正高貴得無法形容,而她那雙清明漂亮的眼,此時此刻也正看住他mdash;mdash; 四目相對。 天子的氣勢一瞬間壓在了慕容海的頭頂,慕容海驚慌失措低下了頭,良久后才醒過神來。 不過是帝王興起的一個早朝,天一下子就變了。 慕容海匆忙回去布局,謀臣們將他圍住,你一言我一語的說著如今的局勢,慕容海努力的睜了睜眼睛,他抬頭望見了門外的天,突然又想起了今天早上的那雙眼睛。 如利刀般的氣勢從他記憶里洶涌而至。 他眼前猛地一黑,搖搖晃晃走了幾步,突然就暈倒過去mdash;mdash; 謀臣們驚慌失措,下人們蜂擁來扶。 宰相慕容海因思慮過度,至此大病一場。 第40章 被架空的傀儡女帝(8) 書丹的指尖一搭一搭地敲在案桌上, 黃昏的燭光并不顯亮, 屋子里還透著點天色的光,她右手邊是一本厚厚的賬本, 左手的宣紙上寫著密密麻麻的人名,用細細的線條畫著其中的關系, 盤根錯節, 如同蜘蛛編成的網。 殿下站著的是殺機樓的殺七,他臉上帶著面具, 是一貫的低頭聽命的姿態。 噠rdquo;噠rdquo;噠rdquo;指尖敲在案桌上的聲響, 節奏相當,不急不緩,像某種特有的樂響。 慕容海那個老狐貍這么多年來,活也活夠本了, 這賬本作得可真細, 難為他了。rdquo; 慕容海丟失的那賬本正是書丹拿的, 那日書丹中毒rdquo;, 行一石三鳥之計,本就盯著慕容海一舉一動的殺七立刻就尋到了空子,本來只想揪他一些小把柄,沒有想到居然拿到了這賬本! 這賬本不僅能看出慕容海貪.污受.賄了多少, 還能看出當今朝廷到底有多少蛆蟲!甚至可以看出慕容海所有的關系網。 這賬本的價值可不僅僅值扳倒慕容海一個,里邊的人物,隨便一個揪出來都夠了本。 北殷國庫空虛?就是養了這幫蛆蟲! 燕江洪災,朝廷明明撥了足夠的救濟, 卻至今尚未解決,還引起了災民暴亂,那一大撥銀子就是這些禿鷲鬣狗層層剝分,到了災民手中都不及下撥百一! 慕容海自然不會碰朝廷救濟財,但那些層層剝分的官員們都是會看眼色的,慕容海幾乎要權傾朝野,偷偷摸摸給人貢些東西,路總是好走些。 這樣一來這位只手遮天的宰相大人基本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慕容海雖野心勃勃權勢滔天,卻也看不慣這樣的賄.賂貪.污。他之所以照單全收,是他得要養人,他慕容家確實家大業大,但慕容家是慕容家,家里的東西并不屬于他一人,他想要人才,心中有抱負施展,就必須要用到錢。 還有人。 官員們錯綜復雜的關系網,不僅僅在官場,還在士族,慕容海必須要用這些人,他們有著士族有恃無恐的傲慢與貪婪,但他們同時也有人脈與能力,拋開他們那些黑了的心肝,也確實是有能人的。 慕容海年少頗負盛名,一開始他真的是一名赤誠的臣子,盡心盡力的輔佐殷氏,他從一名小吏做到宰相,其中艱險與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 可有一天先帝駕崩了,殷氏皇族人丁稀少,他猛然發現繼承人就只剩下一位窩囊的公主,而且這名公主還是被秦王掌控的傀儡。 慕容??梢猿挤谙鹊坫”M職守,可以為先帝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卻不是臣服于皇權。 無論是殷書丹還是秦王他都看不上眼,他滿腔的抱負,一身的才能該何去何從? 難不成真的要被這些廢物當猴耍? 臣強君弱,天下注定要不太平。 慕容海心生不滿,他突然起了一個驚天的想法mdash;mdash;陛下無德無能,我這樣才華橫溢、滿腹經綸,何不取而代之? 有些想法一旦滋生,就如扎了根的樹,一天天的生長,直至枝繁葉茂、遮天蔽日,遮住了過往的所有忠誠的記憶與一片赤子之心。 再也回不去。 書丹左手的宣紙上密密麻麻的人名里,慕容海三個大字遙遙居于頂端,這三個字被朱砂筆畫了個圈,他直直下來第六位,寫著玉州刺史方克生,此人牽扯眾多,一發而動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