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頁
教皇笑的臉都僵了,怎么也說不出一個不字,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 萊茵說到做到,又調了很多數學、物理一類學科的學生來,要和教皇搞辯論。 教皇還不好反悔,因為萊茵這人無賴的很,你要是不和他搞辯論,他轉身就拿起刀劍要打仗。真打起來教皇又打不過他,在爭取到強有力的外援之前,只能萊茵說什么是什么。 于是交戰區就因為這幾場辯論會陷入詭異的短暫和平之中。萊茵要來的這些學生都是精英,將教會的這些人唬的一愣一愣的。教廷只能眼睜睜看著貴族和平民一點點倒向萊茵,教會的威信蕩然無存,他們甚至連反抗的刀劍都不敢拿起。因為一旦動了第一刀,便是開戰的信號。 萊茵知道他們這么乖巧是為了等待反擊的機會,但他仍要開展這樣的活動。因為覆滅教廷并不是說砸光修道院,殺盡死心眼的教皇和司鐸就可以,既然要覆滅,便要連思想上都清除得一干二凈。 最重要的一步,便是開民智。 第94章 榮光復蘇(二十六) 萊茵充分利用了修道院的財富, 幾乎不需要消耗自身過多財產。一邊清除教廷勢力, 一邊建立學校以及進行各種制度的改進。因為有坎諾珠玉在前,其他地方的管理完全可以參造坎諾, 倒顯得不是太難。 希爾middot;德里克也開始做起相同的事情,兩人一南一北,相互呼應, 聲勢一下大振。希爾middot;德里克因為身份敏感,一舉一動都被眾人放大, 反倒比萊茵這里更引人注目。 眾所周知,希爾middot;德里克的母親, 舊王后布里吉特是因為教廷才被驅逐回國, 乃至于病死。因為這點,雖然希爾王子自身沒有表現出對教廷的反感與抵觸, 但教廷是堅定站在新王后瑪麗所出之子身后的。先前因為教廷勢大,雖然希爾王子是第一順位繼承人,喬治又對希爾疼愛有加, 但大家對于希爾能否繼位還是有所保留的。他們甚至不知道這位王子能否健康地活到喬治去世的那一天。 而現在,希爾middot;德里克似乎和萊茵有了默契,一起加入征伐教廷的行列。這是不是意味著這位一向低調的王子終于明晃晃地露出了他的野心, 要踩著教廷的尸體確立自己的繼承人地位又或者說這是喬治的指示,想要借這個機會徹底鏟除教廷 如果說只是萊茵,這些貴族不會明目張膽地站隊萊茵。但換成希爾就不一樣了,這對他們來說是一次重大的政治投資機會,錯過便很難再有。而且萊茵對戰教廷, 一往無前的氣勢也給了這些貴族很大的信心,他們有很大把握,自己會站在勝利這一邊。 一時間,征討教廷的聲浪便遍布整個弗蘭王朝上下了。 萊茵這里卻有些擔心希爾,按希爾先前的打算來看,他不會這么早與教廷撕破臉,因為他不想把他和教廷的矛盾赤/裸裸地暴露在喬治眼皮子底下,然后牽扯起讓人肝腸寸斷的舊事。 希爾這樣做,一定是因為發生了什么。 萊茵的信還沒有送出去,北方的消息便傳來了,喬治一世病逝,教皇伍德拒絕為希爾middot;德里克加冕。 算算時間,希爾起兵的時候,應當是喬治一世病重之時。應當是窺見了之后的危機重重,希爾才最終做出了提前攻打教廷的打算,他沒有辦法再為了父子之間最后一點溫情而粉飾太平。做出這樣的決定是痛苦的,他的舉動會讓喬治誤以為他是急于奪位也不一定,但是希爾別無他法。 萊茵有些擔心這位合作伙伴的心理狀態,但兩人隔著萬水千山,只言片語的安慰實在起不了什么作用,只能看希爾自己能不能走出來了。根據萊茵對希爾的了解,他是一個意志十分堅定的人,就算父親的死讓他變得軟弱,那也是暫時的,他終究是能走出來的。 比起希爾,萊茵更注意都城里的那位教皇。那位教皇拒絕為希爾加冕,所以希爾沒有名正言順地成為弗蘭王朝的皇帝??赡俏唤袒什]有借著這個機會為瑪麗皇后的任何一個兒子加冕,而是將此事就此耽擱。 很明顯,這位教皇并不想真的和希爾以及萊茵站成對立面,加冕之權是他握在手上的一個籌碼,等著希爾和他談判,停止這場針對教廷的戰爭。 如果面對選擇的是萊茵,教皇自以為的籌碼根本不算籌碼。萊茵不想要所謂皇權,他只想清除這個不必要存在的腐朽機構??擅鎸x擇的是希爾,就連萊茵也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希爾會做出和他一樣的選擇。 萊茵永遠不會有自信,自己能徹徹底底看透一個人。他會通過一個人的言語和行動對他的品質有所判斷,并在此后相信自己的判斷。但這不代表他會盲目自發地以為自己的判斷不會出錯。 這是一個關鍵的節點,決定了萊茵對希爾的判斷有沒有出錯。 從種種跡象來看,萊茵還能推斷出另一種可能。在這種可能里,希爾的目標不是推翻教廷,也不是改變現有的封建皇權,而是借助萊茵和其他能獲得的一切助力去打壓教廷,以此獲得順利登基的機會。 因為舊王后布里吉特和教廷的恩怨,教廷天然不愿希爾即位,希爾要想順利即位,便要打壓教廷,直至教廷主動做出讓步。 至于到底是不是這種情況,只要看希爾此刻的選擇就行。如果他只是想即位,現在和教廷和解便可,一旦教皇為他加冕,再想將兵強馬壯的希爾趕下皇位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所以想登基的希爾沒有理由不在這個時候接受教皇的提議,除非他真的沒有這個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