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頁
俞雅一直堅持著自己所認可的心理工作的準則,但這準則又因人而異。很簡單,以她當初的職業cao守來說,如果說,她判定治愈某個人必須借助與其上床的行為,那她不會猶豫,如果她覺得先摧毀一個人格才能再建新的人格,那她也不會遲疑mdash;mdash;只不過在她短暫的職業生涯里,并沒出現過這種必須奉獻自我亦或是瀕臨犯罪的特定情況而已。 現如今,她小心翼翼地去揣摩另一顆心的溫度,她會盡量避免意外。但當意外難以躲避的時候,她也不會有多在意。畢竟,最糟糕的情況就是對方愛上自己又或是人格完全崩潰,說不清哪個更糟糕一些mdash;mdash;至于作用是相互的?她也有可能愛上對方? 這也沒什么大不了,事實上她也有一種自己到底會不會愛上一個人rdquo;的懷疑。大概就像是物種不同,不能相愛rdquo;一樣的可笑理由,她的意識與認知都已經脫離人類rdquo;這個物種的限閾了,還能與一個人產生愛情rdquo;這種因素嗎? 當然,如果能印證這個懷疑,她會很高興的。 * 這是一個很好的聽眾。 當然他不僅僅是聽,他也會思考。他拒絕對外界付諸任何反應,就像是把自己當成一件該被拋棄的垃圾,一塊正在腐爛中的木頭,麻木又冷漠,但他仍有感知,仍具備一定的主觀意識。 這就是最幸運的一件事,他的人格仍保持著一定程度上的健全mdash;mdash;思想沒有徹底異化,意識沒有陷入瘋狂,他仍能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他所表現出的病態屬于心理影響到的生理,而不是生理上難以逆轉的惡性疾病。所以他也依然能感覺到痛苦,依然存在著足夠的悲觀與絕望。反過來說,如果刺激足夠,死灰復燃也并不是件難事? 走一步看一步吧。 俞雅并沒有期望著很快得到回應,這點耐性還是具備的。她對著這樣一個人,很多時候就像是對著一面鏡子。這鏡子既具備著人類rdquo;的要素,又不會隨意插嘴、評判。 她可以對著鏡子剖析自己的內心,訴說自己的眼中的世界,可以毫不猶豫地袒露自己近乎異化的思想,那潛藏在正常平和外表之下的一切冷峻又漠然。 她講小矮人遇到小公主的必然。悲劇之所以為悲劇,便是因為它具備對照。當你只有你的時候,你擁有自由與快樂,但是這個社會并不只有你,命運有更眷戀的人,你必然會知道自己并不是想象中的那個自由與快樂的你,而是一個丑陋又愚蠢的怪物?;钪緛砭褪且患纯嗟氖?,心被打碎過無數遭又艱難地黏合起來的歷程本來就是常態,接受事實的人茍延殘喘,不愿接受事實的碎了心死去。 她講那只用音樂與鮮血澆灌紅玫瑰的夜鶯。胸膛頂著刺,心臟被刺穿,血流進花樹,唱了一夜歌,然后獻祭出一朵紅玫瑰??蛇@朵比鮮血還要紅的紅玫瑰最終抵不過珠寶,被丟進路溝,被車輪碾碎。那就是愛情?;馃崤c冰涼的愛情。信奉愛的人付出生命,鄙夷愛的人選擇金錢mdash;mdash;可那都與你無關。你只是故事里一個徒勞又庸碌的配角。愛情的美好沒人能否認,可是你愿意給予是你自己的事,卻不能奢望別人有如你一般的心,愛情本就不屬于你,你所擁有的也只是短暫的自我感動而已。 明明是童話,為什么會殘酷?因為真實。 俞雅講了很久的王爾德,她實在太喜歡這位作家。她還講他的劇作,講詩歌,講小說,講他的悲劇,從哲學的角度來定義他的作品與人生。 在朋友來信向她請求對薩特的評價以豐富自己的研究思路時,她與對方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探討,于是她給他講他人既地獄rdquo;。出版社向她約稿要求對某些突發性社會事件的評論,于是她給他講新聞的哲學性解讀與意義。 繼鏡子之后,她又將其當成了日記本與垃圾桶。 發生什么,遇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并無主題,也沒意圖,不定期,也沒規律,有時候想起來,便與他進行一次單方面的交談。 他在絕大多數時間里都坐在屋子的陰影中,陽光曬不到的角落,就算面對金子亦或是俞雅時,都是死氣沉沉得,毫無動靜的。 俞雅觀察他的微表情,不斷轉換讀書與談話的方式,窺探他在拒絕與排斥之余所展露出的任何意外的情緒,以此來把握他的心理動向。 她記錄每一次的觀察,設定下一次的方式,推演有可能出現的任何情況。 就這么一點一點,在一個石頭般的心臟里撬著裂縫。 這個過程是如此得漫長而又微不足道,以至于連俞雅都不能確信量變引起質變的可能是否存在。 時光就這么悄無聲息地流逝。春季到來的時候,教會收容所里大部分收容的對象都找到了工作,確定了目標,或者說,已經有了自己的歸宿,三三兩兩的人逐漸散去。少量生活不能自理的,已經被預定好了福利機構的床位,不日即將轉移。極少數懶惰成性毫無希望的人下定了決心在離開教會之后繼續流浪的生活,在幾次談話之后,工作人員也放棄了勸說。 那一天俞雅去教會做義工。跟修女嬤嬤打完招呼,詢問了一下今日需要幫忙的事務,對方悄悄對她說:簡,走廊盡頭的那位,明天就要被送走了。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