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頁
書迷正在閱讀:講男講女[快穿]、快穿之偏心、[綜]母儀天下、男配改造計劃[快穿]、我當爸爸的那些年[快穿]、快穿之帶著系統拐男主、非典型女主[快穿]、最強反派逆襲[快穿]、佛系快穿、渣男都為我傾倒[快穿]
皇上這樣關心我身體,我就更不能讓他有所損傷,又不是只這一日,難道要他天天放血幫我蒙混過關嗎?rdquo;其實她心里另有盤算,自從知道太皇太后下旨殺她全家,就做好了哪怕與她同歸于盡的準備,顏玨的心意在最后一刻讓她知道,她心里硬起來的心腸終于軟了,可這仇不能不報。 宜茜口都要說干了,紅竹更是急地直哭,殷然硬是不依,直道:你再不走我可要聲張了。rdquo; 宜茜無法,只得灰頭土臉地回去。 門口放風的衛公公知道這事,更是直呼可惜,這可是真龍天子的血,讓這女人棄之如污泥,真叫他心要痛死。兩人嘆息一番,只好快馬加鞭地返回。 回宮時,顏玨已然睡下了,衛公公抱著被反還回來的血手足無措,躡手躡腳地跪在皇上龍榻前不敢吱聲。 顏玨睡地輕,醒來瞧了一眼便知怎么回事,他深知殷然性情倔強,還以為她仍舊記恨自己,不肯領自己的情。 也罷了,自己著了這女人的道,便心甘情愿一輩子為她所累。 他閉上眼,淡淡說道:明日還是那個時候,再接新鮮的送去。rdquo; 床前的衛公公聽了,簡直嚇得要昏厥過去。 第42章 噓!皇帝兇猛,眾卿避 殷然愛喝蜂王蜜,叫紅竹帶了許多罐,不時用水調著喝,加之前一天吃的麻油雞,夜里身上涔涔地冒汗,皮膚的毛孔好似有小火苗燒著,燥熱無比。 除了第一天請安,她一直沒機會親見太皇太后,伺候太皇太后的姑子丫鬟給殷然取了血即便離開,不多說一句話,連紅竹也看不過去,天天埋怨跟坐牢似的。 不光當藥引,她還要每日定時和尼姑一起誦經祈福,庵堂聽經,每日辰時便起,和尼姑一起誦完經文才能回屋用早膳。并且拜顏玨的好心所賜,她還要抽空為太皇太后寫福子,一萬個,腕子斷了也寫不完。 小主氣色一天不如一天,紅竹急的團團轉,偏這深山野嶺,沒有人能幫忙。 殷然倒也不急,她知道這樣的日子不會太長,因為一切都在按著她的計劃進行,只是誰也不知道。 唯一擾亂她計劃的,也許只有宮里每日定時定點送來的三碗血。這血的主人不動聲色,卻又掏心掏肺地為她籌謀,對她好,他若是知道她對太皇太后的所作所為,又該如何地心痛呢? 還有紅竹,宜茜,這些真心真意為她好的人,難不成真成了她復仇路上的踏腳石?若是她們知道了她的計劃,又該如何傷心呢? 拿人命做墊腳石,豈不跟太皇太后拿人命助她孫兒上位一樣可恨? 正有所動搖,今天的血又送來了,宜茜跪地不肯走,遣走了下人,用極低的聲音問殷然:小主是否對皇上有所怪責,不肯領他的好意?rdquo;她想揭開殷然對皇上的心結,令兩人重歸于好,卻不知殷然心里是另一番打算。 殷然希望心高氣傲的皇帝因自己屢次三番不領他情而動怒,進而放棄,然而皇宮那頭的人似乎明白她的心思,倆倆隔著皇宮,山重水遠地較著勁,比著誰比誰更倔。 留下吧。rdquo;殷然幾乎就要放棄了,她不想傷顏玨的心,自從知道了他并非幕后真兇,殷然對他竟多了幾分心疼。她知道顏玨一定有安排,這樣耗損自己鮮血的時日不會太長。 也好,讓太皇太后嘗個教訓就好了。 宜茜見殷然心軟,高興地留下血走了,走前不忘叮囑紅竹見機行事,別讓太皇太后的人發現。 殷然嘆了口氣,幾乎就要放棄謀害太皇太后的想法,突聞嚴安姑姑前來召喚,說太皇太后要見。 來到太皇太后臥榻旁,殷然只見床上的老人雙目昏黃,眼眶略微范黑,心想她果真用過自己的血喂藥,即便不是三碗全用,也必定用過一些。 太皇太后拿著本佛經在看,見殷然進來請安,她將書放下,不徐不疾地說:哀家頭風之癥日久,病老之身要殷貴人施血喂藥,想必你心中定是委屈不迭吧。rdquo; 語氣也算客氣,殷然亦客氣回應:婢妾深感榮幸,沒有半點委屈。rdquo; 之后太皇太后便似嘮家常一般與殷然聊了起來,言語中對她女紅絲繡,琴棋書畫的鉆研都多有探問,發現殷然竟什么也不懂,這些都是后宮女子進宮前層層考核的基本。至于《女則》之類書籍,殷然更是半點沒看過,所謂三從四德,相夫教子的思想,她也未從這個女子口中聽到半分。 她與宮闈格格不如,皇帝怎么會如此喜歡她?他久居深宮,貪一時新鮮?可這么多年,也該膩了,卻未其對另一個女子有這樣的心思。 太皇太后原本是一心想除掉這個大患的,拿劍刺過皇帝的人,怎可容她日日出現在眼前,出現在皇帝的枕邊?可這些日子瞧出孫子對這個屢次犯上的女人竟心存厚愛mdash;mdash;衛公公和宜茜偷偷送血來,也終究沒逃過老太太的耳目,她愛惜孫子身體,本想就此作罷,但接納這個女人之前,她總得好好了解她。 可越與她交談,越覺得自己拿不住她的弱點。這個女人,自己吃不定,孫兒就更加吃不定。長期被圣寵嬌慣,日后會不會變成褒姒妲己之類覆國害君的禍端? 太皇太后越想越不滿,又想起福興會的事,說道:皇上為平國亂殺你父兄,你也心狠,刺他一劍害他在鬼門關流連多日,差點一命嗚呼,這會子,你還心懷怨恨嗎?不會還做傻事吧?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