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頁
這簡而言之就是個重男輕女家庭想法設法要生兒子傳承香火延續血脈,為了兒子拼死拼活吃苦受累,恨不得把兒子寵上天,到了適婚年紀就幫著娶媳婦,跟供菩薩似的供著嬌滴滴的兒媳婦,一心盼著兒媳早日給老葛家開枝散葉生個大寶孫的故事。 要是只到這兒那也算是個皆大歡喜的故事。 雖然小夫妻倆并不那么想生孩子,但是在原主的一次次催促甚至眼淚攻勢下終于還是不情不愿地點頭答應了生孩子的事情,孩子出世了,當奶奶的自是各種照顧補貼不提,頭也不疼了胸也不悶了,就連那高血壓都仿佛不用吃藥就自己恢復正常了,一天到晚最高興的就是跟一群老頭老太太們一起遛孩子炫孩子。 可惜世人養孩子絕少是無欲無求的,多多少少都是帶著點目的的,原主也沒想要自家兒子要掙大錢當首富當高官什么的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她想的也就是老了之后能兒孫繞膝盡享天倫之樂,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按說這也不是什么過分的要求,我養你小你養我老,豈不是應當應分的嗎? 可偏偏,這個兒子是白養了,從小時候的心肝寶貝rou團子變成了個不管老媽的白眼狼。 孫子帶到上學的年紀了,家里的房子也被借著孩子要上學的借口又過出去了一套,最后只余下自己自住的老破小的老房子,沒什么剩余價值的原主就開始被嫌棄了,先是孩子們周末總是有事不愿意回來看她,要是主動上門的話必定是要拎東西去的,空著手的話兒媳婦擺臉色不說連從小帶到大的小孫子都開始挑剔沒有零食沒有玩具,沒人想想她一個只有點微薄退休金的老太太要怎么生活,總是想著要從她這里東扣扣西扣扣。 原主一邊心酸難受一邊努力迎合,又發現兒子跟老丈人一家親親熱熱的,自是不忿,母子倆很是爆發了幾次沖突,鬧了又鬧吵了又吵,母子之間感情愈發淡漠,到了最后生病年老體衰的時候也就只有從小虧欠的女兒還愿意來身邊照顧時不時買點水果糕點來看一眼,兒子兒媳只肯偶爾過來瞅上一瞅,至于小孫子,怕被傳染上什么病菌,極少被帶過來。 原主最后就是在這種矛盾糾結悔恨痛苦的狀態下去逝的,幸好她保險齊全到了生命的最后時段主要也就是些普通的老年病,年老體衰心情抑郁而已,要是生了什么要人命的大病,那估計只能看兒子媳婦臉色活一天算一天茍延殘喘了。 第162章 養兒防老2 不過不管怎么說,對這個兒子, 原主可沒什么虧欠的地方, 最后被這樣對待, 自然是能夠理直氣壯大罵特罵白眼狼不孝順沒良心什么的, 她真正虧欠的人是那個到了最后時刻在身邊送溫暖送關懷沒有因她年老體衰荷包干癟就棄若敝履的離婚女兒馬玲玲。 這姐弟倆一個姓馬一個姓葛, 并不是因為什么思想開明一個隨媽姓一個隨爹姓,原主馬春月的女兒之所以姓馬不過是因為人家養父是這個姓而已,至于同姓什么的完全是個巧合, 但不得不說,這樣的巧合, 落在不知情的人眼中卻仿佛是一家四口相親相愛的證明,這種誤會在某種程度上也給了原主一些心理安慰與錯覺, 仿佛她不是個失職的母親似的。 可惜假的依舊是假的,對于葛天寶來說,馬春月可以說是無可挑剔盡職盡責的好母親,要說有什么問題也就是把孩子看的過重甚至有點溺愛了,但對于馬玲玲來說, 馬春月這個當媽的除了給了她生命以及喂養了幾個月以外也就沒有什么值得說道的地方了。 原主馬春月和丈夫葛有為都是土生土長的倉市人, 又是一塊在市紡織廠做工的同事, 門當戶對知根知底走到一起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等到頭胎生下女兒的時候正是郭嘉計劃生育政策執行嚴格的時候,要說在農村還能頭胎女兒再生一胎,城市是沒有這樣的傾斜政策的,管你男孩女孩, 只有一胎機會。 對于不在乎孩子性別的家庭來說,頂多是遺憾于自家孩子以后沒有兄弟姐妹陪伴成長路上會孤獨寂寞,可郭嘉政策如此,也沒其他辦法好想,既然只有一個娃娃,那自然是傾全家之力用心教養,以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樂順遂一生。 可惜能無視孩子性別而滿心疼愛的家庭是少之又少,鳳毛麟角,多的是為了生個帶把的男娃而一生再生,智計百出,不管這個男孩子以后會長成什么個鬼德行,只要出生的時候比女孩子多出個零件來,一大家子就跟天大的喜事一樣,喜笑顏開大肆慶賀,全家人的目光寵愛和資源也必將毫無疑問的全部傾注到這個孩子身上去,便是大了之后長成一坨垃圾,也能因為性別為男而更容易地獲得社會輿論的諒解和寬恕。 因性別不同,很多時候,真的是同人不同命,哪怕是一母同胞的姐弟倆也是如此。 對原主夫妻倆來說,雖然對生下個女兒這件事略有點失望,但畢竟是自己的骨rou,倆人很快沉浸在初為父母的幸福喜悅中去了。 可孩子爹媽接受現實了,家里還有個老太太不肯認命呢! 葛有為的老娘中年喪夫含辛茹苦把兩女一兒給拉扯大,周邊認識的人不管哪個提到這位老太太都得豎個大拇指,不容易啊辛苦啊能干的女人等等等等,幾乎都是些夸贊的話,一個寡婦拉扯大三個孩子光聽聽這情況就能想見其中的艱難和不易了,這樣偉大的女人和母親怎不讓人心生敬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