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_分節閱讀_11
齊嬤嬤嘆了口氣,心中也責怪那個眼皮子淺的東西,就算是看不起君家的出生,但要知道舅老爺能坐上那個位子,跟君家的錢怎么都分不開,現在倒好,過河拆橋都沒這么快的。當初夫人沒有生出兒子的時候就冷言冷語,甚至打算從自己的母家過繼孩子過來,簡直就是明晃晃打著君家錢財的心思。 等十郎小少爺出生之后,那李氏更是變本加厲,連面子請都不全了。張氏雖然嘴上說的決絕,但畢竟是血緣相連的弟弟,兩人一同生活了十幾年,沒有感情那才是假的。更何況當初繼母進門對她還算照顧,父親離世的時候又再三囑咐他們姐弟相互扶持,誰知道她一貫的扶持居然就養出了一個白眼狼。 一萬兩的銀子對君家來說確實是不算什么,張氏自己的私房錢都不止這個數,君老爺深深知道為人低調的道理,抱著悶聲發大財心思發展到現在,外頭都要稱他們一聲寧邑首富,可見底子十足。 只是這銀子她樂意打水漂玩是一件事情,人家直接找上門來,理直氣壯的索取那是另一件事情。君家從來沒有求到那位所謂的“清貴”弟弟絲毫,他怎么能有這個臉。張氏跟弟媳李氏的相處其實并不多,當初她出嫁的時候這位還沒進門,等進門之后最多也不過是逢年過節的情面罷了,但這個女人的淺薄苛刻,她卻是十分清楚的。 如果是別人,一萬兩給了也就給了,但李氏開口來要,她真的直接給了的話,那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別以為她不知道,那李氏說說是書香世家出生,其實不過是沒落人家,嫁過來的時候嫁妝都沒得多少,她那弟弟的俸祿也就那個數,吃飽穿暖可以,想要揮霍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真是因為如此,這么多年來張氏對家里多有照顧,誰知道對方卻覺得自己才是占了便宜的,居然敢獅子大開口。那李氏也是個能生的,現在已經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各個都是養尊處優的,那用的還不是君家的錢。以前張氏不在意,但現在她自己也有了兒子,考慮的自然更多了。 齊嬤嬤皺了皺眉頭,小聲說道:“如果真的把舅老爺得罪很了,會不會對小少爺以后不利,夫人不是想讓小少爺以后走仕途嗎?” 張氏也是皺起了眉頭,但轉念一想,他弟弟說得好聽是翰林院院士,其實不過是從六品的翰林院編修,而且在這個位置上一坐就是十多年,為人迂腐不知道變通,估計除非是上頭有人提拔,不然還真升不了官。只是翰林院畢竟是文人眼中的圣地,現在太平年間重文輕武,十郎難免會接觸到。 張氏最終還是拿出了五千兩銀子,喚了人過來說道:“你陪著那個張家的人親自去一趟京城,記住,要親手把銀票交給舅老爺,并且這般說道……” 旁邊的君十郎聽著覺得自家母親身為女子真的浪費了,她一這般的作為,一來是試探一番弟弟是否跟自己離心,敲打敲打那李氏,二來也是將兩家的錢財來往放到了明面上,以后誰還能說君家的不是。 君十郎微微嘆了口氣,覺得自己任重道遠,要想家里頭不被人欺負輕視,只有走科舉出人頭地,但要想在官場混出頭尤豈是那么容易的,他能依靠的也只有兩輩子的經驗罷了,以后還得努力再努力才是。 11、讀書郎 張氏擺了一手之后,那個傳說中的便宜舅舅倒是安靜下來,既沒有派人上門請罪,自然也沒有上門問責,張氏心中已經有些明白,那個看起來有些迂腐的弟弟,早就跟自己離了心,想想也是,自己多年沒有回去,那個李氏又不是個省心的,整天吹著枕邊風,能不把人吹遠了。 不說那邊張家如何反應,經過這件事張氏算是明白,她早就嫁為君家婦,按理來說那就是君家的人了,前些年她自己沒個兒子,百般容忍那李氏的貪婪,不過也就是為求一個得力的娘家,但現在不同了,只要十郎好好的,她在君家的地位那就是十拿九穩的,再說君老爺對她的好,這么多年下來她也是看得明白。 這邊張氏對娘家也慢慢寒了心,更是把一腔希望全部寄托在唯一的兒子身上。君老太太君老爺對唯一的孩子難免更加寵溺一些,就算明知道這樣對孩子不好,但他們其實并不求這孩子能為家里頭做多少,只希望他一輩子安樂就足矣。有時候張氏逼得緊了,君老太太難免也給她臉色看,甚至好幾次都要把孩子抱到自己身邊養著。 幸好君十郎畢竟不是真正的孩子,他知道君家老太太是疼愛自己,更加明白張氏不過是望子成龍,好幾次他練字練得累了睡在小書房里頭,張氏抱著他輕輕的給揉捏手臂,那細心疼愛是假裝不出來的。 因為君十郎自己的堅持,君老太太也毫無辦法,君家就是這樣,君老爺熬不過君夫人,君夫人熬不過老太太,老太太又是熬不過小孫子,最后還是順了他們母子的意思,君十郎三歲的時候就在張氏旁邊的臥室辦了小書房,開始是有模有樣的練字起來。 張氏才學不過一般,這么多年下來,管賬還成,教導孩子連啟蒙都覺得虧待了親兒子,就在君老爺耳邊吹風,想讓他找一個有學識的回來,先給孩子啟蒙,練字什么的也得有個先生教著,不然的話要是學岔了路子,以后還得改回來不是走了冤枉路。 君老爺自然知道這一點,但這個有學識的人可不是那么好找的,雖然君家有錢,但讀書人大部分都是清高自傲的,不愿意為了五斗米折腰,更別說來君家為一個才三歲的孩子啟蒙不是。但要是能被金錢打動的,誰知道品行端正否,要是一個不好,以后反倒是會耽擱了孩子的前程。 最后君老爺還是去求了林大人,讓他舉薦一位愿意來君家的。林大人也知道君家養兒心切,雖然私下里覺得三歲的小兒學不了什么,但這點面子還是樂意給君家。沒多久就薦了一個人過來,卻是寧邑的秀才出生,只是家中貧苦,連上進趕考的錢財也拿不出來,家里頭更有一個生了重病的老母,每天要花費的要錢無數,家里頭十分破敗。 這位叫做名諱路清河,就住在寧邑郊外的大河村里頭,為人品行端方,也有幾分學識,給孩子啟蒙那肯定是夠了。難得的是這位出生貧寒,故而對商賈并不排斥,君老爺一打聽之后立刻上門親自拜訪,求得了這位的同意。 路清河才二十五六歲的樣子,得了君老爺的資助三年之后自然就能上進趕考,算起來也是年輕有為。三年之后君十郎就滿了五歲,達到了青山學院入學的標準,自然也就不愁了。第一次見面的時候,這對師生相互間都瞧著有些驚訝。 路清河來之前就知道,自己教導的小少爺是君家盼了許多年才來的小鳳凰蛋兒,全家上下寶貝的很,又才是三歲的稚齡。他可是做好準備哄孩子玩兒呢,這樣的小少爺不知道難不難伺候。誰知道一見到君十郎倒是心中一驚,孩子確實很小,大概是因為龍鳳胎的緣故,身體看起來有幾分嬌弱,穿著紅色的小衣裳更是襯得粉雕玉琢的,是他這么多年見過容貌最出色的孩子了。 當然讓路清河驚訝的不是小孩的容貌,而是氣度,明明才三歲的孩子,居然帶出幾分穩重來,雙眼之中飽含靈氣,更是帶著幾分大人才有的通透,真真如同仙童一般,君老爺之前的夸贊倒是有幾分不虛的。等略略考校,路清河更是感嘆自己無奈之舉,倒是撿到一個好苗子。 路老師卻不知道,這邊君十郎也在暗暗驚嘆,這位路清河秀才雙目清明,印堂寬闊,對待自己的時候帶著幾分認真,再觀風韻氣度,卻是個光明磊落又不失圓滑的人,這樣的人給了他機會的話,肯定能一飛沖天,說不準君老爺還真的給自己找到了個好老師呢。 等這兩位行了拜師禮,除了張氏特意給他找來的伴讀,齊嬤嬤的小孫子齊家還在之外,丫頭嬤嬤們都要在外頭等著。路清河也不玩弄那些虛的,問了問他能讀些什么書之后就開始教導,剛開始自然是要背書,漸漸的就開始講義,這位倒是頗有后世因材施教的影子,講起來生動不已。 君十郎剛開始還挺不習慣古代人的文化,漸漸的也聽得入神,路清河總有辦法將那些枯燥的故事變得引人入勝起來。這位倒是有些驚訝,畢竟才三歲的孩子,居然一坐就是幾個時辰,并不喊苦喊累,剛開始那邊君老太太還時不時派了丫頭嬤嬤過來探望,生怕小孫子受了委屈,后來君十郎去撒嬌了一頓,老太太便絕了這個念頭。 “很好,今天就先講到這里吧?!彪m然君十郎已經有了大名叫做君長寧,但家里頭大大小小的還是喜歡喚他十郎,就是路清河也是如此,這會兒師徒已經相處了一年,看了看下頭規規矩矩起身行禮的小孩,路清河心中說不出的滿意,只是提醒道,“十郎,你天分頗高,就是老師我也是自愧不如,但要切記,多少人小時了了,正因為你聰明,才更要多幾分努力?!?/br> 君十郎明白路清河是擔心自己因為聰明而虛浮,以至于以后反倒是走不遠,當下便恭恭敬敬的說道:“是,老師,學生明白了?!?/br> 路清河點了點頭,一般太過于聰明的孩子總喜歡自作聰明,為人也不夠踏實,但自己的這位學生顯然脫離了這種規律。他看了看昨天的作業,又說道:“你畢竟年幼,習字尚有幾分不足,還要多多練習才是。更有一個,閑暇時候多多看書,要知道學海無涯的道理?!?/br> 君十郎自然是點頭不已,路清河這才往前頭去了,他還要跟君老爺談一談學生的事情。君十郎自己動手洗了洗毛筆,那邊齊家已經快手快腳的將筆墨紙硯都收拾好,他比君十郎大了五歲,現在已經是九歲的孩子,平時十分勤快:“少爺,現在是要回去還是怎么?” 君十郎想著是不是該去尋一個字帖來練練,不知道是不是年紀小的緣故,他的字體總是少了幾分風骨。好吧,他這個人原本也沒有什么風骨可言,但現在可是古代,文人要是沒有半點風骨的話,可是要被人看不起的。酌定了主意,君十郎想著晚上就跟君老爺說一下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