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頁
方祈躲不開他,又不敢亂動,只能悄悄從披風里伸出一只手,扒拉著階下的枯草,絞盡腦汁地想問題:“你讓我想想……既然皇帝有意打壓你們沈家,那為何他還要封你為太子少傅、去教他的兒子呢?” 方祈心性單純,看上去不解世事,然他對問題的敏銳捕捉卻往往出乎沈孟虞意料,向來直切要害。 沈孟虞沒想到方祈能從這些只言片語中聽出有關他的問題,那些先人舊事他能毫無障礙地提起,是因為那終究是旁人的事,然而對于自己身上的疑團,他卻不知該從何說起。 他沉默了一會兒,終于開口。 “是捧殺?!?/br> 作者有話要說: 注:關于宗祠的描寫有參考百度百科“宗祠”條目中“龍川胡氏宗祠”的描述。 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話,這章差不多就是全文的一半了,雖然手里剩下的存稿寥寥無幾,但是回頭一看這一個月來的成績,還是很有成就感的啊。 感謝大家在茫茫人海中勻出時間,愿意聽我講這個故事,這個號會一直一直寫下去的,如果大家喜歡的話,也可以點個作者收藏喲~ 第34章 瓊林少傅 承平十二年,四月,春冰乍融,春麗四野,封凍一冬的瓊林玉樹抖抖肩上落雪,初發新芽,芳甸鋪開的杏花李花含苞待放,粉面微露,自大江南北涌入帝京的莘莘學子齊聚宮中少微殿前,靜候殿試開場。 宮墻邊上栽植的一排春柳新近才開始抽條,本不該有落葉。一名身著青衫的士子避開旁人,獨自站在柳樹下,他輕輕抬手,接住一片與春日格格不入的柳葉,撇開葉上露水,百無聊賴地卷了卷,湊到唇邊,吹出一聲清脆的笛音。 也是雛鳳當鳴的時候了。 耳畔鼓聲忽地一響,一隊內侍手捧皇帝圣旨,自殿內小步而出,前來殿前宣召。已經通過會試、取得新科進士身份的學子們汲汲上前,魚貫進殿,那青衫士子見狀,也只得將柳葉收進懷中,與身邊的普通士子們一道踏進殿內。 排座,列席,啟卷,執筆。鐘敲三下,淋漓胸臆盡付紙間,因果不論且憑天斷。 “恭喜郎君,賀喜郎君,郎君鐘林毓秀,一表人才,也只有您才當得起這探花一名啊?!?/br> “皇使謬贊了,在下愧不敢當?!?/br> “重華,你今日蟾宮折桂,金榜題名,想必放勛兄泉下有知,也該瞑目了?!?/br> “多謝林世伯提攜指點,重華替先父感念世伯恩德?!?/br> “不必不必,你的文名世人皆知,若不中舉才是異事。陛下心胸寬廣,此番不計前嫌,點你為三甲,想必你們沈家重歸金陵,也是指日可待?!?/br> “承世伯吉言,但愿如此?!?/br> 少年想象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充滿希望的。他坐在滿園棟梁之間,手握金杯,頭簪杏花,聚精會神地聆聽著宴上宮人唱名,只待那“沈”字一出,便要拋下酒杯,飛奔上前,執三叩九拜的大禮,跪謝天恩浩蕩。 “傳一甲探花吳興沈孟虞近前問話?!?/br> “草民在!” 少年終究是少年,即使他曾在乳娘襁褓中就見過四境來朝的儀仗,曾在蹣跚學步時就見過旌旗蔽日的車馬,曾在總角之宴上見過無數皇親國戚、便是連天子的龍須都曾摸過一把,此時此刻,他仍舊壓不住內心的激動,在新帝面前屈膝下拜,五體投地。 這是他為沈家、為父親正名的大好時機! “草民沈孟虞參見陛下。草民懇請……” “沈探花,”座上的帝王悠悠開口,雙目微瞇,直截了當地打斷少年,“探花不愧是昔日金陵城中有名的神童,尚未弱冠便赴京應考,一鳴驚人,真是了不得?!?/br> “草民承蒙陛下圣恩,榮膺探花之名,列位群英,惶恐至極。草民此番……” “既是這般少年天才,讓你去翰林院編書修史倒是可惜了。說來也巧,皇后常在寡人耳邊念叨,說是太子東宮三孤缺位,尚需一位賢才教諭太子,寡人看著探花倒是很適合,不知探花意下如何?” “這……草民粗質陋容,資歷尚淺,怕是……” “粗質陋容?”聽聞少年自謙,蕭贊突然朗聲大笑起來。他一手拍在椅身雕刻的龍頭上,只拿那一雙藏在珠旒之后的鷹眼環視四周,“若探花是粗質陋容,那在座諸君怕都是頑石一塊了!寡人行科舉,要的可是能治國理政的良材,要這粗糲不堪的頑石作甚?” “草民并非此意!” 少年的話中之意被皇帝誤解,登時有些驚慌,然而他剛要為自己辯解幾句,身后的座中的同榜士子中已有人先一步投身跪地,大呼喊冤。 “陛下明鑒,沈探花此言不實!探花珠玉在前,才華美儀如天心皓月,我等腐草之螢,雖不如明珠耀眼,亦愿以一身微光,照亮四野。但求陛下賜我等些末機緣,為我大平河清海晏,肝腦涂地!” “草民求陛下明鑒!” “草民求陛下明辨!” “草民……” 自己不過是謙虛了一句,卻被推至風口浪尖,架在烈火上灼燒。少年遺世獨立地跪在最前頭,這些士子明明離他這般近,他與他們之間,卻仿佛隔著無法逾越的天塹。 他被帝王捧得太高,乃至引起眾怒,他可以想見的是,在這些如刈麥倒伏的烏壓壓人頭中,早已無一人是友,乃至數十人成仇,只因帝王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