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節
在皇帝正式下旨派人去金國議和的當天,耶律淳就離開了中京,當他騎著馬遠遠離開中京城,來到距離中京不遠處的一片高地,耶律淳終于忍不住回頭看了一眼中京城。 回想著來時的意氣風發、豪情萬丈,回想著晉王、耶律撻葛里、耶律余睹、蕭昱等人的面容,耶律淳竟忍不住當場老淚縱橫……,這是他在近幾十年來第一次落淚,這一次,大遼不只是失去了幾位忠臣,也不只是失去了一位必將成為明主的賢王,更是失去了一切的希望……! 左右眼見耶律淳如此傷心都趕忙上前勸慰。 耶律淳擺擺手讓他們都退下,自己使勁用袖子擦了擦眼淚,再看向中京城時,不滿血絲的眼中已是升起了一種莫名的決斷! “耶律章奴……原諒我,我終于明白了你的苦心!雖然我錯了一次,但以后,我絕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654,自作孽不可活(9) 耶律淳雖就此返回了南京,卻并沒有忘記觀察中京的實時情況,路剛走了一半,他就已得知在他離京僅三天后,皇帝就派出了議和使團去了金地,而當耶律淳順利抵達南京的當天,一封詳細記載著皇帝所有議和條件的信就已擺在了他的書桌上。 信中說,皇帝下達給議和使團的最低底線是維持遼金兩國當前的實際版圖,遼每年給金絹五萬匹、銀五萬兩,遼金兩國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不得收留對方逃亡的叛賊,雙方可以依舊修葺城池,但不得創筑城堡、改移河道。此外,遼帝稱金帝為弟,金帝稱遼帝為兄,金遼從此為兄弟之國,世世代代和平共處,禮尚往來,通使殷勤,永結同好。同時,皇帝還有一個條件,那便是要求金國將已叛變逃往金國的耶律余睹交還給遼國! 看過信,耶律淳終于搞明白了皇帝的真實想法,這分明就是遼宋“澶淵之盟”的又一相同版本罷了,所不同的是,遼國在這份和約中變成了曾經的宋國,金國則變成了遼國,搞來搞去,原來皇帝是想效仿蕭太后與遼圣宗,也與金國簽訂一份“澶淵之盟”,以求得如與宋國一樣的百年和平。 想通了這些,耶律淳不禁啞然失笑,自己這位酒色財氣樣樣精通的大遼皇帝簡直是太天真了,他既不是雄才大略的蕭太后與遼圣宗,金國也不是失去了燕云十六州而處處被動的宋國,甚至恰恰相反,如今的金國只怕比蕭太后與遼圣宗時期強橫無比的遼國還具備著更多的侵略性!如此金國,怎么可能老老實實的和你簽訂和約呢?就算他們接受了,也絕對不會去遵守它,而是會借此麻痹你,當你放松警惕的時候再朝你捅出致命的一刀! 至于耶律余睹,耶律淳很有把握金國是絕對不會將他交回的。耶律余睹不是普通人,乃是堂堂大遼副都統,已屬遼國最高軍事將領之一,其不但了解遼國所有的內情,更對遼國從上到下的軍事部署了如指掌,有了他,金國日后再攻遼必會事半功倍,又怎會舍得將他交給遼國呢? 耶律淳隨手便將信丟到了一邊,滿臉盡是鄙夷之色,此次中京之行讓他徹底看清楚了大遼悲劇的未來,也讓他徹底下定了脫離遼國自立的決心! 耶律淳想當皇帝嗎?當然想!他是遼興宗的孫子,從血脈上講,絕對有資格繼承皇位。上一次耶律章奴叛變,欲擁立他為帝,說實話他的確曾心動過,但他忍住了,因為皇帝在國內依舊是絕對的權威,當時的他也還不具備與皇帝分庭抗爭的實力,所以他只能選擇犧牲了耶律章奴。 此后,他因護駕有功深得皇帝的信任,也正是靠此,讓他在這幾年間徹底的把南京道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所得到的這一切讓他有些滿足了,既然無法做皇帝,那做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貌似也不錯。 但現在一切都變了,金國的突然崛起讓皇帝原形畢露,皇帝的一系列昏庸的決定也正在把大遼不可逆轉的拖向深淵。 尤其是這一次中京的血雨腥風讓他突然幡然醒悟,繼續效忠這樣的皇帝只能是死路一條,是時候給自己找一條退路了,這條路不是別的,只能是從此之后把自己的命運徹底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所以,耶律淳才堅決的向皇帝辭去了遼軍兵馬大元帥一職,如今的遼軍除了自己手中的南京大軍外已是如一盤散沙,根本沒有什么實際的戰斗力,便是繼續掌握在自己手中也沒有,還不如主動放棄,好讓皇帝失去對自己的警惕,仍舊可以信任自己,讓自己掌控南京。所幸,皇帝果然沒有懷疑自己。 耶律淳想定,隨即發出了早就已經想好的一系列的調令,將整個南京道的十幾萬大軍同時調動起來,有的向戰場一線調去,有的則收回腹地。 這些調令在外人看來或許只是普通的軍隊換防罷了,但要讓十分熟悉南京道大軍的人來看,則一眼就能看出其中不同尋常的味道,因為耶律淳分明就是在將那些戰斗力不強的或者并沒有絕對忠于他的軍隊調往前線,同時也在將戰斗力極強并絕對忠于他的南京主力軍隊調回到南京附近。 而這也才是耶律淳發出這些調令的最根本目的,從今天開始,他就將一步一步有條不紊的收回忠于自己的主力軍,盡力保存實力,靜靜的在南京觀察各地的局勢,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 除此之外,耶律淳還把目光看向了南方,他真的很慶幸從一開始就是由自己負責接觸的那些京東人,他們的出現不但連續幫了自己幾件大忙,更為如今的自己提供了一個極有利的條件,那些京東人分明就是老天爺白白送給自己的一個強援。 當一個同樣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時就會得到不同的答案,現在的耶律淳就是如此。 以前,他是忠于大遼,忠于皇帝的大遼燕王,看待任何事情都是從大遼的利益為出發點,所以他一方面要盡可能的利用京東人,一方面又要極力的限制京東人,以防他們不斷壯大起來成為大遼的威脅。 但現在不一樣了,他最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是如何保住自己的南京和勢力,乃至最終起兵反遼,相比那個昏庸無道的享樂皇帝,只有自己才是保住大遼的唯一的希望! 站在這樣一個全新的角度,他決定改變對待京東人的態度,事實已經證明,那些京東人非常的強大,尤其是他們手中的那些神秘而強大的武器,可是讓金人吃盡了苦頭,如今他們更是已經占據了宋國的半壁江山,成為了一個龐然大物,實力相比自己只強不弱,如果能與他們秘密的徹底地結成盟友,對自己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 同時,自己要想獨立,也必須要有這樣一個強大的盟友作為后盾,因為僅靠南京一地,無論是對抗大遼還是金國都是顯然不夠的,僅僅是各種資源就不足以支撐自己,但有了那些京東人就不一樣了,他們占據的是宋國最富饒的地區,糧草無比充裕,再加上他們的武器和已經建立起來的良好合作關系,如今天下還有比他們更合適的盟友嗎?而且,經過這幾年的合作,也證明了自己與他們結盟的可行性,他們依靠他們強悍的海洋水師,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提供給自己巨大的援助。 但要如何才能與他們結成盟友呢? 靠戰馬?戰馬自己有的是,但如今的他們還像以前那樣迫切的需求嗎?而且自己能給戰馬,那別人也能給他戰馬,戰馬顯然只能是作為添頭,而不是絕對的必須條件。 耶律淳不禁陷入了思考之中…… 完顏阿骨打與勃極烈眾人在接到遼國要與自己和談,并已派出使者來到邊境等待受召的消息后都沒有表現出過多的驚訝,因為他們已經從前些日子逃入金國并已歸順的耶律余睹口中知道了所有的一切。 若放在從前,完顏阿骨打等人一定會認為遼國此舉一定是有什么陰謀在里面,否則堂堂勝利的一方,又在得知宋國已失去了威脅,形勢對自己一片大好的情況下怎么會主動求和呢?如果是完顏阿骨打,他就絕對不會做出這種荒唐的決定,完顏阿骨打一定會死死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一鼓作氣用破釜沉舟的勇氣對敵人發動猛攻!當然,就算是做出了這種決定,也是為了起到緩兵之計的作用罷了。 但現在有了耶律余睹,完顏阿骨打等人已經確定遼國此舉絕對不是緩兵之計,他們的皇帝就是一心一意的不想再打仗了,只是想一門心思的求個和平好繼續當他的酒池rou林、夜夜笙歌的快活皇帝。 完顏阿骨打等人都是不禁大笑起來,覺得這一切都是簡直太不可思議了,堂堂大遼,豪杰眾多,怎么就偏偏選了這么一個無比荒唐的耶律延禧做皇帝呢?不過也是幸虧如此,才讓大金可以趁機在短短時間猛然崛起,否則,遼國目前如果不是那耶律延禧做皇帝,而是換一個人,大金從一開始也許就將遭受到不知多少倍的困難,甚至是被撲滅在萌芽狀態也未可知。遠的不說,就說那燕王耶律淳,就算那人不是皇帝,而遼皇能聽完全徹底的信任他并聽從他的意見,如今的局勢也肯定已不一樣了,形勢也會對大金要不利的多! 眾人得出結論,這是個好消息!有此等昏庸無能,不明是非,寵信小人,迫害賢良的人當著遼國的皇帝,咱們滅亡他也只是個時間的問題! 655,自作孽不可活(10) 完顏阿骨打當即下旨允許那些遼國的使節進入國境,眾人也是非常的好奇,不知那位大遼的荒唐皇帝究竟是為自己準備了怎樣一個和談的條件呢? 十日后,遼國使者抵達了,向完顏阿骨打呈上了遼皇的親筆國書。 完顏阿骨打看罷國書就笑了,作為上一戰的勝利方,能主動寫出這樣一份便宜幾乎都讓自己占盡了的和約,簡直是太有“誠意”了,無論是誰看了都會不好意思拒絕的,自己究竟是做了什么,竟把那位大遼皇帝嚇成了如此模樣?竟讓他對戰爭已到了如此懼怕的程度? 完顏阿骨打將國書交給勃極烈眾人,眾人看罷也都是轟然一笑,隨后,經過眾人的商量,完顏阿骨打決定接受遼國的條件,當然,并不是真的接受,而是要以此來麻痹遼國,暗中準備下一輪的突然襲擊!同時,也可以趁這段時間繼續秘密調查清楚那支叫做“天道軍”的真實情況,耶律余睹說了,與那些宋人的一切聯絡和行動都是由耶律淳一手主抓,且耶律淳一直守口如瓶,誰也不知道那些宋人究竟有多少已進入了南京道。 不過完顏阿骨打并不打算把耶律余睹交給遼國,耶律余睹除了熟悉遼國的所有內情,是個萬金難求的攻遼向導外,同時還具備著十分特殊的象征意義,可以說,耶律余睹在金國活的越好,越受到重用,甚至是不惜一戰也要拒絕遼國引渡他的要求,就越能給遼國其他人建立起信心,讓他們更能毫無顧忌的投靠金國。 隨后,完顏阿骨打親自召見了遼國的使者,對他們說,有感于遼國皇帝的寬宏與仁厚,本國愿意與你們重新修好,從即日起停戰,讓和平降臨! 遼國的使者們根本沒想到完顏阿骨打會答應的這么痛快,這個任務難道就這樣簡單的完成了?他們一愣之后便是大喜,正要朝完顏阿骨打謝禮,卻被完顏阿骨打一揮手制止了,這才聽完顏阿骨打繼續說道,貴國的大部分條件本國都答應,但卻有兩個需要商榷一下,首先,從年齡上看,我比貴國皇帝大八歲,怎么可以讓我稱呼你們的皇帝為兄長呢?應該你們的皇帝稱呼我為兄長才是。第二,本國認為耶律余睹將軍是冤枉的,本國不能把一位如此正直、勇敢、忠誠的將軍送回遼國去受死,所以他也不能交給你們。除此之外,我們要求你們立刻撤走封鎖我們海邊的那些戰船,我們如果結為兄弟之國了,那就不會再開戰了,你們還封鎖我們是什么意思? 說罷,完顏阿骨打不待遼國使者們說話便一揮衣袖走了,根本不給任何談判的機會。 遼國使者們面面相覷,暗道這完顏阿骨打是故意裝傻呢還是真心不知,遼皇要做兄,并讓他稱弟,并不是真要做他的兄長,這只是一個象征性的稱呼,用來表明遼金兩國之間是以遼為尊。 至于第二件事,在來之前皇帝可是專門下過命令,除了務必想辦法讓金國答應和談的條件,也一定要把耶律余睹捉拿回來。 但眼見完顏阿骨打態度如此堅決,一副不容商量的樣子,眾人心中都是暗暗叫苦,不過現如今也沒別的辦法了,只能再想別的辦法讓金人改變主意了。 但在接下來的幾日中,無論遼國使者們想什么辦法,完顏阿骨打就是再也沒露過面,甚至在幾日后派人下了逐客令,眾人無奈,只能重返遼國。 十日后,遼國使者回到遼國對遼皇稟報了完顏阿骨打的回復,眾人本以為皇帝會大發雷霆,斥責他們辦事不利,誰料,皇帝居然只是臉色微微變了變就同意了完顏阿骨打的條件,撤走那些戰船還不是小事一樁?不想交回耶律余睹也就罷了,就當跑丟了一條狗而已。至于誰稱呼誰為兄長,此事不再談起就是了。只要金國愿意接受盟約,別的就都好說! 遼國使者們這才都松了一口氣,他們在接到皇帝新的旨意后再度去了金國,不久就完成了和約的所有簽訂。 遼皇龍顏大悅,重重賞了出使使者眾人,隨后又宣布為了慶祝戰爭終于結束了,和平重新降臨大遼,他要大赦天下,開科取士! 很快,這個消息就傳遍了全國,自然包括安德州。 花榮在知道這個消息后不禁大吃一驚,直覺告訴他這件事絕對不會這么簡單,雖然從來到遼地后只與金軍交戰過兩場,但金軍強悍、勇猛、嗜血的表現給花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此金國又怎會如此輕易的就放棄進攻和遼國簽訂和約呢? 不!這里面一定有陰謀!遼國若并沒有相信金國還好說,但他若真信了,只怕遼國真正的麻煩就要來了! 花榮思索再三,恰巧這幾日剛剛已收到了張四海等人的消息,他們已經順利的找到了為躲避朝廷的圍剿而躲藏進深山的董龐兒義軍,董龐兒對花榮的提議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是時候把這些最新情況連同這件事一起報告給統帥了! 信很快就發出了,由花榮所帶來的一只遠途信鴿帶著飛向了南方。 卻不料,僅僅半天之后,花榮就突然接到了耶律淳要來安德州視察軍備的消息…… 鄭飛在收到花榮的信后是又驚又喜,喜的是花榮等人在遼國所取得的赫赫戰果,不但證明了天道軍的強大,也證明了金軍并不是不可戰勝的。 驚的則是遼國皇帝的荒唐舉止,耶律余睹的降金絕不僅僅是一名遼國大將被逼走那樣簡單,遼國皇帝囚晉王,殺大臣的種種舉動徹底的寒掉了遼國有識之士的心,勢必造成遼國舉國上下人心渙散,同時,金國有了耶律余睹的幫助,也可以完全了解遼國的內情,勢必加快滅遼的速度! 鄭飛不禁長嘆一聲,遼國皇帝啊遼國皇帝,正所謂自作孽不可活,用在你身上也是再恰當不過了! 鄭飛把信收起慢慢放入懷中,心中暗暗打定主意,如今金國那邊已經加快了滅遼的進程,那老子這邊也不能落后,必須盡快加快滅宋的進程才是! 想到這里,鄭飛不禁看了一眼西北方的方向,嘴角微微一翹,算算日子,鄆王的《討賊檄文》應該已經傳到了東京,想必大宋皇帝與他的那些大臣已經亂成了一鍋粥了吧…… 正在此時,只見剛來送過信的那名士兵又回來了,來到鄭飛的面前捧著一封信恭敬的對鄭飛說道。 “啟稟統帥,花榮將軍的第二封信到了!” 鄭飛詫異的接過信,一邊拆著一邊納悶,這個花榮是怎么回事?居然要連發兩封信? 656,聯姻風波(1) 信很短,只不過才寥寥數行字,但隱藏在里面的內容卻很多,鄭飛看著信,臉上寫滿了錯愕…… 花榮在信中說,在他發出第一封信半天后,耶律淳突然以檢查軍備的名義來到了安德城,但耶律淳卻只是圍著安德城草草的轉了一圈,然后就支走了所有人只單獨留下花榮后對他說,耶律淳消加大與天道軍的合作,從此之后,優質的戰馬將不限量的源源不斷的運往京東路,并消可以從天道軍手中換回糧草、武器以及火器等物。 除此之外,耶律淳還消可以跟“尊敬的天道軍統帥鄭臨風閣下”建立更加親密的私人關系,為此,他愿意將自己的親生女兒,大遼綱公主耶律采潔下嫁給鄭臨風統帥為妻,之后,耶律淳委婉的對花榮表示,金國的實力想必花榮已經清楚了,既然金國已經與宋國建立了聯盟關系,尤其是你們天道軍已經幫助我們給金國造成了那么大的麻煩,金國在日后必會找你們天道軍報仇,但是,無論是金國幫助宋國對付你們還是他們獨自對付你們,都必須首先跨越燕云之地,而他耶律淳就非常樂于做這道擋住金國南下步伐的銅墻鐵壁,只要他耶律淳在一天,金人就休想越過燕云十六州一步!所以,幫助他耶律淳就等于幫助你們天道軍自己。 鄭飛一眼就看出,雖然耶律淳表達的意思比較含蓄,但他的最根本的想法卻表露的很清楚,毫無疑問,他是想用“聯姻”的方式來與自己成為盟友!而且耶律淳并不是在代表著遼國和自己結盟,這種聯盟的關系并不是建立在大遼與天道軍之間,而是建立在南京道,或者說是他耶律淳與自己之間! 嚴格的來講,耶律淳這是在背叛遼國! 耶律淳這是想干什么呢?難道他正在圖謀脫離遼國自立?突然之間,鄭飛心中不覺猛地一跳,他終于想起來了,當遼被金所滅時,耶律淳曾短時間稱過帝,并宣布廢掉遼皇,只是他這個皇帝并沒有當太久,在他稱帝后不久就病死了,這足以證明此人有自立為帝的野心。 而且更關鍵的是,遼國皇帝剛剛囚禁了晉王,殺死或流放了一大批主戰派大臣,尤其是耶律余睹被迫投靠金國更是將本已岌岌可危的遼國國祚又向深淵推進了一步,遼國的滅亡從此正式開始了倒計時,以耶律淳對遼國的了解,他不可能看不出這一點,他不可能坐以待斃,既然其本身就有當皇帝的野心,那他現在所做的一切就能有一個合理的解釋了。 不得不說,耶律淳這個算盤打得很妙,他如果要自立,那他在日后必將不可避免的遭遇一系列困難,所以他需要找到一個可靠并強大的盟友來幫助自己。 如今天下各方勢力除了遼之外,金國是遼的死敵,耶律淳是遼國國內主戰派的領袖,那就是金國死敵中的死敵,且金國滅遼之決心毫無動搖,絕對不會接受耶律淳稱帝得以瀕遼國國祚的要求; 大宋做夢都想收復燕云十六州,燕云恰恰是耶律淳的地盤,宋國從一開始就等于是在圖謀耶律淳的老窩,這是雙方不可調和的矛盾,所以跟大宋合作是最不靠譜的; 西夏是宋國的世仇,如今跟宋國也已徹底決裂,其對燕云十六州也沒有強烈的國土要求。跟金國一點關系也沒有。跟遼國雖有和約,卻是極其薄弱的隨時都可以翻臉的聯盟關系。所以,從政治上來講,西夏是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但很可惜,從軍事上來講西夏卻顯然不夠資格,首先,耶律淳的地盤跟西夏并不接壤。其次,西夏國力一般,自給尚有些難度,要他全力的支援耶律淳有點難為他,最重要的一點,西夏這個國家在幾百年與遼宋的戰爭中表現出了一個極大的特點,就是外戰不行,西夏靠著千里連綿不絕人際罕見的沙漠戈壁為天然屏障,無論是遼還是宋都無法順利的攻進西夏的腹地,這百年來,每每遼金大舉進攻西夏,西夏人在邊境一看受不住了就毫不猶豫的后撤,遼宋兩國當然繼續追擊,但等他們進入了沙漠戈壁,他們的噩夢就開始了,而當他們被千里戈壁沙漠折磨的苦不堪言時就會被生在沙漠,長在沙漠,對沙漠如同對自己家一樣熟悉的西夏人突然殺出把他們殺個有來無回,從保衛戰上來講,西夏的能力是遼宋夏三國中最強的!但這道天然的屏蔽在成就西夏人固若金湯的國防時也不可避免的對西夏造成了嚴重的禁錮,其中影響最深的就是西夏每次走出國境線作戰都也要深受其害,橫跨沙漠戈壁連綿千里的補給線往往導致西夏人后勁不足,外戰幾乎每戰必歇菜! 所以,選來選去,只有自己才是他唯一也是最好的選擇,首先,自己與他在這幾年已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即便有過不愉快也很快就過去,同時,即便自己與他的地盤并沒有接壤,自己強大的后艦隊也給向他提供援助提供了強有力的條件;其次,自己已經占據了大宋的半壁江山,可別小看了這半壁江山,這可不是簡簡單單的占據了大宋一小半的國土那么簡單,因為這一小塊地盤幾乎囊括了大宋最富足、最重要的所有地方,別的不說,就僅僅是一直作為大宋“糧倉”的東南諸路一丟,就足夠將大宋的綜合國力猛地向下狂降好幾倍!如今的自己對耶律淳來講已經不再是那個只能當做牽制大宋而存在的小藩鎮,而是變成了一個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錢、糧、物、人的龐然大物。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自己從未向他流露出過任何意圖燕云十六州的意思,當初還是自己首先主動的去接觸的他和遼國,尤其是自己這一次起兵反宋,河北三路同樣是兵力空虛,但自己卻沒有選擇北上,而是毫不猶豫的南下了,放棄北上攻下河北三路,就是放棄與燕云十六州接壤,所以無論怎么看,自己都像是對耶律淳的地盤一點意思也沒有。不要小看了這個看似不經意的舉動,他足以讓耶律淳看到某種消息,至少是現在。 所以,對耶律淳而言,天下還有誰能比自己更吸引耶律淳呢? 不過另一個問題也隨之而來了,那就是他有什么可以吸引自己的嗎?盟友之所以是盟友,是建立在彼此可以相互利用的基礎上,自己對他很有用,那他對自己又有何用呢? 很顯然,耶律淳也清楚的認識到僅靠戰馬已經無法再吸引起自己足夠的興趣,所以,他接連提出了兩個讓自己無法拒絕的條件,一是想出了“聯姻”的辦法,只要自己接受他的條件,那他就成了自己的“岳父”,從此大家就是一家人。僅靠一個女兒就能得到一個強大的盟友,這實在是一個很劃算的買賣。 這二,就是愿以自身之軀來擋住金軍南下的步伐!言外之意,就是可以讓自己毫無顧忌的專心對付大宋。 說實話,鄭飛很是心動,耶律淳顯然沒有預知未來的能力,他只是單純的認為他可以幫助自己擋住金軍的“尋仇”,他卻不知無論怎樣,金軍都是會南下的,而這也恰恰是自己的一個大心??! 自己以前曾設想通過幫助遼國,讓他們可以遏制住金國的發展,但這個計劃因為遼皇耶律延禧的昏庸無能而破產了,如今耶律淳的提議卻讓自己意外發現了一條新的途徑,耶律淳是遼國的主戰派,不同于貪圖享樂、處處對金退讓自毀長城一步步將遼國帶入深淵的耶律延禧,他是對金最堅定的戰斗者,如果他能成為遼國的皇帝,那金國的日子就要不好過許多了,至少,也能給自己再爭取更多一點時間。 鄭飛決定接受耶律淳的條件,支持他做遼國的皇帝! 不過,對,另一個“聯姻”的條件鄭飛并不打算接受,因為他現在已經有了李家姐妹和扈三娘三位夫人,夫妻恩愛其樂融融全家幸福,自己從沒想過再納妾。另外,就算納妾,也絕對不可能接受一個契丹女人做老婆,這事要傳揚出去,天下人該怎么看自己?只怕沒過多久“漢jian”這兩個字就要傳開了。 鄭飛想定后,立刻就給花榮發去了一封信,要他按自己的指使答復耶律淳。 657,聯姻風波(2) 耶律淳自從安德城回來后仍舊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自己的計劃,經過一系列的舉措,如今的南京道遼軍幾乎已經完全掌握在了他的手中,現在就算皇帝發現了自己的異常舉止,他也只能是無計可施。 現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只要那鄭臨風同意了自己的條件,就誰也無法阻止自己了! 耶律淳對此有很強的信心,如果自己是那鄭臨風,一定不會拒絕自己的條件。而根據他的推算,若一切都按最快的速度,花榮把自己的意思傳回宋國再送到那鄭臨風的手中,至少需要十六天的時間,順利的話,鄭臨風在一天之內做出決定并答復自己,這個答復再從宋國傳給花榮,再由花榮來告訴自己,至少需要二十天的時間,也就是說,至少在一個多月內自己是不會得到答復的。 但沒有想到,當第二十天的時候,突然有人來報,說花榮從安德城一路趕來求見王爺說有要事稟報。 耶律淳一愣,心中不禁暗道莫不是已經……? 不過他隨即就將這件可能拋出了腦外,這怎么可能呢?這消息一來一回至少兩千里,才二十天就能一個來回絕對不可能!除非那些宋人會飛。 但事實證明耶律淳錯了,當他命人將花榮請進來,花榮抱拳施禮后就說道,“啟稟王爺,我們統帥已經回了信……”一邊說著,花榮一邊看了看屋內的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