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節
秘密山谷內從一開始就實行的是自給自足政策,為了保持這里的隱蔽性,糧食什么的除了剛開始從外面采購過一些外,后來完全是在山谷內種出來。 幾個月前,諸葛舟他們在山谷深處又發現了兩條隱蔽的山谷,通過一條兩人來寬一里多地長的裂縫跟秘密山谷相連接。 那兩處山谷內四面都是懸崖,石壁高聳,直入云霄,頭頂上甚至彌漫著淡淡的云氣,正好成了最好的遮蔽。 除了這條通道外,再也找不到其他的通道通往外面,而且土地十分肥沃,簡直是天然的良田。 更可貴的是山谷內面積十分廣闊,光能夠種植的土地就有數千公頃之多,足夠供給秘密山谷內所有人的食用還有富余了。 自從發現這里條件得天獨厚,糧食就全都轉到了那邊,石壁下被開鑿出了一個個山洞,都是用來儲存糧食的,里面干燥而且整潔,實在是儲存的好所在。 現在的秘密山谷,讓諸葛舟他們覺得越來越像世外桃源了,住在這里那會總感覺實在是太美好了,讓他們都想一輩子不出去了。 現在的秘密山谷內一共聚集了三四萬人,大都是搬遷來的山村,其中老人占了十分之一,兒童和婦女的比例要多一些,剩下的都是青壯年。 這些青壯年都是天生的戰士,他們常年在山上打獵,所以鍛煉出了強健的體魄和敏銳的戰斗直覺,是特戰隊最好的人選。 如今,這些青壯年一部分在秘密山谷的特訓中心進行特戰訓練,而有一部分已經訓練結束,被派往了外面那些部隊,擔任了重要的職務。 跟外面那些被收編的土匪以及其他人不同,這些人是鄭嘯的嫡系部隊,不管是忠誠性還是戰斗力都毋庸懷疑。 因為這些人的根在這里,他們是跟鄭嘯他們息息相關的關系。 當然,這些人鄭嘯不準備讓他們去沖鋒陷陣,那么做簡直是在浪費,這些人最好的位置就是安排到那些部隊擔任教官和各種職務。 如此一來,以這些人為隊伍的骨架,而那些其他人為血rou,龍牙特戰大隊就可以迅速擴充實力,提高自身的戰斗力和影響力。 當實力達到一定程度之后,鄭嘯會走出關東山,投身到外面那暗流涌動的社會中,開始試著接觸各大勢力。 羅霄給他留下的時間不太多了,原本鄭嘯打算穩步發展,以關東山為基礎,逐步蠶食,先占領遼南和熱河一帶,然后再逐步擴充,一點點壯大自己。 但是現在,他必須要多點行動,全面開花,在發展關東山的同時,從其他勢力入手,迅速擴充數量。 現在是1933年,日本人占了東三省之后還不滿足,又將魔爪伸向了其他地方,其中在上海已經做了很多小動作。 鄭嘯準備試探一下其他勢力的態度,如果必要他準備跟他們聯合,一起對抗日本部隊。 他的部隊雖然戰斗力不弱,但是不足就是人數太少,到如今,所有戰斗力加起來,也不到一萬多人。 而且,這一萬多中,真正的精銳只有幾千人,剩下的只是剛收編的隊伍,戰斗力實在是讓人懷疑。 如今光在東三省,關東軍就駐扎了四十多萬人,不光有陸軍,還有空軍和炮兵部隊全方位支援,而且各大城市都被日軍占領了,鄭嘯他們一旦離開關東山,可以說寸步難行,更得不到什么后勤支援。 當年的各股抗日力量就是被日軍各個擊破給剿滅的,就連聯合了多股力量形成的東北抗日義勇聯軍如今也舉步維艱,處境十分艱難。 抗日義勇聯軍的司令就是馬鎮山,當初在冬陽縣城曾經跟鄭嘯有過合作,是個豪爽漢子,他率領的東北抗日聯軍從開始的幾百人如今已經發展到了數千人,跟鬼子大了好幾場大仗,大大挫敗了鬼子的氣焰。 但是,東北抗日聯軍也因此引來了鬼子的注意,為此日軍調集了三個師團,對遼西一帶展開了清剿,就是為了肅清東北抗日聯軍這讓他們頭疼的宿敵。 這樣一來,東北抗日聯軍的生存環境迅速惡化,鬼子制造了不少無人區,進行清鄉并村,實行連坐制度,掐斷了抗日聯軍的群眾基礎,使他們被逼入了遼西的大帽山脈中。 大帽山脈綿延數百里,到處是崇山峻嶺,但是環境同樣惡劣,抗日聯軍進入大帽山之后,日軍在山外設立了嚴密的封鎖線,將出山的通道都堵上了,這使得抗日聯軍被困在了山內。 隨著時間的推移,抗日聯軍各種物資都開始出現匱乏,特別是食鹽和藥品,更是缺乏,很多傷員都因為沒有藥品,而只能眼睜睜看著死去了。 相比起來,鄭嘯他們這里情況要好了太多,一是日軍對這里不是那么重視,再就是這里的關東山面積更廣闊,能夠出山的通道四通八達,鬼子想堵都堵不過來。 鄭嘯他們雖然接連折騰了好幾場,但在鬼子看來不過是小打小鬧,沒有什么成建制的大動作,所以他們還是把這些事件定性為了土匪性質的sao擾,沒有真正下大力氣去清剿。 正是因為這個錯誤的認識,使得日軍錯失了最好的剿滅時間,是鄭嘯和他的龍牙得到了一個發展的黃金時段。 接下來半年內,龍牙特戰大隊橫掃了關東山,所有土匪實力不是歸順,就是被剿滅,就連最遠的關東山東部區域,也被岳瞎子帶著人犁了一遍,將最大的所謂四大天王給收拾了。 那次剿匪活動,“四大天王”投降兩個,頑抗被擊斃一個,剩下一個則提前逃出了關東山,歸順了日本人。 讓那些土匪們膽寒的是,這伙把他們打的抱頭鼠竄的人,居然是一群后勤兵,其中帶隊的那個家伙叫什么許麻子,據說還是個炊事班長,是青塘寨炊事班顛大少。 奶奶的,狗屁炊事班長,這小子一手拎著菜刀,一手拎著馬勺,跑得比兔子還快,殺起土匪來那叫一個干脆,光倒在他手下的土匪就不下十幾個。 自此后,在關東山內流傳了一句諺語,叫“寧可得罪扛槍的,也別得罪顛勺的”。 當然這些都是后話,現在的許麻子還在青塘寨廚房內揮汗如雨的顛著勺做菜呢,而四大天王也逍遙自在的欺負著老百姓。 剛從停機坪走出來,對面諸葛舟和杜剛等原來古村的老人就已經得到消息趕來了,呼啦啦一大群人,將他圍在了當中。 鄭嘯朝周圍看了一眼,發現這里面多了很多陌生面孔,他知道那是后來加入秘密山谷的其他山村村長,因此笑著朝他們點頭示意。 人們也紛紛點頭,朝他示意,都知道他就是龍牙和秘密山谷的當家人,自然是十分客氣。 諸葛舟從人群外擠進來,身邊是杜剛,來到他面前,大嗓門二里地外都能被聽清楚,“我說鄭嘯,你小子怎么想起回來了,嗯,這一走可日子不短啊,怎么樣,在外面混的還好吧,要是混不下去了就回來,家里不缺你們一口吃喝的?!?/br> 聽著這爽朗的話語,鄭嘯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感受到了老人對它們最真摯的關心,于是笑著回道,“您放心,我們在外面過得很好,現在比原來擴大了好幾倍呢?!?/br> “那就好,那就好,走,進去說進去說?!倍艅傄贿呎f著,一邊不由分說的拉起鄭嘯,朝大廳走去。 人們簇擁在周圍,七嘴八舌的說著話,鄭嘯忙著應答,覺得自己要是多長幾張嘴,恐怕會更好一點。 一邊走著,諸葛舟一邊給他介紹了那幾個新面孔,他這才知道這個人也都是跟諸葛古村有著親緣關系的村子。 在這一帶,幾個村子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或者是聯姻,或者是同盟,或者干脆就是分支,這使得大家聯系比較緊密,在對外上有很大的優勢。 跟大家打過招呼之后,人們走進了大廳,然后在椅子上坐了下來。 這大廳就是一個十分寬闊的石洞,在山洞的幾根柱子上都有燈盞,里面是燈油,這時候發出了明亮的亮光。 不得不佩服武侯后人的聰明,這些燈盞都被開在了洞壁上,而煙筒則在石壁內通往了外面,這樣油煙就會順著煙筒跑到外面,洞內一點煙霧都沒有。 看了看大廳,鄭嘯決定,下來弄一條炎黃軍團支援的發電機組來,把這里都接上電燈,到時候會更好。 這一次,炎黃軍團支援他們幾十套發電設備,這些設備都是多功能發電設備,可以在風能、火能、太陽能、潮汐能、核能、特殊能源發電之間隨意切換,而且電量非常強勁,一臺發電機組能夠供給一座過千萬人的超級城市照明用電。 打完招呼,說了幾句話,鄭嘯不禁有些奇怪,他朝左右看了看,然后問道,“諸葛君五叔呢?” 諸葛君,是諸葛舟的一個弟弟,總排行第五,自幼就酷愛讀書和發明,現在使用的諸葛連弩就是他在原來基礎上經過改進而成,威力更大,射程更遠,后坐力更小,而且體積也更便于攜帶。 往常只要鄭嘯一回來,諸葛君都是第一個聞訊跑來的,今天卻沒見到他的影子。 見鄭嘯問起了他,諸葛舟無奈的一攤手,道,“老五又魔癥了,在倉庫里對著一堆破爛鼓搗的正起勁呢?!?/br> “大哥,那不是破爛好不好,老五說那叫什么來著——”杜剛給諸葛舟糾正著,然后努力回想著諸葛君跟他說過的名字,“好像是木什么流什么來著?!?/br> 鄭嘯不禁心頭一動,他急忙問道,“二哥,是不是木牛流馬?” 杜剛一拍大腿,一聲大喝,“嘿,就是木牛流馬,兄弟?!?/br> 這下輪到鄭嘯激動了! …… …… 第三章是資料片,大家不用等了,洗洗睡吧! 第197章 木牛流馬(中) 本章是資料片,沒興趣的朋友可以略過。 ———— ———— ———— 木牛流馬,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發明的運輸工具,分為木牛與流馬。史載建興九年至十二年諸葛亮在北伐時所使用,其載重量為“一歲糧”,大約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為“特行者數十里,群行二十里”,為蜀國十萬大軍提供糧食。不過,確實的方式、樣貌現在亦不明,對其亦有不同的解釋。 關于木牛流馬有多種解釋,其中一種說法是單輪木板車,是一種山路用的帶有擺動貨箱的運送顆粒貨物的木制人力步行機。 設想有一離地三尺、長四尺、高六寸的水平木條,木條左端削成車把形,右端有品字形的三個孔。再設想這樣的兩條木條被布置成人力車的左右兩轅。再設想在兩個品字形的頂孔間插有一條三尺長的軸,在品字形的下面的兩個孔中各用小軸鉸裝著一條可以沿該小軸擺動的、另一端頂地的木柱,這個有四條腿的人力車就是木牛。 流馬是一個向上開口的,左右側壁近上緣的垂直中心線上各有一個孔的木箱。木牛的那根三尺長的軸就穿過流馬的這兩個孔,流馬可以在該軸上前后幌動。為了不使箱中粟、米之類的載荷左右移動,有一塊縱向隔板把箱一隔為二,而且糧食是先裝入布袋再裝入箱中的。 當木牛叉開前后腿時隨時可以停在坡地上。叉開度由在該四尺長的車轅上的限位釘限制。把車轅的把手一面拉前一面下壓,品字頂孔就移向品字左孔之上,即重心移到前腿上,此時品字右孔被撬高,即后腿不受力并被凌空提起,在重力作用下或流馬上的梢釘推動下向前腿靠攏。 當重心移出品字左孔時,木牛已向前移動了半步,再向前就要顛覆了,此時可把手把迅速向上拉起并向前拉,使品字頂孔向后移至品字右孔之上使重心落在后腿上,前拉的結果是使后腿叉開,同時前腿被流馬上的銷釘推向前。木牛就這樣走完余下的半步。 流馬在木牛的上下動作下會像打踿躚那樣產生前后擺動,何時把手把拉上、壓下和拉前當然要和流馬的擺動頻率配合,所以cao作須要有一定的技巧和經驗。只要使流馬保持穩定的搖擺,對cao作者來說肯定最省力。當木牛流馬在直路上下坡時,可以完全自動化。此時可以利用裝在流馬上的梢釘抬起和壓下水平木條和前、后腿。 木牛流馬最遠可追溯到春秋末期。據王充在《論衡》中記載:魯國木匠名師魯班就為其老母巧工制作過一臺木車馬,且“機關具備,一驅不還?!?/br> 也許是否受了魯班木車馬的啟發,三國時代的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用其在崎嶇的棧道上運送軍糧,且“人不大勞,牛不飲食”。與王充記載魯班木車馬的寥寥數語相比,《三國志》、《三國演義》等書對諸葛亮的木牛流馬的記述可算是繪聲繪色、活靈活現、極為詳盡了。但不知為什么,陳壽和羅貫中等對木牛流馬的制作原理和工藝卻不提一字。 《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回“司馬懿占北原渭橋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其中描寫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威震中原,發明了一種新的運輸工具,叫“木牛流馬”,解決了幾十萬大軍的糧草運輸問題,這種工具比現在的還先進,不用能源,不會造成能源危機。 造木牛之法云:“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入領中,舌著于腹。載多而行少:獨行者數十里,群行者二十里。曲者為牛頭,雙者為牛腳,橫者為牛領,轉者為牛足,覆者為牛背,方者為牛腹,垂者為牛舌,曲者為牛肋,刻者為牛齒,立者為牛角,細者為牛鞅,攝者為牛秋軸。牛仰雙轅,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每牛載十人所食一月之糧,人不大勞,牛不飲食?!?/br> 造流馬之法云:“肋長三尺五寸,廣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軸孔分墨去頭四寸,徑中二寸。前腳孔分墨二寸,去前軸孔四寸五分,廣一寸。前杠孔去前腳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長二寸,廣一寸。后軸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與前同。后腳孔分墨去后軸孔三寸五分,大小與前同。后杠孔去后腳孔分墨二寸七分, 后載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長一尺八寸,廣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與等。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長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廣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從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長一寸五分,廣七分:八孔同。前后四腳廣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長四寸,徑面四寸三分??讖街腥_杠,長二尺一寸,廣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br>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用來運送糧草。木牛流馬是什么樣子,自古以來,莫衷一是。說什么的都有,可是沒有一種說法比較符合原狀。 又過了200多年,南北朝時的科技天才祖沖之據說又再造了木牛流馬。令人難以理解的是,他同樣也未留下只字片圖的資料。 書上的木牛流馬的介紹是: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入領中,舌著于腹,載多而行少,獨行者數十里,群行者二十里。垂者為牛舌,曲者為牛肋,刻者為牛齒,立者為牛角,牛仰雙轅。人行六尺,牛行四步。 流馬:肋長三尺五寸,左右同。前軸孔分墨去頭四寸,前腳孔去前軸孔四寸五分,板方囊兩枚。 從書上的記載來看,木牛是相當于發動機的設備,流馬只是個裝載東西的設備,相當于汽車的車廂。 從木牛的結構上看,它采用了助力機構,里面可能加有飛輪機構。從他的運行來講,里面采用的有齒輪機構,曲柄連桿機構。人推動木牛時,里面的曲柄連桿機構通過齒輪帶動飛輪,飛輪運行起來后,又因為飛輪的慣性,給木牛以助力,這樣,就達到了省力的目的。 流馬的結構,其實是一輛板車,只不過改變了它的重心和軸承部分,使它比以前的板車用起來省力一些。 木牛有四足,其實是輪子,在古代,沒有專業的機械術語,所以有些零部件的表達,和現在的會不一樣。 有猜測木牛是用腳走路的,可是這要用液壓機構,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是不可能的。用手來搖,也不可能。因為這樣用的機構太多,有些機構,在當時還沒有發明。 關于扭轉牛舌就不能行走,道理很簡單,里面有防反轉的棘輪機構。 1700多年前,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可是,木牛流馬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運輸工具呢?千百年來人們提出各種各樣的看法,爭論不休。 查考史書,《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性長于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薄度龂?后主傳》記載:“建興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于渭南?!?/br> 上述記載明確指出,木牛流馬確實是諸葛亮的發明,而且木牛流馬分別是兩種不同的工具,從木牛流馬使用的時間順序來看,先有木牛,后有流馬,流馬是木牛的改進版。 給《三國志》作注的南北朝時期的裴松之,在注中引用了現在已經失傳的《諸葛亮集》中有關木牛流馬的一段記載,對木牛的形象作了描繪,對流馬的部分尺寸作了記載,但是因為沒有任何實物與圖形存留后世,使得后人對木牛流馬的認識始終是鳳毛麟角、云山霧罩。 諸葛亮造出木牛流馬200年后,南北朝時期的科技天才祖沖之據說造出了木牛流馬?!赌淆R書?祖沖之傳》說:“以諸葛亮有木牛流馬,乃造一器,不因風水,施機自運,不勞人力?!?/br> 令人難以理解的是,他同樣也沒有留下任何詳細的資料。 但是關于祖沖之造出木牛流馬的記載為自動機械的觀點提供了佐證,這是關于木牛流馬的一個主要觀點,認為三國時利用齒輪制作機械已為常見,后世所推崇的木牛流馬,應該是一種運用齒輪原理制作的自動機械。 在陜西省漢中市勉縣的黃沙鎮,史料記載這里是諸葛亮當年造木牛流馬的地方。據考證,諸葛亮當年在8年北伐中,木牛流馬總共用過3次,木牛流馬就是從這里出發,走過250公里的棧道,到達前線祁山五丈原。 有個當地的老人曾經描繪了傳說中的木牛流馬:“木頭做的馬頭,再有其他零星的小塊組成馬身子,再組上馬腿,肚子中間安上齒輪,木馬后邊有一個扳手,cao作時一壓走一步,再一壓走一步?!睆倪@個傳說中可以看出,木牛流馬是有齒輪的,而且似乎也運用了杠桿原理。 木牛流馬究竟是帶輪子的還是四條腿的呢?北宋的陳師道有下面一段文字記載:“蜀中有小車,獨推載八石,前如牛頭;又有大車,用四人推,載十石,蓋木牛流馬也?!?/br> 宋代高承寫的《事物紀原》中也有記載:“木牛即今小車之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br> 清代滿族水利專家麟慶也把當時水利工程中使用的土車說是陳師道記載的木牛流馬:“土車,獨輪料土,兼載稗編。蜀相諸葛亮出征,始造木牛流馬,以運餉。今之土車獨推,猶存儲葛遺制?!?/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