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劍三]武安天下_分節閱讀_230
于是就這么頭一天講辛亥革命,后一天講東征北伐…… 對于這個嬴政聽的津津有味,兩人也時不時的討論下看法,蘇云卿以前只是聽故事,倒是少有深思歷史的時候,嬴政的很多想法又頗為成熟,兩人討論起來倒也不算無聊。 只是當蘇云卿講到日軍侵華抗日戰爭的時候,未來的始皇帝陛下暴怒了。 蘇云卿自己也不喜歡這段歷史,可無論蘇云卿喜歡不喜歡歷史就是歷史,你必須承認并且正視他。 只有正視歷史,才能面對未來。 但不管怎么說,蘇云卿的前半截講的還是粗略了一點,從戰略防御到戰略相持再到反攻階段,蘇云卿也唯有在說反攻的時候心情好點。 講完了抗日講內戰。 這就更坑爹了。 但不管怎么說,在戰爭之中所體現的智慧與道理亙古不變。 蘇云卿最終想和嬴政強調的也是人民的力量。 ……男神你造你的大秦帝國最后是被一個來自你看不起的廣大普通人民的小亭長干翻的嗎?→_→ 當然,咱不能忽略項羽。 可軍功章有項羽的一半也有劉邦的一半嘛。 再說了,真正的開端其實是陳勝吳廣起義啊。 說起來,始皇帝陛下的黑點之一就是不愛惜民力,得了個殘暴的名聲吧? 于是當蘇云卿最后終于講到依靠人民成功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時候,這個故事總算講完了。 等到了這時候,蘇云卿最想問的問題只有一個。 “來,跟我說,我給你講了這么多天的故事,你現在有什么想法嗎?” “有?!?/br> 蘇云卿一臉期待:“來說說!” “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我們應該團結人民,依靠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新國家!” 嬴政一臉的堅定,就差高呼一句’社會主義好!‘了。 蘇云卿沉默半晌對系統問了一句話。 “系統你跟我說實話,我這次的畫風是不是又歪掉了?QAQ” 【……呵呵?!?/br> 虧你還知道??! “……嚶QAQ” 第131章 新王 蘇云卿對著嬴政沉默半晌,她實在是不知道該怎么糾正嬴政的這種奇葩想法。 總不至于說社會主義不好吧? ……那是敵人!那是社會主義的敵人!咱們這種一顆紅心向著黨的人是不會說的! 人不能說違心話嘛。 蘇云卿一時不知道說點啥,但有一個感受倒是真的。 ……果然不能在小孩子的面前亂說話QAQ 反倒是嬴政對著蘇云卿的沉默一挑眉:“怎么,難道你不喜歡我這樣說嗎?” 蘇云卿嘴角一抽:“……你故意的?” “對呀?!?/br> 蘇云卿:“……” 男神你人設崩了你造嗎!你怎么能這么調皮?。ès‵口′)╯︵┻━┻ 然而比起蘇云卿的崩潰,嬴政本人倒是很開心的樣子。 好吧……蘇云卿特別無奈,她總覺得這種時候如果斤斤計較反而顯得她很小心眼似的。 果然就算是男神小時候也是會調皮的嗎?_(:зゝ∠)_ 不過這也倒是叫蘇云卿放心了,嬴政平日里表現的遠超出這個年紀該有的成熟穩重,且又過分的聰慧,總讓她覺得有些不安,甚至有時候難免會覺得,就算古人傳說一些取得巨大成就的人都是生有異象生而不凡的,但嬴政這表現的也有些過了。 現在看來,雖然嬴政這次有些讓蘇云卿嘴角直抽,但說到底他不像之前那樣一位的深沉,倒是讓人安心不少。 于是就在蘇云卿安心教導嬴政,偶爾見一見李牧之類的人的時候,時間到了昭襄王五十四年。 昭襄王五十四年對秦國來說應當是十分關鍵的一年,這一年蜀地傳來好消息,都江堰工程接近尾聲,主體已經基本完工,這也就意味著秦國投入在修建都江堰上的大量人力物力以及各種資源都可以解放出來了。 昭襄王得到這個消息之后大喜過望,他喜的不僅僅是都江堰即將完工,更重要的是,不必要分出大量人力去修建都江堰的秦國,長平之戰過后一直修養至今的秦國,已經有了足夠的底氣發動對外戰爭。 昭襄王五十四年年底,本就世代仇怨互相都看不順眼的燕國和齊國再次爆發了戰爭,這一次齊國開頭就打的十分英勇,一口氣連下燕國三座城池。 當然,燕國之所以這么慫,主要還是因為秦國囤聚重兵在兩國邊界,失去了趙國之后燕國和秦國之前就再也沒有了遮擋,沒有了趙國強大戰斗力的保護,燕國一直戰戰兢兢,幸好秦國似乎并不想打仗,因此兩家也算相安無事多年。 可燕王怎么也沒有想到就在接近年底的時候,秦國突然調遣重兵到兩國邊界,這下燕王慌了,他當然知道他干不過秦國,因此連忙派使者想要求援,可使者還沒出燕國都城呢,那邊就又傳來消息說,秦國沒打來,齊國打過來了! 燕國被秦國吸引了注意力,因此難免就忽略了老對頭齊國,燕王完全沒想到這次齊國居然和秦國聯手了。 而就在所有人都被燕國和齊國的大戰吸引的時候,秦國卻再次有了動作。 昭襄王五十五年,在燕國和齊國打的最熱火朝天的時候,秦國出兵攻打韓國,領兵的是原趙國的將領李牧,跟著李牧一起的還有秦國名將蒙驁的兒子蒙武。 這一仗不要說其他國家沒想到,韓國自己也沒想到啊,等秦國的大軍都快要開到韓國的大門口了,韓王才終于得到消息,匆忙之間調兵完全失了水準,雖然韓國那戰斗力本來就沒有多少水準可言_(:зゝ∠)_ 這一次也是昭襄王第一次見識到騎兵在戰場上的應用,知道了建設完備的騎兵能夠發揮的巨大戰斗力。 這個時代最頂尖的將領帶領著這個時代最勇猛的步兵和完全超出了這個時代水準的騎兵,韓國那么點大的國土根本就不夠蹦跶多久。 別人遇到強敵還能以空間換時間,靠縱深慢慢拖延時間消耗敵人等待機會,可韓國不行。 韓國屢次被秦國攻打,要不被直接占去城池要不被迫割地,尤其是秦國后來還占據了長平,硬生生的把韓國本就不大的國土再次割去了一半。 因此說實在話,此時的韓國真的不剩多少地盤了。 等韓國的求援的使者到達魏國,等魏王再猶豫商討一番,等信陵君站出來說服魏王出兵,再等到魏王終于決定出兵,最后信陵君帶著軍隊趕到韓國的時候,韓國已經不存在了。 信陵君帶領大軍過來看見的就是站在城頭上對他笑的李牧,而城頭上的旗幟早就換成秦國的了。 看見李牧信陵君立刻就知道這仗不能打了,他當機立斷立刻退兵,可李牧沒有給他機會,以逸待勞這種事,如果不趁著這機會打信陵君一下,李牧自己都不甘心啊。 于是等信陵君成功退兵回魏國的時候,帶出來的十萬大軍便只剩下八萬了,其中的兩萬都交代在李牧手上了。 信陵君倒是佩服李牧,不愧是當年的趙國名將,能在邊疆駐守多年讓趙國的邊境穩如泰山的,果然不是一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