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書迷正在閱讀:霸總的小可愛、沙雕渣攻今天又渣了我、請好好做個紈绔、穿到六零變寡婦后媽、原來蓄謀已久、軍婚之少校別惹我、穿書后我靠美食拯救了大佬、我和愛豆結婚了、轉生惡役的我該如何在異世界生存、年代文里當學霸[系統]
安素對這結果樂見其成。 此事之后,大齊百姓都感慨于安素的大義行徑,紀氏族人也因為皇帝親自稱贊安素不敢輕舉妄動,更不再提紀家財產畢竟說起來紀家的財產現在算是變相充公了,這結果他們只能接受,不僅如此,遇上安素他們還都得客客氣氣的,不然還能怎么辦。 因為安素的慷慨而獲益的江浙災民百姓非常感恩,因為安素是以紀府的名義捐助的銀糧,他們自發專門為紀家人建了宗堂,甚至一直到幾年后浙都流傳著紀氏的傳說,這是后來紀怡嘉有緣到江浙之后才知道的。 賑災事情告一段之后,安素主動提出要為紀同鳴設衣冠冢,紀氏族人自然不會反對,所有的事情又是安素一手承辦。紀同鳴百日的時候,安素和紀怡嘉母女兩人一身白綢去祭祀紀同鳴,正式送走了他。就在紀同鳴百日后的第二日,安素倒下了。 安素躺下的突然,前一瞬間她還在直到紀怡嘉練字,下一瞬間就直接躺到了地上,時間就在紀怡嘉低頭的一瞬間,再回首世界已經面目全非。 紀府請來了金陵所有能數得上名號的大夫,皆道安素的身子已經無力回天,更是直稱能撐到這時候已經是奇跡,因為心里大慟,早在半年前就該撐不住的,大夫說的含蓄,安素房里的丫鬟婆子卻都忍不住掉了淚,他們家老爺紀同鳴失蹤是在六月中旬,現在才是二月初,滿打滿算也才半年多,也就說姑娘(夫人)是硬挺著做了這么些事情,就連她們身邊的這些人都沒怎么覺察出,怎么能不心痛。 安素躺下了一直昏迷著,安府接到消息,立刻就來了人,就連慕容氏也親自過來了,看到自家女兒只能勉強睜開眼,外孫女定定的待在床邊,誰說都不離開,慕容氏心里苦的很。 安素在床上躺了十幾日,進到二月下旬,她突然來了精神,甚至坐起身用了半盅燕窩,但是紀府的氣氛卻更是悲傷了幾分,不用大夫說,她們也都知道現在是什么情況。 安素把紀怡嘉哄睡之后,進內間強撐著和慕容氏說了好長時間話,誰也不知道她說了什么。 安素去之前紀怡嘉在她身邊陪著,安素說了好些話,睜眼都費勁了還在說,小姑娘趴在床榻邊淚流不止,卻沒有發出一點聲音,這種情況是看者傷心,就是堅強如慕容氏也心疼的厲害。安素其實不知道自己說的話女兒有沒有聽進心里,也不知道所有的布置以后有沒有用,但是她終歸是放心了。 作為一個母親,安素最后的心愿就是女兒能平安喜樂,她做的最后一件事是親手把自己的女兒交給了母親,這是她最信任的人了。雖然紀氏族人可能有微辭,但是因為紀府現在的財產已經不大值得他們動太多歪腦筋,畢竟整個金陵城都認為紀府現在沒剩多少資產,明面上紀氏實業除了幾個首飾成衣鋪子還留著,其他都出手了,所以這些阻礙都當不得事了。主要雖然大家都知道紀府富裕,但到底富裕到什么程度,無人能說清,安素就是抓住了這個特性。這樣一來,女兒要去安家就沒人阻攔,這是她想要的結果,也是她這段時間苦心經營的結果,她拼盡了最后一口氣,為自家女兒做了最完整的打算。 安素走了,算是沒有遺憾。 安素頭七過后,慕容氏和安晟帶著紀怡嘉回了安府,隨身帶去安府的箱籠不少,讓人驚嘆,但是想起當年安氏出嫁時的十里紅妝,人們也都釋然了,甚至還有些惋惜,安素大氣,捐了這些銀糧,當時紀府實業都是低價出手的,肯定賠了不少,怎么不想想女兒呢。 也有人反駁說紀怡嘉作為一個女子,就算沒有紀府財產,單是當年安素的嫁妝和歸入了安素嫁妝行列的當年紀府給的聘禮,少說也得有十幾萬兩的白銀,再加上各處的莊子,也足夠紀家這位姑娘生活的了。 總之說什么的都有,總的來說就是紀怡嘉也算是個金娃娃,只是不那么驚人。 要知道在這之前,整個金陵城百姓都在說誰要娶了紀同鳴的女兒,能少奮斗十輩子,經過這些事兒已經沒有百姓這樣講了,一時間,還都有些心疼同情紀怡嘉。 但是實際上,對于紀同鳴和安素到底給紀怡嘉留下了多少東西,就無人知道了。外人雖然能看到馬車上的箱籠腦補出紀怡嘉手里的錢銀,但是這些東西表面上是看不出來的。是,紀怡嘉帶到安府的箱籠與當年安素嫁妝的箱籠數差不多,但內里卻是不一樣的,安素出嫁的箱籠實打實但其實還是有幾個裝的是被褥鋪蓋的,但安素為女兒準備的這些都內有乾坤,甚至還有滿滿一盒子的通用銀票,更不用提之前淘換回來的孤本爵跡,當然這其中的道道也只有參與其中的人才知道,就是紀怡嘉當時都不大清楚。 之后,紀怡嘉就在安府生活下來了,慢慢也了解了自己的身價,還是那句話,紀府遠比其他人認為的要更富裕。 作者有話要說: 對于古代富商有多少銀子,我查了資料參考了一下也沒有定論,聯想到到古代生產力的問題,就有了這個設定。 第13章 告狀 紀府的這些往事,慕容氏每次想起心中都是一痛,不過也隱隱有些驕傲,這種情感當然不是因為自家女兒受了很多贊譽才產生的,只是因為她嬌養長大的的女兒最后雷厲風行的手段連她這個做母親都震驚非常,置之死地而后生,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得用多大的勇氣啊,也怨不得侯爺在時經常驕傲說這個閨女肖他,她教導出來的女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