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節
書迷正在閱讀:[綜漫]百鬼寵物店、執筆裁音GL、皇后難為(H)、王女攻略紀實GL、今晚月色真美、配角也要刷愛意值 完結+番外、少爺,快上我【簡】、他只是想睡我(H)、再世仙妻 完結+番外、[綜]黑魔王日常
“我等不了,我等不了!”太子妃怒漲著淚眼,雙掌有如鷹爪,牢牢扼緊太孫其實尚且單薄的肩膀:“而今忍辱,便是有朝一日你位及九五,我高家滿門仍為罪庶,唯有如今讓那些大逆狂徒血債血償,才有東山復起的一日!弘復帝的罪錯,必須弘復一朝糾正,如此我高家才算平冤昭血,如此我才能獲尊太后,你到底明不明白,明不明白!” 高皎也自是梨花帶雨,胳膊一環就掛在太孫的脖子上:“裕哥哥,裕哥哥,我阿公阿父可都是為了裕哥哥才被冤害,裕哥哥可不能放過那些害死他們的兇手??!” “皎兒松手!”太子妃一把扯開了侄女,同時自己也站起了身:“裕兒你聽好,如今這樣的情勢,皎兒是不能為你的正妻了,不過我高氏嫡女從無為人侍妾的屈辱,你給我聽好,你那皇祖父是用高家一門的人頭和鮮血,為你鋪平了位及九五的道路,你無論何時都不能忘記你是踩著你外王父你的舅舅們,你踩著他們的尸骨才能享獲日后的無上尊榮,你不能負了他們,不能負了高家!” “阿娘,裕兒誓不負外家!” “好,很好,你起來,聽我細說?!?/br> 一張蒙垢的玫瑰椅,甚至有一足已經磨損導致安放不那么平穩了,但這并不妨礙太子妃的正襟危坐:“第一件事,你先務必讓我和皎兒離開南臺,接下來我怎么做,你不用過問,你答不答應?” “阿娘,兒子已經囑令丹陽子相助阿娘歸來慈慶宮,今日前來拜謁,正是想要知會阿娘?!?/br> “很好,再一件事,你的皇祖父必定會急著替你擇定太孫妃,自然會為高門權勛閨秀,你不能拒絕,但你答應我無論如何,待你登位之后, 立即廢棄此婦,再迎高氏女為后!” “兒臣心許皎妹,敢稱除皎妹之外……” “不是皎兒?!碧渝淙淮驍啵骸梆▋翰荒転槟愕幕屎?,你們兩個,今生注定無緣,因為是你的皇祖父親手斬斷了你們兩個的姻緣!” 太孫怔住,神色幾分掙扎。 “裕哥哥,請裕哥哥聽從姑母慈令!”高皎卻是極其堅決。 太子妃看向高皎,眼中終于有了幾分悲憫與柔軟,但也是轉眼即逝。 于是此日太子妃因聞噩耗,昏死過去,太孫情急之下相請丹陽子救助生母,然而雖說太子妃清醒之后,卻病重不起,經諸醫官會診,竟然束手無策,多得丹陽子再行施針,使太子妃病情不至惡化,可是如果繼續任由太子妃禁步南臺子虛庵,必定病重難愈。 所以太孫長跪于乾清宮前,懇請圣令寬赦生母。 弘復帝幾乎快要同意了,然而沈皇后殺到。 帝后之間經過了一場引經據典的唇槍舌箭,而后不歡而散,但太孫仍然跪在乾清宮門外,未被受允起身。 而入冬以來少見的一連晴朗的天色,在這日傍晚終于有了變幻,陰云迅速淹沒了斜陽。 市坊間多少百姓暗暗感慨:高瓊父子服誅,到底還不足夠春暖花開啊,大抵是太子妃這禍害還沒除的緣故。 但百姓都只敢暗慨而已,這樣的心聲自然不會滲入深深皇城。 惠妃就覺得時機正好。 這日她便帶著婢女款款行至乾清宮,婢女負責提著食盒,里頭都是惠妃在小灶上親手烹制的茶點羹湯,說起來安陸侯江琛一手好廚藝在京城勛貴圈內也屬名聲已久了,惠妃“幼承庭訓”,此門技巧也自來便是獨步后宮,就連王太后,也曾衷心稱贊過惠妃的此一“賢能”。 惠妃很清楚自己的長處。 她故作驚奇的站定在太孫身后,發出一聲似憐似愁的嘆息,就伸手去扶原本應該水火不容的對頭,奇異的是惠妃還真能把“六親不認”的太孫從地上輕輕松松又似乎理所當然的給扶了起來。 “這么冷的天兒,殿下怎么跪在這里?皇上如此心疼太孫,太孫這樣自罰,皇上豈不痛心憂愁?” 太孫頗帶著幾分復雜的情緒,卻對惠妃并沒有像對弘復帝的其余后宮一樣擺張臭臉。 他一直知道十皇子作為他最小的一位皇叔,極受皇祖父的疼惜,那安陸侯于是以為十皇子也有了奪儲的資格,上躥下跳的籠絡黨徒以期把他拉下儲位,只是十皇子的生母惠妃,雖然甚得圣寵,為人卻本份知足,非但沒有因此張狂驕橫,甚至因為安陸侯的妄想一直憂心忡忡,又果然惠妃因此受到了他那位皇祖母的打壓,時常被皇后訓斥。 惠妃曾經跪在他的母妃面前哀求,說她壓根便沒想過得幸入宮,奈何家中父兄所迫,才成為了家族牟獲榮華富貴的棋子,但深知福薄命舛,妃庶怎能冒犯嫡儲?就連他的母妃,都說惠妃是后宮之中難得的明白人,曉得尊卑貴賤有別,侍寵而驕無異自尋死路。 所以太孫對于惠妃奇跡般的沒有恨意,甚至會因為惠妃時常遭受沈皇后的刁苛而心懷同情。 這情緒看似吊詭,實則尋常,因為太子妃對沈皇后心懷怨恨,而惠妃又在太子妃跟前極其伏小作低,太子妃愚狂, 她十分享受惠妃對她的吹捧,且安陸侯在太子妃眼里又著實不值一提,太子妃從不把十皇子看作威脅,對于惠妃就自然“網開一面”了。 太子妃的愚狂,也造就了太孫的愚狂。 太孫此時便對惠妃說了他為何跪于乾清宮前的根由,倒不是指望惠妃能助他一臂之力,而是經過任往復的“點撥”,太孫意識到既然要樹立“忠孝”的正面形象,理所當然需要讓旁人意識到他的忠孝。 惠妃便又是一聲長嘆,主動出力:“殿下安心吧,妾身會將殿下的孝道稟呈皇上,力勸皇上允從太子妃回到慈慶宮休養?!?/br> “娘娘有此把握?”太孫卻十分懷疑。 “妾身自然沒有這大能耐,但因著時常侍奉圣躬,多少明白幾分皇上的心思,一來皇上最重孝道,再者皇上又的確關愛殿下,怎舍得殿下身心受苦?無非是因為宋國公的罪行,顧及著朝堂臣子的物議,當皇上知悉殿下決心堅定,且太子妃又當真悔錯,怎能不成全殿下孝子之心呢?” 而惠妃又果然是在弘復帝面前為太子妃求情。 這下子弘復帝嘗著惠妃親手烹制的羹湯就越發覺得可口又暖心了。 他招招手,讓惠妃坐在身側,握著惠妃的手感慨良多:“太子妃過去的確是把裕兒縱容太過,且還教唆著裕兒一直對高瓊父子言聽計從,她自身又驕狂,確然不配為儲君之母??啥窀攮偟热艘呀浄?,太子妃一介女流還能興風作浪不成?她到底是裕兒的生母,如今病勢沉重,不僅多少醫官都束手無策,就連丹陽道長都診為極其危急,裕兒若還任由生母困禁于子虛庵中不聞不問,又豈是人子之道?然而皇后只顧著擔憂太子妃還會離間于她與裕兒,一口咬定裕兒又是聽信了太子妃的唆使,不肯成全裕兒的孝道,反過來指責朕婦人之仁!” 弘復帝一臉的愁苦,實在還在犯難皇后的固執。 “皇后也是為了太孫殿下考慮,擔憂太子妃仍然執迷不悟,為了高家的伏法之事唆使太孫不服圣訓?!?/br> “裕兒從前是還小,但如今隨著太傅等等屬臣教誨,又哪里還能一直不辨是非黑白?”弘復帝長嘆一聲。 皇后是他的發妻,雖然不是世家權貴出身,當初沈家于固儲一事上并無功勛,然則皇后跟著他一路過來也是無日不在擔驚受怕,且曾經因為彭、申二妃的刁苛更是吃了不少苦頭,正比如他的糟糠之妻,他是理當敬愛不可疏離的,但這些年來,隨著糟糠之妻母儀天下,皇后原本溫柔賢淑的性情竟然也大大移改,行事越來越果決固執了。 如同當年太師府朱夫人一事,他原本想著的是從中勸和,讓朱夫人上書賠罪便可,怎知皇后卻不肯退讓,到后來甚至尋死覓活,逼得他只能下令趙江城休妻,以示天下豫國公府是被朱夫人謗毀。 哪曾想朱夫人竟然也是被冤枉的,一口怨氣難消,以死明志。 這讓他從此之后面對趙太師,都覺得虧欠忠臣良多,懊悔不迭。 為這九五之君真是太難了,仿佛無論如何抉擇取舍都總會虧欠其中一方,做不到真正的問心無愧。 也多得……這么多后宮嬪妃中,唯有惠妃一如既往的溫柔賢惠,事事都順從他,才能安慰他的身心俱疲。 弘復帝握著惠妃的手又是一聲嘆息。 第416章 毒蛇出洞 惠妃也是入宮之后,才知道“以色侍人”的路子在弘復帝這位君主身上完全行不通,明明她綺年玉貌,然而弘復帝雖說時有寵幸卻沒有半點為她美色傾倒的顯征,以至于初入宮時,她因誤解從此有了恃寵而驕的資格,嘗試著略微挑釁沈后自不敢當面冒犯六宮之主,只不過拿當年的競爭對手謝昭儀試探,結果被謝昭儀的靠山沈皇后當眾訓斥。 于是惠妃趁著侍寵時梨花帶雨的哭訴委屈,哪曾想弘復帝卻一點也不覺得皇后刁苛,反而責備她。 “你與謝氏是一同入的宮,又都是皇后從世家閨秀中擇定,本應比常人更加和睦親近才是,為了點芝麻綠豆大小的事體竟生口舌之爭,皇后作為內廷之主加以訓誡,你竟還覺得委屈了?” 那時候惠妃可正得隆寵,卻丁點便宜都沒占到,方才恍然大悟過來弘復帝果然不像他的先尊光宗,這位君主是真心不愿干預皇后治內的權力,且在弘復帝看來,她們這些后頭入宮的新人,份量無論如何都難比上曾經與他同甘共苦的舊人,寵幸是一回事,可再是如何得寵都不能挑釁內廷禮法。 得不得寵實則差別不大。 至少在惠妃看來,“得寵”所獲的效果那是遠遠不及自己的期望。 但則她因為誕育龍子而獲封妃,且隨著弘復帝宣告終止選妃再充后宮,未免讓世人誤解惠妃具備“寵冠后宮”的威力,惠妃也默認了這個美麗的誤解,她不默認要怎么辦?難不成她還能對公眾解釋宣告,弘復帝一來的確是個勵精圖治的君王,把多數心思都放在君國大政上,壓根不會沉迷女色;再者因為身居儲位時過于殫精竭慮自保,對身體損耗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顯現,也的確沒有那么大的能力沉迷女色?! 一心要為紅顏禍水的惠妃,哪曾想偏遇不著個色令智昏的君主,但野心勃勃不能就這樣半途而廢了,惠妃經過總結教訓重新規劃,決定反其道而行之。 美色不能惑主,那么就用賢良的德品積累情份,惠妃看準了弘復帝雖不好色,卻是個重情的人,她并不是一點希望皆無。 所以她和父親商量,于是安陸侯上躥下跳野心畢露,以至于讓弘復帝一早便心生防備,越發不肯重用這門外戚,惠妃非但沒有一字怨言,甚至表現得誠惶誠恐,把太 子妃跟前哭訴的話先對弘復帝哭訴了一遍,賭咒發誓擔保她不存一點野心,圖的無非是能將十皇子平平安安養大,日后十皇子得封親王,娶個情投意合的王妃養幾個乖巧伶俐的子女,為皇家開枝散葉,她就能閉上眼睛去死了。 于是弘復帝便對惠妃大是憐惜,他縱然是防范其余兒子威脅長孫的儲位,可也不至于為此緣故打壓親生兒子,連對待齊王、秦王等幾位成年皇子都極為關愛,就更不說最小的兒子秦諍,所以惠妃母子大有機會的印象便在一部份臣子眼中越發做實了。 正是因為這樣的“謠傳”,導致太子妃漸次對惠妃增加幾分敵意,不再像起初一樣“同病相憐”了,不過太子妃的敵意也僅限于言語上的發泄,內心里其實依然對惠妃不屑一顧。 這也造就了時至如今,惠妃仍然可以輕易驅使太子妃這把利匕的根本原因。 她當然希望太子妃這把兇器可以擺脫南臺子虛庵的囚禁,回到自由自在的慈慶宮,惠妃甚至不需要畫蛇添足煽風點火,她太知道高氏的愚狂,她斷定高氏絕對不可能放過害得高瓊父子人頭落地的一應敵仇。 所以當弘復帝應允太孫所求,下令赦準太子妃高氏遷回慈慶宮休養時,惠妃唯一需要做的一件事便是把春歸送到太子妃的兇刀之下。 此日夜深,惠妃又再帶著個手提食盒的宮婢,出現在乾清宮的門前。 高得宜沒有阻止。 說來乾清宮因為弘復帝居住,自來也不限禁后宮妃嬪前來“服侍”皇上實在勵精圖治鞠躬盡瘁,尤其這些年來越來越少涉足后宮,妃嬪們要真依從規矩等著皇上主動臨幸,況怕是都得孤獨終老了,總之弘復帝是個需要妻妾們“自薦枕席”的君主,也只有如謝昭儀般,極少數心眼全然不活絡的后宮,才會死守著內訓教條不變,仍然視乾清宮為無詔不可涉足的禁地。 但“自薦枕席”也必須適度,弘復帝還不至于來者不拒。 如萬選侍,回回都趁著皇上還在和重臣議事的時機來獻殷勤,久而久之的皇上當然明白萬選侍居心不良,要不是看在慈慶宮時的情分,說不定早就訓斥懲處了,故而萬選侍的求見十次當中只有五次獲允,又有三次雖能面圣,也并不能夠侍寢。 真難怪朱夫人事件已經過去這多年 ,萬選侍至少在后廷還不能東山復起。 又如鄭貴妃,這位倒是自己不屑于“光臨”乾清宮,指使著莊嬪前來獻媚,可莊嬪也和萬選侍有同樣的“病癥”,回回“服侍”之后,弘復帝的心情都會更添一成郁沉躁悶。 倒是惠妃還算識趣,能夠稍微的撫慰圣心,所以高得宜從來不會阻攔惠妃面圣的請求。 但而今的弘復帝其實已然“力不從心”,侍寢之事多數都乃有名無實,惠妃也沒有想過要“服侍”得皇帝“從此君王不早朝”,莫說弘復帝和那位唐玄宗是截然不同的情性,單說就看楊貴妃最終落個如何終場,惠妃娘娘也絕對不會重蹈覆輒。 她今日只有一個簡單的目的。 眼看著弘復帝把她今日親手燉煮的一盅安神湯飲得一滴不剩,惠妃忙將笑臉遞上前來:“妾身愚鈍,拿得出手的也只有一盅藥膳了,皇上雖一直不曾嫌棄,然則兩宮太后早便有些膩煩了妾身的‘不知變通’,又確然妾身于此一門實在不算精諳,沒法子滿足兩宮太后的口味,不能在飲食上變幻出更多的花巧美味來,可又不能因為自己的愚鈍便有失孝奉?!?/br> 弘復帝嘆息道:“朕說來是九五之尊,但自幼年時期就食不知味睡不安寢,所以對于飲食無非能有則有罷了,不過御廚總得依循規制,豐盛是足夠了,然而對于滿足私己味癖一道終歸無法盡全,我倒是甚喜惠妃烹者的家??谖?。不過,母后自來就是養尊處優的,于飲食日用上更加講究精細,難免時有挑剔。倒是母妃,而今一心‘攀比’二字,縱使是惠妃廚藝多么精諳,母妃看著母后不覺可口,也總是會說粗俗的?!?/br> 惠妃:…… 弘復帝當真不是會聊天?。。?! 這番話先說他這當皇帝的不挑,而后說王太后挑剔也是理所當然,意思便是認可了惠妃的廚藝真不怎樣,至少是無法滿足的王太后的喜好更重要的是,弘復帝把王太后稱為“母后”,只將生母張太后稱為“母妃”,孰輕孰重孰遠孰近清楚明白,縱然是惠妃早有覺察,且所有陰謀都是基于此一覺察,但眼下被弘復帝毫不猶豫認可了她的“愚鈍”,惠妃娘娘心中也實在誹怨躁憤。 她的一手廚藝,可是連親爹都贊不絕口!宮里這些人有什么見識,弘復帝竟然認真挑剔起來? 第417章 死期將至 然而縱管內心憤憤不平,惠妃早已準備好的話還是必須繼續往下說。 “早兩日妾身往慈寧宮拜望,正巧遇見舒娘子,本是娘娘讓舒娘子入宮陪著說笑消閑,舒娘子卻親自下廚做了幾味茶點,呈給娘娘嘗了,娘娘贊不絕口,舒娘子才說是從庭哥媳婦那兒學的烹制方法,妾身竟然才知原來庭哥媳婦也會一手好廚藝,說起來蘭庭自從娶了妻,顧娘雖說也奉娘娘旨意兩回入宮赴宴,但都是陪隨在娘娘左右,妾身倒還一直沒有時機和顧娘親近,便尋思著求了皇上圣允,邀請顧娘入宮小住幾日,妾身正好向顧娘請教廚藝,日后再拿羹湯茶點孝敬兩宮太后,也能得幾句夸獎?!?/br> 把這話說了出口,惠妃的神情又顯出幾分憂愁來,隨著嘆息,似乎眼圈立時泛紅:“上回妾身的六弟婦入宮,說起因著父親的交待,姑母對顧娘似有苛責,妾身聽聞后實在不安愧疚得很,無奈妾身又實在勸不住父親……就想應當安撫顧娘,替父兄向她賠個不是?!?/br> 弘復帝忙點了頭:“朕也知道因為安陸侯的緣故,皇后難免遷怒于你,原本你為一宮主位,偶爾召請家中親眷入宮陪隨閑聚理所應當,但皇后總有說法攔阻,回回非得朕開了口才能讓你如愿?!?/br> “父親那樣行事,皇后怪罪妾身也是情理之中?!被蒎粋€字的抱怨都不敢說。 “江琛也的確愚狂,朕已然給予訓誡,他私下里照舊不死結黨之心,當朕真不察覺他暗中散布太孫失德的謗毀!”弘復帝蹙著眉頭。 惠妃連忙往地上跪,嘴上說著請罪的話,心中著實誹怨不斷:真要為了幾句訓誡便再無作為,難不成得眼睜睜看著秦裕成為九五之尊,把安陸侯府及諍兒斬盡殺絕不成?皇上也不看看秦裕的荒唐行徑,有什么資格繼位一國之君?沈皇后一旦坐享太皇太后的尊位,又哪里能容得下我與諍兒母子?明明只有一條死路,讓父親及我如何能夠不爭?! 弘復帝卻把惠妃扶了起來:“江琛也就那點子手段,攀附不上重臣權貴,所以朕才能一直姑息他,當然也是顧及你和諍兒,才未處治降罪。罷了,朕也知道你一直憂愁,擔心日后完全失了庇靠,望著孝敬兩宮太后,除朕之外,再得二老庇護……罷了,朕便許你所請,讓蘭庭媳婦到你的長樂宮小住一些時日,朕聽聞母后也甚喜顧娘的詼諧,你和她能多親近,常往慈寧宮拜望時母后或許便不至于拒見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