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節
書迷正在閱讀:我被愛豆全家調戲了、七零俞貴妃馴夫日常[穿書]、歐皇訓寵指南[星際]、愛豆和我,全網最火[娛樂圈]、重生八零學霸小神醫、冷酷戰神奪命仙妻、和薄少撒個嬌、九千歲家的小女兒、高智商大佬穿成豪門廢柴、親一口他的小可愛
說起歷史什么的,陳嫣就比之前討論主父偃放得開的多了…而在這個偏學術的問題上,劉徹也是少見的可以和陳嫣真正打平。 應該說,劉徹獲得了這個時代最好的教育資源,有各個學派頂級大佬講課,沒有水平差的道理。然而問題是,他的大多數時間不能放在做學問上。關于學問什么的,他也就是了解這么回事而已,至于治國用人、平衡朝堂,那是另一回事了。 所以,一旦要討論學術問題,除非是陳嫣放水,刻意降低難度,否則很快就會由陳嫣全面接手…沒辦法,陳嫣就是有這樣的能力!甚至就連政治這個科目也是一樣,劉徹的政治水平比陳嫣高,但純粹的政治理論水平卻不見得…陳嫣讀了許多的書,還在后世見識了太多的政體國體,光是高中政治課上的一些觀點就足夠閃瞎這個時代的人了。 歷史雖然也是學術的,但劉徹在學習歷史上也下足了功夫,所以和陳嫣的水平相差無幾。 畢竟‘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嘛!即使這個時候還沒有這句話,但類似的觀點肯定是存在的。坐在劉徹的位置上,他也確實要會從已經產生的歷史中吸取教訓。 說到以前讀史上下的功夫,劉徹就有一些抱怨:“如今這些國之棟梁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先賢經典通讀過幾部的都少,讀史更是敷衍!若是朕起興考問幾句,便是一問三不知了!” 陳嫣對此并不怎么意外,別把這個時代的官員想成是印象中的精英,事實就是這個時代識字率非常感人。很多朝廷官員也就是識字的水平,至于他們怎么當上官的,嗯,就繼承來的,這有什么問題嗎? 相比起少之又少的孝廉,這個時代最常見的官員是,爸爸是官員、爺爺是官員,或者追溯到祖上,有人在春秋戰國時做過官員…總之,近一些的長輩有做官的,自己肯定能做官。而遠一些的祖宗有做官的,自己也有很大可能做官。 有的傳承的足夠久的、家風足夠嚴的家族,他們的子弟水平還算有保障。但一些新榮之家出來的子弟,水平真是不敢恭維! 實際上,不只是這些靠先輩遺澤當官的人,就算是憑借自己真材實料走上來的官員,其真實的水平也很值得商榷。 就以主父偃為例,他是縱橫家的人,說實在的,這個時代學縱橫家本身就很反社會了——這年頭朝堂上的舊有勢力是尚未完全退場的黃老學派,新興的有儒家,還有不管哪家學派當家都少不了搭配干活的法家…縱橫家甚至還不如沒落的墨家之流,至少人家祖上還曾經闊過呢! 縱橫家貌似歷史上出了幾個有名的人物,但究其社會影響力始終有限。 他能入縱橫家的門,要么說明他腦子不好使,選了個沒什么前途的科系學習。要么就是沒得選,只能選擇學這個??紤]到能夠提出‘大一統’‘推恩令’這種主張的人不會是傻的,所以更可能是后者。 這并不奇怪,黃老學派走紅的時候大家都想入黃老學派的門庭,就算入不了,拜入法家也不錯。除非是純粹的學術人才,不然在決定學習哪一家學說的時候,肯定是要考慮將來對應的出路的。 但當紅的學說,特別是當紅學說的名師,他們是不會隨便收徒的。 主父偃沒有什么出身,自己的天賦也不足以讓一些大佬破格收他為徒,他只能在他能學的學說里,找一個喜歡一些、有用一些的。 主父偃絕對不是什么超級天才,不然不可能沒有這方面的消息傳出!更不可能淪落到學習縱橫家!再加上沒有特別好的學習條件,沒有名師…他的學術功底能扎實到哪里去? 他在某些事情上是有本事的,提出‘大一統’‘推恩令’就證明一切了。但單就做學術這一點,他絕對非常普通,這是不可避免的。 倒不是說官員一定要有多高的學術水平,關鍵是,這個時代太多官員既沒有做官的能力,也沒有學術水平——劉徹不爽這些人是肯定的,沒有一個老板喜歡各方面能力都不達指標的員工。 有沒有做官的能力,這一點其實不太好強求,因為有做官能力的官員本來就是鳳毛麟角,這是需要相關天賦的。一個國家的官僚集團,也用不著每一個人都有做官的能力,只要有一部分有能力的組成骨干節點就行了。 但學術水平,或者說學習成績,這至少是可以強求的…既然能當官,就說明是有學習機會的,一個個有學習機會的人沒學好就來當官了,這像話嗎? 劉徹其實就是在不爽這些人日子過的太容易,想他這個做皇帝的人少時還得認真學習,甚至如今還要時不時上課。這些人就這么隨隨便便混日子…如果不是找不到頂班的,他甚至想把這些庸才全都換了。 只能說,換一批不僅會引起官場震動,關鍵是也不會有什么效果——因為換一批估計也是這樣的水平。 劉徹忍不住向陳嫣抱怨:“一代不如一代!如今的學子也不知道是如何學的,癡傻了一樣!想當初高皇帝時,張良、蕭何、韓信、曹參…隨便一人也是一時之選。如今沒有戰亂動蕩,每日只管讀書,反而沒甚樣子了!” “開國之時經歷的事多,便歷練出來了而已?!标愭滩⒉皇呛窆疟〗衲且慌?,所以能夠比較理智地看待這個問題。而且她是支持‘一代更比一代強’的。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成長起來的新一代,肯定是有所進步的,根本不必覺得今不如昔。 實際上,人類從原始社會走向現代文明,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的積累、一代又一代的傳承。 陳嫣公道地道:“如今依舊是好時候,所以此時才能有衛青、汲黯、張湯、主父偃這些人!” 這是好話,也是實話…真要說的話,過了漢武這一朝,后來者也要羨慕他這個時候人才濟濟,就和他羨慕高祖皇帝時一樣。 倒是劉徹,聽了陳嫣的話相當意外。 “汲黯也就罷了,當初他給你我做過老師,當時我就知你欣賞他。衛青、張湯、主父偃這些,我倒不知你這般看好,竟能與開國名臣相提并論了?!?/br> 衛青不必說了,雖然他在對匈奴作戰這件事上表現優秀,現在還在上谷、漁陽等地打仗,從前線傳來的消息來看,顯然是一切順利的樣子。但他到底還沒有經歷足夠多的戰役,還遠沒有到后世封神的地步。 實際上,以這個時代不少人的觀點,衛青就算在戰場上封神了,主流評價也會有些不喜。具體可以看太史公給他的歸類,雖然太史公在《史記》中參雜了太多的個人情緒,像是過度抬高李廣什么的,但其中的某些觀點也不可能是太史公自己一個人的想法,不然寫出來就太難以服眾了。 即使是那些有失偏頗的觀點,在當時的情況下也是很有市場的才對。 這種情況下,衛青雖然沒有被指名道姓地批評,甚至評價總體正面。但篇幅那樣少,若有若無地忽略,甚至有編排進‘佞幸’的意思,這卻是不爭的事實。 不管老百姓怎么想(實際上生活在那個時代的老百姓,除開長安這種特殊地區的、邊區的,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有衛青這個人),軍隊方面怎么想,總之文官集團有這種想法應該不奇怪。 沒錯,衛青確實做了一些后世看來很偉大的事情,但是‘偉大’發生在身邊的時候,是會被下意識忽略的,和他同時代的人是很難明白其中的意義的。 到現在為止,還有很多人覺得衛青是靠自己jiejie衛子夫上位呢——現在衛子夫也是皇后了,還生下了劉徹第一個兒子,王夫人比她晚了一年,也在不久前生下了兒子。雖然兩個兒子都還沒有長大,但擁有男性繼承人總算讓宮內宮外都放松了神經。 除了衛青之外,張湯、主父偃也是現在當紅的官員。主父偃的發跡快一些,張湯積累的多一些,他在田蚡時代就已經進入劉徹的眼簾了。他是一個典型的法家干吏,似乎每一段時間都要出一個類似的角色? 不過不管是張湯還是主父偃,外界的評價都不高。主父偃就不用說了,他的問題眾人皆知。張湯的人緣比主父偃好一點兒,但說實在的,也好的有限。不過他的問題不在人緣上,作為一個很有酷吏氣質的法家人物,人緣這種東西就是一次性手套,該扔的時候也就扔了。 只能說,張湯的定位就是酷吏那一掛。走上這條路,基本上就是孤臣了,他們就是純粹的跟著皇帝的指揮走,是天子手中的一把刀…這個時代的酷吏和后來的酷吏差別很大,‘酷吏’更多意味著法律嚴明、不近人情、清廉(這一點有極少數酷吏沒有做到)…… 所以說是酷吏,其實應該是能吏、干吏才對。 不過不管是哪一種人物,這個時候的人對酷吏普遍評價不高也是事實——按理來說,這個時代的酷吏都是一群應該得到稱贊的人吧…然而沒辦法,不能用現代人的方式想問題,得想想古代人的腦回路。 古代可是能夠有‘親親相隱’這種觀念產生的!大義滅親聽起來很好,是一種贊揚。但實際上如果真的發現有親人之間揭發,揭發者也會被疏遠…套用現代的話來說,這是缺乏‘人情味’。 類似后世某些班干部會給老師打小報告…小報告上報的都是同學們不好的行為,起到了監督行為,有利于班級風氣的培養,也算是班干部履行了職責。光光從這考慮,簡直完美!然而現實就是,打小報告的班干部一般都會是被討厭的。 古代在這個問題上可以說是加強放大了這種情緒。 人們恐懼酷吏,所以得詆毀他們…憑空詆毀還不行,因為大家都是‘講道理’的!所以得為自己的詆毀找到合適的理由。所以酷吏就被各種歧視了…不過酷吏們自己是不太在意這個的,在意這個的也做不了酷吏。 在他們眼里,看不上他們的都是守舊庸才,用不著多看一眼! 現在的陳嫣點名表揚的這些人,出了汲黯,全都是主流不喜歡的人。如果不是劉徹了解陳嫣的脾氣,他都要覺得這是陳嫣在故意反諷了。 “朕見你并不喜這些人,平常也多有避諱,還道你不待見,如今恰恰相反,是過于抬高了?!眲仄鋵嵰埠苄蕾p張湯、主父偃這些人,不然也不會重用他們了。但是他自己潛意識也不會把這些人放到開國名臣那些人的水平。 “我確實不喜,如今不過是有一說一罷了?!标愭虒Υ藳]有什么好辯解的。生活在這個時代,她才能明白,像張湯這樣的干吏,主父偃這樣的能人為什么會這樣不招人待見了——或許是因為‘窮人乍富’,也有可能是性格就是這樣,反正他們那不加收斂、得勢便霸道的行事作風,確實讓一些人皺眉。 張湯還稍微強一點,好歹他少年時是在長安長大,父親雖然只是一小吏,那也是正經的國家公務員,他的條件已經比全國絕大多數的同齡人要好了。只要對比系不是世家子、貴族子弟,他并不差什么。 主父偃問題要嚴重很多,不能說他家多么糟糕,真的特別糟糕也不可能供他讀書了。但他也就是相對底層百姓強一些而已,而底層百姓是什么人?是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比他們強,不代表自己就過的好了。 少年時代困難一些,不代表將來得勢就會走‘暴發戶’路線,但比例確實非常高。 主父偃的情況就和這個有些類似,大概是少年時代苦多了,他很能計較一些小的地方,算計起人來也從不手軟,而不會去考慮這樣做講究不講究。雖然已經走到兩千石這樣的位置了,依舊沒有擺脫以前當小人物時的一些思維方式。 不過這些亂七八糟的毛病都不算什么,說到底這些人都是給朝廷當官的。只要能做好這一點,其他的毛病就是可以忍受的——至于別人忍不了,要么就把他們搞下去,如果搞不下去,就得學會習慣! 這就是官場。 背后是不能隨隨便便說人的,陳嫣在次確定了這一點——在和陳嬌、和劉徹都討論過主父偃之后,陳嫣在一場盛大的宴會上就遇到了主父偃本人。 這場宴會的主辦人是平陽長公主…身為當今天子的同胞長姐,又十分擅長經營宮廷關系,現在的她儼然就是當年的劉嫖。若說有什么比不上的,大概就是當年的竇太后比現在的王太后強勢很多,身為太后唯一女兒的劉嫖也就有了更多的影響力。 平陽一向懂得該結交什么人,所以陳嫣也接到了邀請,并且還特別請她一定要來赴約…她并不一定是有多喜歡陳嫣,只是這個人特別懂得看行市!所以衛子夫上位,她立刻加深了聯系。要知道衛子夫雖然是她送進宮的,但在進宮之后她是真的沒有管衛子夫。如果稍微幫忙一下,衛子夫也不至于在宮里默默無聞做了一年的的宮女,完全被劉徹拋到腦后了。 如今誰都知道天子喜歡陳嫣,他自然也會把陳嫣當成自己的親姐妹一樣親熱。 陳嫣其實對這場宴會沒有太大的興趣,只是平陽都這樣請了,不去未免面子上不好看。左右也沒什么事,所以到了時候她就去了。 這場宴會都請了些什么人呢?主要還是一些貴婦貴女,也有男人——別覺得奇怪,此時男女大防不太嚴重,以平陽長公主的身份,邀請一些男客,也不算多出格…她們這樣的甚至可以豢養門客,吸納一些有意走權貴路子做官的讀書人。 平陽長公主是政治上有影響力的人,有一些和她比較親近的官員來赴宴,這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但是主父偃出現在這里,就有些出乎意料了,因為在此之前可不知道他和平陽有私交! 不過也無所謂了,陳嫣記得主父偃一邊處理不好人際關系,另一邊又很希望能和權貴之間形成更加緊密的關系——他希望把女兒嫁給齊王,這件事對其他人來說算是個秘密,但對于陳嫣來說卻是一清二楚的。 前段時間王太后想讓自己的外孫女嫁給齊王做王后,就派人去說這件事。主父偃就想讓自己的女兒也進齊王后宮,所以找上了那使者…這肯定不能和太后外孫女爭王后的位置,所以就只能是普通姬妾的位置了。 說實話,陳嫣真是想不通!嫁女兒做王后,還能說和諸侯有了姻親關系,有利于提高家族地位,增加一個天然的盟友??墒且粋€姬妾而已,這算怎么回事?這種聯姻一般只有商人對官員和貴族的時候使用,商人需要托庇于官員和貴族,這種聯姻只不過是一種象征性的,算是一個保險吧,所以送去做妾室也可以了。 可是主父偃自己就是兩千石的官員了,看勢頭未來可期,他需要托庇于一個諸侯嗎?送女兒進宮當宮妃還當他是動過腦子了,現在真的覺得他是傻掉了??! 只能說,主父偃還沒有習慣現在的位置,正無所不用其極地攀附上他能攀附的權貴,想要盡可能地擴大自己的勢力。 不過這件他極其希望促成的事情恐怕是不成了,因為使者剛剛從齊地回來。齊國太后希望自己的娘家姑娘做王后,總之禮貌而不失堅決地拒絕了長安來的使者——太后的外孫女當然很好,對于其他年輕人來說也算是金光閃閃了,但對于齊國太后、齊國國君來說又算什么呢? 齊國國君本身又不可能因為娶她擴大封地,更進一步更是沒可能!都做到諸侯王了,還想更進一步?那是要造反吶! 對于齊國太后來說更是有害無利,太后的外孫女,這個出身可不低,至少人家靠山在的這些年里,她得對這個兒媳婦客氣一些了。有的時候當婆婆的不喜歡出身太好的兒媳婦,原因就在這里了,連教訓都不能夠! 而且這個王后的位置她是準備留給自己家的人的,這個時候有人橫插一杠子,這算怎么回事? 這甚至涉及到了利益之爭,這就更沒有回旋的余地了。 所以拒絕是很簡單干脆的! 雖說諸侯們對中央都是畢恭畢敬的,但只要沒有原則性錯誤,也不能說中央想搞諸侯國就搞諸侯國!真要是那么做,不就回到呂后亂政,折騰劉氏諸侯王的時候了么!那個時候老劉家的男人是怎么干的,后來的人都知道了。 所以齊國太后也不太擔心自己這個拒絕會有太大的問題…事實上也確實沒有。 因為使者怕太后覺得自己辦事不力,最后怪罪到自己,所以和太后說事情辦的很順利,齊國太后和齊王都沒有反對。但問題是,齊王的生活作風有問題——他和自己的親jiejie亂.倫,甚至他jiejie就住在后宮之中。 太后的外孫女,也就是公主的女兒,嫁不了齊王還有好多其他的選擇!想要留在長安靠近家人,侯門太子多得是。想要做王后,也不是只有齊王一個選擇,其他的王太子、無后的年輕諸侯王仔細找找也是有的。 一個全部心思都放在自己親jiejie身上的丈夫…這還是算了吧! 所以王娡自己就否了這樁婚事。 本來cao作女兒進入齊王后宮的方式就是做太后外孫女的添頭,類似媵妾?,F在太后外孫女不嫁了,自然也就沒有主父偃他女兒什么事了。 這件事因為沒有后續的原因,很少有人知道。然而誰讓齊地是陳嫣的地盤呢,這種消息早就作為匯總情報,在她停留在長安這段時間,和其他情報一起源源不斷地送了過來。 能做出這種攀附皇家、權貴舉動的主父偃,這個時候參加平陽長公主的盛宴,似乎也不是那么難以理解了。 陳嫣對于這場宴會興趣并不大,少年時認識的同齡貴女們早就嫁人了,或許在這些貴婦里面尋一尋,還能找到兩三個眼熟的——但是這有什么意義?這種宴會對陳嫣最后的意義都沒有了,如果還沒有一兩個處的來的熟人一起,真不知道怎么熬過去! 因此在和平陽打了個招呼之后,陳嫣就躲到人稍微少點兒的角落去了…其實如果是她的話躲到哪里去都是一樣的。 脫離長安的環境太久了,她早就不再是長安的明星。但她當年能做明星又不是巧合,當年她能引領風潮,能夠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這本身就是因為她有這個素質! 所以很短的時間內,她再次成為了圈子里非常受關注的人物。一方面大家都急切地想和她交好,大家都知道的,當今天子正迷她呢!和她交好有利無害!另一方面,那就是女人們了,無論是貴女還是貴婦,都想追趕她身上的流行。 她的穿衣搭配,她的新式首飾,她的服裝款式,她的小配件,她的發型,她的化妝品…曾經大家關注她這些,現在依舊。而現在,關注這些除了因為在她身上確實新奇又好看外,還多了一個理由。 那就是劉徹對她的喜愛了。 想想看,歷史上劉徹順手拔下李夫人頭上的玉簪搔頭止癢,由此就引起了宮廷內外效仿,紛紛用上了玉簪,甚至是的長安內外一時玉價飛漲! 之所以會引起這樣大的反響,是因為戴玉簪的人是李夫人嗎?當然不是!而是故事的另一個當事人是劉徹。別懷疑,在封建社會,整個國家最有知名度、最具有明星效應的,肯定是皇帝本人! 有劉徹加持,所以玉簪一時成為爆款,甚至有了‘玉搔頭’的別稱。 陳嫣現在也差不多算是得到了劉徹給加的buff,她若是一個寵妃,此時宮廷里恐怕早就人人都學她打扮了,這種事情在宮中本來就是正?!欢?,也恰恰因為她并不是妃子,所以她的影響力反而更大了。 對于宮外的人來說,她們并不是間接接觸到了她帶來的流行,而是直接面對了她。 宮外的女子似乎沒有要以容貌討好皇帝的壓力,但她們對流行的追趕始終是存在的——既然是皇帝陛下喜歡的,那肯定也差不到哪里去! 之所以陳嫣還能在角落享受片刻清靜,不是因為其他人沒有注意到她,而是大家都注意到了她,看出了她暫時不想交際的心情,所以沒人上前得罪人而已。雖然大家都想和她交好,但這種事本身就是講方法的,又不是纏上去裝自來熟就能搞定一切。 當她不愿意和其他人打成一片的時候,自然不會有人做這個出頭鳥,還特別邀請她加入大家的交流。 而就是這個時候,主父偃慢慢踱步了過來,朝陳嫣點了點頭。 “不夜翁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