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節
被封恒安慰了一下,宋師竹也覺得自己擔心得太早了。 封恒不想把今夜時間都浪費在捕風捉影上,又道:“明兒都殿試了,你就不問問我復習得怎么樣了?!?/br> 宋師竹從這句話里聽出一點委屈,趕緊順毛摸了封恒幾把,終于把他順過來了。見到封恒堅持要幫她梳頭,宋師竹也沒拒絕,只是在圓凳上坐著坐著便想起一個事情。 她好奇道:“皇上這一回真的不打算出一整張算學題嗎?” 這一回杏榜前二十名的考卷都張貼在貢院,宋二郎早早就讓人去抄了回來。 宋師竹也是翻閱過的,她對比之后有個發現,只要是有固定答案的,幾乎都有人出錯,而封恒在這點上的優勢實在太明顯了。 封恒笑:“說是皇上這一回打算按規矩來,出一道策問題?!?/br> 宋師竹發散了一下腦洞:“以皇上的性子,說不定會問你們對這一屆恩科改革的意見?!?/br> 宋師竹出聲后便愣了一下,心里突然有一種莫名的感覺,她裝模作樣地問封恒:“如果是這個題目,你想怎么寫?” “自然是有一說一,有二說二?!?/br> “……能具體些嗎?” 封恒想了想,卻是換了個方向道:“能走到殿試的,基本上都沾了不少改革的光,除了贊同改革外,說別的都有忘恩負義之嫌?!?/br> 宋師竹點了點頭,想聽他繼續說下去,可惜封恒說完這幾句話,就沒聲了,宋師竹咳了一聲,又道:“那你想怎么寫?”總不能只有歌功頌德吧。 封恒心里有些奇怪,宋師竹一向覺得經義策論枯燥無味,怎么今夜一直追著這個問題不放,他道:“皇上穎悟明慧,答題時當然要言之有物才能得到圣眷?!本退闶撬?,若只是一味奉承,不能指出問題提出建議,皇帝應該也不會給多少面子。 宋師竹不厭其煩,繼續引導他思考破題觀點:“……你覺得皇上想聽什么建議?” 封恒突然瞇了瞇眼睛,看得宋師竹有幾分不自在,之后才道:“恩科改革的題目若要延伸下去,便涉及到民生教化之道。倉廩實而知禮節,百姓富之,便能廣而教之。當然若是只談改革艱難,牽涉到的就是皇上與朝臣之間的博弈了?!?/br> 明康帝一直沒能把朝政收入掌中,這其實是一個吏治問題。他聽老師說過,皇上頒布的旨意,只要閣臣覺得此令不通,便敢陽奉陰違。朝臣不給面子到了這種程度,要是想要合乎圣意,提吏治和還權肯定能切中皇上的心意。 宋師竹聽著封恒侃侃而談,卻有些頭皮發麻,他答題時要是從這一點出發,那些閱卷的臣子肯定要把他恨死了。 不提中央集權的優劣,皇帝和臣子,不是東風壓西風,就是西風壓東風?;实廴?,臣子便強;皇帝強起來了,臣子就要捏著鼻子當官了。 她道:“恩科改革還是和民生教化比較粘得上邊?!彼麄兗胰缃襁€在起步階段,太沉重的包袱,還是別背上的好。 封恒點頭道:“若是民生,老師跟我說過,皇上一直想對賦稅動手?!?/br> 都說民生多艱,可幾十年來大慶朝風調雨順,百姓們合該安居樂業才是,可底下百姓卻常常只是足夠糊口,其中的一個大問題,就是賦稅一日日加重。 本地衙門加稅不需要上報朝廷,好些縣里收完稅賦定額后,還要加征幾成作為衙門維護之用。 封恒搖了搖頭,這個問題其實已經很嚴重了。他還記得老丈人跟他說過,他當時和張知縣撕破臉,就是因著張知縣強要加收丁稅人頭稅,宋氏族人多,要是這個命令真的執行,家族損失巨大。 宋師竹深深覺得,封恒提出來的都是不好啃的硬骨頭。這些問題要是真在紙上具現,封恒肯定會成為眾矢之的。她雖然也覺得賦稅該改革,可飯要一口口吃,想要做實事還是得踏踏實實一步步來。 她想了想道:“改革民生,不一樣局限在賦稅上,別的不說,修橋鋪路,鼓勵商事這些都是民生大事。讓百姓多掙錢才是正經?!?/br> 其實她只是模模糊糊有個感覺,覺得明日的題目一定會和改革相關,便天馬行空地說了幾句,順嘴提了個招商引資的法子:“比如咱們豐華縣靠近邊疆,皮毛野味都是當地特產,在縣里一張狐皮二兩銀子,京城翻個五倍還不止?!?/br> “……要是衙門能牽頭集中收購,或是提供一些優惠條件,讓大商賈過來做生意,一來百姓能把積攢賣出去,二來商賈過來了,肯定要在當地雇人做工,這樣便能讓百姓多掙些錢,日子不就好過了嗎?” 說完之后,宋師竹見封恒一直盯著她看,不禁道:“我說的不對嗎?”哪里有問題? 問題大了,涉及到經濟財政,有時候苦讀多年也未必有所領悟。 宋師竹冷不丁來這么一下,實在讓封恒又驚奇了一回,他想了想問:“這些是你自己想的?”還是岳父說的? 宋師竹也沒有推到宋文勝身上,聽封恒又好奇問她為什么縣里沒實行,宋師竹便有些無奈。 她悄悄跟她爹說過的,可是宋文勝只是個縣丞,頭上還有個知縣,這年頭士農工商等級森嚴,想讓一把手放下士人架子交好商賈,跟要了他的命差不多。她提出來之后,宋文勝倒是挺感興趣的,可惜細想之后還是覺得行不通。 她總結道:“要是想改革民生,說開源不得罪人,你寫限制肯定是千夫所指的?!辟x稅當然是該解決的問題,可封恒才初出茅廬,拿賦稅開刀肯定被人一把拍死。 封恒沉吟半晌,宋師竹摸不清他的想法,清了清喉嚨,道:“反正你聽我的就是了?!?/br> 這道題她也只能跟封恒探討,殿試考題不比別的,要是其他事情,她還能讓封恒跟堂兄表兄提醒一下,這個事情他們就只能自個悶聲發大財了。 第二日殿試上,眾人開始答題后,封恒盯著熟悉的題目看了好一會兒,半響才提筆作答。 第127章 (改錯字) 高玉珩在殿上坐了一會兒,便從龍椅上下來了。他第一個就走到封恒的座位旁邊。 除了封恒復試成績排在第一等,位置尤為靠前外,另有,便是他的氣定神閑在這些人中極度顯眼。 這回的題目內容是“強國改革之道?!?/br> 他出這個題目,不是真的想要在殿試中問強國改革之策——這批學子如今還能經過歷練,他也不覺得他們能說出什么來。 對他而言,從臣子手中拿回大權才是要事,高玉珩只不過是想用最快捷的法子,確保新科進士不會被別人拉攏了去。 如今的朝上臣子多是先帝時留下來的老人,資歷深,官階高,高玉珩使喚不動,有時候甚至還被氣得不輕。他實在沒辦法才會在殿試題目上動腦筋。 可惜這世上聰明人不少,殿里這批貢士卻一大半算不得聰明。 從發卷子到現在,好些學子不是不是額上冒汗臉色發白,就是撓頭撓腦神色猶豫,明擺著在想著怎么落筆才能兩不得罪。 更有甚者,他走下來時,還有一個過于緊張,毛筆不小心掉在地上,在掉針可聞的殿內,幾乎第一時間就吸引了禮部官員的目光,高玉珩聽著他壓制的懊惱聲,面色不變,心里卻皺了皺眉。 他寄望甚深的第一批恩科進士,要是一遇事就這樣,可真讓他失望。 就是如此,他才會第一個就走到封恒身邊。 他在封恒旁邊已經駐足好一會兒。封恒落筆神速,列在草稿上的思路十分清晰,看著便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樣。 考題是他昨日傍晚才定下來的,不存在太傅為弟子放水的可能。既然如此,封恒如今所寫的,就是他平時自個思考過,所以答題時才能這么穩當。 思及此,高玉珩心里也是高興,師弟不僅有才華,還認真努力,看來也是一心想著為朝廷做奉獻的。 高玉珩一個來興致,便在封恒旁邊扎住腳步了,他低頭看封恒的考卷,先是在心里贊了一回字體的疏朗雅致,接著幾乎是一目十行看了下去。 文章頭一句便寫著“太祖有曰,天下之大,商賈之士皆人民也?!?/br> 高玉珩摸了摸下巴,作為高家子孫,他怎么不知道自家老祖宗還說過這句話。不過封恒這句話應當真有出處,否則他應該不會寫在紙上,高玉珩便繼續看下去。 封恒給自己的言論找了一個支撐點之后,便又開始闡述改革的因由,與題目遙相呼應。 “……欲要強國,必先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皆聞世無農不穩,無商不活。兩者之間,商不得通有無以利農,則農??;農不得力本穡以資商,則商病。故商農之勢,常若權衡?!?/br> “古之治天下,輕商重農,乃因兵患水旱之災,能耕者少,而商不盛產,且富厚太過,為人所妒……而今天下法治甚全,年登歲稔,百姓無饑荒之憂,卻有民財不豐之苦,吾以為,為察民苦,當重修典法,便轉輸、省勞費、去重斂、寬農民?!?/br> 略過了一大段之后,高玉珩一眼便看到了封恒接下來寫的八個字,南貨北運,北貨南銷? 這是想要效仿漢武時期的均輸之法? 高玉珩倒沒想過封恒會從這個角度出發,他自小博覽群書,自然知道均輸法的精髓就是由衙門統一管制本地商品的產銷,這個主意的好處便在于能夠極好地協調供需關系,但也需要衙門足夠清廉,才夠真正惠民。 他又看了幾眼封恒的文章,這一回一低頭便見著封恒抬頭看著他,眸中流露出一股無奈。 殿試前禮部官員講解過面圣禮儀,不能直視龍顏便是第一條??苫噬显谒磉呎玖丝煲豢嚏娏?,龍袍上的明黃色十分扎眼,封恒想要落筆身上都帶著一股壓力。 高玉珩摸了摸鼻子,也覺得自己只守著封恒一人不厚道,便笑了一笑,轉頭走開了。 殿試是能夠提前交卷的,可這一回沒有人先行離開,幾乎都是挨到禮部官員叫收卷時,才戀戀不舍地離開了殿內。 不同于上一回復試之后眾人還有心情拉關系,許多考生走出皇宮時面上都是恍恍惚惚,面色發青。 宋二郎和李玉隱也是如此,坐上馬車之后,過了好一會兒才緩了過來。 宋二郎突然道:“我剛才看到我旁邊那個姓寧的,看到題目之后臉都發青了?!?/br> 宋氏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家族,這道題目,對宋二郎來說沒什么壓力,可對那些世家子弟就不然了。 因著馮氏的事情,宋二郎對寧氏這個姓氏極為敏感,剛才排隊進殿時,聽到他對人介紹姓寧,他心里就多注意了幾分。此時見著敵人考得不好,他便有幾分幸災樂禍。 一整個馬車里,就宋二郎恢復得最快,他說完之后見無人回應,就道:“你們兩個肯定考得不差吧,我看皇上在你們身邊站了好一會兒?!?/br> 李玉隱坦率道:“皇上在我身邊時,我幾乎都不知道自己寫了些什么?!?/br> 這個題目本來就難寫,他剛有一些思路,皇上便走過來了。 當時李玉隱壓力之大,根本沒法落筆。自從知道皇上就是在街上遇見的友人之后,他心情就一直十分復雜。 這一回他的貢士能排在十二名,名次這般靠前,李玉隱心里也隱隱有所猜想,應該是皇上幫的忙。 他搖了搖頭,以他先前的設想,自己要坐在殿試上起碼還得個十年的時間,現在的進度已經算得上是突飛猛進。 雖然有些不甘,可最終能走到哪一步,還是要在文章上見真章。他這回殿試確實發揮不佳。 李玉隱在心里做好排名下降的準備,之后便轉頭問封恒:“我看你一直沒有停下來,你寫的主題是什么?” 封恒沉默片刻,對著車廂里的兩人難免有些心虛。 其實他昨夜心里便有些感覺,宋師竹一反常態,一直抓著他聊改革,肯定是有些緣故的。直到看到題目時,他才確定下來。 他今日這場殿試思緒一直不斷翻騰,最后只能承認自己真是走了大運了。 他嘆了一聲,他這輩子的運氣,恐怕全都用在娶妻之上。 封恒對著車內兩人,把他寫的文章大致描述了一遍。李玉隱聽完后有些奇怪,封恒平日的文章偏于激進,觀點犀利,隱隱有針砭時事的苗頭在,他還以為這一回封恒也會抓住幾個敏感問題深入探討。沒想到他卻談起商道改革。 “你怎么想起寫這個?”宋二郎直接就問出來了。家里無人經商,在這上面宋二郎就有些薄弱,他覺得封恒也應是如此。 一個人的文風思想與經歷相關,他昨日下午還和封恒討論過這些問題,當時封恒也十分正常,怎么一夜起來之后就有這么大的變化。 “都是娘子給我的啟發?!狈夂汶m然心情復雜,倒也沒有隱瞞。他今日所寫,許多都是脫胎于宋師竹在商道上的構想。雖然有些主意細想下還是粗糙,但妻子的才華卻不能否認。 封恒的這一句頗讓宋二郎驚奇,他看了李玉隱一眼,見他沒什么反應,便自己嘀咕道:“怎么先前不知道堂妹還有這種才能?” 許多官家夫人出嫁多年,在政事上也未嘗有這種見識。堂妹平時不顯,沒想到居然有這種眼界。想到這里,宋二郎便有些嫉妒封妹夫。 李玉隱倒是不奇怪,他想起從前,心情復雜道:“表妹以前到李家做客時,就十分喜歡看書,經常跟我借一些野史雜文?!?/br> 喜歡看書的人,眼界便不會差,能想出這樣的主意并不奇怪。 要是知道李玉隱和封恒都在夸她,宋師竹恐怕得暈。 殿試要考一整日的時間,宋師竹趕個大早送走自家相公后,在吃早膳的時候突然一個激靈想起來了,難怪她總覺得她昨夜說的那些歷史上隱隱有出處,她想了好久,終于想到大宋朝那場著名的王氏改革。 那場變法的結果可是十分慘淡啊,到了后期官府看到好處,搶占其中利潤,還有強征商品之事發生,幾乎激起民變。 一整日的,宋師竹都有些坐不住,直到迎回了考完回來的三人,她立刻就把目光看向第二個進門的封恒。 宋二郎見她這樣,又想起封恒剛才說的話,忍不住打趣道:“就算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竹meimei也不用這么熱情?” 宋師竹才按耐下心情,問道:“你們考得如何了?” “這個問題不好,考完便了卻一樁心事,再去想豈不是讓自己揪心嗎?!彼味衫^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