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節
書迷正在閱讀:我不做人了、我有一個百寶袋、專撩女主白月光(快穿)、天價嬌妻:撒旦總裁的秘密情人、位面農場主的顛覆人生、重生頂流經紀人、清寥記、徐教授和她的頂流前夫、每晚穿到皇帝身上、憤怒值爆表[快穿]
第六卷 終卷:北疆·大雪滿弓刀 第158章 財政危機 鎮北都護府的財政艱難是深深刻在每個都護府官員的心中的, 畢竟,當日前亭州州牧方晴因為貪墨被景耀帝問責下獄, 給亭州州府留下了一個巨大的空殼, 這是整個亭州官場幾乎人人皆知之事。 君不見,這新成立的都護府已經艱難到了流民圍城, 自己沒什么米糧,都要靠商戶借貸來賑濟,甚至給災民第一時間都發不了糧, 只能發張紙(糧票)作為憑證的地步么? 但話又回來,場中所有官員對于新生的都護府雖然艱難,卻也有相應的風骨,內心深處還是認可,甚至是以之為傲的。 歷朝歷代, 若遇爭戰, 或是天災, 這種需要用糧的緊要關頭,不是沒有把主意打到商戶頭上,但是, 要么就是編造一些莫須有的罪名,或是以威勢逼壓令商戶納捐, 強行自商戶手中掠奪。 而似他們鎮北都護府這般, 正經從商戶手中借貸,傳聞甚至還給了一個不錯的價格,留出了賺頭的, 莫說如今的大魏,就是魏、梁、吳三國,或者說往上數幾代,哪里見過?對這些商戶簡直仁慈得不像話。 哪怕艱難至此,都護府也不與商戶奪利,這就是風骨!這就是寬厚為懷。 但這一點上頭,宿耕星為首的一眾都護府官員實是無比同意岳欣然的做法,他老人家是個淳樸厚道人,行事素講個道義,商戶的銀錢賺得雖比農戶容易,可也不是天上掉下來,平白無故就盤剝,不是圣人的道理。 可現在聽岳欣然手中有銀卻不打算還,宿耕星卻不由愣了:“那二十萬石米糧……你是打算一直借而不還了?” 他們都護府有這樣一筆巨款,在宿耕星看來,還上商戶的錢應該是輕而易舉,除非是岳欣然想要賴賬。 姬瀾滄卻搖頭道:“憫民,你說錯了?!?/br> 憫民,乃是宿耕星的表字。 宿耕星面上可見地松了口氣,他就說么,岳欣然乃是岳峻的女兒,瞧著應是走王道,非是走霸道的人物,做不出那等蠻橫之事。 結果,卻聽姬瀾滄冷靜地道:“不只是二十萬石米糧,若我估算不錯,鎮北都護府賒貸韓、薛、白三家的數目,折算成米糧應在二十五萬石有余?!?/br> 不只宿耕星,就是方文都聽得怔住了:“可這些時日韓白薛米糧入亭州的,就是二十萬石哪!” 他身為功曹,如今雖因為身份尷尬的緣故,不再司掌太平倉的一應賬目,但這個數目并不是秘密,他因為職業敏感性,是絕不會弄錯的,這五萬余石又是哪里來的? 連黃云龍都有些懵了:“難道那些商戶這價錢上有了賺頭不夠,還想收利錢?” 所謂利錢,便是借貸時按時間約定的利息,但從來只有富戶放貸給窮苦人家要收利錢的,商戶敢向官府收利息,還敢收二成五的利,這怕是活得不耐煩了??? 要知道,他們都官因著他們拉糧入亭州的緣故,可是素來對這些商戶十分客氣的,若是他們敢這么橫,黃云龍決定饒不了他們! 姬瀾滄卻是搖頭道:“不是你們想的那般。你們所算,只是他們運進太平倉的米糧數,那些米糧,放在太平倉,還是他們三家的。我說的二十五萬石,卻是發給以工代賑的流民、發給黃金騎的、發給安頓在豐安的百姓的糧票。 你們莫不是忘記了,流民、黃金騎、百姓俱會以糧票去向這三家兌換米糧,而這三家商戶收了糧票,是要來與我們結賬的。我們發出來的糧票……這才是我們真正賒欠的數目! 更不要說,十萬邊軍如今收攏,都護大人承諾要放額外的糧票作為福利,如今二十五萬石欠債之外,每月更要添數萬石的負累?!?/br> 這個道理說出來,所有人是真的震驚了!竟多了這么多! 不過才兩季,整個鎮北都護府以工代賑,賑濟流民,激勵兵士,就花出去了這么多糧票!原本大家只覺得那是紙,可現在當這些紙票累加成一個總數之時,才發現,竟是這樣一個龐大的數目! 這灑出去的,不是白花花的紙,而是一車車的糧??! 每個人頭上的汗刷地就下來了。 宿耕星更是顫聲道:“我說岳大人,你再花米糧是不是悠著點兒,如今已是二十五萬石的巨債,豐安新郡今歲縱使大秋收,可是沒有一個字兒的稅的!” 方文只覺得眼冒金星,是啊,怎么將這個給忘記了! 當初為了鼓勵農耕,司州大人頒布了條例,免稅三載,莫說今歲,就是明年、后年,整個豐安新郡再怎么有出產,除非鎮北都護府豁出去不要威信強行征稅,不然,地里的出產可同整個都護府一毛錢關系也沒有。 可他方才所提的蒙師、良醫,可都要花錢;十萬邊軍,也要花錢;離秋收還有段時間,百姓吃穿,也要花錢,如今整個都護府只出不進…… 執掌一州人事的方文方大人,因為與前任州牧的同族關系,那是經歷過三載亭州戰事、經手過數十萬石米糧從手中經流而過的人物,面對這樣一筆生平未見的巨額赤字,只覺得手心都在冒汗。 以他對糧簿的熟悉,他很快能比較出來,就算往歲大豐收之季,整個亭州全部糧稅也不過就與這個數目相差仿佛,更不要說現在亭州的情形——三雍不在掌中,豐安三年無稅收,三亭才剛剛收攏,田地歸屬還在振蕩,對今歲稅賦的影響還未可知! 這就是姬瀾滄心中這段時日一直擔憂之事——鎮北都護府的財政危機。 看著場中這般沉重,岳欣然卻搖頭失笑道:“姬先生,你還少說了一樣,你只說十萬邊軍的糧票激勵,卻忘記了,如今邊軍悉數歸于都護帳下,他們的日常米糧,也要由都護府來負擔。十萬人的米糧,算上牲畜所需草料、一應軍需供給,每月至少亦要六萬石?!?/br> 宿耕星此時已經呆滯得不知要擺出什么表情了,他不過是隨口一問,萬萬沒有想到,線索的那頭,竟問出這樣一個結果! 他們先時聽聞亭安諸事順遂,只覺得都護府終于手頭有了兵,終于是立住了腳跟,現在才發現,這是好大一個燙手山芋,說不得,軍中那些jian滑似鬼的家伙,就是因為眼看要耗完了朝廷的米糧,衣食無著才投都護府的! 十萬邊軍才剛剛收回,估計他們庫中米糧還有一些,也就是說,鎮北都護府,這巨大的債務,才開了一個頭而已。 更要命的是,今年……才過了一半哪!背著這巨大的債務,都護府的事情哪一頭都不能耽誤,還得繼續投入才能往下去做,否則,不論是如今豐安的百姓,還是十萬邊軍,稍有不慎,不論是民怨還是軍變,如今看著花團錦簇的都護府便要面臨分崩離析的下場! 不自覺代入角色的方文,十指不住輕輕掐算,當他算出今歲都護府最終需要支出的數目時,頭上冷汗涔涔。 岳欣然卻是笑問:“方大人已經有了成算?不妨給大家伙兒說說吧?!?/br> 方文嘴唇翕動,只顫抖著聲音道:“下官,下官許久未曾算過數目,怕是,怕是有誤……” 岳欣然卻是淡淡笑道:“無妨,方大人只須說說,你算出來,都護府今歲要借多少米糧/銀錢便好?!?/br> 方文聲如蚊吶:“九、九、九十八……” 宿耕星身子不由一顫:“多少??。?!” 方文深吸一口氣:“九十八萬石?。?!若按三百錢一石,便是近三十萬兩白銀!便是都護大人那十三萬兩白銀的巨資投進去,也不足抵債!” 此界白銀購買力不比岳欣然更熟悉的后世,白銀購買力極強,平素百姓家幾乎見不到這等貴重金屬,能留幾百個大錢,便算得上是小富之家了,整個大魏全境,一年賦稅,也不過兩三百萬白銀。 鎮北都護府一年的負債就要達到驚人的三十萬兩白銀! 陸膺掠奪的能耐已經足夠了,他出身富貴,眼界實高,非是那等頂尖之物不入他眼,北狄曾是統治中原的王朝,昔年敗落之時,從中原不知席卷多少貴重之物,貴族手中頗多金玉,卻與陸膺交戰之時,悉數落于陸膺之手,否則也攢不下這樣驚人的財富。 即使如此,竟也資不抵債,他們的震驚是作不得假的,哪怕他們當中許多人都在一州州府擔心過核心要職,這樣大數目的負債,也是沒怎么見識過的! 黃云龍忽然一把拉住馮賁:“兄弟,就靠你們了!” 馮賁一臉懵逼,哈?他只是個武將,這些數字只讓他覺得,錢,很多錢,好多錢,但反正有都護和岳大人在,他只管聽著,有什么事他去辦就是,黃都官這是啥意思???什么叫就靠他們了??? 馮賁登時義正辭嚴地拒絕道:“我們只搶狄寇,不搶其他人的!” 黃云龍:??? 宿耕星不由斥道:“這么多銀兩,你就是逼他們去搶,又哪里搶得來!莫要胡鬧!” 黃云龍氣極:“我哪是叫他們去搶!他們號稱‘黃金騎’??!把他們身上的金子刮下來怕也能填不少窟窿了?。。。?!” 別說,連宿耕星素來淡泊名利的人都雙眼發光,眾人齊齊轉頭去看馮賁,竟叫馮賁這勇武過人之輩都不由連連倒退了三步,才堪堪穩住身形大叫道:“冤枉??!那是西域胡匠特制的鎏金之術,防護鎧甲而已!并不是真的黃金哪?。?! 咱們再有家底,也不敢真把黃金穿在身上,征戰沙場被兵刃刮了找誰說理去!再者,黃金那么沉,誰敢往兵甲上穿哪!” 鬧了半天,原來黃金騎的身上不是真正的黃金,二人這番胡鬧只叫眾人啼笑皆非,沉重的氣氛倒是不由一松。 這才到哪兒啊,岳欣然搖頭失笑,方文眼下算的這還是和平狀態下練兵要燒的銀子,沒算上打起來要燒的錢。 姬瀾滄笑道:“諸位不必如此,銀錢此事雖是要緊,岳大人卻是已經有了成算?!?/br> 這樣大一筆銀錢,岳大人……難道還能點石成金不成? 司州大人一貫的信譽在此,這樣大一筆債務,竟全沒有人質疑于她,反倒目光炯炯地盯著岳欣然,期盼她趕緊給個交待。 岳欣然卻是失笑:“三日之后,我會將韓、薛、白三位當家的一并請來,至少眼前這二十五萬石欠帳,我會先給個交待,至于今歲還需要籌集的錢糧……我權且賣個關子,這幾日,諸位大人也盡可多想些主意。今日本來召集諸位前來,卻是還有一事?!?/br> 眾人一怔,沒錢這么大的事情不接著商議,還有什么事比這更重要? 姬瀾滄卻是會意,他只默然不語,靜聽岳欣然吩咐。 “諸位大人,鎮北都護府成立至今,可謂篳路藍縷舉步維艱,我猶自記得陛下離去之時,陸都護麾下除了三千黃金騎,放眼亭州,竟再無可用之兵,府庫空空蕩蕩,亭州城下卻圍滿了奄奄一息的流民,前有楊李之流的寇首,后有孫劉不服氣的挑釁。 如今再看亭州,十萬邊軍歸附,豐安欣欣向榮,三亭已經收攏,雍安也已經在望。如今局勢再難,能比年初更難嗎?” 眾人聽得漸漸入神,是啊,如今回望……不過短短半歲,鎮北都護府竟已經走過了那么遠的路,原來一窮二白的情形還歷歷在目,現下比之當初,簡直是天上地下。 宿耕星不由重重一拍桌案:“司州大人說得對!往下再難,還能比當初更難嗎!” 黃云龍亦是連連點頭,暗想他們一群男人,竟還不如司州一介女娘有豪氣,那般險的路都走過來了,前路再難……怕它個鳥??!先上再說!而且司州大人不是說已經有主意了嗎!怕它個球! 岳欣然笑道:“我說這番話,是想想提醒諸位,鎮北都護府能有今日,遍地荒蕪白骨,到如今的繁華安定,諸位皆是其中功臣,亭州能有今日,與諸位宵衣旰食有莫大的關系。前路雖難,可諸位莫要妄自菲薄?!?/br> 眾人不由再次聽得怔住。 岳欣然起身道:“到得現在,咱們這司州衙門也算初初有了模樣,諸位既于鎮北都護府有功,接下來都護府還要繼續前行,少不得諸位鼎力臂助,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諸位的司職,也是時候重新擬定了?!?/br> 到得此時,黃云龍才恍然大悟,為何今日要召他們前來,說明前路難行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叫他們堅定身上的職責與信心。 “方文方大人?!?/br> 方文一怔,萬萬沒有想到岳欣然會第一個叫到他的名字,他的心臟怦怦直跳。 “豐安新郡如今雖是欣欣向榮,卻根基實差,百姓多自流民而來,尚缺教化,安民官雖能團結鄉里務實肯干,卻終究人數過少,千頭萬緒,極需上官導正指引。豐安郡府的設立,已是勢在必行,但如今,豐安情形方大人您也看到了,人少錢少,事多活多,您可愿出任鎮北都護府豐安郡守一職?” 方文難掩心中激越,論常理,由一州功曹轉任一郡郡守,雖是平級,但因功曹掌管錢糧,卻隱有貶謫之意;但如今,方文心中知道,功曹之職已經形同虛設,豐安新郡卻正是百廢待興,正是他好好表現之時! 他立時起身大聲應道:“但使司州大人不棄,下官定當肝膽涂地,愛民如子,不負大人所望!” 姬瀾滄微微頷首,豐安不只是因為田地劃分、安頓流民的緣故,更是與北狄交戰首當其沖的腹地,人心安定實是緊要,要尋這樣一個人,并不容易,難得方文是個明白人,“愛民如子”四個字,正是岳大人要聽的。 岳欣然點頭:“鄧康鄧大人?!?/br> 鄧康不由也是一愣,他素來行事內斂,極是沉默,在方文被任命之后,他被叫出來卻又是為什么? “我鎮北都護府之地,飽經戰亂,斯文實失,民間童兒不知三千,少年郎君不讀詩史,此事長遠來看,百害無一利,非但會使治下道德有失,更將使都護府他年無才可用。若按典學從事原本司職,只負責學子教化之事,于如今的亭州而言,這遠遠不夠。 我擬設立北明學宮,鄧典學,你除原本的教化之事,向諸州招募良醫、蒙師之外,還可廣攬人才,學宮之內,有教無類,由諸位夫子設立不同學科,不只是諸子百家,經史子集,先時我們與安民官集訓的那些課程,也都一一驗證了十分有用,皆可納入課程之中,鼓勵諸位夫人在不同領域研究開課。同時,自都護府治下所有青年學子中選拔優秀者進入學宮,允他們邊學邊實踐,可到豐安諸郡參政議事,再回學宮結業,其中優秀者,或入各郡官學、蒙學,或直接出仕,雙向選擇,自由來去。 鄧典學,我鎮北都護府就是再難,學宮之事也必要推行,這樣難的情形下開辦學宮并非易事,你可愿兼任北明學宮第一任山長?” 鄧康聽得分明,這北明學宮與益州官學有相似,卻又不同,官學之中更多講述先賢理論,可是自從培訓過安民官之后,他已經隱約意識到了先賢學說的局限,圣人所說的因材施教也一直令他苦苦思索,直到岳欣然提出了北明學宮,學子可以參知政事,又能回到課堂,簡直是給了他一個最好的尋找答案的機會。 鄧康顫抖著雙手直接應下:“是!下官愿意!” 岳欣然:“黃都官,你的司職名稱未變?!?/br> 黃云龍倒也說不上失望,他心中是有數的,都官之職,其實已經和原來不同。 果然,只聽岳欣然道:“如今豐安郡府新立,也應有都官相隨,還請你指定人選,此外,今后各郡的都官,皆效仿三亭,都官皆向郡守與司州衙門的都官從事匯報,各地百姓訴訟,都官可秉持律法,極端情形下,允許其意見與郡府相左,申論至司州衙門裁決?!?/br> 眾人皆是一凜,這是在加強都護府的權柄,亦是應有之意。司州大人總是出其不意展現這凌厲的一面,黃云龍的權柄也因這番調整而相應加強。 姬瀾滄卻是聽得清楚,不只是在加強權柄,更是從制度設計上杜絕了地方之上官官相護,百姓冤屈難得聲張的情形,司州大人是兩得之舉。 “宿先生,”岳欣然誠懇地道:“一直以來,您為亭州百姓奔波實多,雖說不肯為官名所累,但今時不同往日,名正方能言順。農耕為亭州之本,若能歲歲豐足,人心大半定矣,我為亭州百姓,懇請先生出任司農官之職!” 宿耕星先時不肯出任官職,實是因為先時歷經官場坎坷,對世道人心失望至極,才隱居桃園,如今,他在都護府日久,便越覺得歡喜,看到豐安新郡依從農冊而黍穗充實,他心中歡喜,實在整個鎮北都護府所有人之上,此時聽得岳欣然這般誠摯邀請,如何不喜? 他咳嗽一聲:“老夫自己知道自己事,若沒有你們這些娃娃殫精竭慮,就我這把老骨頭,最后怕是要埋在桃源縣嘍,但能叫百姓果腹,老夫何惜此身,何況區區一點虛名,這司農官老夫應下,唯愿年年歲歲倉廩,不再有百姓饑餒……” 最后一句,卻是這位老人畢生所愿,令人肅然生敬。 最后,她才走到姬瀾滄面前一禮:“我年少,所知者皆為紙上談兵,得先生,非只一臂助,更得一良師;都護府有先生,如多一定海神針,今后風急浪高,更需先生護航,我代都護府上下,懇請先生出任司政官一職,代為總攬諸政要務?!?/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