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行商這些年_分節閱讀_16
宋菽把切好的豆腐放到簸箕里排好,上面再蓋上稻草,放到暖和的灶間里去發酵。 宋阿南也不知用了什么辦法,六娘去找過他后,回來也不問雞蛋的事了,裝了一盆豆子,要去井邊打水泡了,宋菽讓她多泡點,晚些磨好豆漿分點給臨屋干活的鄉鄰們。 近日饅頭需求量大漲,竟然還有專程趕著驢子來買的,聽說住得不近。需求量大了,供應也得跟上,這就使得饅頭作坊更為忙碌,宋菽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只能在伙食上多費心思。 “六娘,這是去哪兒???” 六娘出門時,遇到進來的程二娘。 “打水泡豆子去?!绷镄ξ氐?,“阿姐在里面呢?!?/br> 程二娘近日也常來,她本想學饅頭的制法,但因還沒過門,不能完全算相河村的人,最終沒能如愿。宋菽當初親口說了只有相河村的能學,現今也不好反悔,其他村民也不想這法子外傳,便只能委屈了程二娘。 程二娘知道自己的身份尷尬,也沒說什么,只如往常那樣常來,也不時買些饅頭去賣。 今天她一進門,宋菽便注意到她眼下一圈青黑,想是沒睡好。剛巧院里的人都買完饅頭走了,三娘便問了一句:“可是晚上沒睡好?眼圈都青了?!?/br> 話音還沒落,程二娘眼就紅了,三娘忙問她怎么了。 原來,宋大哥久久不回,程家耶娘都覺得他兇多吉少,又勸程二娘退婚另嫁。聽說這次連新的婆家都找好了,而且她耶娘不準備理會她的意見,打算過幾日就把之前收的聘禮退回來,擇吉日把程二娘嫁了。 “我跟他說好的,我一定會等他回來?!背潭镎f著,眼淚就流了下來。 這里不定何時有人來,三娘兩手在衣擺上抹了抹,拉起程二娘進屋。宋菽接過了三娘的活,她倆沒走多久,又有人來買饅頭,他也無暇再想別的,專心應付起買賣。 長木桌的旁邊,也用泥搭了個簡易的爐子,饅頭蒸好后便拿來這里溫著,免得別人來買時已經涼了。 搭這個爐子的,和修饅頭作坊西屋里那個土灶的都是馮大伯。 宋菽手邊的饅頭剛要換完,馮大伯又搬了足足四籠過來。他今年四十多了,因為腳有些跛,逃過了前兩年的征兵,可他大兒子卻被拉上了戰場,如今他帶著兒媳和五歲的小孫子一起過,因著有搭土灶這門手藝,日子過得也還行。 “宋四郎,來四十個?!?/br> “我要二十個?!?/br> “五十個五十個!” 早上是換饅頭的高峰,大家伙兒都想趁早背出去,也好走得遠些,所以宋家院子也格外熱鬧。 “馮大伯,麻煩再拿幾籠來?!?/br> 剛送來的轉眼換完了,宋菽跟正要出門的馮大伯道。馮大伯搖搖手,示意知道了,便推門出去。 這波忙完就快中午了,這里的人沒有吃午飯的習慣,但宋菽捱不住,連帶著五娘六娘七郎阿南還有周媳婦家的周二娘,也都養成了吃午飯的習慣,只有三娘覺得這種奢侈的習慣不可取,堅決只吃兩頓。 周二娘原先在家里時每天只有豆子湯喝,而且阿娘煮得很稀,常常吃不飽,偶爾阿娘和阿兄太忙還會忘了給她弄飯吃。如今在宋菽家一日三頓準時準點,每頓都能吃得飽飽的,不僅能吃到松軟香甜的白饅頭,時爾還有豆漿喝,這在她短短五年人生里,堪稱是神仙過的日子了。 今天中午本來也要吃饅頭就腌菜,但宋菽實在受不了了,靈機一動,拿了昨天做豆腐剩下的豆渣,拌上面粉攤餅吃。 豆子與面的香氣混在一起,吸引了來換面粉的村民,大家紛紛問他這是什么餅。 原來豆渣還有這妙用,大伙兒又開了眼界。 “你這見天兒磨豆漿,我家那小子都快饞死了。這豆渣還能做餅,不浪費,我回去就弄?!庇写髬鹫f。 宋菽笑笑,這餅簡單,他也不藏私,大大方方講了做法,大家聽了嘖嘖稱贊,都說宋家四郎心靈手巧,明明是個小郎君卻比當媳婦的還會持家。這話說的,饒是宋菽受了二十多年互聯網的洗禮,也不由紅了臉。 他們就在院子里吃,還能同時照顧生意,吃到一半時,周媳婦到了。 其實宋菽把換饅頭的地兒挪到自家院子,也有方便她看女兒的心思,周二娘一見阿娘,立刻撲了過去。然而周媳婦許是太累,沒說什么話,只是抱起女兒往宋菽這里來。 今天周媳婦在城里耽擱了點時間,回來得有些晚。周大郎本還吱唔著不說,但周媳婦看出那蒸籠明顯是新的,便逼問了幾句。 她聽完原委,后背直冒冷汗,幸好周大郎沒事,而且在宋阿南的yin威下,柳飛賠了不少錢,他們反而是賺了。 只是這錢,周媳婦拿的不踏實。 此刻她提起這事,只見宋菽一臉古怪。 她瞧了眼宋阿南,這人一貫寡言,該不是還沒說? 周媳婦只好代勞,把從兒子那里聽來的原委全說了。末了又把三十文錢遞給宋菽,說要謝謝阿南。 “柳家的人不好惹,阿南打了人家,怕是你們也會招惹上麻煩?!敝芟眿D說。她也擔心兒子,所以走前特地囑咐了,讓兒子換個地兒賣饅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