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節
魏王慢慢地走了進去,鳳笙領著三個孩子隨后。 進了寢殿,除了滿地跪的都是奴才,遠遠就看見皇貴妃趴在龍榻上的身影。 她跪在龍榻前,低垂著頭,臉還埋在建平帝掌心里,就那樣靜靜地趴著,一動也不動。 不知過去了多久,直到鳳笙忍不住想叫一聲她,皇貴妃突然直起腰,回過頭。 眼神是鳳笙從沒有在她身上見到過的。 “你們父皇他,山陵崩塌了……” “母妃!” * 舉國哀悼,一夕之間紫禁城就被層層白色給淹沒。 到處都是哭聲,甚至明明已經遠離了,耳邊還回繞著哭聲。 宗鉞按部就班地成為了嗣皇帝,為先帝舉行喪葬之禮,為其擬定謚號,并在群臣再三勸說下登了基。 待喪葬之禮完畢,宗鉞也整整瘦了一圈,而紫禁城也像他一樣,完全沒緩過勁兒來,陷入持續的低迷之中。 在這期間,皇貴妃被封為圣母皇太后,坐上太后的位置,鳳笙的封后詔書也下了,只等禮部安排冊封大典事宜。 冬去春來,大地煥發出無限生機,紫禁城也像個久病康愈的病人,漸漸有了色彩。 立后之后充盈后宮,是老生常談之事,宗鉞卻以要為先帝守孝三年給拒了。 其實這么多年來朝臣也算是看明白了,陛下就是十足的懼妻如懼虎,他還是魏王那會兒,和方皇后成婚二十多載,一直沒有納過妾,身邊連個通房都沒有,難道就因為現在成了皇帝,就能改變秉性? 明顯是不可能的嘛。 且這方皇后可不是善茬,智謀心計絲毫不遜于男子。這些年魏王兩口子在外面做下的一些事,朝臣們雖然沒有親眼看見,也通過人言及身邊的例子見識過了。 誰愿意得罪這樣一個皇后?到時候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所以宗鉞前腳給推了,那些上書的大臣們也沒多說什么,儼然一副‘我身為臣子我要盡到臣子的義務,既然陛下不領情,那身為臣子的就不多浪費口舌’的架勢。 不過這么一來,倒是給宗鉞和鳳笙省了不少事,免得為了這種事還要斗智斗勇,實在是無聊至極。 鳳笙的身份變化,儼然也影響到她的生活。 以前當王妃的時候,可以緊閉王府大門自己過自己的日子,現在可不行了。 一國之后是什么?是國母,乃天下女子表率。 都知道方皇后馭夫有道,本人也足智多謀,非尋常女人能比,于是找皇后來出主意做主的命婦漸漸就多了起來。 從某某大人寵妾滅妻,到某侯爺逾制納妾,總而言之就是東家長西家短。 雖然這東家西家都是非同一般人的人家,但既然扯到家事,左不過就是那些狗屁倒灶的破事。鳳笙推不得躲不得,只能苦哈哈地一邊幫著做主出主意,一邊沒少聽些京里的趣聞軼事。 這些看似瑣碎,其實也不是沒作用,至少當宗鉞查辦起某個官員時,冷不丁就能從鳳笙這里聽到些關于對方府里的私密事,也給宗鉞幫了好幾個大忙。 而宗鉞,如果說剛做皇帝時,他雄心壯志,充滿了無限抱負,如今被那些如山般的政務日復一日的壓下來,也嘗盡了其中的酸甜苦辣,終于明白為何當年父皇面相不老,卻早生華發,原來都是給愁的。 夫妻二人雖處境不同,但境遇竟出奇的相似,也算是同病相憐了。偶爾有了空閑,宗鉞也沒少當鳳笙抱怨,諸如皇帝真不是人干的之類的話。 還說讓宗珒趕快長,等他能獨當一面的時候,他就退位給兒子,帶著鳳笙去云游天下。 當然,這也僅僅是說說而已,近些年卻是莫想了。 (全文完) 作者有話要說: 終于完結了。 這句話我說得極為心虛,這本書也寫得斷斷續續,中間因為卡文、家里有事、要更另一本總是斷更,讓許多親都對我失望了。 說些完結語,在我的設想中,這本書應該會在魏王登基后完結,畢竟登基以后還有許多許多事,不過那也都是后來的事了,可以預料的是宗鉞和鳳笙會一直不離不棄,畢竟兩人之間的感情確定的極早。 對外通商篇,我思慮再三,沒有細寫。這篇的背景算是明清結合,而明清時候的海上若是要寫,左不過就是圍繞著皇帝、官員、海商、海盜(??埽?、夷人來轉。 曾經我在《家養小首輔》里,寫過薛庭儴作為一個年輕的官員來到浙江寧波,為開海禁之事立下了汗馬功勞,其中發生了許多精彩的故事??勺鳛橐粋€板上釘釘是未來皇帝的魏王,我覺得不太好展開。 其實也不是不好展開,只是身份帶來的壓倒性優勢,讓彼此之間的勝負顯然少了許多可供猜度的,因此必然少了許多趣味興,所以便簡略了。 其實明清的時候,尤其是明朝,海上的故事實在太多太多了,我曾經專門找過這方面的資料,進行了一些深入的了解,對這個世界背景特別喜歡。也許以后還會嘗試類似海上的劇情,但我不會去寫官寫王爺,也許會換個角度,例如一個大海盜或者女海盜什么的,不過那也是以后的事了。 說到這里,我唯一的感慨就是以后再也不雙開了,雙開要人命,也謝謝一直追下來的親對我不離不棄,我愧對你們,我以后再也不這樣了。 ~ 關于番外,其實我想過番外寫寫皇貴妃和建平帝的故事,畢竟我實在很喜歡這兩個人,覺得他們可以寫的東西有很多,但因為我沒忍住把這個梗單獨拿去開了一本書——《媵寵》,所以也只能擱淺,好奇的可以去看媵寵。 至于孩子們,說實話我不太喜歡寫孩子們的番外,可能是因為寫多了,也可能是我一直覺得孩子的以后其實和男女主的故事是有割裂性的,留白比較好,不適宜深挖。 么么噠,愛你們。 201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