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節
如今生了孟家的事,就更不敢往外放了,生怕獲罪。于是等再有地方官前來勸捐,想著朝廷開出的優渥條件,又想糧食放陳了就不值錢了,倒也有人勉勉強強拿出一些。 有了這兩批糧食,算是暫時解了山西缺糧之危。 這件案子讓魏王忙到二月才算結束。而另一頭,清風道長臘月出京,整整在路上走了近兩個月,直到龍抬頭這日才到了福州。 第141章 福州乃福建省首府。 福州有福州港, 是大周四大港口之一, 又是大周與東南亞各國朝貢通商的窗口,福州市舶司便設在此處,前朝三寶太監下西洋也是從福州港出發的, 所以此地的繁榮可以想象。 清風道長從沒有來過沿海,他原以為福州城不過如此,比不了歷史悠久的京城,紙醉金迷的南京,自然也比不了煙雨朦朧的蘇州與驕奢yin逸的揚州, 卻萬萬沒想到此地繁榮竟不下揚州。 福建多山, 地狹人稠, 福州城格外與別的城池不同, 竟是城中有山,山上有塔的建造。整個福州城呈凸字形,據說早在唐朝時期,福州城便是三山兩塔的格局,到了今朝依舊如此。 可容納數量馬車并行的大街平整而寬闊, 沿街兩側商鋪客棧酒樓茶肆鱗次櫛比,路上行人來來往往摩肩擦踵,時不時就有裝飾豪華的馬車,或是衣衫華麗的公子哥結伴而行,絲毫不亞于京城的繁榮景色。 清風道長一行人找了家客棧落腳,打算略微休整一下再去總督府衙門。他們一路舟車勞頓,所有人都挺狼狽的, 既然打算去總督府辦事,自然要整理一下儀容。 這其實是借口,實則負責接應清風道長的人,已經在此處等著了。 正是陳浩。 清風道長在客棧里停留了兩個時辰,等再出來時又恢復一派仙風道骨的模樣。一行人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趕往總督府。 所謂人靠衣裳馬靠鞍,就憑著這股氣勢,總督府那素來眼高于頂的門房竟絲毫沒有懷疑他們的身份,就趕忙往里頭通報去了。 管清和收到通報后,還有些不敢置信:“天使?”所謂天使,是指朝廷派出的欽差或是使節,乃是尊稱。 “門房說為首的是個道士,手里還捧著一道圣旨,隨行的護衛似乎是錦衣衛的人?!?/br> 這下管清和徹底坐不住了,忙迎了出去。 雙方見面后一頓寒暄,清風道長也沒隱瞞自己的來意。 以管清和的眼光,自然認得出這圣旨沒有造假,可——派船送這道士出海尋蓬萊仙島? 管清和看著圣旨上那龍飛鳳舞的大字,有一種被噎到的感覺。 他雖遠在沿海,但關于京中的消息也自有渠道,自然知曉宮里有道人深受皇帝寵信的事。 本以為不過是以訛傳訛,畢竟建平帝算得上是個明君,可現在又是怎么說? 管清和素來有決斷,可一時之間竟拿不定主意,只能先命人帶清風道長一行人前去安置,又命人安排接風洗塵,實際上是故意拖延時間。 清風道長一行人被領去客院,沿路見總督府里風景優美,各種奇花異草遍植,又有重樓疊閣,假山奇石,曲徑通幽,讓人赫然以為是身處在蘇州的園林。 轉念再想,建造這么一座園子想必耗費甚大,閩浙總督肥得流油之說,看來不是虛言。 不過清風道長才不管這些,近一個多月他都是在路上,雖然不用他走,但舟車勞頓也是累得不起。索性先享受享受,又是高床軟枕,又是擺酒設宴,若不是清風道長是個方外之人,恐怕連美人也少不了,儼然讓人樂不思蜀,流連忘返。 而另一頭,管清和命人在京中打探消息。 清風道長出京的事,也不是沒人知道,只因清風道長早已失寵,沒多少人關注這事罷了。 想來這不過是道士之間內斗,清風不敵清塵子,于是鬧出個尋蓬萊仙島的幺蛾子,其實是出京給自己找體面了。 自此,管清和心中疑慮頓消,可這出海之事又該怎么安排? 說來出海兩個字簡單,清風道長既請了圣旨,也算是天使。天使出行,安全至關重要,而海上不同陸地,且不說海上天氣變幻莫測,指不定哪會兒碰上大風浪,尤其海上還有???。 所以為了保證出行的安全,不光要船高炮堅,還得挑那驍勇善戰尤其是擅海戰之人護佑在側。 這事讓管清和十分頭疼,也覺得荒謬至極,不過他也沒把這事當成回事,靖海侯受他節制,出海這事靖海侯府最是擅長,讓他們去辦就好。 這一耽誤又是近半個月的時間,管清和做戲做全套,客客氣氣把清風道長送出海了。 其實也是送瘟神,這清風道長看起來長得仙風道骨,實際上卻是個老神棍,還是個無賴。 在總督府住的這些日子,他動輒去找管清和講道。 清風道長身為天使,管清和顧全大局不可能不見他,可架不住天天這么來。而且清風道長時不時總會提及香火之事,還會拿些所謂的開了光的道符送給他。 送符也就罷,關鍵他送完后,總會說這符有多么多么難得,他花了多大的力氣制成,又施了多少發力為道符開光,以往像這樣一道符,俗世中人請回去要布施多少香火。 其實說白了就是要銀子,管清和心想他難纏,能拿銀子打發也好。 如此一來可不得了了,清風道長對他更是和藹,隔兩天就拿出幾道神符,半個月下來管清和書房的抽屜里塞了一抽屜的黃符,簡直讓他看見就惡心,提起清風道長就吃不下飯。 這還不是送瘟神? 等把清風道長送走后,靖海侯調侃了一句,也不知這道士能不能尋到蓬萊仙山,莫出海就碰到???,被嚇得屁滾尿流回來了吧。 管清和默然。 * 靖海侯沒說錯,清風道長回來的很快。 卻不是嚇的。 他也不是尋到了蓬萊仙山,而是尋到了糧山。 據清風道長所言,他受三清點化冥冥之中感到一絲羈絆,他認為這絲羈絆就是蓬萊仙島在召喚他。 因為這事,他沒少被船上的水師將士暗中鄙夷,不過出行之前上面就交代了,是陪天使出來玩的,他愿意怎么玩就怎么玩,只要別把命玩丟了就行,早去早回。 道長都說要找羈絆了,那就去找羈絆吧。 為了尋找這絲羈絆,他們整整在海上行使了一個多月,也不是沒有目的地,那目的地儼然越來越靠近琉球。 難道天使口中的蓬萊仙島在琉球? 蓬萊仙島并不在琉球,可琉球卻有很多糧食。 在無意間看到琉球某黑市入港口的碼頭上,堆積了像山一樣高的糧食,清風道長就瘋了。 他朝那些糧食奔跑而去,在落日余暉的照耀下,仙風道骨的道人須發灰白,道袍隨著海風翻卷飛揚,儼然就是仙人臨世。 碼頭上,正在搬運糧食的力夫們當即跪了下來,高呼神靈保佑。 這成山的糧食,是幾個大周商人的。 據悉,他們是打算把糧食運回大周販賣,卻無奈碰上了備寇禁海令,只能又倒轉回琉球。 清風道長老淚橫流,連連說自己受三清點化,原就是為了拯救黎民于苦難之中。又說大周如今各地都在鬧災,糧食嚴重匱乏,有了這些糧食可以救活多少災民。 之后他拿出圣旨,大包大攬說朝廷肯定不會白要這些糧食,定不會虧待爾等。那些商人也是個棒槌,好像沒見過圣旨似的,竟當地就伏地叩拜高呼萬歲。 然后就成清風道長說什么,就是什么了。 能做海商的沒幾個善茬,你們的錙銖必較呢,你們的老jian巨猾呢,怎么條件都沒談好,就跟著人走了? 負責保護清風道長的那些水師將士,不過都是些下面的人,自然不懂的上面人到底在搞什么把戲。 既然天使說要帶船隊走,那就帶著船隊走吧。 總算不用找傳說中的蓬萊仙島了,可以回家了。 因為有閩浙總督發下的通行令,以及那海船一看就知是靖海侯麾下的,清風道長回程的路格外順利,安穩無恙地回到陸地。 不過他還算聰明,沒有把運糧的船隊直接帶回來,而留在外海,借口要回去報信才能定奪后續事宜。 他下船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給京城送信。 管清和收到消息匆匆趕來,可等他到時,福建道監察御史竟然也在場。不光如此,還有福州府知府,承宣布政使司的布政使,按察使司的按察使紛沓而至,還有不少望風而來的百姓。 等事后通過了解,管清和才知道是有人送信給這些大人,說是天使奉旨召各位大人前去碼頭觀看祥瑞。 然后他們就去了,然后這事想捂也捂不住了。 等消息送到京城后,引起一場軒然大波。 朝堂上議論紛紛,有人全然不信,覺得荒謬至極,有人覺得定不是空xue來風,不過隨著福建道監察御史的奏章也送到京中,不信也得信了。 于是朝堂又展開一番議論,有人提到應該廣開海路,多給海商便利,鼓勵海上貿易,又有人彈劾福建市舶司不作為,既然明知道海外有糧,為何朝堂缺糧時置若罔聞。 總而言之,說什么的都有。 沒人知道這場軒然大波,其實不過是個小女子,另辟蹊徑走出的一條路。 明知沿海有備寇禁海令,以備寇作為借口,誰也不敢擅專分毫,因為一個不慎,可能就會偷雞不成蝕把米。 既然這條路不通,那就換條路走。 清風道長就是個招搖撞騙的道士,但架不住有個天使的身份,這種人沒人會提防他。只要他能出?!l現’糧食,把消息傳回來,事情就算成功了。 管清和簽發備寇禁海令,為的是掌控全局,用的是陽謀。鳳笙說動清風道長出海尋蓬萊仙島,又從建平帝那里請來圣旨,雖然荒謬,但用的也是陽謀。 陽謀對陽謀,出其不意才能勝,打得就是出其不意。 一時之間,清風道長儼然成了萬眾矚目的對象,連清塵子都不敢掠其鋒芒。 要知道,他們這些道士會的都是些奇技yin巧,歷來不容于朝堂,可這一次清風道長卻立下如此大功,儼然成了三清在世。 同時,朝堂上許多官員也是喜笑顏開。 這一年多來朝廷正逢多事之秋,到處都缺糧,到處都喊著要糧,尤其是戶部的官員,這一年多來壓力尤其大,每個人的頭發都是一把一把的掉。 這次糧食問題終于解決了,終于不用擔心再掉頭發了。 為了以后也不掉頭發,戶部眾官甚至建議朝廷出海買糧,最好打通這條路子,以便日后備用。 其實這幾年下來,也許六部其他幾部意識不到,但戶部的人卻知道現在的朝廷究竟有多缺糧。 這次的危機過了,下次呢? 所以還是未雨綢繆吧。因此又延伸出既然可以出海買糧,為何不能出海買地,尋那適合種糧的地方,多買些地讓那些獲罪流放的犯人去種。一來解決犯人無處流放,二來解決糧食危機,一舉兩得。 以至于最后竟發展成我大周國力雄厚,海上力量已成規模,海外蠻荒之地如此多,那些小國不堪一擊,為何不能去占一些呢? 當然這是后話。 而以陳浩為首的幾個商人,這次也是立了大功。 他們以出海買糧本就是為了解國之大難為由,將所有糧食全部捐給了朝廷。 這就是場面話,實則誰不知道他們其實是走私商人,不過這么多緊缺的糧食砸下來,這當頭也沒人不識趣提這些。 誰提誰就是和那些受苦受難的百姓為敵,和百姓都為敵了,自然也是和朝廷為敵。 朝廷自然不會白要他們的,事后定有彌補。這個彌補也許在金錢上不能補足,但受惠也是金錢所不能衡量的。畢竟戶部提及的打通這條路子以備后用,也需要人去辦,這些人熟門熟路,正是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