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節
看來是該變變想法了,總不能為官一場,坑了自己,還牽連了族人。 * 次日,胡德茂等人齊聚廣豐倉。 本來按理說議事該去巡撫衙門的,可魏王逗留此地,胡德茂和齊碧河有意討好。下面人都是看上面人的意思,巡撫和布政使突然變了態度,都是人精誰看不出來,不管是逢迎也好,或是各有心思也罷,表面上都會做個太平。 魏王辦事向來迅速,也是他決定的事常人難以改變,把細節定下后,就頒布政令曉諭各府州縣了。 于是大冷天的,災民們都被聚集在一起,或是深耕土地,或是開墾荒地,或者挖渠挖池用來蓄水。 忙得是熱火朝天。 肯定是有人不愿意干,難免激發民怨??扇缃窦Z食有限,官府又說了,不干活,就停掉賑濟糧。能活誰不愿意活,與挨餓相比,自然去干活了。 還有一部分災民本就勤勞誠懇,見官府頒布的荒政政策有理有據,既沒有勞民傷財,對百姓也是十分寬容,哪怕是為了一家子來年的生計,他們也愿意干。 眼見這里進入正軌,魏王又重提找當地富戶捐輸之事。雖眾官員都表現得十分勉強,屢屢告難,卻沒有再推諉。 這算是一個好的現象吧。 而另一頭,鳳笙在和陳浩見了面之后,才發現她真是小瞧了這些做商人的。 第133章 隨著一陣寒風來襲, 天上飄起細碎的雪花, 鳳笙這才發現原來已經入冬了。 掐絲琺瑯熏爐里散發著陣陣熱氣,暖意融融的, 江南的冷不同于京城, 帶著一股濕漉漉的潮氣,能鉆到人骨子里。 屋子里靜得落針可聞。 鳳笙攏了攏身上的棉袍, 放下茶盞:“那照你這么說,實際上你們早就借著海上生意在發這種國難財?” 這話算得上是重了。 陳浩垂著頭,額上沁出一層汗珠, 卻連擦都不敢擦。 他穿一身石青色綢面棉袍, 腰系玄色錦帶,掛一枚羊脂玉環,下面垂著絡子。膚色微黑, 身材高大,劍眉高鼻, 算得上是英俊了。 只看他這身打扮,是任誰都不會相信幾年前他不過是黃家下面鋪子里的一個小掌柜。 實際上以他的年紀, 在沒有任何身家背景,只是一個農家子出身的情況下,能做上掌柜一位已經很不錯了。 不光聰明, 且膽大、細心、有野心。 鳳笙并沒有忽略方才陳浩與她交談之間, 半垂的眼簾下晦澀中閃爍著一種叫做野心的光芒。 也確實得有野心, 不然何至于因黃家的棒打鴛鴦, 他便敢鋌而走險去海上做生意? 在海上做生意, 沒有身家背景,沒有靠山倚靠,同樣是九死一生。 鳳笙倒是有些欣賞他了。 與她相反,陳浩卻覺得壓力甚大。 他從岳母和妻子的口中了解,知曉這位魏王妃不是一般人。即使對當年黃家轉型之事他了解的不多,但只從只字片語,便知曉此女是僅憑一己之力,搬動了堂堂的皇太子,翻手為云覆手為雨,攪得兩淮風云變色。 可實際上內心深處,他看似恭敬的面孔下還有著不顯的輕視,他以為此女必定容貌出色,才會能驅動堂堂的朝廷官員為她驅使,甚至他懷疑太子被廢背后還有魏王的影子。 可這種想法卻在短短的與她交談不足兩刻鐘的時間里,全部消失殆盡。 魏王妃雖對海事不懂,卻句句切中要害,甚至在他不經意間就能牽著他鼻子走,以至于他吐露了許多之前他沒打算吐露的東西。 他說出的這些話,往小里說可以是一時笑談,往大里說抄家滅族也不是什么稀罕事。陳浩甚至有種不該來見方鳳笙的念頭,不來見,他頂多是損失一大筆銀子,或者找找其他門路,說不定就能解決。 可他現在卻變成了砧板上的一塊rou,任人宰割。 同時,陳浩身體里一種叫做野心的東西卻在咆哮。 他知道自己出身微末,能走到今天是碰上大運氣,但同時與他敏銳的眼光也有關。如果這次事能成,對他來說是翻天覆地的改變。 黃家舉全族之力,想謀求一個官身,卻一直是隔靴搔癢,不得其法,若是他成了—— 他想起家中嬌妻,雖嬌生慣養,卻是真對他好。當年他不過是無名小卒,她卻愿意為他舍身忘死。還有岳母,雖之前一直反對他們,可接受他之后,卻是真為他打算,甚至不惜觸怒了岳父。 他陳浩不是忘恩負義之輩,還記得當初與嬌妻濃情蜜意之時,心中妄想來日讓她鳳冠霞帔,誥命在身,所以明明知道危機與機遇只隔一線,他依舊賭了。 這大抵是做海商的通病,須知做海上貿易,要么賺得缽滿盆滿,要么賠得傾家蕩產,骨子里沒那點賭性,是不敢涉足這門生意的??申惡茀s從一個門外漢,到小有名聲,僅僅只花了幾年的時間。 這一切念頭不過是頃刻之間,陳浩也心知這種時候再做隱瞞就是找死,遂苦笑答道:“所謂商,本身就有趨利性。王妃大概不知道,因朝廷市舶司官員無能,我朝從立朝到現在,海上的生意已經被江浙、福建、廣州等幾地的富甲豪族瓜分得所剩無幾夷人喜歡大周的東西,從絲綢瓷器茶葉到一些手工制作的精細物件,一旦運回他們的國家都會遭到瘋搶。 “他們國家的許多貴族,甚至以能穿上我國絲綢做成的衣裳自豪。我們的商人每年都會從國內運出很多東西出海交易,因此換來大量的白銀和一些稀有的舶來貨??傻降孜页蜻|闊,地大物博,這些東西對我們來說不過是奇技yin巧,能買得起的不過是些高門大戶。 “可王妃有沒有想過,為了大量織造絲綢和布匹,江浙一帶多少農田改桑,福建一帶又有多少農田變成了茶園?我朝太平盛世,除了邊關偶有戰爭,近些年一直太平,人口每年都在增長,可用來養活這些人的農田卻在日益減少,朝廷那么多官員,那個大員名下不是諸多田產,卻一文錢稅都不用交?!?/br> 陳浩越說越激動,忍不住站了起來:“就拿蘇州一地舉例,太平年一石米不過一兩二,豐收時更廉,現如今漲到十幾兩,會是這個價格是因為當年官員一直管控得當,其他地方估計已經漲到三十多兩了吧?就這,一旦某地有災,還是缺糧,那糧都去哪兒了?” 糧去哪兒了? 這些年鳳笙雖一直相夫教子,于魏王立場,他們必須沉淀下來,可朝廷上的事,她還是知道一些的。 朝廷對有功名在身的人,有優免則例,從秀才開始,只要能考中功名,就能免掉一定數量的苛捐雜稅和徭役。 一個舉人可優免一千二百畝地的賦稅,進士更多,有官銜在身還會次第增加。 一個舉人能有一千二百畝的田? 當然沒有,除過一些本身就出身大戶的人家,可時下有父母在不分家之說,宗族更是統治了縣以下的,這些朝廷監管不到的地方,所以朝廷以宗族治鄉里。 而這種緊密聯合的情況下,就是但凡有一人中舉,同一宗姓的不用說,還有旁姓人前來投獻。甚至有的仗著家中權大勢大,欺壓普通百姓,巧取豪奪占了別家田產的。 看似不過一例,可大周有多大,各府州縣又有多少秀才舉人進士官員,這些都是在挖朝廷的墻角,填補自己的荷包。 當然,也有陳浩所說的原因,這倒是鳳笙曾經想過,卻沒放在心上的事情。 但還有一點,曾經她和魏王聊起過,卻是千頭萬緒冗雜太多,再加上魏王為了自保,一直避嫌不入朝,這件事自然無處著手。 那就是朝廷征繳賦稅的方式——折色。 所謂折色,就是折收本色。 用通俗點來說,就是種田的原本該繳米糧為稅,卻折合成銀兩或其他物品。但多數還是折成銀兩,只有當地有特產,例如某地多絲綢,方改為絲綢作為賦稅。 這樣的情形看似方便了賦稅的繳納,及運輸過程的便宜,卻滋生了折色火耗、淋尖踢斛等弊政。 這些情況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改變也不是一時半會能成行,就好比這折色里的火耗,恰恰是許多底層官員用來補貼自己的手段。而這些底層官員為了跑官升遷,又把這些銀子送給了更高一級的官員。 也就是俗稱的冰炭孝敬。 哪怕是魏王,已經夠低調了,下面也沒少有人逢夏冬之際,送上冰炭孝敬。 當然你也可以不收,可已成朝中慣例,你想用人,用人難道不需要安人心? 也因此朝廷上下對火耗之事,小至一方縣令,大到三省六部的堂官,都是充聾作啞,佯裝無知。 因為動了這個,就是動了他們的荷包。 也因此不是沒人在朝堂上提及過此事,卻是宛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看似這些不過是弊政,可恰恰就如同陳浩之前所說,朝堂收來了銀子作為賦稅充裕國庫,相對應收上來的糧食卻少了。 那么這些糧食又去哪兒了? 僅鳳笙幼時聽父親‘講古’,便知曉有那貪婪的縣官在征繳苛捐雜稅之際,和當地鄉紳富戶合伙壓低糧價,以至于農戶們明明繳夠了該繳稅子,卻因為糧價太低賣不出價錢,只能自己又拿銀來補足。 而這些糧食則被鄉紳富戶低價收,高價賣,肥了這些蠹蟲,農戶們卻越種田越窮,以至于許多人紛紛棄了田產,或是投獻為奴,或是另謀出路。 多種原因交雜,也因此明明不過幾地鬧災,卻到處都在喊缺糧。 堂堂的大周朝,疆域如此遼闊,可謂地大物博,竟因為無糧引得國本動蕩。而那些尸位素餐的高官和皇親國戚們,還在因為一己私利,傾軋,爭斗,置江山社稷于不顧。 鳳笙一時心緒千思百轉,而陳浩還在說著。 “……所以又回到之前那句話,所謂商,本身就有趨利性。這些情況也不僅僅是小民一人察覺……” “所以你們就合起伙來,從周邊小國運糧,通過海上運回來賣?” 陳浩猶豫了一下,有些尷尬道:“也不是聯合一起,都是發現其中有利可圖。那些夷人用白銀換了我們大量的物資,我們何不再把這些白銀花出去,換成我們自己需要的物資運回來利國利民。而且這種生意也不是經常做,不過是……” “不過是逢缺糧糧價大漲之際,你們趁機從那些屯糧的大戶手里,渾水摸魚地賺上一筆?”鳳笙清冷的聲音,打斷了陳浩的話。她的聲音十分平穩,幾乎從里面聽不到任何情緒。 這一情形又讓陳浩有些琢磨不透了。 他之前見魏王妃聆聽入神,以為能借此入了對方的眼,搭上魏王府的路子。在此之前,他沒少通過自己和黃家的渠道打聽朝中事,也清楚若是此番他能解魏王之危,日后定會得到重要。 可眼下這種情形…… 陳浩不禁看了鳳笙一眼。 今日鳳笙見他,依舊是做男子裝扮,但并未刻意喬裝,還是能看出許多屬于婦人的痕跡。 他不禁想,到底是個婦道人家,也許根本不懂其中利害性,因此對他的話無動于衷??赊D念再想,她能以一己之力拉得無數官員落馬,又怎可能是見識淺??? 說一千道一萬,不過是所處位置不均等,以至于哪怕陳浩自詡才智過人,碰到上位者高深莫測的時候,也依舊難免會忐忑不安。 “王妃所言小民不辯駁,可王妃可知曉,為何同樣是鬧災,去年各地的災情不比今年少,為何今年的情況反倒比去年嚴峻很多?” 鳳笙看了過來。 明明不過是淡淡一眼,陳浩卻有種莫名的壓力。 “本來去年這門生意做得好好的,不管是通過走私,還是經過市舶司,只要花些錢糧食運進來不成問題??纱驈慕衲晗奶扉_始,閩浙總督以剿寇備寇之名,命靖海侯協同沿海各地衛所巡防近海區域?!币灾劣诖驌袅瞬簧僮咚胶I?,糧食根本運不進來。 “所以你輾轉來求見了我?” 至此,鳳笙終于明白為何陳浩來后一直沒切入正題,而是拐彎抹角和她說了這么些話。 不過是想通過魏王的手,或者借魏王府之力,達成共同合作的目的。 第134章 當然, 陳浩也不僅是求這, 還有其他所求。 鳳笙還是能看出些的,等閑之輩不是無所求,怎會對這其中之事如此了解。 哪怕是鳳笙,因經歷不同,所在位置不同,才能對這其中的事管中窺豹,還達不到他如此透徹。 非是千思百轉, 日夜揣摩,所不能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