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節
不過這也確實是給文武百官提個醒,讓他們看看要是不努力搞掉東方諸國,回頭東方諸國反過來把秦國弄沒了,他們會是什么下場! 至于韓國那些個官員和貴族,他們國都亡了,想活就得按照大秦的安排來,想自殺就自殺吧,死了也省事。 經過這么一番討論,嬴政對韓王宮已經徹底沒了興趣,松口把這事全權交給扶蘇負責。 扶蘇和嬴政商量好了,也沒馬上行動,而是照著自己定下的程序走,先組織底下的人擬好完整計劃,把選址定好、預算算好、工期排好,這才把章程交上去給嬴政批復。 嬴政大筆一揮,讓扶蘇放手干。 少府下轄的相關衙門這才高速運轉起來。 調人調錢可是大動作,朝中不少人很快注意到了少府衙門那邊的動靜,有人聽說是要在咸陽北阪仿建一座韓王宮,都覺得不太好,我們秦國自己有王宮,仿建別人的干嘛?王翦還帶著人在前頭打趙國呢,后方不該在這時候大興土木??! 有些性子直的,直接找上嬴政勸說,讓嬴政別搞父子倆的一言堂,也和他們商量商量再動手。 話肯定沒這么直白,但意思絕對是這個意思。 嬴政也沒瞞著,直接把扶蘇寫的計劃甩給他們,上面不僅有支出預算,還有建成后的營收評估。 按照少府那群經濟專家們的評估,要是這個韓文化商業區運營順利的話估計半年回本,以后的收入減去維護成本就是純盈利了,畢竟里頭的工作人員在未來三五年內都是不用給他們發工錢的,以后的話就看他們的表現了。 前來勸諫的人被一堆數據繞得有點暈,但也看明白了,嬴政讓扶蘇那邊建這個韓王宮不是為了自己住進去享受,而是要開發一個對外開放的綜合商圈,不僅賺咸陽人的錢,還賺以后遷過來的韓國富戶的錢,連什么時候回本、什么時候盈利都算得清清楚楚! 而且,里面的人全部是不給工錢的,全都得乖乖打白工! 更可怕的是,他們打工的地方還安排在他們以前的官衙,以前他們在里面當官,以后他們可能要在里面賣酒! 看到這個計劃的人,基本都倒吸一口涼氣。 殺人不過頭點地,這樣對韓國的官員和貴族是不是太狠了點?但凡是要點臉面的人,肯定會羞憤自殺的吧? 要是他們以后辦事不力,會不會被扔去里頭賣酒,讓昔日同僚過來看他們笑話? 那畫面根本不敢想,想想就背脊發涼! 他們大王真是太狠了! 作者有話要說: 文武百官:大王真是太狠了! 嬴政:不是我……算了,是我就是我吧。 * 注: “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背鲎浴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充分證明,政爹是個狂熱的手辦愛好者,且全部手辦都按1:1比例收藏! 第64章 氣人 扶蘇這個計劃當然沒打算面向所有韓國官員和王室,還是要對工作人員進行篩選的,到時統一安排食宿,規定工作時間,務必保證他們的工作強度不比一般俘虜小。 至于六國之中真正有才華、真正有氣節的人,這段時間朝廷一直有向他們拋出橄欖枝,只要他們愿意為朝廷效力,朝廷是樂意接納他們的,哪怕一時半會還不能對他們委以重任,至少把他們都留起來當備用人才了。 真正被安排去韓王宮商業區打白工的,基本是些曾經為禍一方或者尸位素餐的朝廷蠹蟲。 其中一大部分估計是韓國世代相襲的貴族們。 一開始扶蘇還怕張良和他翻臉,沒敢在張良面前忙這事,后來還是張良發現他經常蹲少府衙門加班,才堵著他問他在偷偷做什么。 扶蘇沒辦法,只能把自己的主意給張良說了。 他要是攔著不讓建宮室,他父皇肯定不會樂意,那天他只是稍微試探一下他父皇就生氣了,所以,建都建了,不如想辦法讓它創點收。 住在王宮里的人不堪為王、坐在官衙里的人不堪為官,他們的宮室和官衙注定要被人踐踏毀壞。 德不配位,自然會有人把他們從位置上拉下來! 扶蘇想要的,是盡量減少對百姓的盤剝、對國力的損耗,是讓秦人在看到六國宮室時不僅僅是驚嘆它們的富麗堂皇,更要想到為什么它們會出現在這里、曾經當過人上人的六國蠹蟲為什么淪落到店中給人端菜送酒。 只有提前備好韁繩,上馬之后才能更好地駕馭胯下良駒。 一匹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約束它的烈馬是非??膳碌?,你無法控制它將會走向何方。 只不過這件事秦國人興許還可以接受,韓國人肯定是不能接受的,所以他特意避著張良在少府衙門加加班再回來。 扶蘇細細地把自己的想法給張良講完了,抬頭看向與自己相對而坐的張良,怕他接受不了這種做法。 張良原本聽說要把仿建個韓王宮并把它商業化,心里確實有些接受不了,不過他耐心聽完扶蘇的話后想法就變了,甚至覺得有點大快人心。 從離開新鄭那天開始,他心里就一直憋著一股氣。 他一直在想,他們韓國怎么就走到了這個地步,他們難道缺人才嗎?他們難道造不出好武器嗎?他們為什么連自己的國家都守不??? 現在他已經想明白了,他們缺的不是人才,缺的是會用人的人;他們缺的不是好武器,而是根本沒人想把錢用在兵甲上;他們守不住自己的國家,是因為自上而下沒有一個真正想守住他的人,大難臨頭,他們最先想的是如何保全自己。 是秦國打敗了韓國嗎? 是,也不是。 是因為韓國本身已經自上而下地腐朽,所以秦國大軍才會勢如破竹般直取新鄭。 所以,是該讓所有人好好看看都是些什么蠹蟲把韓國蛀空了。 張良說道:“以后這樣的事不用特意避著我?!彼佳酆?,“挑出來的名單給我看看,我瞧瞧你有沒漏掉誰?!?/br> 張良雖還沒到入朝為官的年齡,但張家五世為相,算得上顯赫一時,那些有名有姓的俘虜之中哪些是廢物哪些是人才他還是很清楚的。 扶蘇聽張良這么說,自然大喜過望。 他拿出名冊和張良湊一起刪刪補補,爭取不放過任何一個人才,更不放過任何一個蠹蟲。 到入春之后,扶蘇手上的事情就不止是籌建韓王宮商業區這么一件了。 一年之計在于春,少府衙門要全面統籌規劃農業、畜牧業以及各種農副產品、手工業產品的年度生產計劃,扶蘇雖然只需要安排人手去負責每一項工作,需要他經手的事情卻還是排得滿滿當當,基本每天都讓他忙得腳不沾地。 王離和李由也忙,開春之后經常得在外奔波,幫扶蘇落實一些重要安排。 自從接手少府衙門,扶蘇除了拜托許老先生他們選育高產糧種、研究豆油榨取方法之外,還親自指導了不少養殖技巧,尤其是雞鴨鵝、豬牛馬的繁衍技巧。 今年春天幾個朝廷苑囿都迎來了生育高峰,正式面向百姓銷售便宜優質的小雞仔、小豬仔等等。 扶蘇挑了個日子和張良過去逛了一圈,發現不少地方都搭起了臨時集市,百姓們穿行其中開心地挑選想要養的家禽家畜。 最多人選的當然是雞苗鴨苗,家里寬裕些的人家都會挑兩頭豬回去養著,據說現在家里養著有豬才算家底殷實,你家要是連個豬圈都沒有,別人是不樂意把女兒嫁到你家的! 養雞養鴨一般還是自給自足階段,養豬一般自家消化不了,必然要往外交易,這算是邁出了一小步。 扶蘇與張良在臨時集市里走了一圈,對目前的成果還是挺滿意的。 他還忍不住和張良琢磨韓國俘虜之中還有沒有鄭國那樣的人才,能不能再挖幾個出來,當初鄭國設計的澆灌系統搞出來以后,百姓再也不愁天不下雨了,引水澆灌特別方便。 張良聽了,氣得不行。 鄭國是韓國送過來準備耗死秦國的,具體方案是鼓吹嬴政可著勁挖渠,幫助百姓引水澆灌。你要挖渠不得投錢投人,在韓王的設想之中,渠挖得多了,秦國肯定就給拖死了! 結果吧,鄭國這人專業水平太強、專業素養太好,說修渠就修渠,一點都不摻假的,修著修著秦國農業來了個大飛躍。 現在秦國有糧在手,軍隊自然就兵強馬壯了! 你說氣不氣人? 這可就太氣人! 好好的耗死秦國之計,怎么給他們執行成這樣了? 回去的路上,張良都不想理扶蘇。 扶蘇也意識到自己在張良傷口上撒了把鹽,一路上都沒敢再吱聲。 還是張良先緩過來,下馬時對扶蘇說:“是我一時半會還接受不來?!?/br> 這事本不是扶蘇的錯,那些傻事和壞事又不是扶蘇逼著韓王干的,扶蘇不過是想和他討論一下還有沒有遺漏的人才而已。他拿扶蘇撒氣,不過是仗著扶蘇在他面前不講究高低尊卑,只把他當朋友看。 韓國沒了這件事,他早晚得要接受的,要不然他不可能真正成為扶蘇信重的人。像仿建韓王宮的事,要不是他主動問起,扶蘇會體貼地避開他。 這不是他要的。 他總不能每次都要扶蘇照顧他的想法。 張良說道:“這樣的人我了解得不多,給不了什么建議?!?/br> 扶蘇說道:“你不生我的氣就好?!?/br> 張良說道:“是我自己一時邁不過心里的坎,和你沒關系?!北绕鹱尫鎏K特意在他面前隱瞞和遮掩,他還是更希望扶蘇像現在這樣直來直去。 兩個人把話說開了,剛才那點芥蒂自然沒了,張良自己不認得精通水利的人才,不過他知道有誰認識,在俘虜名冊里翻找了一會,把人給扶蘇找了出來。 沒過幾天,扶蘇又順利入手幾個搞水利工程的人才,把他們收編到少府衙門里去搗鼓全國水利工程計劃去了。 對于新加入秦國版圖的潁川郡(韓國土地),扶蘇也沒有放松,在郡守敲定下來之后已經立刻叫直邸的人送新農具圖紙過去,讓他們在春耕之前至少得把新犁備好,確保今年的春耕順利進行,務必要保證今年的土地耕種率,不能白白浪費了一年收成。 扶蘇這邊忙得連軸轉,王翦統領的大軍也在短暫的休戰后整裝待發,開始新一輪的攻趙計劃。 第65章 回去 秦國這次的主帥是王翦,和他打配合的是他兒子王賁,王離這個親孫子雖不能得到第一手消息,卻也不時能從家書里讀出戰局的緊張。 只要李牧還在,趙國基本就固若金湯,不時還能反咬一口??汕貒@邊兵卒一批批地派過去,每天都在燒錢,王翦作為攻趙總指揮挺發愁的,家書越寫越少,基本是讓人代筆報個平安。 相比之下,嬴政對這一戰倒是謎之自信。 要說六國之中嬴政最想搞掉誰,那當然是趙國無疑,一想到自己在趙國過的那些日子,再想想曾經相依為命后來卻反目成仇的太后,嬴政就覺得趙國根本不該再存在于世上。 因此,王翦那邊屢戰不利,嬴政不僅沒發飆,還親切友好地派人去問王翦“人夠不夠,要不要多派點”“糧夠不夠,要不要多運點”,他的要求很簡單:甭管什么人不人錢不錢的,你把趙國給我打下來就成了。 王翦隱晦地回信表示,人和錢都夠了,就是趙國的李牧還在,這仗不好打。 嬴政收到這個消息,也沒著急,只是暫停往前線輸送更多人,靜靜等待轉機。 這個轉機來得還挺快。 早已攜重金前往趙國王城的頓弱搭上郭開這條線了。 郭開這人,一般人可能不認識,不過在趙國他可是舉足輕重的人物,因為他在如今的趙王繼位時立下過擁立之功,趙王把他當老師,也把他當心腹要臣。 他干過一樁大事:逼走廉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