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節
他們拿著信去詢問嬴政該怎么處理。 嬴政看完信上的內容,覺得這批細作很不錯,想象力特別豐富,很懂得大膽假設。 他讓人別攔著這些密信,還要適當地給予他們一點幫助。 繼燕國細作通信渠道受到秦國官方保護之后,韓國細作的通信渠道也被納入保護行列,燕太子丹已經歸附秦國、正積極給秦廷出人出力的消息不脛而走。 到年底,這個消息不僅在韓國境內遍地開花,也跟著各國細作傳遍六國。燕王從細作那邊得到這個消息,原本只有五分的懷疑馬上成了八分,氣怒之下捂著心口病倒了—— 他的兒子怎么這么糊涂??!秦國給他再多好處,能比得上自己當一國之王嗎!秦國還沒給他封爵,他怎么就上趕著替人家辦事了! 這個消息對燕王來說刺激很大,對其余五國來說也不算小事。 燕國太子都那樣了,燕國估計靠不住了,他們直接少了一個可以聯合的盟友!雖然燕國窮了點,平時只會跟著吆喝,可好歹也是一起走過那么多年風風雨雨的老朋友,你怎么偷偷跪了? 在各國強烈譴責燕國的同時,離開咸陽數月的鹽官終于風塵仆仆地回來了。 作者有話要說: 燕太子丹:球場上的事,怎么能說是叛國?他們根本不懂鞠球愛好者純粹的愛! 燕太子丹:玩政治的心都臟! 扶小蘇:對的對的,他們心臟! 第47章 習作 鹽官出發前,嬴政對他說過這樣的話:不管怎么整,年前你得給我把新鹽整出來,別耽誤我兒子手底下的人腌豬rou。新鹽整不出來,你也不用回來了,這事自己看著辦吧。 原話當然不是這樣的,不過鹽官聽著就是這個意思。 于是鹽場邊建邊實踐那曬鹽之法,曬到冬天太陽不好了,鹽官還看著曬鹽之法確有成效,明年早點開始曬應該可以讓全國人民吃上便宜鹽巴,當即叫人拿半成品去煮了一把,趕在云陽縣那邊殺豬之前把新鹽給整了出來。 甭管中間是曬是煮,反正新鹽是出來了,明年明顯也能達成朝廷下達的生產指標,鹽官便讓人把后頭的鹽也加工一下,自己帶著幾車新鹽回咸陽報喜去了。 和新紙送進宮的過程一樣,幾車新鹽在宮門前被掀開遮蓋的布閃亮登場。 這雪白雪白的鹽,一開始大伙還以為是面粉,挺疑惑鹽官怎么專門往宮里送面粉來著。 人宮里不是早吃上面食了嗎? 等走近一看,就發現這不是面粉了,比之面粉,新鹽明顯要更顆粒分明些。 在禁衛檢查那幾車鹽時,又有人找鹽官嘮嗑,問他這是什么。鹽官笑著給他們捻了一小把,說道:“您嘗嘗就知道了!” 好奇心重的人接過一嘗,果然知道了,這是鹽巴??! 鹽巴也不是什么稀罕物,只要發現哪兒有,采集起來還是蠻方便的;若是不能直接采集到,還可以把鹽煮出來,這些大伙百八十年前就會了,為什么要大張旗鼓送進宮去? 鹽官自然又稱職地吹了扶蘇一把,說這是天上的仙人覺得大秦鹽不夠吃,特地教會他們公子怎么制這種新鹽。 有了這種全新的制鹽之法,他們大秦百姓再也不用緊巴巴地省著用鹽了,趁著現在地里還有青菜,可以多腌一些留到最冷的時候下飯用! 換別人說這種話,大伙是不會信的,鹽官說不就不一樣了。 要知道一般來說吹啥不能吹自己干活快,否則回頭上頭把你的生產指標往上一提,你哭都沒地方哭! 所以,鹽官敢這么夸下???,說明這新的制鹽之法確實效率高、產量大! 得知這么個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新消息,許多人都不再多留,迫不及待地和親朋好友分享去了。 鹽官帶著新鹽去求見嬴政。 嬴政對鹽場那邊的效率挺滿意,想到出主意的人是扶蘇,這新鹽歸根結底還是扶蘇的功勞,嬴政就更滿意了。 他讓鹽官把剛送回來的幾車新鹽送去扶蘇那邊,接下來產出的新鹽優先供應咸陽,多余的可以勻給云陽縣,這兩處的鹽價先降個一半。 別的地方得再等等,等明年產量真正出來再說。 鹽官奉命去給扶蘇送鹽。 扶蘇捻起一小撮鹽看了看,發現新鹽做得還挺精細,顆粒小,還白得晶瑩剔透。 扶蘇叫人留了一車,分送到相熟的人家去,其他的送去云陽別莊那邊讓管事分配下去。 鹽場那邊產出的新鹽陸續押運回京,咸陽城和云陽縣的百姓們第一時間發現鹽價的變化。 鹽這東西,一向是由朝廷負責采集、朝廷負責售賣,售價也由朝廷來定。 為了讓百姓能用得起鹽,鹽價向來定得不高,只是對于許多人來說,只要是要花錢買的,那就是稀罕東西,大多舍不得買太多,平日里自然也都省著用。 聽說鹽價降了一半,很多人都不太相信,等有人用半價把鹽買了回來,他們才紛紛出門去買鹽。 隨著新鹽走遍千家萬戶的,自然還有仙人給扶蘇傳授新鹽制法的傳言。 比起不是所有人都用得起的新紙,新鹽和百姓的生活更加貼近,每家每戶吃飯吃出了滋味,免不了都要提一句他們那位據說是仙童降世的公子扶蘇。 鄰縣看到云陽縣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都恨不得扶蘇也到他們縣里也住上一年,他們縣里也有竹子、有蘆葦,更不缺石頭,公子怎么就不來他們這邊看看呢? 相比鄰縣百姓的淳樸期盼,那些隨著俘虜們潛入云陽縣的細作感覺自己每天都過得水深火熱。 他們潛入云陽縣以后,發現云陽縣的鄉野村夫都識字,時不時還在田間陌上對唱一首詩謠,詩謠里蘊含許多農學道理! 冬天了,田里沒什么活,他們就在家帶著兒女們練字,云陽縣最窮的人家家里都備著竹紙,雖然是造紙作坊那邊整理出來廉價賣給他們的瑕疵紙,不過不影響書寫! 這也就算了,縣里的隸卒讓他們努力干活,爭取早點轉為正式居民,好攢些錢買草紙擦屁股!他們還語重心長地對他們說,竹篾茅草傷屁股,還是草紙好用,只要花一點點錢,就能享受大王也在用的草紙! 接著隸卒們自然又是一通無腦吹,說他們大王多么心系百姓,連上廁所都不忘為他們著想,和你們那位貪圖享受、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韓王完全不一樣! 細作經歷了一系列慘無人道的洗腦見聞,人都恍惚了:難道秦國百姓真的過得如此幸福,韓國百姓真的這么凄慘無助? 再一看,與他們一同被安排到云陽縣的俘虜已經快樂地融入到整個大集體之中,連說話都快帶上云陽縣口音,人也rou眼可見地健壯起來。 他們明顯非常喜歡這樣的新生活,有臟活累活永遠沖在最前面,縣里組織鞠球賽永遠第一個報名,簡直比云陽縣百姓還要積極,都在爭取早日轉正。 韓國細作把云陽縣的見聞如實寫下,暗中送回新鄭那邊,心里開始懷疑起自己所做的事有沒有意義。 他們的密信才送出去沒多久,新鹽就出現了。 一車車新鹽在眾目睽睽之下送到了云陽縣中。 那新鹽白得像雪,堆滿了一車又一車。 負責押運新鹽的隸卒朝圍觀的百姓們自發地宣講:這是大王和我們公子叫人制出來的新鹽,往后每年都會產出很多,所以從今年開始,咱縣里的鹽價會降一半,大家只管敞開了買鹽!今年還沒腌rou腌菜的,都可以多買些回去,只要舍得放鹽,今年冬天會過得更有滋味! 百姓們一聽,馬上井然有序地排好隊,準備現場買些鹽回去腌豬rou,今年過個有滋有味的好年。 最絕的還是學宮那邊,所有老師給高年級學生布置了作業,說他們也學了快兩年了,回去后琢磨琢磨,寫首詩歌頌新鹽,別的要求沒有,就是一定要朗朗上口,回去能教你家爺爺奶奶弟弟meimei唱的那種。 高年級學生基本的字都認識了,老師們編的詩也學過不少,而且他們以前寫的優秀小作文也已經在父老鄉親口里傳唱開了,這種作業根本難不倒他們。他們回家看了新鹽,跟著父母腌菜腌rou,靈感爆發,紛紛寫出了或正兒八經或趣味盎然的頌鹽詩! 當然,名為頌鹽,本質還是歌頌他們大王和公子,這點讀題能力他們還是有的。 所以,學宮師生很快源源不斷地產出一批以鹽為出發點、重點在歌頌嬴政和扶蘇心系百姓天命所歸的詩謠,并且在每個對外講學的旬日挑出最好學的幾首教會云陽百姓,讓他們把這些頌歌傳唱開。 這種能唱出來的新詩不僅傳揚得快,還很有洗腦作用,聽過以后總忍不住哼哼兩句,沒過多久就風行整個云陽縣,并且迅速往鄰縣蔓延開。 年底,云陽縣的姚縣令到學宮巡看時還跟著學了幾句,唱得極為響亮,明晃晃地告訴所有人,他是跟著扶蘇干的,他無條件支持扶蘇的所有工作。 一個韓國細作在自己不小心哼哼出幾句某首歌頌新鹽的新詩后,有點絕望了。 這個云陽縣,太可怕了! 連細作們都知道的事,嬴政當然也知道,他也拿到過幾首學宮學生的優秀作文,叫人哼唱了幾遍讓他聽聽。 程邈在學宮當家做主,大方向還是抓得很準的,挑出來傳唱的優秀作品要么是主夸嬴政,要么是連著嬴政扶蘇一起夸,沒有半首是單獨夸贊扶蘇的。 所有新風謠的大意都差不多:多虧了大王英明,公子聰慧,我們才能吃上這便宜又精細的新鹽! 差別只在于如何贊美嬴政的英明,如何贊美扶蘇的聰慧,以及如何贊美新鹽的好處。 嬴政把這些迅速傳唱到各地的新風謠聽了個遍,覺得這些詩雖然粗淺了點、直白了點,不過讀起來還算順溜,唱起來也不算難聽,學宮果然能培養人。 受到這些優秀作品的啟發,嬴政叫李斯往外放出風聲,就說他生辰那天將要宴請百官,到時還會請各國來使一起坐下聊聊天。大伙什么都不用準備,只要現場寫一首應景的詩,總結歸納一下近兩年的重大事件,可以以贊揚為主,也可以以批評為主。不過,贊揚類的意思到了就成了,批評類的你可得寫好點,不然你官別當了。 之所以要提前透風聲,當然是考慮到一些武官不會寫詩,暗示他們趕早找門客寫一首,反正門客的就是你的,到時候能拿出來就成了。 嬴政還表示,他的要求很低,比云陽學宮那邊的學生習作強點就成了。 消息一傳開,有資格參加嬴政這次賜宴的人都開始叫人去收集云陽學宮那些“學生習作”。 眾人捏著鼻子把那些“學生習作”看完了,湊在一起稍微一分析,頓時明白了:大王這是要他們寫詩夸他和他兒子,最好詳實有據、有針對性地帶著事例夸,還得寫成百姓能聽懂的大白話! 不想寫,官別當了! 寫不好,官別當了! 行吧,不就是寫詩,他們可以的! 作者有話要說: 嬴政:過生日了,讓你們夸我幾句過分嗎? 百官:不過分不過分(想到頭禿 第48章 進補 在秦國當官,學的基本都是應用寫作,不是寫正經公文就是寫勸諫文學,文學創作這事兒大伙真沒注意過。 歌舞倒是也有,不過都是拿來就用,很少原創,更沒人關心百姓的精神生活。 按照商鞅變法的經驗,百姓最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專心干自己手上的活,一天工作一整個白天,晚上夫妻倆努力造造孩子就睡覺,別的什么事都別想,這樣的百姓好管,官吏非常省事。 這種大規模的文娛創作活動,秦國過去很少舉辦,朝中自上而下都十分重視,武將們回去后更是關起門叫門客抓緊時間創作,務必要在大王壽辰前寫出一首優美的命題詩。 不知是不是云陽學宮那邊給他們那批優秀作品配的節奏太洗腦,百官為了揣摩上意聽了幾天,都覺得有點上頭,每天辦公時都有人一下子沒憋住哼出一兩句。 每到這個時候,同僚們都會交換一個彼此都懂的眼神:不錯,又瘋掉一個。 扶蘇也被李斯透題了。 按照嬴政現在對扶蘇這態度,到時候不帶上扶蘇是不可能的。李斯認為扶蘇不僅要準備,而且要好好準備,最好能一舉驚艷全場。 李斯還暗示扶蘇,要是有什么難處可以來找他。 這意思是實在不行,他幫忙cao刀寫一首也是可以的。 扶蘇記得李斯別的不說,寫文章絕對是一流的,至少當初那篇《諫逐客書》就寫得流暢漂亮,扶蘇讀了都覺得酣暢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