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節
嬴政擺擺手,打發扶蘇自己回去歇著。 扶蘇第二天便和李由他們說了這事。 聽到馮去疾,李由和王離都想到馮劫。 馮劫比他們也沒大幾歲,現在已經有機會隨軍出征了,大家都是從武的,心里難免有些羨慕。 王離的祖父和父親都是軍中大將,對軍中之事比李由還要熟悉,當下就和扶蘇說起馮劫來:“那馮劫身手很不錯,兵法也學得極好,我父親還叫我多和他討教?!?/br> 不過少年人么,總是不愛聽這種話的,誰不覺得自己才是天下第一好呢! 于是王離又暗搓搓給補了句,說就是馮劫性格比較驕傲,不太把別人放在眼里。 李由雖然話少,卻也見不得王離暗中詆毀別人,毫不猶豫地拆了王離的臺:“馮劫人挺好的?!?/br> 沒見到本人前,扶蘇當然不會因為別人的評價就對某個人下定論。他含笑說道:“我沒見過他,等他從軍中回來了,還得你們給我從中引薦?!?/br> 李由一口答應下來。 王離覺得李由這人看哪哪不順眼! 扶蘇與李由他們商量過后調整了部分訓練內容,給扶蘇騰出大半天讓他去馮去疾那邊報到。 扶蘇挺好奇嬴政要自己學什么,第二天估算著早朝的結束時間過去尋馮去疾。 對于自己要開始帶孩子這件事,馮去疾心里是有點不滿的。 主要是今年嬴政特別愛聽人夸他兒子(特指扶蘇),人都是有逆反心理的,平時捏著鼻子夸多了,馮去疾對扶蘇就不怎么有好感。 在馮去疾看來,一個七歲的小孩再聰明能聰明到哪兒去? 至于說什么仙童降世,怎么看都是無稽之談。造紙之術雖然神奇,但弄清楚原料和造紙流程之后,其實也不那么難搞出來,很可能就是嬴政讓人弄出來塞扶蘇頭上。 至于嬴政為什么不套自己頭上,那就不得而知了,興許是因為嬴政格外喜歡扶蘇這個兒子吧。 反正,馮去疾根本不相信外面的說法。 一想到嬴政讓他在辦正事時帶個小孩,馮去疾怎么想怎么別扭。 這不是鬧著玩嗎? 雖然心里不怎么樂意,但嬴政都發話了,馮去疾也不好說什么。 這天下朝后看到扶蘇早早地候在那,馮去疾臉上甚至還表露出恰到好處的受寵若驚,客客氣氣地說:“公子這么早過來了?” 扶蘇含笑道:“我在國子學也就練練騎射,平時都很空閑?!?/br> 馮去疾心道,你很閑我不閑。 嘀咕歸嘀咕,馮去疾還是領著扶蘇去取新制的籍簿。 馮去疾一邊往自己所在的府衙走,一邊給扶蘇介紹接下來要干的活:“南陽那邊送回一批俘虜,我們要把他們安置下去,在地方上調集數量相當的士兵前往南陽?!?/br> 過去兩軍交戰,一般來說會把戰敗方全部殺光,白起就曾因為坑殺的人太多被稱為“人屠”。 至于地方上的百姓,不肯臣服的同樣全殺了,肯臣服的基本會逼他們遷徙到邊遠地區開荒屯田。 畢竟各國人丁有限,能干活的苦力不管哪國都是需要的,這些戰敗國的俘虜用起來多省心,給口吃的就成了,別的都不用給,不干活就用鞭子抽,死了也沒人會追究,簡直是免費勞力。 這批南陽那邊送回來的俘虜,正是一批從戰敗地區挪回來的免費勞力。 目前各地要用人的地方還挺多,想想看,打仗征調走了各地男丁,地方上的勞役肯定缺人干,誰不想撈他幾百個回去當牛馬使! 所以朝廷現在決定將俘虜造冊登記,記錄好來處和去處,免得你搶一批我搶一批,回頭弄不清楚他們都上哪去了,也不知有沒有人借機蓄養私兵,反倒成了安全隱患! 扶蘇對這工作不算陌生,前世蒙恬修長城、通直道,用的人之中就包括六國俘虜。 只是當時征調的民夫和俘虜太多,他記得沒有造冊登記這回事,都是統計個總數完事。 有些東西可能還是因為他的歸來有了改變。 扶蘇乖乖跟著馮去疾準備好丁冊,分發下去讓底下的人好好統計俘虜情況。 接下來馮去疾要處理一些枯燥的公文。 因為扶蘇全程乖巧地跟著,沒問什么傻問題,更沒隨便指手畫腳,馮去疾對他的觀感好了不少,說道:“大王主要讓你來學一學如何安置俘虜,我這衙門里的事務比較繁雜瑣碎,你不必一直守在旁邊?!?/br> 扶蘇知道馮去疾是好意,想了想,說道:“那我去看看那些俘虜?!?/br> 俘虜有軍中的人專門看管著,沒多少機會作亂,馮去疾想著小孩子好奇心強點很正常,也沒攔著,點了個人帶扶蘇去看俘虜。 作者有話要說: 嬴政:我沒有動不動抹脖子的傻兒子 扶小蘇:…… 扶小蘇:陷入沉思.jpg 第45章 要人 秦國與韓國邊境相接,國界線纏纏綿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難分得太清楚。 既然是兩國交界地,當然有邊境紛爭,你說這塊是你的,我說這塊是我的,誰都不服誰怎么辦,cao起家伙就是干。 所以,這一帶的人大多頂著戰火茍延殘喘,打仗的時候慘到不行,不打仗的時候更慘,今天某國的人過來說,你是我們的子民,該交稅了;明天另一國的人過來說,你是我們的子民,該服兵役了。 反正一年到頭,他們都被逮著使勁薅。 這次秦國要以南陽為跳板,一舉拿下韓國,得知開戰消息的邊境百姓逃的逃、慌的慌,有些膽子小的直接降了,省得回頭韓國戰敗后秦軍認為他們降得不夠早、跪得不夠標準,一個手起刀落把他們全殺光。 這批南陽送回來的俘虜,就是主動跪降的邊境百姓。 這批人留在南陽,你也不知道該不該信他們,萬一戰事起來了他們又給你來個反水,那問題就大了。 所以南陽那邊的臨時郡守老騰拍板把俘虜送回來,一來是快入冬了,搞個獻俘喜慶喜慶,好讓咸陽這邊知道他們有在干韓國,明年軍費撥多點,點兵時也多分他們一些。 總之,這批俘虜就這樣被送到了王城之外。 一路上扶蘇和馮去疾指派的陪同人員聊了聊,大致了解了俘虜的人數。 這批俘虜人數不算特別多,總數只有兩三千,比之嬴政動不動從某地征調幾萬人這種的大動作實在算不得什么。 當然,這是對嬴政而言,如果這批人放到一個縣里,能做的事已經很多了。 扶蘇和人邊走邊聊,很快便到了城郊的俘虜營中。 俘虜營離王城不算太近,反倒臨近東郊一個縣城??h令也是個妙人,想著人來都來了,沒讓他們閑著,干脆利索地安排他們挖渠建房干苦活去了,反正能干多少是多少,要不然留著白吃飯多浪費? 扶蘇到俘虜營中時,負責過來給這批俘虜登記造冊的人才剛讓縣里把俘虜給攆回來。 扶蘇原以為這些俘虜會疲憊不堪、滿面悲色,不想不久之后他們竟三三兩兩結伴而歸,面色絲毫不見奔波多日且干了半天苦活的憔悴,瞧著反而精神奕奕,甚至還有說有笑,用夾帶著鄉音的話熱烈地討論著什么。 聽人說扶蘇乃是秦國公子,還是長子那種,這些人馬上在差役的催促下匯聚在一起,在長者的指引下齊齊給扶蘇磕頭行大禮。 他們沒機會接觸什么大人物,不懂面對各種場合、各種上位者要行什么禮,索性直接跪下磕頭完事! 扶蘇上前扶起俘虜中的長者,讓其他人也都起來,含笑讓他們按照要求報出自己的姓名年齡與籍貫。 這個縣的隸卒已經去云陽縣培訓過,早聽云陽人吹噓了扶蘇無數回,這次親眼見了,覺得扶蘇待人確實和氣,不僅對他們溫和客氣,對這些俘虜也不帶絲毫輕蔑,這會兒還和和氣氣地和幾個最年長的俘虜聊了起來。 事實證明,對隸卒進行專項培訓還是有用的,原本得費不少功夫的登記工作現在只需要把丁冊分發給隸卒們讓他們組織俘虜報上各項信息即可。 扶蘇對此見怪不怪,畢竟學宮都開一年多了,王城周圍這些大小縣城的隸卒要是還沒培訓好效率就真的太低了。 負責這次統計造冊工作的人也都習以為常,他們經常負責跑腿,和基層打交道的次數不少,自然非常清楚基層隸卒的變化。 他們卻不知道,他們這份“習以為?!弊尫斨幸恍┳x過點書的人心驚不已。 這些人并不是普通百姓,而是假扮成俘虜想混入秦國看看有沒有機會做點什么的韓國細作。 這只是一個縣,哪怕是臨近秦國王城的富縣,那也只是個縣城而已。為什么上頭派人過來說要給俘虜登記造冊,馬上就能找到這么多能寫會記的基層隸卒? 不是說秦人大多大字不識一個,只懂得殺人奪地? 那些隸卒手里拿著的丁冊,看著比竹簡輕,能記的東西卻比竹簡要多得多,隨隨便便一本丁冊,記個幾百人的信息完全不是事兒。怪不得他們還問每個人叫什么名字! 而俘虜們的反應,更叫這些蟄伏在俘虜堆里的細作開始慚愧—— “我沒正經名字,大家都叫我李大郎,是不是就寫李大郎?” “怎么這么多王三?老哥你識字多,能不能給我新起一個???” “我還不曉得我的名字咋寫,我能不能看一眼?” 因為這批俘虜干起活來很配合,大大地減輕了縣里的勞役壓力,隸卒們也沒有不耐煩,想看便看,想改名還給參謀,瞧著一團和氣。 細作們有些恍惚:大家明明都是同一起跑線,秦國什么時候偷跑了呢? 那幾位在俘虜之中很有些話語權的老者心里也和細作們一樣震驚。 他們跪降是迫不得已,日子太苦了,他們撐不下去了,飯吃不飽不說,打仗時還要被推到前頭,衣服武器自己準備。 即使有可能永遠背負沒骨氣的罵名,他們還是組織著鄉民降了,不管怎么樣,能活下去最重要不是嗎?即便他們寧死不屈,上頭也不會看他們一眼,不會給他們一口飯吃。 還不如降了算了。 沒想到他們成了俘虜之后,路上雖然被安排著干些負重之類的苦活,飯卻管飽。 據說是秦國今年大豐收,軍糧撥了很多,還有些陳糧他們不想吃,便挪出來煮粥蒸飯當俘虜的口糧。 雖說陳糧口感不怎么好,味道也很一般,但是,能吃飽??! 不知什么時候開始,能吃飽能穿暖,對他們來說已經算是一種奢望。 這么一路走到秦國王城外,他們不僅沒有因為日夜趕路而消瘦,反而還長了點rou,每個人看起來都精神多了。 沒想到秦國百姓不僅日子過得富足,連底下這些跑腿辦事的隸卒都個個精通文墨,這對幾位自人活得足夠久見識也足夠廣的鄉老來說都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 鄉老們在隸卒那邊了解過扶蘇這位秦國公子,早已知道他是秦王長子,頗受秦王愛重,年紀雖不大,說話卻很有分量。他們對扶蘇的態度很恭敬,扶蘇問什么他們就答什么,還適時地表現出對秦國百姓美好生活的向往。 扶蘇一開始還有些迷茫,不太確定他們是不是在說反話,后來發現他們言語間真實流露的艷羨,心里不免有些嘆息。 對于基本衣食保障都沒有的百姓來說,能吃飽飯、能穿上體面的衣裳,確實已經是神仙日子。倘若有人告訴他們,還會有人教他們識字、教他們算數,讓他們的子子孫孫都能有立足之本,他們甚至會懷疑自己是不是根本沒在人間。 扶蘇從鄉老那里詢問他們家在何方,又問起他們鄉中之人哪些是有一技之長的、哪些是能識字算數的、哪些是身體健壯力氣大的,在心里把可用的人才先圈出來。 按照馮去疾的說法,這些俘虜將會按各縣的需求分配下去,既然大家都能要人,扶蘇當然先考慮把人扒拉到云陽縣。 云陽縣那么多作坊,哪都缺人,把一些技術含量低、耗神耗力的事轉給俘虜做,云陽本縣人專心負責那些技術含量高的核心工序,可以極大地減輕作坊的生產壓力。 再不濟,還可以安排到鄰縣去,這樣他們要從鄰縣借人手時也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