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節
就算高新技術研究院能夠給他們帶來更多的機會,那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夠爬得更高、走的更遠, 機遇與風險是并存的,并非所有人都有挑戰自己的野心。 可對于年輕學者,尤其是各高校剛畢業或者是馬上就要畢業的博士來說, 高新技術研究院提供的待遇就好多了。 最難能可貴的是, 這些人的科研積極性還沒有被現實耗盡、他們還沒有被現實打垮,他們還夢想著用自己的努力來改變已知、改變現狀、改變世界。 高新技術研究院需要的就是這樣的人。 《高新科技》一經發表,立馬在各地高校引發了軒然大波。 因為可控核聚變在國內依舊屬于重點保密項目的緣故,所以國內很多從事可控核聚變研究的博士、年輕講師甚至是副教授、教授們, 對于可控核聚變的研究依舊停留在理論上,準確地說, 是被理論問題卡到了研究門檻外。 這些人是最快動搖的, 原先就想擠到衛添喜的團隊去搞研究了, 但衛添喜明面上的研究只針對數學領域,可控核聚變都是她親自cao刀做的,根本不同對口專業的研究人員搞合作,這些人只能看著衛添喜與科工院把國內可控核聚變的研究推向世界最頂尖,然后他們自個兒繼續原地踏步。 現在衛添喜開放了合作的渠道,這些人怎會不抓??? 不僅國內搞可控核聚變研究的那些高校畢業的博士生投了簡歷,西南物理研究所和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一些研究院也投了,這些人的想法大致相仿,他們不想按部就班地守著現在的那些成果混日子,還想朝著更高更遠的地方去看看。 其次便是計算材料研究領域。 在計算材料研究領域,國際學術圈內有一句話,“世界水平看華國,華國水平看中山,中山水平看水木”,而‘水木’這倆字,并不是指水木大學,指的是在水木大學任職的衛添喜。 現如今尼森畢業,如果非要在學術界再找一個計算材料學比較厲害的山頭的話,那尼森算是勉勉強強把隆德大學的計算材料水平提到了國際水平。 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全世界最頂尖的計算材料實驗室在華國中山大學,君不見尼森回到瑞典之后,發表論文的速度明顯下降了許多嗎? 而且尼森發表的那些論文,拿的數據都是當初在華國中山大學計算材料研究所做的,他返回瑞典之后,并沒有做出什么新成果來。 事實證明,尼森心里苦,就好比吃了黃連醬一樣苦。 隆德大學的實力確實不錯,甚至說,它的綜合實力比水木大學和中山大學都要強,但若要比計算材料學,全世界各大高校的水平都穩在了及格線上下,唯有華國水木大學和中山大學一馬當先。 全世界的學者想要做計算材料學領域的高端實驗,都需要去中山大學計算材料研究所預約。 尼森自認為自己同計算材料研究所的關系很好,哪怕他回到隆德大學任教之后,依舊可以在中山大學計算材料研究所做實驗,畢竟這么多年的交情擺在那兒,可打臉的事情發生了。 高新技術研究院幾乎承包了中山大學計算材料研究所的全部設備,別說尼森想要預約設備做實驗了,就算是中山大學計算材料系的教授們想做實驗,都得瞅高新技術研究院實驗空檔的時候去做。 尼森還從計算材料研究所的熟人中得知一個消息:計算材料研究所的所有實驗安排,都必須嚴格按照優先級序來。 所謂的優先級序便是——高新技術研究院>中山大學>華國一般高校> 外國高校。 得知這個真相的尼森差點哭著出來。 中山大學計算材料研究所不給做實驗,他就沒辦法驗證自己的理論與構想,論文自然就寫不出來。 最重要的,計算材料研究所代表著一個新興的材料領域,甚至說,計算材料研究所的技術可以帶動一個國家材料領域的發展,華國就是很好的例子,在計算材料學發展起來之后,通過‘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一貫作風,華國很快就把這個產業推向了鼎盛階段,而悲劇的是,在瑞典,計算材料學的萌芽都是他親手種下的,想要往前推一步,難于推山。 在隆德大學工作了兩個月,尼森的心態崩了個徹徹底底,他每天都會懷疑上百遍,他這究竟算不算是浪費生命? 甚至尼森有時候還會想,如果他當初留在水木大學或者是中山大學的話,現在的科研成果肯定能做出更多來,借著華國振興航空航天領域的機會,說不定他現在都能沖一下國際大獎了,千不該萬不該,他不該回隆德大學。 在華國時的研究速度無限催化了他的科研野心,他發現自己已經習慣了走在學術領域前沿、只要自己要做實驗,那所有科研人員都要給自己讓路的那種快感,現在突然將他的優勢摧毀殆盡,尼森接受不了這個狀態。 在水木大學讀碩讀博的經歷擴大了他的野心,隆德大學卻沒有為他提供與之匹配的平臺。 尼森發現,他有些想念京城的烤鴨了,那是一道令人魂牽夢縈的美味,就如同水木大學里那梧桐樹下的樹蔭一樣讓他懷念。 就在他左右為難的時候,《高新科技》上發布的消息傳到了隆德大學。 尼森看到《高新科技》的招聘啟事,幾乎是下意識地做出了決定,他要回華夏去做科研。他們家在瑞典也算是小有積蓄,在京城買套房根本不算問題,更別提高新技術研究院還給解決住房問題。 至于高新技術研究院開出的另外一個條件——解決配偶工作,尼森想了想,單身多年的他哪有配偶?meimei倒是有一個,他想同高新技術研究院商量一下,把那個工作機會讓給他meimei,然后兄妹二人帶著年邁的父母一起遷往京城。 當這個想法占了上風的時候,尼森想了很多,甚至他都已經做好了要求被拒絕的準備。 就算高新技術研究院拒絕了他的請求,那也無所謂,他meimei可以留在水木大學念個碩士,把工作機會讓給他母親也好,他母親跟著他學過一段時間的漢語,能同他用漢語進行簡單的交流了,她母親可以去華國首都外國語大學試試,他知道,華國首都外國語大學是有瑞典語這個專業的。 至于他父親,尼森覺得他父親那么愛吃,或許可以去華國京城學學當地的廚藝,在水木大學旁邊擺個煎餅果子攤。 尼森打定主意后,便把自己的打算同父母說了,他父母原本就挺向往書中描述過的那個遍地都是黃金的華國,只是因為這一世紀前半葉的華國太慘了,淪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之一,山河破碎,經濟倒退,變得狼藉一片,這才打消了去華國旅行的想法。 如今尼森在華夏待了這么多年,回到瑞典之后,對華國贊不絕口,逐漸打消了老兩口的顧慮,老兩口為了自己兒子考慮,決定一同遷往華國。 只不過尼森得先去華國打點好,找到落腳的地方,然后再回瑞典辦理移民的手續。 …… 得知尼森要返回華夏繼續做科研,衛添喜挺高興的,在征求了尼森的意見之后,她便同水木大學材料系打了一聲招呼,將尼森安插到了材料系中。 尼森想得很清楚,從中山大學計算材料研究所的優先級序來看,高新技術研究院才是最有發展前景的地方,去中山大學固然可以搏一個計算材料研究所副所長的職稱,但是前景卻受限了。 尼森看得很通透,只要衛添喜在的地方,那就是計算材料學的學術圈中央,他只需要抱緊金大腿不撒手就好。 衛添喜最近一直都在考慮同國際社會上的科學家們進行合作航空航天項目的門檻問題,如今見到尼森,她想到尼森既會瑞典語,還會英語,漢語也說的特別溜,決定以尼森為標準,給外國友人們制定一個漢語四六級考試。 至于考試內容,就按照前世英語考試慣常用的方法設定好了。 聽、說、書友群 第172章 名義上附屬于水木大學的高新技術研究院將招聘時間公布在了《高新科技》上, 新年元月的上旬全部都是招聘時間, 想要加入高新技術研究院的人都可以在元月上旬投遞簡歷,然后參加招聘考試即可。 對于那些外國來的研究人員,衛添喜與洛書文商議之后, 將招聘時間略微放松了一些,定在一月下旬, 畢竟外國人大多數將圣誕節過成了年,讓他們元月上旬就來華國有點強人所難。 得虧衛東征給高新技術研究院專門建設了一棟大樓, 不然想要接納這么多的應聘者,高新技術研究院還真安置不下。 事實上,想來高新技術研究院做科研的,多數還是國內的科研人才, 國外的研究團隊大多數只是試著接洽一下,然后就沒有了下文……這讓衛添喜感覺有點糟心。 一月底,‘玉兔號’再次從京城航空航天發射中心起航, 這次的它更換上了新的‘推進單元’, 雖然依舊是以小型可控核聚變電池功能,但新的推進單元大幅度提升了‘玉兔號’的加速度,使得它往返地月之間的時長縮短了一倍有余。 ‘玉兔號’上次登月是為了將月面勘測車送上去,這次登月的主要目的則是將月面勘測車以及緊急供能車在月面上采集到的巖石樣本、氣候數據等搜集回地球。 同時, ‘玉兔號’還承載著央視一套所委托的拍攝任務,要將月面勘測車、緊急供能車在月面上工作的場景拍攝下來, 央視一套準備以這些畫面為素材, 剪輯一部珍貴的紀錄片。 央視一套的委托又不是什么困難事, 只需要在跑得飛快的緊急供能車上固定一臺電能足夠的攝像機就好了,故而洛書文答應得很痛快,壓根沒預料到后來的事情。 當剪輯好的紀錄片全國公放時,洛書文與衛添喜看著黑白的視頻畫面中,就像甲殼蟲一樣在月球上竄來竄去,順帶著運回各種各樣巖石土壤樣本的月面勘測車,二人心里陡然浮現出不妙的預感。 原先他們一直對外強調‘采樣不易’的這個觀點,現在的視頻畫面卻顯示,采樣十分容易,都不需要人登月動手,只需要等這些月面勘測車將樣品采集好,密封進入隔離宇宙射線的金屬罐中,然后再由‘玉兔號’運回地球即可。 這有什么難度? 比從京城乘坐飛機飛到昆明,然后從滇池里取一瓢水樣都要簡單! 洛書文與衛添喜都知道,恐怕這次再也瞞不住的。 不過幸運的是,等視頻剪輯出來時,高新技術研究院對于那些樣品的處理工序已經完成了,有用的樣品多數已經投入實驗設備,由專門的人負責研究月球表面巖土體的密實程度、堅固程度、抗風化抗氧化能力,以及設計在月球表面建設空間站與實驗室等課題。 等國內的其它研究人員反應過來時,‘玉兔號’采集回來的巖石土壤樣品已經剩下了一些沒啥用處但丟掉還有點可惜的邊角料,可就算是這些東西,衛添喜依舊舍不得白白送給其它研究機構,她大手一揮,給那些同高新技術研究院有合作關系的高校各自捐了十斤月壤樣品過去。 對于月面工程的研究而言,這些月壤已經沒什么用處了,可針對月壤本身,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諸如月壤的理化性質,月壤的元素規律等等……那些得到邊角廢料的高校如獲至寶,很快就將月壤瓜分到了不同的課題組,新一輪的研究徐徐展開。 當央視一套的那些視頻流出時,國外的研究機構終于坐不住了,有的人看到了影像帶,對著影像帶中的畫面直呼‘上帝’,更多的人看到的只是報紙上刊登出來的一些畫面。 雖然是畫面,但報紙的作者將自己所看到的影像全都用文字的形式記錄了下來,甚至有些作者還往里面加入了自己腦補的場面,活脫脫將一個科技紀錄片腦補成了科幻片。 不管怎樣,華國在登月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其他國家都感覺到了明顯的緊迫,尤其是已經完成‘載人登月’壯舉的兩個強國。 位于大洋彼岸的那個強國以極快地速度通過了‘征服火星’的計劃,而與華國相毗鄰的那個強國則是通過了‘征服金星’的計劃。 值得一提的是,東亞某個‘高瞻遠矚’的小國不甘人后,在兩個強國剛剛公布航空航天計劃之后,他們就緊隨其后宣布了要‘征服太陽’的計劃,而且他們的計劃名稱特別有氣勢——載人登日! 得知這個消息的衛添喜差點笑抽在辦公室,這個國家的科學家是來搞笑的嗎? 載人登日,哪個腦洞炸天的科學家才會想出這么偉大的夢想來。 眾所周知,太陽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核聚變,這個國家如果真能實現‘載人登日’的偉大目標,那就不用搞什么核彈研究了,反正他們不懼核彈,在連環核爆炸中都能順利著陸,以核彈衡量軍事能力的國際形勢肯定會大改一次。 衛添喜拿著這個消息給洛書文看,洛書文也是一臉復雜,他面容呆滯了好一會兒,才糾結無比地說,“這個國家已經這么厲害了么?” “在星際文明中,恒星被稱為是不可觸碰的禁區,洛必達星球上曾經有過幾個像瘋子一樣的科學家,他們想要去窺探恒星的本源,最后無一例外,全都失敗了。 洛書文忍不住想,難道是他低估了這個星球的文明水平? 仔細想想,他確實沒怎么看到過那個國家的研究人員發表的論文,難道那個國家已經孤高冷傲到不屑同其它國家的研究人員交流了嗎? 洛書文倒吸一口涼氣,他突然覺得自己找到了對手,之前是他小看這個星球的文明程度了! 衛添喜見洛書文臉上的表情越來越凝重,猜測洛書文可能想歪了,便解釋說,“這個國家比較喜歡吹牛,眼里永遠都是自己天下第一,實際上技術差得很,前一段時間還張羅著發射衛星呢,結果衛星還沒飛出大氣層就解體了,火箭也炸成了大煙花……他們說要載人登日,只不過是喊口號罷了,等什么時候他們國家能夠把衛星順利放上天再說?!?/br> 洛書文:“……”地球人還有這種cao作? “麻麥皮,喊個錘子口號!”洛書文嘀咕道。 這下輪到衛添喜傻眼了,“洛書文,你什么時候學會川省話的?” 洛書文臉上有得意一晃而過,“你去年去柏林參加國際數學大會的時候,我去西南核物理研究所借了他們的一套設備做實驗,順帶著學會的,聽著挺有意思的,你覺得呢?” 衛添喜無話可說,外星人說川省話,這不知道該怎么描述的萌點著實戳到了她。 …… 華國在航空航天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與那兩個超級大國比起來,底蘊還是有些薄。 那兩個超級大國大抵是不想給華國被比下去,不過短短數月的時間,就接連公布了‘人造生態圈’計劃以及‘載人航天’的計劃,并且將發射時間定在了六月中。 種種跡象表明,這兩個超級大國都是在對華國表態:我們沒有動作,并不是我們沒有能力,只要我們想動手,我們隨時都可以。 不得不說,這樣強勢自信的表態很快就給這兩個超級大國扳回一局。 只可惜,看熱鬧的人才會在意這兩個超級大國怎么說,洛書文與衛添喜心里有底氣,除去稍微關注了一下這兩個超級大國的發射安排之外,并沒有太大的反應。 洛書文同衛添喜說,“六月稍微有點趕,不過足夠我們讓‘嫦娥號’帶著實驗艙登月了,‘天宮號’空間站還沒有驗收檢修,不能盲目送上天,還有就是運送天宮號的主力航空飛機‘月桂號’還沒有試飛,運載能力需要進一步測試……” 衛添喜懂了洛書文的意思,她驚訝于洛書文的科研速度,但害怕洛書文受到那兩個國家的安排而亂了陣腳,便道:“航空航天是一場長跑,沒必要比較一時的快慢得失,我們隨時都可以擬定發射計劃,但并不能保證一定會發射成功?!?/br> “對于我們而言,掌握好自己的節奏就行了,從地月系統到八大行星系統,我們設計的那數百顆衛星已經快要研制完成,那些衛星將承擔起聯合偵查太陽系以及太陽系外文明的使命,而‘月桂號’就是送這些衛星進入星空的橋梁,這涉及到的資金太多了,容不得半點馬虎?!?/br> “‘嫦娥號’、‘月宮號’、‘月桂號’、‘天宮號’,這是我們在太陽系中布局的基石,不能有任何的閃失,哪怕推遲一兩年發射,也一定要確保穩妥?!?/br> “我們追求的,是穩中取勝??v然發射計劃安排一百次,只有發射成功,那才能作數,如果發射失敗的話,那一百次、一千次和一次兩次又能有什么本質上的區別?” 第173章 洛書文雖然科研能力強, 但論起對大洋彼岸那個強國和與華國相鄰的那個強國的了解,他真不如衛添喜。 而且, 洛書文有他的驕傲, 他不相信這個文明程度相對較低的星球上,能有人在理論基石很差的情況下, 在航空航天領域做出超過他的成就, 洛書文無法接受這一點,就如同衛添喜無法接受有人在數學領域先她一步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