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出仕(士) 第142節
雖五日一朝的早朝是在乾清宮舉行,但其實乾清宮是屬于內廷宮殿,在這里見到宮闈中人,并不稀奇。當然能出現在這里的人,要么是孤注一擲來求情的,要么是圣眷正濃厚的。 現在看情況,應該是后者。 黎池遠遠地就止了步,垂首躬身以示尊敬。 宮中女眷若是巧遇了外臣,一般都是如此刻這般,外臣在避嫌的距離止步、垂首恭立,然后女眷沉默著走開。實在是迎頭碰上了,避無可避的情況下,才行禮問安。 黎池眼神很好,沒有近視,自然是看清了桃紅宮裝少女就是有過兩面之緣,儉王趙儉的親meimei,二十一皇女。 想到二十一皇女,如今應是已有十二三歲的年齡,他一個外臣應該避嫌。 “黎大人!” 然而,似乎二十一皇女還沒有避嫌外臣的意識。 不過想來也不奇怪,趙儉兄妹兩的母妃施妃,在后宮嬪妃之中圣寵不衰,她的一對兒女自也得寵。二十一皇女是萬般嬌養著長大的,又才十二三歲的年紀,放在后世只是剛升初中的年紀,天真無邪不知避嫌,實屬正常。 “臣見過二十一皇女?!奔热换逝雎曊泻袅?,黎池也就恭敬地行禮。 “黎大人出京兩年又五個月,如今終于是回來了?” 在外兩年多,黎池曬黑了些,也瘦削了些,臉龐輪廓較之以前的溫雅俊美,更顯了幾分清俊陽剛。 黎池向來遵禮守矩,言語神情恭敬無比,“幸得陛下和皇女掛心,臣得以完成身上使命,平安回京來?!?/br> “黎大人在羊城,可是見到許多稀奇玩意?之前王兄給我送了一個懷表,說是黎大人獻給他的?!?/br> 黎池眼睛盯著地上,心念流轉間,想到:‘小孩子喜歡稀奇玩意兒,再正常不過?!?/br> 黎池向來溫和帶笑的臉上,笑容禮貌性地加深些許,“臣此次回京,帶了不少自西洋來的物件玩意,懷表、鐘表也有不少,待臣獻給陛下之后,您可趕緊去向陛下討要,應能找到您喜歡的?!?/br> “真的?!太好了!“ ”父皇已經封了我為明陽公主。本來及笄時才冊封的,不過早點冊封也好,以后就不用稱呼我為二十一皇女了?!比缃竦拿麝柟饔盅a充道。 黎池依著見公主的禮儀,屈膝跪下,重新叩見過,“臣見過明陽公主!” 明陽公主的聲音急了,“免禮!免禮了!不是已經見過了?做甚還叩拜我?” 雖在這現場,能算主子的只有他與明陽公主兩人,但隨侍在側的太監宮女卻也有十來個,如何能失禮? 黎池起身后,再次垂首恭立,笑著答道:“之前是見二十一皇女之禮,這次是見明陽公主之禮,并無沖突?!?/br> “明陽,回去了?!泵麝柟髡僬f話,從乾清宮出來的施妃就出聲喚道。 黎池尋著施妃聲音傳來的方向,轉身行禮道:“臣見過施妃娘娘?!?/br> 這位二十三歲就已入閣的黎和周,如今已是功績赫赫,又是兒子的得力支持者。施妃自然是很喜歡的,連忙說:“免禮,黎學士不必多禮。剛才陛下估摸著黎學士已經到了,吩咐本宮,若是出來碰見黎學士了,就讓本宮順便叫黎學士進去呢?!?/br> “陛下召見,臣就告退了?!崩璩赜窒蚴╁兔麝柟饕皇┒Y,這才告退往乾清宮里走去。 …… “明陽,人都已走了,再看也無用?!笔╁鸂科鹋畠旱氖?,嘆道:“收起心思,怪只怪你沒早生十來年,如此他若六元及第時還未娶親,你們還有一絲希望?!?/br> “女兒明白?!比缃竦拿麝柟?,早已不復與黎池初見時的圓團可愛,已有了幾分少女的青澀美麗。 “父皇起用了畢家,想必女兒的歸宿,已經是定在畢家了的。這樣于王兄,也是有好處的……” 第175章 貞文帝已過五十知天命的年紀,精力大不如從前,他似乎已然到了風燭殘年之際。 雖并未明言昭顯,但貞文帝的言行處事之中,已透出幾分信奉‘神仙果位‘的跡象來。一些經年老臣,已經察覺出來幾分了。 所幸,皇帝不是沉迷修仙煉丹,追求長生不老,而是信奉‘輪回轉世‘、‘神仙果位‘、‘功過輪回‘…… 如此一來,皇帝為追求功德圓滿,只會想要比以前做得更好,以求在凡間歷練的這一世能完滿無缺,逝世后能回歸神位。 事實上,也確是如此。自從貞文二十年冬季大病一場之后,貞文帝較之以前,反而更加勤勉政事、銳意進取了。 貞文帝原先就是一個明君,腦子又并未病得糊涂。如此情況下,這幾年的朝野,甚至重新煥發出生機來,頗有幾分貞文帝初登基那幾年的景象。 …… 黎池離京近兩年半,如今歸來初次面見皇帝,覲見禮儀這些,他是沒有忘記的。 因為久未拜見皇帝,黎池為表思念和尊敬,進入乾清宮之后,就對皇帝正經地行了三跪九叩大禮。 “臣黎池,拜見陛下!” 三跪九叩大禮,是最敬重的禮節,拜天、地、君、父、師可行。然而這樣的大禮,在大燕平常是不用的,即使平時上早朝,也只是五拜三扣之禮。平常只有在冬至祭天,元日大朝會時,才會行此大禮。 然而,似黎池這樣離京多年后,回京面見皇帝的,是要鄭重行禮的,以表示臣服和忠心。五拜三扣之禮,或者三跪九叩之禮,都可以行,全憑自己選擇。 黎池選擇的,就是三跪九叩的大禮。 離京兩年多,黎池的溫雅氣質之中,又歷練出了兩分鋒利陽剛,較之以前的溫雅俊美,倒不好分出高低。 但是,如今多出來兩分鋒利陽剛的黎池,同樣神情尊敬且誠摯的情況下,向皇帝行此大禮時,額外增加了一些‘行出由衷‘的光環。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這就好比一個精兵與一個將軍,將軍的臣服比之前者的,要更加令人有成就感。 行三跪九叩的大禮,不是幾十秒或一分鐘就能完事的。在黎池行禮期間,隨侍在皇帝身邊的張忠抄手垂眼,隱在恭順眉眼之下的眼珠,在恭敬而鄭重地行禮的黎池,與神情中滿意更甚的皇帝之間,轉了個來回。 張忠暗忖:這黎大人離了京城兩年多,可還是一樣會來事呢! 黎池終于行完三跪九叩的大禮,坐在龍案后的皇帝起身,走到面前,親手將他攙扶起來?!昂椭?,快起,來這邊坐下?!?/br> 雖皇帝將黎池拉著到一邊的椅子前,示意他坐下,黎池也依舊恭敬地站立,等皇帝走回龍案后坐下了,這才坐下。 這些恭敬謙卑的禮儀,黎池是刻在了骨子里,幾乎已成本能,并不會因為兩年多未回京,以及皇帝此時的厚待而得意忘形。 “和周坐下?!?/br> “謝陛下賜座?!崩璩匾姥宰?。然后看向龍案后的皇帝,心中一震,皇帝真是消瘦了許多,面色看著憔悴得很。 羊城距離京城天高地遠的,通信不便,趙儉與他一年能通兩回信。以前趙儉在信中已經說過,皇帝得了一場風寒,大病一場后精力不似以往了。 他倒是沒想到,這病竟兇險至此,皇帝看著似乎直到如今都還未好全。 “和周去南方呆了兩年多,此次回來看著精瘦不少,這一趟也不輕松?”貞文帝寒暄道。 如今見皇帝顯然是遭遇了一番病痛的樣子,黎池一時之間拿不準,皇帝的性情有無改變,又是否因病而生出了什么忌諱? 這些黎池都不知道,回京第三天就被召進宮里來了,還來不及與趙儉見面聊一聊。不過他與趙儉同樣是兩年多未見,也不知儉王有無改變。 這就是外放地方的弊端了,消息遲鈍,恍如被堵塞了兩只耳朵一般。 黎池只好依舊用以前的態度,再提起兩分謹慎來,小心地回答:“承蒙陛下體恤,因南海商貿司的籌建,在離京前就已得了陛下的批正,之后的事情只是照本宣科而已,倒是并不累人?!?/br> 貞文帝:“和周你??!幾年過去了,你依舊還是那個黎和周?!辈缓翱嘁嗖唤欣?,只一心辦公。 與皇帝說話時,直直地盯著皇帝看,是失禮的行為,但一直低頭不看皇帝,也是不對。黎池極快地看了皇帝一眼,然后稍微垂眼,看著是看著皇帝,其實并未直視,如此就顯得恭順無比。 也就是這一眼看到的皇帝神情,再結合皇帝的語氣,黎池心中已有計量。 看來,雖兩年多沒在朝中,但皇帝似乎并未忘記自己這個六元及第的臣子?不過也不奇怪,雖他很久沒有在皇帝眼前晃了,但他的實績擺在那里,不然也不至于會在他還未回京的時候,就已提前定下他的官職升遷。 事實上,黎池以為兩年多未見,當初那些君臣舊情已經被時間磨滅了,如今的他是在靠實績說話,這種想法是有些不對的。 世間的諸般情誼,在時間的醞釀之下,要么釀酸了成醋,要么釀香了成酒。時間和距離,可以磨滅情誼,然而也可以讓朱砂痣不成蚊子血,讓白月光不成飯黏子。 貞文帝對于黎池君臣之誼,就是這樣。這兩年多的時間,非但未磨滅掉皇帝對黎池的欣賞,反而還歷久彌堅。 這兩年多時間,黎池雖隔得天高地遠的,但功績卻時常傳來,并不是悄沒聲息的。如此一來,時間和距離產生美感,貞文帝已經在心中對黎池完成了美化過程。 一句‘幾年過去了,你依舊還是那個黎和周‘,可見一般。 “雖和周你隔上個半年,就上奏一封奏折。但那都是嚴肅的正事,朕也盡都知曉了,可不知有甚趣事,可說來一聽?” 黎池現在還拿不準,在這兩年多時間里,皇帝是否變了性情,此時是否是真想聽逗樂的事? 既然已大概能確定,皇帝似乎對他還存有幾分滿意,那仗著這一點,就摻和著回答。既然今天主要目的是述職,雖皇帝似乎是想聽趣事,但正事也是要說的。 于是,黎池將發現土豆、紅薯、玉米和棉花的前后,以及建造商貿司時的三兩事情,用輕松趣味的語言和風格講了出來。 如此,既滿足了皇帝想聽趣事的要求,又拐彎抹角地匯報了公務。 “籌建南海商貿司的大多事情,都是依照計劃行事,唯需認真和仔細罷了,倒無甚趣事。不過也還有幾樁事,如今想起來也算是趣事了……” 之后,黎池就將土豆、紅薯、玉米和棉花發現前后,以及種植的事情,當成趣事講了出來。 “……如今想來,真是如有神助、天佑大燕,又蒙陛下圣佑,才得了這幾樣飽腹之糧?!?/br> 黎池講述完之后,結尾的這句話,原本不過就是照例恭維一波罷了。這一句話,就跟‘噫吁嗚呼‘這樣的語氣助詞一樣,雖起了作用,卻并無多大實意。 然而,看皇帝的神情,竟……好似是當了真? 貞文帝仿佛深以為然的樣子,“和周你、朕以及大燕,確實是如有神助,煤炭鍛尖兵利刃,水泥筑江河堤壩,海外豐產糧食飽百姓之腹,還有和周所說棉花,可免百姓冬季寒凍之苦。這些種種,又何嘗不是如有神助呢?” 聞言,黎池心中猛地一震??!莫不是自己哪里露出了端倪,以致讓皇帝疑心自己的來歷?! 不,應該不至于。 因通過驛站書信往來,保密安全不能保證,所以儉王趙儉每次通信用詞都很謹慎。但一旦回憶儉王上一封書信的部分內容,再結合一下皇帝當下的情況…… 一、大病一場,或許已在生死關頭走了一遭。二、年逾五十,已是晚年。三、認同‘如有神助‘之說。 皇帝現在,或許是在迷信?但又沒有聽到皇帝沉迷修煉仙丹,追求長生不老的傳言,據說還很勤政? 此時黎池與眾多經年老臣的想法竟對上了,所幸皇帝應該沒有沉迷修仙,沒有亂吃仙丹。 “雖因臣之愿望過于宏大,從而有些羞于啟齒,但臣之所愿,確實是愿天下平民百姓能吃飽穿暖。如今有了高產糧食,有了棉花,就有了讓百姓吃飽穿暖的可能,這前景過于美好,若讓臣相信有神靈庇佑,臣也是相信的?!?/br> 既然皇帝似乎相信有神靈襄助,黎池也不吝嗇似是而非地附和兩句。 黎池所說愿望,算是他此生的政治理想,是他的真心之言。有人想當俠義大俠、救世英雄,而黎池穿越這個落后時代之后,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讓百姓吃飽穿暖,格外大公無私。 大公、大義,并不就等于虛偽,讓平民百姓吃飽穿暖,確實是黎池的政治理想。當然地,黎池也確有利己的一面,他的職業理想是位極人臣。 貞文帝人老成精,并未老眼昏花,他未從黎池的言語、神情和姿態之中,看出一絲一毫的虛偽。 因此貞文帝斷定,黎池所說,確實是他的肺腑之言。 和周這人,果然是一個純粹的人。 “讓天下百姓吃飽穿暖,亦是朕為帝的畢生心愿?!?/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