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頁
只能說很多世界都是如此,世界氣運更看重的是能力膽魄,主角往往敢想敢干,而且有本事干成,但人品上就難說了。 他捋了一下時間,從回憶中發現,李成業的使者昨日已經到了。 顧翊和他使者沒談出結果。這幾日使者約莫還會再勸一勸,按照世界線的發展,顧翊態度堅決、毫無試探余地,使者大約幾日后就會悻悻而返。 等使者抵京,大概要半月光景,然后再過半個月,李成業就會對顧翊的家人下手…… 夏翊這下是徹底睡不著了,也顧不得外頭漆黑一片,一下子坐了起來,心中默默打算著。 首先肯定得把顧家人從皇帝眼皮子底下帶走,留在京城太危險了,李成業那種無所不用其極的人,就算夏翊設法幫他們避過這次,后頭也會有第二次第三次……沒有千日防賊的道理。 只是,這并不容易。 顧翊自己的勢力主要在邊境,京中留了些許人照看家眷,但想要將顧母、顧大嫂并侄子天衣無縫地安全轉移到皇帝查不到的地方,并不那么簡單。 不說顧家有皇帝安排的探子,時時刻刻監察著動向,就說把他們從大將軍府帶出來又如何?安置在哪里?顧翊在京中確有別莊田產,但皇帝肯定會搜查。安置在這些地方,也不安全。 托人隱匿?可顧翊為打消皇帝疑心病,從不敢和文武百官過從甚密,竟沒一個能將家人性命相托、又足夠保護隱匿顧家人的朋友。 想要家眷徹底妥當,只能將他們帶到邊關眼皮子底下。但這一路要過不少城關,驗看戶籍身份是少不了的。 皇帝發現顧家人不在京中必然會發通緝,到時候又如何躲開每一次查驗把人帶來? 當然,這些問題不是不能解決,可都需要時間籌劃。在古代這種通訊條件下,只是從邊關快馬加鞭回京也要半月,夏翊想了解清楚具體情況、調動顧家在京中的人手、再完成布置,簡直太過艱難。 夏翊伸手按了按太陽xue:難也沒辦法。 大不了就算留下破綻也得把人帶走。反正有沒有破綻,六皇子那不懷好意的陰謀家都會步步緊逼,而皇帝那疑心病肯定能把夏翊腦補成反賊,債多了不愁,也不差這一件。 但第二點卻更麻煩些: 此地是邊境,是嘉安關,大宿的門戶。 關隘以外,散落了零星幾個村莊小鎮,再往外,就是狄人的政權,津。 有顧翊駐守,津這兩年消停了些,到大宿的境內燒殺搶掠的事情少了。另外一個緣由也是現任津王老了,下頭一群年輕力壯的兒子,與大宿這里有幾分相似。但狄人不講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是更慕強,更赤裸裸地看重力量,父子之間兄弟之間暗潮迭起,倒無心過多關注大宿。 ——但這不意味著,夏翊帶著駐邊的軍隊反叛了,他們不會趁虛而入。 可以現在皇帝的昏聵,還有六皇子的算計來說,夏翊早晚會被逼到反。 他心頭思緒萬千,想了無數種cao作,又一一否決,不知不覺竟到了天亮。 邊關簡陋,即使顧翊身為輔國大將軍也只有兩個小廝伺候,什么紅袖添香、美人軟語都是不可能的。 夏翊到點就自己起來,招呼外頭守著的叫柱子的小廝打水凈面。 收拾妥當之后,他直接去了校場cao練。 顧翊帶兵并不一味嚴格,但強調一個“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治下十分公正,做得好的有賞,不好則罰,訓練時又強調兵士之間彼此合作,培養出默契來。 他自己更是做好了表率,每日晨起練武不輟。 夏翊挑了一柄長木倉,在校場上輾轉騰挪,長槍被揮舞得在空氣中發出呼呼破空的聲響。 汗水順著少年將軍日復一日被曬成麥色的結實皮膚滑落下來,一路落進領口。 夏翊隨手用袖子抹了一把臉,估量著時間,揚聲問了一句場邊守著的柱子:“什么時辰了?” “卯時三刻了。將軍?!?/br> 夏翊點點頭,手臂灌力,一揚手,長槍便從他掌心徑直飛向場邊十幾米開外的兵器架上,“當啷”一聲投進插著數把木倉的鐵框之中,與其他長木倉碰撞著發出丁零當啷一片脆響。 夏翊擲出手中兵刃便頭也沒回地走向場邊:“今兒早膳有些什么?” “棒碴粥和粗面饅頭?!敝有ξ?,也不怎么懼怕這位主子,“我早同您說,雇了鎮上方廚子給您單獨開火,何必與那些天天跟餓死鬼投胎似的兵爭這一口饅頭吃?” “你懂什么?!?/br> 夏翊瞪了他一眼。 若非顧翊堂堂一個大將軍,吃穿用度都幾乎和普通士兵一樣,就他們這等貧瘠危險的邊境、后方朝廷還幾乎不給什么支持,哪能有著十萬壯勇之軍。 “是是是,小的一個下人,當然不懂?!敝渔移ばδ樃?,遞上打濕的手帕讓夏翊擦臉,“將軍。那什么京中來的勞什子宣撫使又要見您?!?/br> 話里對這位使者很不尊重的樣子。 也沒辦法,哪怕顧大將軍本人是聽著父親那套忠君愛國的思想長大的,這群邊境的士兵和平民卻大多在戰亂與生活的磨難中對那套天子愛民的屁話嗤之以鼻。 什么仁義禮智信,什么天地君親師。 倉廩實做不到也就罷了,小命都時刻懸在褲腰帶上,有幾個人能按住對京中那些老爺們的怨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