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節
鄭直本來是來出謀劃策,沒想到劉蕁自己做了決定,頓時目瞪口呆。 劉蕁見鄭直那樣子,以為鄭直沒理解到他的意思,便道:“劉景畢竟還是宗室,他兒子保不住荊州,獻給誰都不如先給朕。大漢天下不變,他兒子天生高人一等。若投了其他人,以他兩兒子愚鈍,連富貴閑人都不一定當得了?!?/br> 鄭直本想獻策,讓劉蕁下旨給長子,讓長子繼承荊州刺史位置。劉景寵溺幼子,早早將長子打發走,荊州上下都認幼子為主,兩人一定會起沖突,到時候他們便可以坐收漁人之利。但劉蕁這么一解釋,鄭直以自己對劉景了解,發現皇帝陛下這計謀成功率居然很高。 就算劉景不樂意,他那幼子身邊定有明白人,說不定能勸動幼子歸順。 而且哪怕兩人都不同意,他們可以再給劉景長子一道圣旨,言劉景幼子不遵旨意,任命劉景長子為州牧,接替這個不遵旨意的幼弟為州牧。 如此堂堂正正,天下人都挑不出錯處。 鄭直頓時大汗淋漓。他出的是陰謀,劉蕁隨口便是陽謀。 再高明的陰謀,也不可能比得過陽謀。因為陰謀可以看穿可以規避,陽謀光明正大,你就算明白,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下。 鄭直一瞬間感覺很挫敗。 陛下果然聰慧。他要在皇帝陛下面前賣力推薦自己,真的能成功嗎? 鄭直起身拱手道:“陛下高才,如此計謀,荊州唾手可得。臣……先告退了?!?/br> 劉蕁疑惑:“你退什么退???你來自荊州,這件事當然交給你了。啊,當然不是讓你去宣旨,你要是去宣旨,恐怕你的命都得留在荊州了。你了解劉景性格,幫朕擬個旨意,再幫朕推薦個能說會道的人去宣旨。嗯,對了,你要不要再給你的朋友們說一聲,讓他們提前吹吹風。具體怎么執行,你寫個計劃上來,這件事就交給你主管了?!?/br> 鄭直呆若木雞。 劉蕁道:“呆著做什么?這件事你應該能做得到吧?” 鄭直忙不慌的撩袍子下跪道:“謝陛下看重,臣必不負陛下所望?!?/br> 劉蕁擺擺手,道:“起身吧。這件事很緊急,你明日就把計劃呈上來。今夜估計你要勞累了?!?/br> 鄭直忙道:“為陛下分憂,是臣理應之事,談何勞累?” 劉蕁心道。給皇帝做事,該累還是累啊,怎么就不勞累了。 不過再說下去就沒完沒了,劉蕁轉移話題,道:“對了,既然今日你來了,朕正好有件事要對你說。你知不知道告你狀,說你不準法紀,囂張跋扈的人很多?” 剛陷入狂喜的鄭直立刻被一盆冷水從頭到腳潑了個透心涼,立刻跪下道:“陛、陛下……” 劉蕁道:“起來坐著說,朕沒打算罰你?!?/br> 司俊看著鄭直滿臉惶恐,一頭霧水的從地上爬起來,屁股坐在凳子上,比跪在地上還痛苦,似乎凳子上有釘子似的模樣,好不容易才忍住笑意。 劉蕁這孩子又開始突然思維發散,想一出是一出了。 看,這又把人嚇到了。 劉蕁見鄭直坐好之后,才切換苦口婆心模式:“鄭直啊,你字正法吧?朕可以叫你正法嗎?” 鄭直覺得自己都快結巴了:“陛、陛下請便?!?/br> 劉蕁苦口婆心道:“正法啊,我知道你是個剛直的人?!?/br> 鄭直:剛直???雖然我名直,字正法,但是從來沒有這么說過我!他們都說我的名字是和性格反著來的! “有仇報仇,有怨報怨,當然是沒問題的。但是你現在當官了,有些事不得不忍啊?!?/br> “你看,你曾經難道就沒有看錯眼的時候?難道沒有被你看不起的人最后證明是能人的事發生?就算你沒有,你想想,你身邊親朋好友也不是各個慧眼如炬吧?他們肯定也有看走眼的時候吧?” “對這等愚人,你過得好,便是打他們的耳光,讓他們難受了。你何必一個個報復過來?本來理在你身上,你就為了出口氣,結果被人按上心胸狹小的名,說你得志便猖狂,你難道不委屈嗎?” “朕知曉你也不是沒事找事報復人,只是故意去搜羅別人的錯處然后報復??墒莿e的人只會看到,曾經誰對你一句話不合,你就要掀了別人的家。他們能不仇視你?” “你這樣子,別說路人對你感觀很差,朋友也不敢跟你交心啊。要是一言不合,他們說不定也會擔心你報復他們。要知道人無完人,即使朕希望手下各個都是大圣人,朕也知道一些違法亂紀的事情難免。有時候也得睜一只眼閉一只眼?!?/br> “你有奇謀,朕以后還想用你。待天下平定之后,朕還想讓你當大官。說不得還會用你的計謀,把讓北方那些看見中原大亂,就又開始蹦跶的胡人們好看。你這樣,朕總擔心你樹敵太多被人給害死了?!?/br> “你就不能讓朕省點心嗎?有恩報恩沒關系,又不是什么深仇大恨,你放不下,可以對他們冷嘲熱諷,但別親手下場啊……” …… 劉蕁開啟了嘮叨模式。 鄭直眼冒金星中。 他他他……自從他爹去世之后,再沒有人如此嘮叨過他了! 劉蕁突然嘮叨,也是能理解的事。 劉蕁前世記憶越來越清晰之后,有幾個比較有傳奇色彩的名士他都記了下來。 其中一人,便是鄭直。 鄭直原是劉景手下,從縣令一路當到了校尉,但因為出謀太奇,不得劉景這個更喜歡偉光正的名士喜歡,所以一直郁郁不得志,之后便投靠已經占據荊州的李昂。 他所做的事,和在司俊手下做的事差不多。不過他投靠李昂應是好幾年后。因為歷史記載中,劉景第一次重病的時候,李昂還沒有占據荊州,才剛在漢中起兵。李昂本來想趁著劉景重病進入荊州,鄭直所治理的縣正好擋在李昂入荊州的路上,抵御了李昂進攻。 也是因此,在劉景在神醫治療下撿回一條命后,才封鄭直為校尉。 可惜,劉景仍舊沒有重用鄭直。 以李昂年紀和周圍其他勢力狀況推測,這應該是劉景第一次病得要死的時候。劉蕁讓鄭直趕快宣旨,打的就是劉景長子尋得神醫入荊的時間差。 鄭直這么個人啊,說得好聽叫有恩報恩有仇報仇,說得難聽就是睚眥必較。 現在還看不出來,他還只是小小的報復曾經得罪過自己的人而已。他后來得李昂重用,手握大權之后,就很囂張了,“擅殺毀傷己者數人”。 這真是別人說他一句,他就要人家的命的程度。 這樣的人,他的早逝,后世猜測,很可能是被害。 而且他的兒子后來雖然繼承了他的爵位,卻沒有什么建樹。 鄭直這么厲害的人,又只有一個兒子,兒子不可能是個蠢人。最后他兒子卻只當了一個沒有任何功績的富貴閑人,李昂和其繼任者都沒用他,難道就沒有他“擅殺”的原因? 鄭直的確是個很厲害的人。在這個時期,有一個很厲害,也英年早逝的鬼才。鄭直雖然名聲不如他,但當時評價,包括那個鬼才的勢力中人都說,鄭直善奇謀,和那人并列。 劉蕁對鄭直那睚眥必較的性子很頭疼,想用他,又怕他又擅殺誰誰誰,要他來收拾爛攤子,那就很難受了。 趁著這個人現在還沒發展到殺人的程度,他覺得可以搶救一下。 對了,他記得劉初雖然也有清高狂傲之名,但是性子很寬容,并不因別人得罪他,他就去欺負人家。而且劉初非常會做人,說不定能熏陶一下鄭直。 也不知道是史書中還是演義中的故事,劉蕁記得劉初和鄭直因劉景之事是敵對來著,現在他們兩似乎關系不錯,劉初應該能勸得動鄭直吧? 劉初:我不是我沒有,誰和他關系好! 鄭直:對對對,我和子孟就是最最最要好的朋友! 劉蕁接過司俊遞過來的水喝了一口,總結道:“你既然和子孟是好友,就多向子孟請教一下。以子孟性子,為宰為相,都能讓人心服口服。你才華不一定不如子孟,但是為人處世還是得多學學。你也不想因為你這性子得罪人得罪的太多,導致不得已的仕途坎坷吧?咱們若是只在益州混混也就罷了,有什么爛攤子朕都能給你收拾。但咱們遲早都要收復天下,你也是遲早要當大官,和全天下名士們同朝為官的。到那時候,連朕也護不住你啊?!?/br> 鄭直苦笑:“陛下……臣沒有……” 劉蕁道:“別辯解了,朕一直看著你……嗯,在朕還在宮里的時候,就司俊說過你很多次??伤究⌒能?,舍不得說你半句,但朕這個人呢,就是心腸比較硬,所以就教訓你了。給朕記??!要大度!要寬容!至少不能因為別人看不起你毀譽你,你就去殺人!” 鄭直干笑:“怎么可能……” 劉蕁道:“不可能就好,退下吧,快點去寫計劃。以后再想報復誰,先去問過子孟。子孟不同意,你就別做?!?/br> 鄭直哭笑不得。子孟又不是他家老媽子,怎么可能事事管他? 但皇帝陛下都發話了,鄭直想,以后他可以奉旨sao擾好朋友了。 劉初:滾!誰和你是好朋友! 第28章 劉蕁教訓了個爽。 鄭直暈乎乎的退下了。 待鄭直離開之后, 司俊忍不住彈了劉蕁額頭一下, 道:“他定又會多想?!?/br> 劉蕁摸了摸額頭, 道:“你都說又了,那說明他經常多想。那多一次也沒關系唄?!?/br> 司俊哭笑不得:“你哪來那么多歪理?” 劉蕁呵呵笑著:“什么歪理,這叫大道理?!?/br> 看著劉蕁那嘚瑟的樣子,司俊忍不住又彈了劉蕁額頭一下。 劉蕁摸著額頭道:“我這不是見到他,突然想起來了嗎?你也說他才華比史書記載更甚, 我怕他作著作著, 就真的作死了。不過呢,歷史中德興那么縱容他, 咱們這里德興和正法的關系卻不怎么樣呢?!?/br> 司俊道:“以德興性格而言, 和正法不太合?!?/br> 李昂雖手中掌管情報,但本身更傾向于法家, 對違背法令之人有些不爽。而鄭直任性妄為,曾在漢中和李昂共事時,給李昂留下好些爛攤子。 司俊當時也以為歷史上這對君臣相處不錯,放一個地方應該也是好搭檔。但后來他才意識到,歷史上李昂縱容鄭直,是因為需要鄭直為他所用?,F在李昂又不需要鄭直什么東西,鄭直還是他競爭對手,看得慣鄭直才有鬼了。 而本來看鄭直很不順眼的劉初倒是和鄭直相性不錯。 當然, 這兩人的相處是鄭直單方面死纏爛打。劉初是絕不可能承認和鄭直關系好的。 即使全益州都覺得劉初對鄭直同樣很好。司俊當著劉初面的時候,還是得給劉初面子。 劉蕁這傻小子卻實話實說,還讓鄭直去找劉初討教, 不知道鄭直這個拿著雞毛就能當令箭的沒臉沒皮的家伙,會將劉初sao擾成什么樣子。 不過司俊也覺得,敲打一下鄭直,讓他消停一點也不錯。 之前他不會這樣敲打鄭直,是因為他的勢力雖然強大,但不具有特殊性。鄭直要覺得自己受了委屈,說不得就會跑別家去。 但劉蕁不一樣。他是皇帝,是這天下公認的主人。 以鄭直智慧,肯定能看得出劉蕁站出來“爭霸”,平定天下的可能性是最大的。他又能跑哪去? 何況就算因為黨錮之禍,天下士子與漢室離心。但離心,又真的死心了嗎? 劉蕁道:“小賤說,他的歷史中也有黨錮之禍和漢末動亂。黨錮之禍后,士子們將忠君的志向變成了匡正天下和自保,而自保,也是為了匡正天下的志向。若天子無德無才,他們自然要去尋找心目中最能結束生靈涂炭的主公人選。而若這心目中最能結束生靈涂炭的主公人選中有天子,我想他們會更傾向于大漢的天子?!?/br> 因為多了“大義”這一層籌碼,大漢皇帝的起點天生就比其他人高。 “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是要打著“大義”的旗號,但什么旗號,有大漢天子自己平定天下來得最偉光正? 鄭直看清了這一點,因此他自己都覺得,離了這里,無處可去。 既然沒了退路,那么他自然就不如歷史上那么任性了。 畢竟比起去砍殺那些言語冒犯過他的人,還是自己的抱負理想最重要。 司俊看著侃侃而談的劉蕁,心頭不由一澀。 因劉蕁并不認為自己是皇帝,因此他能跳出皇帝的身份,公正而理智的評價天下的形勢,并且不覺得會被冒犯,更不會對這些心中天下蒼生第一,自己其次,君王第三的人心生芥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