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節
第79章 瓊林宴 瓊林宴是歷代帝王為新科進士舉辦的宴會,因設在瓊林苑中而得名。 瓊林宴雖為帝王所賜, 但帝王卻不親臨, 只遣朝中重臣作陪。這次被皇帝親旨主持宴會的是謝太后的嫡親大哥, 天和帝的舅父,英國公謝淵, 由此可見帝王的重視。 而參加宴會的除了英國公和新科的進士外,還有主持今年會試和殿試的官員,和一些被天和帝要求來作陪的當朝重臣和幾位大學士。 瓊林宴中,除主持宴會的英國公單列一桌外,便只有今日士子中的魁首, 衛賾有這個榮幸單列一席,可為榮耀至極。 官員們二人一席,而進士中除了榜眼和探花二人一席外,其余的進士皆是四人一席。 而身為這次的編外人員,沈皎表示自己的位置真的很棒,可謂絕妙至極。 她現在處在瓊林苑的一處偏僻的假山后,這個位置若不是特意留意, 真的是發現不了, 最起碼到現在, 宴會中的人都忙著各自的事情,無暇關注這樣的地方。 雖然此處偏僻,但卻是一個妙地, 別人注意不到她, 但她卻可以將瓊林苑中所有的畫面收入眼底, 其中的話語也能盡入耳中,可以想象,這樣的地方一定是特意建造的。 至于建造這樣的一處地方,作何用,現在已經不言而喻,只為方便帝王了解瓊林宴的所有情況罷了。 她相信,沒有她的時候,這個地方一定站著別的人,也如她一般將整個瓊林宴盡收眼底。 此時的瓊林苑中,各位參宴的人都已入席,由被天和帝派來作陪的官員之一的張博鈞宣旨,按照慣例,言明帝王對新科進士的褒獎和鼓勵,賜下宴會,并希望其日后效忠朝廷,盡忠為國,造福黎民等話后,宴會才就此開始。 宴會開始后,新科進士們觥籌交錯,舉起酒杯開始互相寒暄。 大齊的瓊林宴歷來寬松,規矩并不多,相互熟悉一段時間后,進士所在的宴席上有的已經離席,其中不少開始向著三鼎甲的席上走去,敬起酒來,畢竟他們才是今科的最大贏家,特別是衛賾,已經被不少人圍著勸酒。 沈皎看著衛賾從容不迫的應對著現在的場面,很是自如,十杯才喝一杯,卻并不會惹人生氣,反而和讓那些人對其更加親近和友好,沈皎覺得衛賾絕對是一個雙商都很高的人,她覺得她家三哥能有衛賾一半的情商,,她的三嫂就會有著落了。 至于身為榜眼的劉籍和探花顏楠,雖然不如衛賾,但也基本上十杯才喝五杯,對答交談也都十分有禮。 沈皎知道,這三人的樣子,一看就是被家中教養過,參加的宴會太多,已經十分富有經驗了。不然,情況就會如今科的二甲傳臚馮銳一般,拒絕完后,惹來一些勸酒者的不滿。 作為一個從會試倒數便為二甲傳臚的傳奇般事情的當事人,馮銳所受的嫉妒絕不會比三鼎甲少,甚至更多,所以這勸酒的人快把馮銳包圍了。 同樣是應對這么多的人,一邊是應對自如,一邊卻是惹人不快,這便是從小接受的環境和教養的不同。馮銳寒門出身,沒有世家子弟的手腕和交際能力,在這樣的場合很是不能適應。 如此,便是寒門和世家的區別,沈皎知道,無論是一個制度還是一個家族,能傳承這么久,便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支撐,而能夠支撐家族傳承的根本,便是對子弟的教養。 對于這位出身寒門,逆襲成功的黑馬,沈皎在天和帝那里看過馮銳的殿試答卷,文筆流暢,雖然因為出身的緣故,對朝局的認知不多,不能總覽大局,但卻對一地一縣的治理很有心得和想法,見解頗深。 沈皎知道,這也是寒門出身賦予其的見解,生活在富貴中的高門子弟,哪里見過農田,哪里知道一縣的普通百姓生活的困苦,所謂一得一失,正是如此。不過,這天下的寒門舉子千千萬萬,寒門的貢生亦是多矣,可也只有一個馮銳。 從其的文章中,能感受道其確實心系百姓,對于如何管理一縣有著很深的研究,這些絕非一朝一夕所得,絕對是其日月積累,思考才能得到。她相信,馮銳若是成為一任縣令,必然會使其任地的百姓對其感恩戴德,為人擁戴。 天和帝對其頗為欣賞,稱贊有加,沈皎知道她的這位皇舅舅一直是為愛才之人,而這位馮銳已經入了他的眼,若無意外,天和帝絕對會對其多加栽培,她相信,馮銳日后前程不可限量。 至于這交際能力,在官場上混個幾年,自然會被練出來。 隨著宴會的時間越來越長,新科的進士們也都朝著官員的坐席走去,瓊林苑中的氣氛盡入了高潮。 無論這會場中的氣氛再如何熱烈,身居高位的重臣和幾位大學士身邊一直無人,更不用說英國公身邊了。 張博鈞看著英國公至今都沒有提起這瓊林宴中的慣例,便朝著其笑著道,“國公爺,趁著如今的場景,和不考教一番新科進士們的才學,我看不如讓衛賾這個狀元郎賦詩一首以觀其的才學如何?” 按照大齊歷來的慣例,瓊林宴中都要由狀元郎對著這瓊林宴賦詩一首,張博鈞看著英國公遲遲沒有動靜,以為他忘記了,眼見著這時間已經不早,便出言提醒道。 英國公聽到張博鈞的話,很是一愣,作為一個武將,他真的對這瓊林宴中的規矩一無所知,他知道,自己被天和帝派來主要是自己身份夠高,能壓得住下面的重臣,也能表現出帝王對這批新科進士的厚愛和重視。 他以為自己來這就是吃頓飯,反正以他的身份也不會有人來對著他勸酒,卻沒有想到這中間還有些規程,這之前沒人告訴他啊。 他雖然不懂規矩,但被張博鈞這樣笑著盯住,瞬間明白了意思,“正是如此,那就請狀元郎作上一首?!眮碇?,天和帝特意囑咐過他,有什么事情不懂的,便問張博鈞,他對于此記得十分清楚。 對于這樣約定成俗的事情,每任狀元郎都會事先準備好,衛賾也不例外,對著諸人躬身一揖,笑著道,“賾領命,能在此時賦詩一首以侍宴,是賾的榮幸,只是賾詩才不佳,望諸位勿罪?!?/br> 說完,便將所作的侍宴詩吟了出來,少年端雅的聲音再加上其溫潤如玉的從容風范,成為了此時眾人眼中最為雋美的風景。 衛賾的詩吟完后,本應英國公首先點評,可無奈其對于詩文的鑒賞實在不足,便只是點了點頭,裝作很是滿意的樣子,朝著張博鈞的方向看去。 這讓戎馬一生的武將來點評,不是強人所難嗎,英國公表示萬一說錯了,多有損他赫赫戰功立下的威名。 這話是誰提出的,當然應該由誰來解決,他還是要名聲的,這不能讓他英明不保不是? 英國公鎮定自若的裝作一副什么都懂的樣子,毫不猶豫的將事甩給了張博鈞。 沈皎表示,看到她舅外祖父一副甩鍋的樣子,無奈的一笑,她的這位長輩真的是越老越像小孩。 同樣無奈的還有張博鈞,對于這位英國公的情況他也知道,不喜詩文,一個標準的武將,看書也都是兵書,來之前天和帝也是特意叮囑過他,要照顧著點英國公,他一開始以為天和帝是怕這位老大人喝多了酒,傷及身體,卻沒有想到這照顧的地方居然是這。 “衛狀元這首詩清新俊逸,文采斐然,既言明忠君之意,又符合這瓊林宴的景象,當真是一篇佳作?!逼吩u詩文對于他來說實在是一件信手拈來的事情,張博鈞說完看向一旁的英國公,“適才聽到佳作,一時忍不住先行品評起來,還望國公爺恕罪?!?/br> 這既然說都說完了,張博鈞表示最后保全老人家的面子什么的,還是可以幫忙實現的。 接受道訊息后,英國公表示很是開心,這是多好的人啊,真是讓人感激涕零啊,“這有什么值得怪罪的,愛才愛詩再正常不過,我十分理解?!崩斫馐裁吹牟拍苷f明有共同的愛好,他也是個愛才愛詩之人呀。 對于英國公的這句話,沈皎和張博鈞的嘴角一抽,便是連下方一些知道英國公性情的重臣都是一愣,何時這厭文的武將都愛詩了? 不顧眾人的想法,英國公笑著對衛賾道,“狀元郎的詩詞章清麗,清新俊秀,正如張大人點評的一般,實在是一番佳作?!?/br> 這樣換湯不換藥的點評,英國公十分應對自如。 衛賾恭聲謝道,“謝國公爺和張大人贊賞?!?/br> 這慣例結束后,宴會中的官員們也都開始頻繁的和新科進士對話起來,其中以蘇弘和許濟身邊圍繞的進士最多。 不同的人圍繞在不同的人身邊,互相寒暄著,試探著,討好著,懷著不同的心思接觸著不同的人,讓這場瓊林宴圓滿的收場。 結束后,沈皎便轉身返回紫宸宮中。 遠處從瓊林宴中走出的少年,看著其遠處的背景,嘴角勾起,溫和地笑著。 第80章 親近 紫宸宮中,天和帝聽到宮人回稟外甥女從殿門外走了進來, 放下手中正在批閱的奏疏, 揉了揉眉心, 笑著吩咐著一旁的宮人,“讓人傳膳吧?!?/br> 沈皎聽到天和帝的話, 有些皺眉,“皇舅舅還未用膳?這樣對身體不好,皇舅舅每日批閱奏疏,辛勞國事,這般繁重, 更應該要每日按時用膳?!?/br> 持續了這么長時間的瓊林宴都已經結束,官員和進士們都已經享受完美酒佳肴,吃飽喝足返回家中,而身為帝王的天和帝卻在一直勞累的批閱奏折,處理國事。 “皇舅舅,前兩日曹御醫為您診脈時可是囑咐過,您最近脾虛胃弱, 要每日按時用膳, 不然胃部的舊疾又會復發, 如今您這般做,不是讓元嘉擔心嗎?”前幾日,曹御醫來給天和帝診脈時, 她正好在場, 對于那些專業術語, 她不是很明白,但這最淺白,最直接的囑托她記得十分清楚。 這于這胃部的舊疾,她也了解一二,天和帝有胃痛的毛病,如不按時正常的用餐,就會犯病,疼痛難忍,這病乃是常年舊疾,是當初先帝時期,身為太子的天和帝被先帝逼得只能上戰場立軍功,來保全自己的儲君之位時留下的。 當時天和帝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謝家當時也被先帝打壓的利害,手中的軍權被大大削弱,天和帝被逼上戰場后,為了獲得軍心,讓戰士們信服,每日所用的飯食都和士兵們一般無二,如此才讓將士們漸漸對其有了好感,軍心也更加穩固,后來幾乎不可能勝利的情況下,接連大敗敵軍,讓將士們對其也更加擁戴,如此,當時身為太子的天和帝就有了最為牢固的一方軍隊勢力,讓其的太子之位逐漸穩固起來。 沈皎知道,便是在她的那個時代,都是十人九胃,只是輕重不一而已,更何況這大齊的軍人了。便是她的父親,這胃也不是很好,但是沒有天和帝嚴重。 一個太子,便是再受打壓,每日也都是錦衣玉食的,由奢入儉的太快,吃著從沒有吃過的粗糧,怎么會不得胃病。 這胃病對按時用餐的要求甚高,如今這么晚的時辰,早已過了飯點多時,而天和帝還未用膳,這讓沈皎皺起了眉。 對于這位對自己真心關愛的長輩,她對其也是真心相待的。 天和帝看著外甥女憂心著自己的身體,笑了笑,很是舒心,“朕之前已經用過一碗粥了,元嘉放心好了?!?/br> “朕想著你之前在瓊林宴上也用不了幾口飯,便想著等你回來,一同用膳,每想到,倒是落了你這一番教訓?!碧旌偷壅f這話時,眉眼間很是高興和舒心,沒有半點責怪的意思,反而似乎有些委屈的意思。 沈皎沒有想到,天和帝沒有用膳的原因是因為自己的緣故,確實如天和帝所想,她在瓊林苑中確實沒有吃多少東西,一來是光顧著觀察思考,二來桌上的食物都是按照規矩和宴席上的一般無二,但依照她的身體情況,沒有幾個是她能用的。 所以,她只是吃了幾個糕點墊了下,準備回到家中再用,卻沒想到,天和帝會注意到這些細節,還為了她特意延時用膳的時間,這讓她心中很是感動。 “皇舅舅,你待元嘉的用心元嘉知道,正如皇舅舅對元嘉的心一般,元嘉對皇舅舅也是如此?!鄙蝠▽χ旌偷酆苁钦嬲\的說道,“元嘉希望皇舅舅能夠身體康健,身無病痛?!?/br> “元對皇舅舅的心,皇舅舅知道?!疤旌偷劭粗⒄J真地看著自己,走到其面前,撫摸著女孩的頭,“你放心,皇舅舅以后一定按時用膳?!?/br> 眼前的女孩能在他說出之前那番話后,不是受寵若驚的謝恩,不再言語,而是繼續堅持著變著方向讓自己承諾按時用膳,如此,才是元嘉待他的真心。 “不僅要按時,還要好好的用膳,不能只吃幾口?!?/br> “好?!睂τ谂⒌牡么邕M尺,天和帝點了點頭,笑得十分開心。 沈皎聽后,心中放心了不少,天和帝既然答應了她,就不會食言。這段時間,因為開科取士的事情和朝中的其它政務,讓天和帝十分勞累,經常因為忙碌,對于膳食,有時延時,有時吃了幾口便不用了,更有的時候甚至直接不用。 現在,有了天和帝的這幾句承諾,沈皎心中放心多了。 隨著天和帝一起用完膳后,才開始進入今日的正題。 “今日的瓊林宴看得如何?”天和帝端起手中的茶杯,抿了一口,看向坐在下面的沈皎,笑著問道。 “瓊林宴上很是精彩,賾表哥依照慣例所作的詩詞甚為清秀俊逸,是為難得的佳作?!鄙蝠ㄖv起瓊林宴上的經過,朝天和帝俏皮的眨了眨眼,“宴會從始至終其樂融融,新科進士也都感念皇舅舅賜宴的恩德,盡言忠君為國之心?!?/br> 天和帝問她瓊林宴如何,她便將瓊林宴的經過說上一番,很是正確。 對于這樣官方的回答,天和帝笑著指了指外甥女,“這幾天你倒是學了不少?!边@樣冠冕堂皇,敷衍了事的話是一些官員的最常用的話,這些天,他的外甥女聽了不少,如今都學得如此好,甚至更勝一籌了。 天和帝看著女孩眼里閃過的促狹,笑著道,“別鬧了,你知道朕想聽什么?!睂τ谂W會這樣的話,還在他面前說,天和帝一點都不生氣。學了這么多天,若連這點話都不會說,那還值得他栽培什么,又如何能在風云詭譎的朝堂上有什么作為。 再者,他的外甥女愿意在他面前說話打趣,愿意將自己所學的東西全部的告訴他,這便是對他的依賴和信任,他自然不會生氣。 “你若是說不好,朕可是要罰的?!碧旌偷坌那椴诲e,連懲罰的話都像是一種玩笑的打趣。 坐在一旁的沈皎對于天和帝的只是點了點頭,不再和天和帝玩笑,開始認真起來。 “今日的瓊林宴中,并無超出預想之外的事情發生。新科進士除了按照慣例,多對著三鼎甲勸酒外,更多的是圍繞身為座師的蘇大人和許大人?!痹谶@個座師有時可以位比父親的時代,進士們如此行事倒也是最為正常不過。這也是為什么這么多官員都想爭破頭成為會試主考官的原因。 “他二人對待這些進士的態度如何?”天和帝問道。 “態度和藹,對前來敬酒的進士們都溫言鼓勵幾句,沒有偏頗,一視同仁?!鄙蝠ɑ叵肓艘幌?,“倒有幾個進士借著敬酒,想在二位大人面前想或作詩展現自己才學,或想要吹捧幾句,不過,都被二位大人不喜的態度嚇走了?!边@樣的明顯的討好,自然一眼就能看出其想要投靠的意思,但卻都被毫不猶豫的拒絕了。 天和帝點了點頭,眼睛中露出了滿意的神色。他選這二人為會試的主考官,就是因為其不是喜歡收攏門生,拉幫結派的人,二人的做法,甚和他的心意。 對于天和帝的心思,沈皎很是清楚,她相信,蘇弘和許濟也十分清楚。不過這知道是一回事,能守得住心,不為如此大的利益所動,這便是極為難得了。要知道這門生滿朝,能帶來的利益太過巨大,很少有人不會心動。財帛尚且動人心,何況這不只是財帛,還有名望和權利。 不過,她也相信,只要這二人作出這樣的舉動,天和帝便會立刻厭惡他們,然后過段時間,等待這二人的便是貶官。 這樣的后果,她都知道,更何況蘇許二人,但這世上大多數的人都存在僥幸心里。 所以,這知道是一回事,而做到卻是另一回事了。 看著天和帝示意她繼續的樣子,沈皎接著道,“不同出身的進士們對著相同出身的官員敬酒寒暄?!?/br> 天和帝聽到這句話后,挑眉問道,“如此何解?” “元嘉覺得,從現在開始大部分新科進士都已經選出了自己所站的派別,當然,這只是有些背景,或是才能卓絕,能為人所看重的進士。而那些或出身寒門,或才學能力不顯,名次靠后的人,他們就只剩下被冷落的份了?!?/br> 畢竟這派別爭斗,更需要背景,家世和能力。對于三者皆備的人,便是朝中的重臣也多對其拉攏,或是親切友好。 至于這二者之外的—— “當然,還有如同馮銳一般,不被拉攏的進士?!庇行┤?,如衛賾顏楠,他們從出生開始便已經占了隊,而如劉籍這般在書院進學后,為老師重視,因為地域師長的緣故,有了派別也是最正常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