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節
羅家和琢磨了一下,溫向平的幾部作品說到底都類屬小說,尤其是通俗小說的范疇,最終取得的成績也都頗為可喜。 誠然,突然離開順手的體裁轉入新領域有一定的風險,可是對于作家自身卻是十分有利,涉及過的領域越多,路自然越走越寬。 不見散文大家賈平仄同時還擅寫詩歌小說,且都寫出了造詣,遣詞造句間,不經意就比單一類型的作家要更有深度和靈氣。 思及此,羅家和便頷首道, “你有這個想法我是很支持的,你是現在有手稿,還是只是一個初步的計劃?” 溫向平自然早就有了預謀。散文也好,詩歌也罷,他都能寫,也都擅寫。然而這些都不是現在的溫向平想寫的。 在經歷楊賀一事之后,溫向平著實想了良久。今日能有一個楊賀瞧他不順眼便對他的家人下狠手,明天就能有個王賀李賀在報紙上抨擊。人心莫測,溫向平亦不愿意再讓這種事情出現。 然而一味的退卻避讓更是無用,只會把自己如羔羊一般陷入虎口。 “我打算寫札記?!?/br> 溫向平笑道。 此札記并非溫向平和孩子們平時寫的那種,但也算是換湯不換藥。只是溫向平刊登出去的,要更顯稚子嬌憨天真,從而籠絡讀者的人心。屆時倘若有心懷不軌之徒意圖借助言語攻訐溫家人,只怕都不用溫向平和新周刊出手,光輿論就足以回擊。 這個想法并非一朝就有,上次楊賀污蔑他算是個引子,這次襲擊又算是個引子,兩相夾擊,再加上和妻子單獨出行的這幾個月著實寫了不少札記詩歌,這才正兒八經的提出這個想法。 當然,除此之外,溫向平也是有著一點自己的小心思的。別看他離開沽市這么久,還收到的消息可一點沒漏,【溫知秋罹患腳疾】這則消息早就印了出來,還正好趁了他被刺傷的熱度。 一時之間,同情溫知秋的讀者不勝枚舉??蓽叵蚱綇膩矶疾恍枰獎e人的同情,他家庭和樂,與妻子相濡以沫恩恩愛愛,孩子乖巧可愛父子情深,和蘇承祖二老也宛如親生。 事業上,先不說溫知秋一口氣完成“進入華國作協”到“成為作協理事”的二進階,遠遠將華國絕大多數的作家甩在身后,就是他的三部著作也都是口碑銷量雙高峰,還在交流會中為國爭光,前陣子受傷主席團也沒少了他的慰問。除了比之賈平仄和查世良幾位大家還欠些火候,溫知秋完全有資格和實力步入華國頂級作家的行列。 只憑著一條與常人不甚相同的腿,就要抹殺掉他全部的實力和優勢,溫向平是不服的。讓這樣一群人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予以他同情憐憫,溫向平更是不屑。 在溫知秋半隱退的這半年中,嘲諷溫知秋江郎才盡,新周刊的數十萬“挖角費”打了水漂云云的消息多如過江之鯽,也是羅家和和許城陽手段了得,對此類一應漠視。偶有幾個鬧得大的,新周刊一概公開回復對于溫知秋的信任和支持,溫知秋才能無憂無慮的在外頭浪蕩這么幾個月,無需面對外界的滔滔巨浪。 溫向平頓了頓,又道, “我手頭還沒有稿子,不過具體怎么寫怎么做我心中已經有個譜了。到時寫好了就給你送來。先把這幾份游記出了吧,也能頂一段時日了?!?/br> 羅家和知道溫知秋心里有底也就有了盤算,聞言道, “足足夠了,你且慢慢寫著。只這幾份就能打一個漂亮的仗,讓那些嘴碎的都啞口無言!” “對了,” 羅家和叫住起身要走的溫向平, “《蜀山》開播你知道了么?” 溫向平自然是知道的。早在他和蘇玉秀還在魯省轉悠時就從瞧見了,只不過酒店里沒有配備電視,還是回了家以后蘇承祖老倆每天帶上溫朝陽兄妹追他才看了幾眼。 羅家和笑道, “那你可是該好好看看,我覺著拍的可是不錯,現在沽市二臺每晚黃金時段首播三集,白日里重播的電視臺也多的很。出了咱們市,聽說播出后也是大熱,比起當初的《大惠山》還要更勝一籌,不瞞你說,你嫂子和瑜新每天都要追著看,里頭劍光此起彼伏的,看起來著實是玄幻又驚心動魄?!?/br> 溫向平笑著應是。這會兒的特效,饒是從香港學來的,在他眼里看來也略輸一籌,尤其是各色各樣的法決光條……但其細節的刻畫程度和對原著的尊重程度都要遠勝后世,演員們的實力也都配得上導演當時聲稱的“絕不叫人失望”??傮w來說,飯后一起看這部劇,還是很好的。 而先一步傳入的《古墓傳奇》也比《蜀山》先一步拍成電視劇放映,從導演到插曲的歌手莫不是港省人,剪輯和演技都沒的說,兩相促進也取得了極為可喜的結果。 然而隨著其漸漸進入尾聲之時,《蜀山》橫空而出,不僅接了《古墓》的尾,一舉將最高收視率囊入懷中,更是向觀眾和制片方證明,大陸的演員導演也是不輸港省,很是揚眉吐氣了一番。 導演如今不僅整日春風得意,更是因著收視率節節攀高而多次召開慶功會,只是幾次三番來邀請溫知秋前去都沒撞上溫知秋歸途。在得知溫知秋受傷時更是親自前來表達關切,還送來了各式補品,早就全進了溫家人的肚。 “你要是有興趣,去看看也未嘗不可?!妒裆健穭〗M定然對你客客氣氣,不會給你整那些有的沒的。要是沒興趣,不去也沒什么?!?/br> 羅家和盡職盡責的將導演的意思傳達給溫向平,同時摻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溫向平了然,無可無不可的點點頭。 演藝圈不怎么太平,他倒是沒有什么插一腳進去的意思,但導演這份敬意他總是要記在心上的。 …… 當從沉睡中醒來的人們買到最新一期新周刊還在好奇封面上的山水小鎮畫的是何處時,一開頁就見“溫知秋”三個大字龍飛鳳舞的占據了三分之一的首頁,宛若游龍,清清楚楚的告訴每一個讀者,溫知秋,回來了! 以養傷名義闊別半年的溫知秋發表作品的消息像插了翅膀一樣席卷了整座城市,連帶著各省份溫知秋的忠實讀者也都喧然起來。 溫知秋實在是隱匿的太久了。這期間多少競爭對手稱他江郎才盡只能借養傷的借口逃避大眾,也有小道消息說溫知秋當時被刺中要害,沒多久就去了,新周刊為了不使讀者流失才緊緊捂著消息。 新周刊倒是手段果決,直接回復大眾“溫知秋出行調養,調整心情”,給大部分的讀者都吃了顆定心丸,再加上《蜀山》同名電視劇的熱播,倒也轉移了一部分人的視線,更是又為溫知秋吸引來一波慕名而來的觀眾。 無論哪個時代,總歸是電視劇電影這種消遣娛樂之物的受眾要更廣些。 然而,無論是心中不安懷疑的讀者,還是別有用心的競爭雜志,都被溫知秋新出的《杭市多情》亂了心神。 僅從題目中就能知道溫知秋這次寫了篇游記,和之前所有的小說都是不同的體裁。然而這次卻沒能有人揪著“心急”、“根基不穩”的把柄斥責溫知秋。 一來,《杭市多情》算是變相證實了溫知秋這半年外出散心的事實,一舉推翻之前所有針對溫知秋的不實猜測。 二來,游記并不算難寫,畢竟其中的陌生的風俗景象已經足夠彌補太多筆力上的不足,何況以溫知秋的水平來說還有幾分殺雞用牛刀的感覺。 雜志們早就通過自家作者和各種渠道的消息得知溫知秋在交流會上力壓外國作家的消息。雖然來者水平在國際上也稱不上頂級,可和華國同年齡段的作家相比已經勝出不少,這可是四十年來都沒人能做到的事情!僅憑著這點,誰要是還沒眼色的去嗆溫知秋水平不行的聲,真就是個傻子了! 而事實證明,以溫知秋的深厚筆力寫一篇游記,的的確確比之讀者從前看過的要強的多。不似通常平鋪直敘的套路,溫知秋開篇便借著白娘子和雷峰塔展開敘述。 此時離電影《青蛇》播出還有近十年的時間,出了浙省杭市知道這神話的人也稱不上多。而自古以來又以書生和精怪的情情愛愛最吸引目光,一篇游記讀下來,讀者們已經清清楚楚的記得西湖斷橋在杭市,雷峰塔下傳說曾經壓過善良多情的白娘子,還有個每逢農歷八月十八就要大漲的錢塘江,說不得那翻涌不斷的潮水正是當年白娘子為救夫施展法力的余波。 回首再一瞧,就發現連題目都取得令人會心一笑,杭市有了白娘子和許仙的傳說,還有西湖斷橋雷峰塔佐證,可不是情意多的很? 更不用說其間提到的什么定勝糕糖桂花,溫知秋幾乎詳詳細細的把其口感味道描述了一遍?;蛟S是擔心讀者們想象的不夠準確,溫知秋用的語言少有“香氣十足”這種空泛的話,都是諸如“像高溫油炸過的花生一瞬間在口中爆開,里面裹著清甜軟糯、和糯米口感頗為相似”的細致,饒是剛剛飽腹的讀者看見這段也忍不住又口中生涎。 至于溫知秋半年之后第一份文章就擠掉雜志內一眾老牌作家占據首頁,連帶著原來一些排版在溫知秋前頭的作家也被迫后退,自然有些作家心里不舒服??梢粊韽妱葆绕鸬臏刂锊粌H收攏了一眾讀者的心,連新進雜志的新作者和一部分資歷作家的心也偏向他。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向來占據首頁的余老和張老也對此事毫無異議,甚至就是這二人主動提出要把《杭市多情》印在首頁,而其作品屈居第二也心甘情愿。 事實如此,有些人就算心底再怎么不舒服也不能表現出來。畢竟雜志里最資深、最德高望重的兩位老作家都讓了位,說明其對于溫知秋的實力也是相當認可,甚至在某些方面自愧不如的! 想到前些日子溫知秋以三十幾歲的年齡和余老等人一眾成為華國作協正式理事,又在交流會中出乎眾人意料的大煞外國作家威風。 要知道,被溫知秋羞走的哈更斯可不是籍籍無名之輩。國內近來頗為流行的一本《金發少年漂流記》就是出自他手,僅在沽市就賣出了近萬本,聽說在本土的銷量也很是不錯。雖然不比獲得哈維獎的大家,這些心里有些小心思的人也沒有自信能贏過哈更斯。更不要提贏得如此干脆利落,讓對方心服口服了。 無論是急才還是細心雕琢,都遠勝華國的大部分作家,他們再不平又能怎樣,實力不如人,鬧出來也不過自取其辱罷了。 于是一個個都把心中的躁動因子強自按捺下去。再加上許城陽又開誠布公的在雜志里召開了一次小型會議,闡明了溫知秋于情于理都能得到一次首頁機會的理由。并發言只有《杭市多情》一刊能在首頁出刊,剩余幾篇都將放回溫知秋專屬的位置去,眾作家心里也就更舒坦幾分。 哪怕許城陽又趁熱打鐵將溫知秋的排版向前挪了兩版也沒有人提出異議,畢竟比起溫知秋長期占據首頁將他們的光芒壓制的一點不剩,這結果已經算得上好的。何況溫知秋也確實有這份實力,向前排幾版實屬正常。 新周刊一如既往的沿用了當初羅家和在紅星使用刊登評論的法子,雖然紅星如今已經沒落,但并不意味著這招就不管用。相反,因著溫知秋的高口碑和高質量,無論是行內行外的評論都多極,也能吸引來足夠的目光和關注。 甚至在此基礎上,羅家和又提出了2.0版。凡是評論有理有據且獲得溫知秋認同者,都能免費得到當篇文章的特定版。而倘若是精版長評,其收到的特定版上還會有溫知秋手寫版的簽名。時間僅限于五篇游記全部刊印完當周,而在緊接著的一周,新周刊就會在雜志上公布讀者名單。 其實這個版本在之前紅星時有過一個類似版本,當時因為種種事端最終沒能實現溫知秋和讀者的評論互動。然而這次有新周刊這個強有力的后臺,溫向平也全程在線,總算是叫2.0版本能順利進行。 這個消息一放出,原本為溫知秋出新作品而歡呼的讀者們都轉而埋頭苦寫,絞盡腦汁想著讓自己的評論更出彩些。 且不說先是有多少人慕著《蜀山》原著作者溫知秋的名前來,又因為一篇游記徹底折服在溫知秋的文章下。就是對溫知秋略知其名的人也在看了這么一篇與眾不同的游記后對溫知秋多了幾分好奇和好感。 翻出溫知秋曾經的作品來看,無論是《紐扣》還是《大惠山》都頗為有趣吸引人,甚至《格林童話》的譯本也比后來再譯的幾本更見功力。行外人倒說不出什么來,只是覺著溫知秋的譯本看起來要更舒服更有意思,而看過其譯本再去翻看其他的版本時,總是感覺這里或是那里少了些什么。 對于自己攪起的風波很是滿意,溫向平打算著趁幾篇游記都發出后一鼓作氣發表札記,眼下這些還只能算是預熱,定一下讀者們的心而已。 溫向平將自己從前寫的札記,乃至在魯省時曾經寫給蘇玉秀的情書都翻了出來。因著主人的愛護,紙張都保存的極好,其上的筆跡都清晰整齊,一絲皺褶也無,整整齊齊的被小夾子夾在一處,右上角的時間則表明著每一張紙的誕生日期。 溫向平一一翻看過去,時不時在手邊的白紙上寫下什么。 蘇玉秀剛從溫蘇記回來,換下鞋便直直朝著她和溫向平的屋子走去。一開門,果然溫知秋正看著紙張入迷,全然沒有意識到天色已暗,光線不足。 蘇玉秀沒好氣的打開燈, “你這做爸爸的老是給孩子們不做好榜樣,到時候帶起了眼鏡,看你還有什么底氣教訓蜜果兒少看電視?!?/br> 溫向平再一次被妻子抓包,尷尬的撓了撓頭發,轉而站起身來驚訝道, “都這么晚了,我去接蜜果兒放學?!?/br> 烏飛兔走,如今進入了又一個深秋早冬,天黑的早,此時不過才五點左右,天色已經rou眼可見的暗沉了。 蘇玉秀哪里還將希望寄于溫向平身上。這人有什么毛病她還不清楚么。就是個一寫起來就不管不顧的,有時候蘇玉秀當真是要以為自己生了四個孩子,除了溫朝陽和甜寶兩個大些懂事些,蜜果兒跟溫向平簡直就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那裝傻轉移話題的模樣像了個十成十! 蘇玉秀嗔他一眼,將手上的包掛好在墻上,轉身就要去cao持晚飯, “爸媽早就去接了,哪里還等的著你?!?/br> 溫向平悻悻的套上外套,在門口換好鞋子, “那我去接甜寶和朝陽?!?/br> 縱使兩個孩子都已經是半大的孩子了,上的學校離家里也并不遠,到底天色暗了不安全,再加上上次楊賀的事情溫向平仍舊心有余悸,每天都要親自去接孩子們回來。 等父子仨冒著冷風到家時,蜜果兒已經坐在凳子上抱著自己專屬的小碗小勺眼巴巴的看著蘇玉秀和李紅枝來來回回的端著香噴噴的晚飯了。 為了彌補自己今天再一次被妻子抓見工作不開燈,溫向平深深嗅了一口空氣中彌漫著的飯香,夸贊道, “好香啊,玉秀今天又做了什么好吃的?!?/br> 端著碗筷出來的蘇玉秀沒好氣的掃了一眼討好笑著的溫向平,旁邊的三個孩子瞧見了偷偷摸摸小動作不斷,你拽拽我的袖子,我戳戳你的手,總歸都是暗著為又被母親逮到錯處的溫向平默哀。 蜜果兒年齡小,不像哥哥jiejie已經繃得住表情,rou乎乎的小手捂著嘴巴,露在外頭的眼睛卻彎成了月牙,小肩膀還一顫一顫,顯然是偷樂的不行。 溫向平對蘇玉秀笑得越發討好。為了溫向平一家之主的威嚴,蘇玉秀不愛在孩子們面前和溫向平耍脾氣,當下也沒有再難為丈夫,接話道, “是咱們上次在杭市吃的片兒川面,嘗嘗看正宗不正宗?!?/br> 溫向平聞言立馬夾了一筷子呼呼吹了兩下就塞進口中,嚼吧兩下伸出一個大拇指, “好吃,正宗的很,我媳婦兒真厲害?!?/br> 蘇玉秀這下也繃不住臉了,噗嗤一笑道, “就你嘴甜?!?/br> “咳咳――” 被當了背景墻的蘇承祖咳嗽兩聲,暗地里瞪了溫向平和蘇玉秀一眼。這小夫妻倆真是的,恩恩愛愛回屋里去不行?偏在飯桌上孩子們都在的地方,不臊的慌? 溫向平連忙坐正,口觀鼻鼻觀心的吃面。蘇玉秀也正了臉色,正好捉住一個偷偷摸摸打算去吃今天第三塊甜糕的小饞鬼。 蜜果兒可憐巴巴的看向蘇玉秀卻沒有得到任何的松口,只能故作深沉的嘆一口氣,抱著自己的小碗吃飯。 玩笑是玩笑,溫向平的評價卻沒有半點糊弄。 別說這道杭市的片兒川面,就是麻球定勝糕梅子酒,魯省的大餡餃子梅菜扣rou,蘇玉秀嘗過之后,回來狠勁兒琢磨了幾天,又試了幾天就能做的有八分味道,剩下兩分則受到了不同地域食材的影響??梢哉f是相當有天賦了。 原本蜜果兒還愁著回了沽市沒有杭市點心吃,結果轉頭蘇玉秀就給鼓搗了出來??梢哉f,家里最歡喜蘇玉秀舌頭刁的人就是這小丫頭了。 在得到了一家六口人的一致好評后,蘇玉秀便斟酌著用量增增減減,每樣兒都做了小份的放在店里出售。 一開始為了試水還只當做贈品小樣贈出,等到溫向平的《杭市多情》出刊后,蘇玉秀索性在門口的小黑板上又放了個支架,把新周刊翻開到《杭市多情》的頁碼,旁邊的小黑板再打個廣告,店里也按著雜志的出刊逐步推出著各市的特色吃食,這幾日每日都是賓客盈門,甚至還有人慕名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