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詔令
三日后。 太極殿一連發出了四道圣旨。 第一道旨意自然是無人敢議,先是一大堆夸贊四位將軍諸如戰功赫赫,國之梁柱的話,然后則是突顯皇帝厚待功臣,圣意隆眷,最后點明正題冊封四位將軍為漢、唐、宋、魏王等等。 總結下來就是以四位將軍的旗號作為封號,漢軍劉徹為漢王封地,唐軍李世民為唐王,宋軍趙匡胤為宋王,魏軍冉閔為魏王,擇日于武英殿正式受封,雖然沒有點名,但受封之后諸王便要離京回到封地,無詔不得返京。 第二道旨意緊接著第一道。諸王王位、封地可由長子承襲,其余子嗣皆列候由諸王賜土。而且規定,封地的稅賦皆統一上繳朝廷由朝廷再進行統一分配,但朝廷不會干涉封地的任命委派事宜,全權交由諸王,只需報備即可。 也就是說諸王對于封地只有管轄權,實際意義上的控制權還在地京,畢竟經濟命脈還是掌握在地京的手里,這跟后世的大國對小國經濟封鎖有異曲同工之妙。 與漢武帝所施行的推恩令相比,推恩令削弱了諸侯封地的大小,實際上也削弱了諸侯的權利,而此時嬴政的這道舉措則是削弱了封地的大小,但未削弱諸王的權力,卻控制了諸王的經濟,比推恩令稍有過之。 許宣之所以敢在封王策中限制諸王的經濟,讓封地的稅賦全都上繳朝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此時的分封并未像西漢時期那樣的積年頑疾,打個預防針總比在爛rou上敷藥引起痛楚小得多。 對于嬴政頒下的這兩道圣旨,不管是劉徹等人還是趙高等人都無異議。 趙高自然是無異議的,因為他從兩道圣旨當中讀出了皇帝對于諸王還是有所提防。這,正是他所希望看到的。 劉徹等人無異議則是因為他們已經得到了名和權,正如許宣所想的那樣諸王對于封王賜土已經是感恩戴德,如果連這利都拿在手上的話也只會引來嬴政的猜忌而已————有了封地,有了權力,再有錢的話誰能頂得住誘惑?不過對于這猜忌的由來自然要算到嚴嵩等人那日武德殿議論的頭上,所以諸王即使心中有怨也只會灑在嚴嵩等人身上。 這也是為何當初嬴政說這第二條他不該親自提出來,而李斯與范蠡則做好了當惡人的原因。出乎他們意料的是,嚴嵩卻幫他們背了鍋,這讓嬴政對嚴嵩有種既想把嚴嵩拉到面前責罵一頓然后又褒獎他做得好的感覺 第三道詔令涉及到了前所未有的兵制改革。內容大致可總結為諸王的軍隊不縮減,不裁撤,兵籍免除賦役,實行府兵制,兵農合一,更戍演武,二載為期。 許宣在府兵制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所謂的府兵制并不是像歷史上的那樣兵農合一,而兵農合一也與歷史上的有所區別。 歷史上的府兵制依托于兵農合一,府兵平時便是耕地的農民,在農隙閑時訓練,一旦有戰事便農具換上兵器投入到戰場之中。這對于國家來說,既節省了軍費的開支,還保障了經濟農業的發展。 但這種府兵制的弊端在于,府兵府兵,歸根結底都還不是純正的士兵,長年無戰事,誰還會農隙訓練,而戰時再聚起來又不識將領,導致府兵制最后培養出來的不過是臨時拿著武器不受將領指揮的農民而已。 在嬴政詔令的府兵制中,雖然也是兵農合一,卻是以募兵制為基礎的一半兵一半農。 以劉徹漢軍為例,十萬漢軍皆為招募而來的經過嚴格訓練的純正士兵,也都是飽經戰事的精兵,若實行嬴政的所定的兵制,則十萬士兵無一人會被裁撤,也就是說十萬軍隊得以保留,但這十萬人要強制分成兩半,一半人上半年務農(考慮到水稻這類作物設定里頭的北方可能只種一季,因此還包括其他農作物)下半年訓練,另一半人則是上半年訓練下半年務農。年年如此。 如此一來的話,便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軍隊的戰斗力,若是長年無戰事,軍隊起碼能保證一半的人都在堅持訓練,而突發戰事也能保證有一半的兵力可以迅速的投入到戰場里頭,剩下的一半也可以短暫的恢復訓練之后加入戰場之中。 說白了在這種府兵制下,擁有府兵兵籍的士兵每年必須要做兩件事,就是訓練與務農,但更注重的是訓練,本質上都還是正規軍。而歷史上的府兵制士兵也是必須做兩件事,訓練與農事,但注重的卻是農事,本質上卻已都成了農民。 雖然兩種府兵制側重不同,但都可以節省軍費開支,和保障了經濟農業的發展,相對來說嬴政要推行的府兵制則更完善一些。 因為就算是募兵制的士兵也不可能長年不斷的訓練,這樣的話不僅軍費開支是一大筆不小的支出,而且長年訓練容易出現未戰先殆的情況。實行嬴政的府兵制,相當于一個士兵需要訓練半年,而另外半年的務農更相當于休養生息一般。 也就是說整只軍隊都處于一種半訓練半休息的狀態,然而卻始終都有半數的士兵可以保證隨時奔赴戰場,同時還能從務農當中補給自身所耗,要知道一人務農的產出足夠一家所用,軍餉自然也就不成問題了,這也把第二道詔令中剝奪了諸王的稅賦的影響降到了最小的程度。 至于更戍演武,就是以兩年為期,諸王各自都要率領半數的軍隊到另一位藩王的封地上參加演武,由嬴政命人到場監軍。名為演武,實際上也略有深意。 嬴政的這第三道詔令,無疑是三贏的。 其一,諸王最在乎的可能不是王號,但一定是軍權。本來已經做好了交出部分軍權甚至是全部軍權的諸位將軍也不得不感慨嬴政的自信與大度,因為不管是府兵制或者是更戍法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削弱了他們的軍權。 其二,以趙高為首的文臣們自然也看出了上面一點,但他們也只是想讓幾位將軍遠離地京而已,并不想把軍隊搞垮,軍隊垮則大秦垮,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他們懂,而嬴政推行的政令則完美的解決了他們所擔心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與前兩道圣旨一樣,他們都讀出了嬴政的提防心思。 其三,府兵制加更戍法,不僅可以讓嬴政節省了軍費開支,還可以名正言順的對諸王封地的稅賦進行再分配,最重要的是保留了與諸王的相對信任,也保住了軍隊的戰斗力,更保留了對諸王的一絲戒備。 至于第四道詔令內容則是有些言簡意賅。 加封劉詢禮部員外郎,李恪工部員外郎,趙伯琮戶部員外郎,冉智兵部郎中。 然而所有人都知道,這加封的可都是不大不小,必須上朝的京官。 所有人都在猜測皇帝的用意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