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節
若是張軒先開這個口,不拘他選先選后,都可說是尊師重道,但他礙于顏面在方才只做了一問一答,此時不管如何選擇,都已占不到好處。 張軒的姿勢十分端正,朗朗如勁松:“既如此,學生不才,還請先生指教?!?/br> 他肅立整冠,理好因搬琴而皺起的衣袖,撩袍盤膝坐好。 從袖中掏出素帕,仔細將手指一一擦拭過后,張軒才雙手壓琴,抬頭直視劉拂:“先生,學生開始了?!?/br> 劉拂同樣坐好,攤手示意道:“請?!?/br> 張軒凝神靜思,指尖清撥慢捻,幽婉清新如陽春三月的樂聲由弦上泛出,琴音純粹清澈,使人聞之忘俗。 一曲畢,二十余人同坐的小花園中除了呼吸聲外,再無其他聲音。 包括劉拂在內的所有人,都沉浸在方才的春日曲中。琴聲悠悠配著園中榴花微香,將人帶回了幾個月前的初春時光。 張軒靜坐于琴前,極力忍耐,也壓不住唇角的一抹得色。 只是在超凡的琴藝之下,這點傲氣也變得恰如其分。 許久之后,劉拂才打破了這份怡人的靜默:“古人評琴音,有四善九德,張同學已得其中十味,引人入勝,實屬難得一聞之佳音?!?/br> 她的夸獎誠懇非常,即便話中仍留有余地,張軒心中雖有不滿,卻也無法反駁。 雙手撐地站起,張軒向劉拂一揖:“多謝先生夸獎?!?/br> 第120章 師說 即便二人是在切磋, 但先生已帶頭夸贊,同窗們自然也不會吝嗇夸贊之詞。 在他們話將說盡時,劉拂才再次開口道:“以各位同學品鑒之力,當可聽出張同學指下, 缺的是哪三味?” 滔滔不絕的贊譽被這輕飄飄地問題逼停。 在場眾人除年歲最長的張軒外, 最多不過廿五之齡。以五歲啟蒙開始算起, 拋去十年通讀記頌四書五經等經典文章的時間,大多數人剩下的時光,都消耗在了八股文章與的練習上。即便有詩會文會之類的機會與同窗和其他讀書人一起游玩賞樂、投壺撫琴、寫詩作畫陶冶情cao, 但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可以為自己駁個才子名聲的“正道”上。 除了琴藝確實不錯, 看起來也真心喜歡彈奏的張軒外, 怕是二十七人中再無一人看過東漢文學家蔡邕所著的《琴cao》與唐朝吳兢所著的《樂府古題要解》。 更不會知曉其中所述四善九德,到底是哪四善, 哪九德。 而唯一可能知道的張軒,卻不在劉拂的問詢范圍內, 方才還被眾人夸贊琴藝的他,連搶答出風頭的機會都無。 不說他們, 便是博聞強記如劉拂, 若非當年作為天子伴讀, 從禮儀雜藝到詩書禮樂都需要培養, 也不會掌握這許多技能。 因著無人作答,場面一時很是尷尬。 向躍躍欲試的皇太孫拋去一個“且住”的眼神,在對方乖巧閉嘴,又饒有興致的注視下, 劉拂清了清嗓子。 “無妨?!眲⒎鞯恼Z氣十分地云淡風輕,“若你們什么都能答上,我這個先生才真是沒有了存在的用處?!?/br> 眾生面色微窘,一致低頭應道:“請先生講解?!?/br> 就連剛剛因一曲佳樂大受追捧的張軒,此時也不得不跟著同窗一起低頭受教。 劉拂也不再給他們難堪:“所謂四善,即‘蒼、松、脆、滑’。而九德,則是‘奇、古、透、潤、靜、圓、勻、清、芳’。既已知四善九德為何,便再來答方才的問題吧?!?/br> 一番思索后,吳灝瀾第一個答道:“學生憶致雅兄方才所奏,曲中盡是春日朝氣,清新怡人舒緩自然,想是不合‘蒼勁、脆爽、古樸’之意。先生所說,應是除了‘蒼脆古’三味外的其余二善八德?!?/br> 在他答完后,又有幾人跟著附和。 眼見著大多數人意見都與他們相同,劉拂點了點頭,收住問題不再點人回答。 “大家是否都是如此覺得的?” 不論是因為真心覺得如此,還是因拿捏不準劉拂心思,亦或是不好掃了吳灝瀾等人的面子,除周行等人,其余書生都點了點頭。 見到眾人反應,劉拂才轉而面向張軒:“張同學是行家里手,可有不同意見?” 此時若有不同意見,不異于直接拆了一直幫助他的吳灝瀾的臺。 在劉拂問出這個問題,和聽到他人回答后,張軒就已備好了劉拂會借此發難。他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張軒對琴藝了解頗深,且吳灝瀾的說法雖有小錯,卻也能夠解釋,是以并不懼怕,干脆利落地點了點頭。 “果真如此?” 眾人看劉拂一再詢問,便知答案有錯。 可正如劉拂方才所說,他們雖不忿劉拂小小年紀便為人師,但到底彼此間還頂著學生與師長的名分,答錯也不丟人。 “還請先生指摘?!?/br> 張軒與吳灝瀾對視后踏前一步,拱手和聲道:“君子不妄動、不徒語、不虛行,學生所答若有錯處,還請先生直言?!?/br> 這張軒,真是深諳鉆營之道,三言兩語間不止樹立了自己的形象,拉進了跟同窗間的距離,還將本就惹得人心躁動的小先生推到了對立面。 不論他今日比試是輸是贏,都已占盡了便宜。 可是人生在世,哪里能事事占盡先機呢? 劉拂收斂了臉上的笑容,一拍琴案,蹙眉厲聲道:“白往黑歸!不求甚解!” 見被斥責的眾人一臉愣怔,劉拂冷聲道:“此事雖小,卻不得不論。諸君苦讀多年,莫不是反而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道理都置之腦后了?!于音樂品鑒一道上,本無對錯。僅聽你們的答案就可知曉,爾等根本不懂四善九德之真意?!?/br> “可有一人想過問問我,四善指何,九德指何?” 她緩下聲音,嘆氣道:“你們唯一的錯處,是將不通之處說文解字,強作解釋?!?/br> “我知曉你們對我年歲存疑,可曾想過三人行必有我師,可曾想過你們來書院讀書是為了汲取知識?!?/br> “為了一時意氣之爭,而對書院的先生心生芥蒂,壞的將會是虛心向學的心?!?/br>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你們可是忘了韓愈之《師說》?” 劉拂雙手撫于琴上,抬起下巴直視臺下抿唇僵立的眾人,挑唇輕笑道:“按著本性,我本想說隨君來去??蓜⒛臣葥藗€先生的名分,就沒得挑選學生的道理。這六藝一科,諸君各個得來,非喪病白喜事不得告假?!?/br> 她輕舒口氣,重新回復氣定神閑的模樣,左手按弦右手撥彈,瑩白如玉的修長手指輕攏慢挑,看也不看面色各異的學子們。 站在最前面直面劉拂的張軒,臉色已然大變。 而他身后的一眾人等,眸中的沉思亦被詫異取代。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琴音不過剛起,少年人們卻都已癡了。 秦恒扯住身旁謝顯的袖子,張嘴欲要說些什么,開開合合,哪怕有千言萬語都不忍吐出哪怕一點聲音,只怕擾了琴音。 數次之后,他終于放棄了說話的打算,緊緊閉著嘴,癡癡望著臺上的劉拂。 作者有話要說: 蔡邕:我沒有,我沒說過 四善九德是明朝冷謙《琴書大全·琴制》里第一次提到的(大概),因為本文設定沒有明朝,所以挪到蔡邕身上了 · 感覺這章會短到你們想打我2333不過過年嘛,寶貝兒們理解下么么么 · 《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第121章 高山 琴聲錚錚, 抑揚頓挫意味無窮,閉目細聽,高山巍峨似在眼前。 便是最年幼的劉昌,也在音調起時聽出這是一曲《高山》。 在一聲長嘯般的琴鳴后, 默然佇立的學子們都睜開了眼睛, 他們情態各異, 有的心緒翻涌面紅耳赤,有的神色怔忪深覺自身之渺小宇宙之無窮,全是被這一曲勾出了無限思緒。 站在最前方的張軒即便沒有看到同窗們的神情, 也已知道自己輸了。 好在先生強過學生, 本就是應當的, 他雖未能出個天大的風頭,卻也在剛剛博得不少風光。而且……張軒抬頭望著臺上的小先生, 心中一半慚愧一半不自在。 是羨是妒,連他自己都鬧不分明。 十六歲, 他十六歲時剛獲了縣案首,一朝由農戶之子成了縣里最炙手可熱的人物, 正是最少年輕狂志得意滿的時候, 對未來有著無限期限。 可即便他廿歲中了鄉試透明, 曾是書院中的頭一份, 可在周行方奇然等新生入學后,就再保不住這份榮耀。 那抱團同來的四人中,就是出身最差的謝顯,也比他強上不止千百倍。 本以為這小先生本身才學全是虛耀, 借著幾家公府的名頭混進書院,是以山長才會讓他教授六藝這種排不上名號的雜課,卻不料自己低估了對方,也誤會了山長。 張軒一邊胡思亂想著,一邊不自覺地被琴曲吸引,忘乎所以。 他心中五味雜陳,又是自矜自負,又是自卑自憐,在琴聲中被那大氣雄渾的意境引動,竟不覺紅了眼眶。 及至最后,一聲如金石相擊般激昂的長音響起,如抒懷長嘯使人氣血翻騰壯志勃發,直擊胸臆。 張軒兀地睜大眼睛,僵硬地抬手抹去通紅眼角趟下的淚痕。 琴音漸漸消散時,從自己構造出的幻境中醒來的眾人才恍惚地發現,他們并非登臨絕頂一覽眾山小,而是立在晉江書院的花園子里。 《高山》一曲共分八段,一為嵩岳崢嶸、二為昆侖嶻嶪、三為天空獨嶂、四為霞起群峰、五為晴嵐積翠、六為暮煙凝紫、七為躡履思登、八為振衣懷嘯。 此時一曲已畢,張軒心中尷尬非常,猶豫再三還是決定先行認輸,好留個面子。 他踏前一步,拱手彎腰還未來得及說話,就被再起的琴音打斷。 “先生!您……”張軒猛地抬頭,直視劉拂,面上滿是驚疑。 不止是他,便是連周行等對劉拂性情熟知的人,也不覺變了臉色。 那琴聲一轉,從巍峨山巔轉入浩渺無垠的水域,竟是直接由《高山》之尾接上了《流水》。 不提張軒等愛琴之人,其余學子雖只是薄曉音律,卻也知道自唐之后《高山流水》便已分為二cao,前八段為《高山》,后七段為《流水》,再無人合而彈之。 而他們的先生…… 竟是重和了這二曲! 劉拂心神已全溶于指尖思弦,對臺下學子的驚訝全然不知。她雙目輕闔,沉浸于琴意之中。 離她最近的張軒將劉拂神情全看在眼中,在看清她臉上自然而然的欣喜陶醉時,心中猛然一驚。 他突然想起,自己少年時第一次彈奏出整首曲子時,也是這般發自內心的歡喜。 正當張軒陷入沉思時,劉拂指尖輕顫,已轉了曲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