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節
但架不住文臣們自廢武功、自縛手腳,放著好好的天雷不用也就罷了,還嫌棄拋石車、床弩笨重難以移動,那這仗干脆別打了,直接班師回朝算了。 格希元、史藏詰,手拿李弘扔過來的橫刀怔怔不知所措,雖然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其起到的效果,經太子殿下如此直接的指出來,他們立刻仿佛感覺自己變成了叛徒一樣。 李治深深的吸了一口氣,看來這御駕親征并不是如自己想象的那般簡單啊,先不說這運籌帷幄、率兵打仗的經驗,就是這文臣武將之間的爭議,就足夠讓人頭疼的了。 身為主帥,如果沒有辦法把這些平衡好,不能夠在戰場上力斷乾坤,看來這仗還沒開始打就輸了一半了。 想到此處,李治是不由的佩服自己父皇,那睥睨天下的英武身形,霸氣十足的絕代氣勢,戰場上戰無不勝,朝堂上又能知人善用,親王府的十八學士以及后來投奔他的名將等等。 再看看自己身邊,如果不是太子提醒,自己到現在還沒辦法搞明白,天子御駕親征時,該以武將為主,還是又該多聽文臣的建議了。 朝堂之上群臣之間有紛爭,自己難以決斷、糾結猶豫時,自然是有皇后幫自己分析、決策,這也讓他或多或少的在不知不覺中,忽略了皇后的重要性。 再加上自己身體一直贏弱,眩暈癥經常發作,這也不知不覺成了他的一個借口,朕不過是身體病弱,并不是無法一個人處理朝政。 但隨著在遼東戰爭的深入,他便開始時常涌現出無力糾結、優柔寡斷的時候,往往這個時候,他便會不由自主的想,如果皇后在此那該有多好! 該聽誰的,不該聽誰的,此事兒該以誰為主,誰的能力又只適合輔佐,一目了然,條理分明,根本就不會出現此刻李弘所指出的弊端來。 想到這里,李治便不由自主的看了李弘一眼,自從太子昨日到達之后,自己竟然跟與皇后議事一樣,一下子便覺得精神上輕松了不少。 在心理上,若有若無的,自己已經開始把這里的戰事依仗在李弘的身上了,要不然也不會在李弘還沒有真正攻城,還沒有看到他真正率兵打仗的才華時,自己就已經下令,命他全權處理這里的戰事了。 李治再次長長的嘆了一口氣,沉思了下再次強調道:“即刻起,遼東戰事太子全權負責,無論大事小情,都不必刻意稟報于朕?!?/br> “父皇……”李弘看了一眼有些落寞的李治,這是要把自己抽身出去站在一旁看戲的節奏啊。 “朕意已決?!崩钪螆远ǖ卣f道。 “是,陛下?!蔽某嘉鋵⑼瑫r躬身應是。 天子御駕親征,看來是自己想簡單了啊,李治緩緩往中軍帳走著,心里卻還在一直琢磨、糾結著,自己看來真不是一個適合領兵作戰的皇帝啊。 剛一回到營帳內,李弘就屁顛屁顛的跑了過來,探頭看了看坐在中軍帳龍椅之上,神情落寞、若有所思的龍爹,嘿嘿笑著便湊了過去。 “怎么了弘兒?有何事兒?”李治聲音略顯疲憊,淡淡的問道。 “無事兒,就是過來看看您?!崩詈胼p松地說道。 李治不由好奇,這都兵臨城下了,朕已經命你全權負責此間戰事兒了,你怎么還有心思嬉皮笑臉的跑到朕跟前,神情輕松的關心朕? “身為三軍統帥,你不去商討如何攻城,跑到這里干什么?”李治責怪的看了一眼李弘,微怒道。 “沒什么好決策的,明日一早攻城,盡快拿下就是了。兒臣想了想,大軍在此被阻有一段時間了,所以明日攻城,必須讓高句麗兵士從心底害怕我大唐兵士才行,這樣一來的話,對于攻破安市城身后的其他幾城,或許能起到一定的震懾效果。所以……”李弘說的輕松加愉快,好像這攻城跟兒戲一樣,聽的李治是很郁悶。 “戰事你負責,朕已經在文臣武將跟前說明了,怎么,怕朕反悔?”李治郁悶過后,奇怪的問道,看這樣子,好像是有什么事兒求自己。 “那倒不是,兒臣擔憂這個干嘛,您是三軍統帥,兒臣不過是您的副將而已,只是……” 李治輕笑了一聲,真是無事不登三寶殿,難怪剛剛分開,又一臉阿諛奉承相的跑過來了,看來還是有事兒相求。 “說吧,到底是什么事情?如果說是要立刻治罪格希元跟史藏詰,朕認為大可不必,此事朕也有責任,不能完全怪罪……” “不不不,兒臣不是這個事情?!崩詈胍贿呎f著話,一邊從懷里掏出了一份奏章,嘿嘿道:“兒臣簡單的起草了一個戰事守則,主要是為了統一大臣們在戰場上的意見,以免再發生,都打到城下了,卻沒辦法統一如何攻城的建議守則?!?/br> 李治皺著眉頭,仔細的看了一遍李弘所擬的簡單奏章,內容倒是不多,很簡單,完全是針對格希元、史藏詰等一干文臣干預戰事而提出來的。 主要是著重抑制、消弱了文臣在戰事當中的話語權,從他的奏章來看,以后大唐的每一次軍事戰爭,文臣只有建議、監督權,絕對不能干預戰事決策,甚至是連建議權都不能有。 任何人違反此守則,率兵打仗的武將可立刻把此文臣監押送給大理寺來處置。 “如此一來,豈不是就造成了武將們在戰事上一人說了算了?”李治驚訝的問道。 “文臣武將,各有分工,他又不是打仗的料,他哪知道戰場之上戰況是瞬息萬變?很多時候,武將在戰場上,需要根據戰況的瞬息萬變,在最短的時間作出決定,而不是任何時候都要與其他臣子相商相議,為了爭取兵貴神速,我們沒有理由在攻下一座城池之后,在集思廣益的研究下一座城池該如何攻打,戰場上,武將的觸覺是最為敏銳的,自然就是聽他們的咯?!?/br> “那跟隨朕出征的這些文臣,豈不是一點兒用處沒有了?”李治眉頭深皺,這些文臣雖然不會打仗,但是他們跟隨天子御駕出征,也不是沒有想法兒。 那就是也希望能夠跟隨天子御駕出征,班師回朝時,能夠領一份軍功,如此一來,也就相當于給自己掙了一份資歷,以后的仕途就寬廣了一些,多了一條升遷的路徑不是。 所以,天子御駕出征,往往會讓文臣們搶破頭顱往里鉆,每一個在知曉天子要御駕親征后,都會立刻上奏章,請求能夠跟隨陛下出征。 而武將們則是恰恰相反,御駕親征對于他們更多的是掣肘自己領兵作戰的才華,要是碰到一個像太宗李世民那樣的皇帝還好說,他知人善用,知道什么時候該用什么樣的臣子,能把他們的能耐發揮到極致。 所以武將們在跟隨太宗出征時,也就不會有那么大壓力了,反而是各個奮勇爭先,希望上戰場殺敵立功。 但跟隨像李治這樣的皇帝,完全可以說是領兵作戰的外行皇帝,那武將的心理就不一樣了,天子御駕出征,武將們首先要最大可能保證天子的安危,以及同等重要的戰爭的勝利。 但想要保證天子的安危容易,想要爭取整個戰爭的勝利,還要聽從天子以及手下一幫文臣的建議,武將們就無法完全發揮他們領兵作戰的才華,甚至是處處被文臣跟天子掣肘,自己的建議又得不到完全的認同,而且還要打勝仗,那么責任跟壓力就壓力山大了。 贏了的話還好說,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些功勞都是天子的,但輸了呢?這就是武將們的罪過了,而且跟文臣還沒有關系,人家是文臣,又不是親自率兵打仗的,人家才不會這個時候替你頂罪。 自然而然的,輸一場戰爭后,武將們變成了口誅筆伐的對象,以后的仕途升遷不用想了,就是連以后還能不能領兵作戰都是一個問號。 更別提戰敗一次后,精于紙上談兵的文臣跟朝堂對手,又會如何冷嘲熱諷、暗中打壓他們了。 運氣好的呢,罷官回家頤養天年,運氣不好的,好吧,刑部、大理寺里待著吧。 第411章 戰事守則 李治手里拿著輕飄飄的紙張,卻覺得這份奏章的絕不是這紙張的重量一般啊,監軍向來是皇家委任的心腹,用來對對外作戰武將的一種牽制,如果按照李弘的建議,監軍的權利大大消弱了之后,雖然有利于武將領兵作戰,但文臣監軍的作用會不會由此而變得可有可無? 李弘對于他龍爹的問題也沒辦法一下子解釋清楚,只好說道:“說不如做,您這段時間看看就知道了,特別是薛仁貴的部隊,看看跟契苾何力、李謹行的有什么區別?” “不就是多了一個文臣監軍?原本一個總管、一個副總管的配置,在薛仁貴那里變成了一個總管,兩個副總管的配置嗎?”李治也不是瞎子,這段時間自然是發現了薛仁貴部與契苾何力、李謹行部不同的地方。 “那您什么時候見過薛仁貴的文臣監軍干預過戰事?他管轄的是什么?”李弘循序漸進的問道。 李治露出思索的神情,想了想說道:“那文臣監軍好像一直只是負責后勤跟記錄,關于打仗決策一事兒倒是沒有參加?!?/br> “也是,薛仁貴的部隊您又沒有真正用過,自然是不知曉其中的利弊,明日您看看就知道了?!崩詈胭u了個關子,神秘地說道。 其實倒是沒有多復雜,多配置的那個副總管文臣監軍,更像是李弘上一世軍隊中的政委,他的作用便是調解部隊上下之間的矛盾,兵士之間,將領之間,更多的便是強調部隊對于大唐的忠誠,對于總管的無條件服從。 而另外一個副總管則是只管訓練,部隊在行軍打仗時的安營扎寨等等,與文臣監軍配合著做好軍隊的所有一切工作,而薛仁貴的職責便是,在兩人的配合下,在兩人把軍隊的所有一切都做好的情況下,只負責研究決策、率兵作戰。 三人之間分工明確、配合默契,但在行政上又有相互牽制、監督的作用,所以,在安西跟吐蕃已經實施多年的軍隊編制,才是李弘能夠老神在在,悠然待在長安的主要原因。 李治看著李弘那賣弄的德行也懶得說他,閉幕養神了一小會兒后,睜開眼睛說道:“大軍只是打到大同江,朕心里則是頗為遺憾啊,若是能夠長驅直入柳京看看,哪怕是不作為以后的安東都護府,朕也希望能夠大軍揮師過江?!?/br> “為什么?”李弘很奇怪,龍爹這是旅游來了嗎,沒有寫個到此一游,覺得不過癮? “朕不想讓高句麗、新羅跟百濟認為是我大唐無法渡江征伐,所以停留在了大同江邊上?!?/br> 李弘靜靜的看著李治那一雙眼睛,更多的是期盼跟一絲興奮,打到人家老窩……:“這倒也不是不行,也對啊,不能白打啊,怎么著也得弄點兒銀子回來補償下將士們不是?要是您還覺得不過癮,可以在柳京下旨召見新羅王跟百濟王,讓他們一同到柳京覲見你?!?/br> 李治又是無奈的嘆口氣,這好好的國家大事,怎么從太子嘴里說出來后,就跟那落草為寇的山賊似的呢?什么叫弄點兒銀子回來犒勞將士們! 理雖然是這個理,但經李弘如此一說,一切都變了味道了。 “必須過大同江,這是朕的命令,過不了看朕怎么收拾你!”李治也就在李弘跟前有皇帝獨斷專行的架勢,換成文武百官,李治不知為何,就變得優柔寡斷了。 “是,兒臣遵命,正好看看這高句麗王城的女子都長啥樣,是不是都跟那新羅婢似的那么聽話,不過兒臣還是覺得,倭國的女子是最溫柔……” “滾出去?!崩钪卫浜吡艘宦?,越說越不像話,這是太子還是山賊。 “哦,兒臣告退?!蹦橙艘猹q未盡,看著龍爹氣的翹起來的胡子,立刻走了出去。 夜色緩緩籠罩住了被大唐軍隊圍困的安市城,城下的營帳四周,盡是金吾衛的兵士手持橫刀、馬槊在巡邏。 而在中軍帳不遠處的太子營帳中,自遼東開戰以來,一直不怎么受重用的薛仁貴,此刻卻成了征戰遼東的絕對主力軍。 劉仁軌跟劉仁愿被李弘安排了掃尾的工作,而劉仁軌跟劉仁愿竟然是沒有絲毫的怨言。 不用太子殿下解釋,他們都知道,太子殿下安排他們掃尾、安撫、維持被攻占的城池,是因為他們在遼東時間長,對于風土人情了解頗多的緣故,并不是太子殿下對自己兩人有意見,而所以被輕視。 契苾何力、李謹行、薛仁貴,三路大軍分攻三個城門,神機營的三千人,趁著夜色已經悄悄潛行到了安市城城下,所有用油紙包包好的炸藥,一一安放在了城墻最為薄弱的地方,也是被太子殿下稱之為炸點的地方。 這些地方,可是在今日白天佯攻時,根據城頭上守城敵軍的強弱來判斷出來的,所以,在明日用到炸藥時,這可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細節。 這樣的陣仗,對于這些久經沙場的將領來說,都是習以為常的攻城戰,所以倒是沒有人因為明日一戰而覺得緊張跟興奮。 倒是身為兵部尚書的劉仁軌,吞吞吐吐的把自己心中的隱憂說了出來:“殿下,明日這天雷所用頗多,雖然是想要一戰而滅高句麗軍心,但會不會讓格希元、史藏詰為首的大人,在陛下面前指責您亂殺無辜、制造天怒人怨?” “特么的打仗哪有不死人的?死的不是大唐人就行,何況這遼東半島,不管是新羅、百濟、還是高句麗,都沒有一個好種,你們不用有心理負擔?!崩詈朊耸掌鹆撕喴椎牡貓D,拍了拍手說道。 看了看還是有些隱憂的劉仁軌等人,李弘只好再次說道:“我今日跟陛下已經說了,所有的戰事,任何文臣膽敢過問,一律監押,等班師回朝后,我會請奏父皇,把這戰事守則變成軍事法令,任何人都不得違背。所以明日有什么事情,自會有我幫你們頂著,你們的任務便是一舉拿下安市城,用我大唐強悍的戰斗力使敵膽寒,失去戰斗力?!?/br> 聽到頂頭上司幫他們頂著文臣們的口誅筆伐,頓時這些武將們立刻是精神一振,頂頭上司都這么義氣的幫他們了,他們自然是也要拿出勇往直前的氣魄,把明日的戰斗打好,爭取一舉打到大同江。 薛仁貴、李謹行跟契苾何力三人同時起身,信誓旦旦說道:“末將等明白,明日必將打出我大唐將士的威風,讓高句麗的將士就如殿下所言,聽到我大唐的軍隊的名字就雙腿發軟,要尿褲子?!?/br> 海東青抓來的兔子被花孟他們燒烤后,變得極為可口,幾位武將吃完兔rou之后,抹抹嘴高此后,便去準備了。 明日雖然表面上是攻城戰,但接下來可是追擊戰、殲滅戰等一同進行,所以,對他們三人來說,養足精神,為接下來幾日的戰爭做準備是極為重要的。 劉仁軌跟劉仁愿是最后走的,李弘留下他們多叮囑了幾句,兩人也不由得搖頭苦笑,確實這戰爭如殿下所言,何須套路?什么是套路? 簡直是不按常理啊,明日他們的掃尾工作看似簡單,但甚至他們要做好一旦安市城城破之后,在薛仁貴、契苾何力、李謹行三人分別攻向安市城身后的南蘇、木底、蒼巖三城時,他們還要用最快的速度扔下手中的掃尾戰,以急行軍的速度前往大同江后的最后一個城池辱夷城。 送走了劉仁軌、劉仁愿后,身邊沒有一個能用將領的李弘,只能是指望驚蟄了,而驚蟄也確實給他帶來了好消息,三日之后,大唐水師將會在水軍總管崔知辨的率領下,趕到大同江附近,接應他渡江攻打王城柳京。 原本運送輜重、糧草的兩千人,也在天色近黃昏時,趕到了安市城下,所以現在,李弘手上終于有了貨真價實的三千兵馬,而這三千兵馬跟自己,也將會是這一場戰爭中的奇兵,奇襲高句麗王城柳京的奇兵。 天還灰蒙蒙的沒有全部亮起來時,整個安市城下面的大唐兵營就變得熱火朝天,呼喊聲、呵斥聲,戰馬嘶鳴聲,橫刀、馬槊等發出的金屬聲,整齊的步伐聲,讓對面的安市城,仿佛都要跟著這些聲音,被震動的搖晃起來。 將近二十萬的大唐軍隊兵臨城下,安市城能夠頂著這一股威壓堅持到現在,在李弘看來已經是難能可貴了。 如果站在遠處一側的高山上俯瞰,安市城下那寬闊的平原上,像是一片黑色汪洋,那點點兵器反射的亮光,就像是映襯在海面上的星光一般,透著一股說不出的美感,又透著一股讓人心寒的沖天殺氣。 高山密林間原本安靜睡覺的飛禽走獸,很不滿人類吵醒了它們的美夢,探出頭窺視了下那些人類后,又再一次頭一歪,繼續回籠覺了。 而城頭上的安市城守兵,看著大唐像是要全力攻城的態度,以及感受著那越來越濃的戰意跟殺氣,臉色不由得瞬間變得蒼白,驚慌失措,戰戰兢兢、連滾帶爬的從城樓上摔了下去,腦海里只有一個讓他顫抖的念頭:“大唐軍隊要開始真正的攻城了!” 第412章 開疆擴土 李治甚至比李弘等武將還要顯得緊張,在整個兵營剛剛有動作時,他就已經起來了,朦朧的清晨,望著那一隊隊在眼前不遠處,黑壓壓泛著烏光一片的盔甲部隊,他就不由自主的熱血沸騰,恨不得也投入其中。 微風中濃厚的肅殺冰冷之氣跟森嚴冷酷的氣勢,靜如山岳的鎧甲兵士,閃爍著點點寒光的利刃,李治胸中涌起萬丈豪情,有如此軍隊,大唐何愁不能踏平高句麗。 舉起手中的望遠鏡望向最前方,雖然眼前依然是一片青黑色的烏光,但手持弓弩的部隊,卻被放在了第一線,每一具弓弩都是箭在弦上,時刻準備著下起一陣箭雨。 旌旗在空中迎風招展,一面面寫著大唐,或者薛、李的旌旗,像是招魂幡一般,在空中抖動,散發著詭異冷森的氣勢。 “殺!殺!殺!”大地仿佛都在顫抖,大唐將士的喊殺聲讓萬物俱靜,只有那沉重凌厲的喊殺聲在高山密林、低谷平原回蕩著。 戰鼓聲咚咚咚的響起,號角聲在平原上嗚咽著發出長鳴,二十萬大軍異口同聲的再次吼道:“殺!殺!殺!” 李治舉著望遠鏡的手都不由自主的在顫抖,渾身不知何時起了一身雞皮疙瘩、頭皮發麻之余,更多的是因眼前這些大唐勇士的強悍殺伐之氣,而涌出的感動跟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