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節
書迷正在閱讀:逆天全職大師、不熟、修真之一劍在手、吃rou的狐貍不好養、秘制甜妻:柏少,要抱抱!、喂你一顆糖、滿床笏、嫁個金龜婿、農門小寡婦、權相養妻日常
就算有人不滿意,大部分人同意就可以行,總比少數人滿意大部分不同意強。 養了三年的老母雞,每個都有四五斤重,皮厚脂黃rou緊實,抗燉得很。先剁成大塊,添水,扔姜蔥進去,大火滾開小火細燉。 開鍋以后細火又燉了差不多一個鐘頭,這時候燉老母雞的香味就飄出了十里外去。 張翠花喊道:“敲梆子,讓女人們回來喝雞湯!” 大人孩子的都有一大勺子雞湯喝,每個人都不舍的大口喝,要小口細品。 老母雞的雞湯可真鮮美啊,一口喝進去,那鮮香的味道一下子就鉆進頭囟去!等咽下去,全身從頭到腳都是鮮美的感覺,無一處不熨帖,無一處不舒坦! 泥蛋兒喝了一口雞湯,閉上眼,晃著腦袋,感慨:“啊~~~這輩子沒白活??!” 莫茹聽他說這話,差點被雞湯嗆著,“泥蛋兒,你才多大???” 泥蛋兒笑嘿嘿道:“娘娘,爺爺他們不都是這樣說的嗎?吃好東西這樣才香呢,你試試?!?/br> 他讓莫茹也跟著試試。 莫茹:…… 喝碗雞湯,鍋里再添開水,然后奢侈地加上半碗醬油,加鹽,再把切成小塊的胡蘿卜、豆角干都下進去,繼續燉。 這一鍋雞,一定要吃個回本才行。 老母雞真的很抗燉,大火滾開又足足燉了半個多鐘頭,然后悶在鍋里等晌飯開鍋。 吃晌飯的時候,何桂蘭喊道:“獎勵棉花模范一根大雞腿,你們有沒有意見?” 張夠和吳美英聲音最大,“沒有意見,已經跟著勞模沾光啦!” 過三分之二數通過,隊里就獎勵莫茹一個帶著半拉雞屁股的大雞腿,油汪汪的噴香! ☆、第121章 戰天斗地 吃雞以后,二隊的婦女們被張根發搜查棉花帶來的創傷又神奇的愈合了,繼續投入到緊張忙碌的秋收中去。 這時候紅旗鋼鐵廠終于放了一個鋼鐵大衛星——日產生鐵1156噸! 市報、省報、黨報都有報道,甚至和鄰省的鋼鐵衛星一起上了人民日報。 一時間全地區沸騰起來,各地的鋼鐵廠不但沒有松懈,反而更加瘋狂地抓緊時間大煉鋼鐵! 甚至各大隊的婦女們也一群群地奔赴鋼鐵廠踴躍參加煉鐵。 原本因為搜查棉花事件,婦女們顧此失彼收了棉花顧不上莊稼,導致大片大片的莊稼荒棄在地里,公糧自然也交不上。 現在女人們也踴躍參加煉鋼鐵,有些大隊地里的莊稼徹底沒有人去收了! 這一切卻似乎和先鋒大隊沒有多少關系,他們村的男人們已經都去煉鋼鐵,女人們之前雖然還有心思活動的,經歷過扒房子、搜棉花以后,連張夠也歇了去煉鋼鐵的心思,老老實實在家收莊稼。 雖然說不出大道理,但是她覺得莫茹說的對,收了糧食是隊里的,是食堂的,是自己的,不用餓肚子。煉再多的鋼鐵,掙了再大的名譽,那個也不當飯吃,餓肚子的時候是吃不得的。 莫茹見她們都專心秋收也松了口氣,說實話她挺怕大家都跟外村那些婦女那么瘋狂地要和男人一樣去大煉鋼鐵。 自從半夜抓偷棉花事件后,村里再也沒有敢偷棉花的,自然也沒人再晚上來軋棉花彈棉花。 但是莫茹的日常并沒有受多大的影響,她依舊拾棉花、幫忙曬地瓜干。 軋花機又被送到她家里來,晚上莫茹就鎖了門,把軋花機搬到地窖里繼續軋棉花彈棉花,這里面更安靜暖和。 她已經把周明愈的睡袋縫起來,打算托陳愛月幫忙送過去。 這晚上她正忙著軋棉花,就聽見村子里傳來嘟嘟的哨子聲。 這個哨子現在在張翠花身上,還沒吹過呢,尤其大晚上的肯定有急事。 莫茹趕緊停了手里的活兒,從地窖里爬上來,出門去看看怎么回事。 一上來,她才聽見外面雨打樹葉的噼里啪啦聲,原來是下雨了。 “下雨了,拾地瓜干去!”外面人聲鼎沸。 很多女人喊著,都挎著籃子拎著麻袋地往地里跑,年輕人帶著圍笠,年紀大點的就把家里或者隊里的蓑衣披上,免得著涼生病。 莫茹趕緊戴上圍笠,也拎著筐子、麻袋跑出去。 以前都是天氣好的時候曬一地,干了撿起來儲藏。 前天天氣很好,隊里就曬了好大一片,昨天把之前干的撿回家,可地里還有好多新擦的呢。 今天下午的時候還有太陽,晚飯那會兒天有點陰,大家都擔心說會不會下雨。 一個個實在是太累了,都懷著僥幸的心理說可能因為鋼鐵廠燒煤天才黑乎乎的像陰天,應該不會下雨。 加上地里的地瓜干也不干呢,所以都沒去拾。 結果半夜就下起了大雨! 深秋很容易陰雨連綿,那地瓜干就容易發霉變壞,每年都讓人頭疼。 不只是大人們來拾地瓜干,孩子們都跟著來了,一個個動作奇快。 莫茹自然更快,反正雨夜漆黑,馬燈也沒多大用處,大家都看不清什么,純粹是抹黑拾。 黑夜是給她最好的掩護,直接一片片的收進空間里。 莫茹收的那些逃過雨淋,別人拾的或者來不及的,就被雨淋在地里,撿起來一兩天也曬不干,只能等著發霉。 沒有辦法,張翠花就做主各自挎家去擺在各種地方晾著,爭取別發霉了。 結果,一直下雨連陰天,有的地瓜干開始發霉。 張翠花又讓人把家里要發霉的地瓜干都拿出來,直接送到食堂烀一鍋先吃掉。 …… 下雨不用上工,三隊四隊的婦女都很開心,但是一隊二隊的卻不開心。 因為下雨就不能收莊稼,不收莊稼就爛在地里。 二隊女人們湊到生產隊屋給隊里搓麻繩、編筐子,整理葦子、蒲子,這也都是消耗品,每年需要不少。 一邊干活兒,她們一邊聊天。 “這雨啥時候停啊,可別把地瓜禍害了?!?/br> “可不是咋的,今年地瓜大豐收呢,咱們刨地瓜的時候,往年可沒有這么大個的,一個得有三四斤呢?!?/br> “是啊,往年好的時候也就收個一千七八百斤,今年看起來得有三千斤呢,真是大豐收?!?/br> “要說這雨可是及時雨,這時候正好種麥子呢?!?/br> 秫秫地、棒子地,這時候應該早就耕地耙地種麥子,可這會兒,她們還在收地瓜呢。 別的生產隊還在掰棒子呢! “再下雨地瓜干怎么辦?可都發霉了啊?!?/br> “還有刨出來的地瓜也容易發芽子,堆著爛得可快?!?/br> 一個個愁容不展,這雨啥時候停啊,都下了兩天了。 莫茹想起高余飛說他們莒城縣吃煎餅的事兒來,她發現這里竟然不吃煎餅,可能是飲食習慣問題? 畢竟三里不同風五里不同俗,莒城縣離這里也有兩三百里路,交通不便的時候,大家互相不交流,很多風俗和飲食差異的確很大。 她問張翠花幾個,“娘,我聽高技術員說他們吃煎餅,咱們能不能也做這個?” 煎餅的話后世她吃過的,主要網購雜糧煎餅,營養美味。 高余飛說他們家的煎餅地瓜面和秫秫面的最多,因為秧地瓜種秫秫多,小米還輪不到做煎餅,撈干飯都不夠吃呢,玉米之前種的也少,小麥更不舍得。 聽她這么一說,幾個老太太也說起來,誰娘家誰誰誰就是那里的人,他們吃煎餅。 至于怎么煎李桂云倒是會的。 “其實和我們用鏊子烙餅一樣的?!?/br> 當地人不吃煎餅,但是她們有蒸餅、烙餅,不同之處煎餅是面糊糊攤在鏊子上,烙餅和蒸餅是面團搟成餅。 “不管怎么說都得推磨,要是曬干的糧食就上碾子掐碎,用水泡一宿,再上磨磨成漿子?,F在這地瓜新鮮著,直接上磨就能磨成糊糊,正好?!?/br> 推磨……沒有牲口,只有女人,這可是麻煩事兒。 莫茹笑道:“咱們也不用大磨盤,就用豆腐磨唄?!?/br> 已經都擦成地瓜干,破碎以后加水磨成糊糊就可以用。 反正下雨也沒法去擦地瓜干,張翠和跟何桂蘭就商量著試試。 年輕女人跟著莫茹,吳美英和張夠、王玉芹等人負責推磨,陳秀芳等人負責洗地瓜干。 家家戶戶的大盆、二盆、小缸都抬過來用。 二盆里放洗干凈的地瓜干,小缸放在石磨的出漿口底下用來接糊糊。 張夠肩頭頂著推磨棍子,棍子套在磨拐子上,用力將上盤磨抬起來,莫茹就快手快腳地把已經弄碎的鮮地瓜干鋪上一層。 等她鋪完,張夠就將磨棍放下,用肚子頂著逆時針推磨,幾圈之后就有漿子嘩啦啦地流進下面的缸里。 莫茹則看著火候把弄碎的鮮地瓜干倒進磨眼里。 磨漿子比磨干糧食要輕快省力,一盤磨一天能磨一小缸漿子,幾盤豆腐磨都忙起來,女人們就把那些沒曬干要發霉的地瓜干全給磨成了地瓜糊糊。 石磨一邊磨漿子,李桂云則領著張翠花等老太太攤煎餅。 各家的鏊子都沒上交呢,這時候拿出來幾個擺成一圈兒。 每個鏊子底下用三塊土坯或者石頭支起來,把鏊子的三個小短腿支上,底下就可以燒火。 燒鏊子,用棒子秸的下半截最好,火力旺,還不容易撲火燎人。 鏊子燒起來,甩幾滴水,很快干了,這時候就可以開始攤煎餅。 李桂云已經找了幾塊薄薄的木片過來,雖然不專業,也能湊活著用。 她用一個磨得沒有苗只剩下把兒的炊帚,一個鏊子上滴了幾滴油,然后炊帚疙瘩快速地轉一圈,把油均勻地抹開。 這是為了防止粘鏊子。 弄好以后,一個鏊子倒一勺子糊糊,然后用木片兒在面糊糊里做圓周運動,將面糊糊攤開成一個圓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