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
一個小孩子好奇問道:“那好看的小娘子,真有個四十歲的大官夫君?” “噓!”熟知各家八卦的老嫗趕緊打斷,隨后皺紋里扒拉出一副意味深長的笑。 “要是真這樣,倒好呢!” 時下民俗,女子早婚,十五六歲嫁人生子的女郎不在少數;而艷名遠揚的秦氏羅敷女,年至十七,不僅尚未出閣,連婆家都未曾許得一個,平白讓人笑話。 ——可見生得太美也不好,家里人挑三揀四,誤了青春大好年華。 待要再議論,忽然眼前一閃。只見方瓊三公子的車仗隊伍里,似乎躥出一個身手伶俐的影子,鬼鬼祟祟的,跟上了羅敷女郎遠去的腳步。 老嫗揉揉眼,那身影又不見了。她搖搖頭,想是自己老眼昏花。 第2章 親人 羅敷孑然一身的返家。 邯鄲南外城平民散居,其中一個不起眼的小院子。門邊一個小小土地神龕,門楣上掛幾把干艾葉,樸素又活潑,表明這院子里住的是一家熱愛生活的良民。 院子里的婦人粗布襦裙,垂著個略顯花白的椎髻,發尾用最普通的桂花油抿得硬邦邦的。她抱著一筐剛洗完的衣裳。那筐衣裳對她來說太過沉重,糙手繃出道道青筋。 羅敷連忙上去扶一把:“舅母!一盆衣裳盛這許多,閃了腰可怎生是好?快放下?!?/br> 舅母張柴氏放下洗衣筐,有氣無力地跟她打了聲招呼:“阿秦回來啦?!?/br> 張柴氏放下袖子,抹一把額頭上的汗,嘮嘮叨叨的嘆氣:“不累怎么行呢?過年的賦稅剛交過,你阿弟又進學,給先生的束就是咱們一個月的口糧。昨天又說筆墨簡牘需要添補,家里可快沒有余錢啦。我一個老婆子也沒什么傍身的本事,洗一筐衣裳三十錢,能多洗一件是一件——你今日的桑葉才采了這么些?蠶兒可別不夠吃……” 每天雷打不動的抱怨三五次。然而羅敷并不厭倦,點點頭,柔聲安慰:“舅母莫愁。我這兩天夜里趕趕工,后日開集之前,應該能織好一匹絹。你就安心進屋歇,等阿弟下學回來?!?/br> 然后放下籃子,接過洗衣盆,一件一件的幫舅母把衣裳晾到高處。 張柴氏騰出手腳,朝廚房努努嘴,“鍋里晾有水,自己去盛。桌上那碗水放太久了,別喝?!?/br> 羅敷聽得最后一句話,唇角不動聲色地一抿,抿出一個無可奈何的笑。 不開口叫破,乖巧回道:“好?!?/br> 羅敷自己盛水喝,經過舊木桌的時候,見上面果然放了一碗水。細指頭輕輕伸進去蘸了下,點在舌尖,春雨般甜絲絲。 卻不太濃。近來蜜糖價高。 但舅母也真粗心,蜜水晾著也不怕招螞蟻。羅敷順手給那碗水扣了個蓋,然后沖屋外喊:“我去干活了?!?/br> 方才還不依不饒,跟貴人打嘴仗的潑辣小娘,一進家就變成了善解人意、任勞任怨的乖孩子,任誰見了誰不信。 然而羅敷心里有數。十七歲的女郎見識算不上廣,心中第一位的做人準則,便是知恩圖報。 十余年前,天下大旱,民不聊生,遂有太平道起事造反,放出話來要殺貪官、均貧富、讓天下百姓吃飽飯。由于那年是甲子年,又史稱“甲子之亂”。 不少人腦子一熱去投奔,剩下的安安分分過日子,想著不管誰得了天下,自己做順民便萬事大吉。 只有羅敷的阿舅張大響,十里八鄉出了名的膽小鬼,聽得外面傳言,說什么太平道的叛匪喝人血、吃嬰兒,個個都是面目猙獰的妖怪。張大響聽風就是雨,嚇得夜里睡不著覺,做夢都是血光沖天。捱了幾天,終于決定收拾東西,帶上身懷六甲的糟糠之妻,連夜跑到山里去住山洞,成了當時邯鄲民間好一樁笑料。 誰知噩夢成真,叛匪居然聲勢愈壯,頃刻間便是燎原之勢。朝廷“平叛”不利,政事擱置,兵禍連綿,乃至生靈涂炭。 等叛匪好不容易被剿滅,張大響壯著膽子回到邯鄲,發現城里城外一個樣,野狗野鼠橫行,當年的街坊鄰里已經變成了一個個灰撲撲的墳堆。 有被叛匪殺的,有參加叛軍被殺的,有被朝廷當成“通匪”殺了充數的,還有病死的餓死的??胺Q十室九空。 這其中包括羅敷的父母以及諸多親族。羅敷當時年幼,記事不全,只記得孤零零站在廢墟上大哭,一條比她還高的野狗猙獰撲過來。 身后一聲發顫的大喊:“阿秦!別傻站著!跑??!” 羅敷猛回頭。膽小鬼張大響抖抖索索的抄起一根斷扁擔,照那野狗腦袋抽下去。 …… 張大響拖著一條被野狗咬殘了的腿,順理成章地收養了這個他meimei留下來的孤女。 燒毀的房子一磚一瓦的蓋起來;丟失的家產一文一文的掙回來。黎民百姓多健忘,時至今日,“叛匪”的記憶已如過眼云煙,大家繼續循規蹈矩的過回以前的日子。 但阿舅沒能享受幾年太平日子,沒兩年便積勞成疾去世了。留下一妻一子,也就是羅敷的舅母和表弟,三個人相依為命。 羅敷知道阿舅為什么瘸。她從懂事起就下決心,把舅母當阿母一樣孝順,把表弟當親弟一樣疼。 孤兒寡母的日子不好過。被人欺負是家常便飯。羅敷自小便知道面子不能當飯吃,寧可讓人指著后腦勺罵潑婦,遇事絕不能忍氣吞聲。 ——當然,面對舅母時除外。 羅敷想一想往事,再看桌上那碗蜜水,心平氣和。 她進屋喂蠶,再掃蠶舍,然后回到自己房間——名義上是閨房,其實大半空間都讓一架碩大斜織機占去了。 那織機老舊,木質零件被摩挲得光滑發黑,一如張柴氏那衰老而油光的發尾。 織一匹絹要花至少二十天工夫。等到完工之日,這匹絹會被小心翼翼地拿下來,洗刷搗練,在市場上被哪個鼻孔朝天的貴仆挑剔一番,然后買走,裁剪縫制,穿在哪個世家公子或是豪門寵妾的身上。 或是干脆讓他們拿來包東西、寫字、作畫——總之不會成為民女羅敷的身上衣。她全身上下一般是苧麻,織的倒是比別家的平整好看。 羅敷坐下來,熟練地調了調綜板,開始干活。 一旦坐在織機前面,飛揚跳脫的女郎就變得無比專心致志,那上上下下的一經一緯,就是她的全部世界。 其實民間的女郎哪個不是如此。素手穿經,巧目定緯,織機單調的咣當聲,充滿著她們的少年時光,見證了她們的孩子長大,陪伴著她們韶華逝去,直到一頭烏絲變成雪白,和那織機上的布帛成了一個顏色。 可今日,羅敷卻有些心神不寧。梭子來去,踏板吱呀,突然手勁一個不準,經線啵的一聲崩斷了。還好她反應快,及時停了梭。 麻煩。她不得不停下活計,續線捻絲。還沒織出半寸,忽然又是一根斷線。 連張柴氏在外頭都聽見了,心疼地喊一聲:“仔細織布!累了就先歇著!瑕疵布可賣不出好價錢!” 羅敷地嘆口氣,站起身來,隨意撥弄著織機一角拴著的小布袋。 她知道自己思緒紛雜。撞見冀州牧公子的事沒對舅母說,免得徒增擔憂。 但總不能裝做萬事大吉。最起碼,她需要思考清楚,倘若下次不巧又在城外惹了貴人,得換一套什么樣的說辭。 她忽然想到了一個人。一個也許能幫她的人。 * 兩日后,羅敷打扮利落,準備上集。 邯鄲城里旬日開集,供出身各異的百姓和商販,交換糧、酒、布帛、藥材、絲綢等等。 張柴氏年紀大,有風濕老寒腿的毛病,因此每次都是羅敷出面,和鄰居幾個年齡相仿的女郎新婦,用自己精心織造的布匹、絹帛、刺繡,換取絲麻和口糧。 偶有盈余,通常讓愛美的小娘子們換來胭脂水粉、頭面首飾。一枚普普通通的玉簪,能帶給人好幾個月的開心。 羅敷掐著手指頭數完了該換的東西,問舅母:“還有什么要換……” 話音未落,一個梳著總角的小男孩蹭的跑出屋門,態若離弦之箭。張柴氏老母雞似的追過去:“懶蛋,別摔著!誒誒,袖子蹭臟了……” “懶蛋”名叫張覽,是張柴氏的寶貝兒子,亡夫留下的唯一骨血。本來請人起了個挺有文化的名字,可惜張柴氏不識字,叫著叫著就把自己兒子叫成“懶蛋”了,倒是個俗得可愛的乳名。 張覽在“匪患”亂世中出生,娘胎里帶來的弱質。病歪歪長到十歲,細桿兒身材上頂著個大腦袋。搬點重東西就呼哧帶喘。于是大家都說他該去讀書。張柴氏望子成龍,把兒子送進了接收平民子弟的私學——當然,又是一筆額外花銷。 鄰舍大人們平日逗張覽:“腦袋這么大,當心哪天掉下來!” 小張覽信以為真,養成了時時刻刻扶腦袋的習慣。一頭扎到羅敷身邊,膩著她提要求:“阿姊!別忘了給我帶筆墨!” 說這話的時候,細手指頭扶著自己的太陽xue,像個偏頭痛的老學究。 羅敷一笑,把他的手放下來,“忘什么也不會給你忘這個。還有嗎?” 張覽想起了同窗們平日里夸耀的美食零嘴,吞了口口水。 張柴氏馬上注意到了,輕輕橫他一眼。 張覽忙扶著自己腦袋搖搖頭,懂事地擺擺手,表示自己沒要求。 羅敷看在眼里,心中盤算,回頭賣了自家的絲帛,找個好說話的零食販子,好歹給阿弟討幾顆漬酸梅。 她往小板車上放幾匹絹麻,臨出門,又忽然猶豫,摘下一對耳,塞進織機梁木的小縫隙里。那是她的小小首飾盒。 方瓊的影子在腦海中晃。低調妝扮讓她聊以心安。 最后回頭向張柴氏囑咐:“今晚也許不回來,宿在……” 話沒說完,張柴氏兩條眉毛已經擰成兩只打架的蠶寶。張口就訓斥:“你一個未婚的女郎,跟我說什么晚上不回來?……” 羅敷不慌不忙,說完了后半句話:“宿在韓夫人工坊里?!?/br> “韓夫人”這三個字一出口,張柴氏“嗯”的愣了一下,腳底下碾死個螞蟻,算是默許了。繼續給兒子撣袖子。 第3章 強搶民女 韓夫人是邯鄲城里的傳奇女子。她四十歲以前的事跡沒人說得清。小道消息流傳,說她是從婢妾一步步爬上太守夫人的地位。然后喪夫、再嫁、再喪夫、再嫁……如此不知多少次,每次嫁的夫君都比以前的地位高?,F在寡居在家,家產無數,每個兒子都做了官,每個女兒都成了官夫人。 倘若不知情的人聽說這故事,多半會把這些事的主角想象成一個禍國殃民的絕色妖姬。然而在羅敷的印象里,韓夫人一直是個穩重的白發老嫗,連金銀首飾都懶得多戴。 韓夫人喜歡積德行善,豐年收糧,饑年借糧,城里的私學據說也有她的資助。她還喜歡提攜年輕聰睿的女郎。富商大賈家里通常有自營的紡織作坊;而韓夫人的作坊尤其熱鬧,會定期辦些紡織刺繡方面的交流,請來巧手匠娘傳授經驗——來的大多是貴女,但也有羅敷這種臉皮厚的平民娘子,時不常的去蹭個一日半日。反正沒人趕她。 邯鄲地界的年輕女郎,有一半都把韓夫人當成自己的人生楷模。若是有幸能見到真人,蒙她教誨兩句,那便如平白多出了三年的智慧。 羅敷上輩子積德,在工坊里蹭課的時候,跟韓夫人搭訕過兩句話。她記得清清楚楚。 第一次是她被鄰居男孩罵了,說她是沒父沒母的野孩子。韓夫人瞟一眼她哭腫的紅眼泡,十分鄙視地說了三個字:“罵回去?!?/br> 羅敷超常發揮。隔壁趙家阿兄至今脖子上一道疤。 第二次是覺得舅母分配不均,過年稱了三兩rou,烹得香噴噴,最后全堆在阿弟碗里了,說男孩子需要長身體。她自己落得兩塊連皮帶骨的rou渣渣。 為這點事,羅敷糾結了半個月,不知道該不該覺得委屈。 韓夫人這回看都沒看她,又說了三個字:“自己買?!?/br> 羅敷謹遵教誨,從此學會了自主花錢,不虧待自己的嘴。 老夫人家大業大,每日廚房剩的飯菜,大約都足夠養活邯鄲全城的乞丐;每天織布斷下來的線頭,都能做成一件衣。羅敷進城趕集買賣,有時候錯過了辰光,來不及回家時,干脆就宿在韓夫人織坊工人歇憩的廂房里——對韓夫人來說,這都是不值得稟報的小事。 韓夫人信譽保證,這大約是唯一一個未婚女郎夜不歸宿、還無損名聲的去處。 今日進城趕集,羅敷早早就計劃好,抽時間去拜訪一下韓夫人。不為別的,向她再討三個字:倘若在出外采桑的路上跟貴人口角上了,如何在保障自身平安的前提下,讓他盡快把自己給忘了。 秦氏羅敷女,人人夸她蕙質蘭心。然而越是有腦子的人,越知道自己能耐有限,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該求人求人,勝過自己閉門造車。 她滿懷希望地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