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節
元清帝挑了下眉:“好,朕允了?!?/br> 宋華瞬間瞪大了眼。 元清帝點點頭,示意他沒有聽錯:“武安侯那里朕會幫你去說,不過朕有一個要求?!?/br> 宋華忙做出側耳恭聽的樣子:“您說?!?/br> 元清帝手指輕叩龍椅扶手,開口。 第82章 醫改┃分科。 “朕準你從國子監退學, 并且會叫宋行走收你為徒, 但你得答應朕日后絕不能反悔, 而且必須得做出一番成就來?!?/br> 元清帝神情變得嚴肅。 元佩的法醫學他已經了解的很透徹,不論是少包里的描述,還是這兩個月來他幫助大理寺破解的案情, 都昭示著這法醫學確實有用,且有大用。 雖然元清帝還沒有學到醫學相關,但單目前學到的生物來看, 不止法醫學, 解剖學也得加快促進,不真正了解人體構成又何談從根源解決病痛。 但不管是法醫還是解剖都得跟尸體打交道, 而與此相關的活計被視為不詳,這是人們千年來根深蒂固的想法, 加上百姓們大多沒有念過書,更別提知道《黃帝內經》之類, 想要扭轉百姓的想法,沒有那么容易。 別提百姓,便是上層看過書的官員貴族也這樣認為。 消去賤籍針對的只是那些賤民, 對普通百姓沒有多少作用, 大多是看在能學一門手藝且包攬吃穿住的份上,愿意將孩子送來。 但送來的這些孩童,單從識字教起,沒有個七八年不能成器,不管法醫學還是解剖到日后的新醫學, 都是人命關天的大事,馬虎著急不得。 相比之下,若識字讀了書的人來學,就要更快一些。 像元佩如今最器重的弟子俞小六,出身仵作之家是一個,會識字才是最重要的,單這一點就強出其余人許多,值得元佩著重培養。 元清帝想要將法醫學和解剖學發展起來,但不能貿然急進,不能立刻就下達一系列提高仵作身份的旨意來,至少也得等大家完全接受了法醫這個新名詞,等百姓感受到法醫在辦案中的巨大作用,等那些士族儒生不再排斥地位的驟然變化,再推行令法。 所以宋華的出現,正中元清帝下懷。 光小說的科普遠遠不夠,小說畢竟是小說,在元佩還沒有破出能夠大肆宣傳的案子之前,宋華這一鬧,鬧得正是時候。 被元清帝影響,宋華的表情也跟著變得嚴肅起來,用力點頭:“是!”點完弱弱道,“呃……請問陛下,這個一番成就具體……” 【難道要破解一百個懸案?】 元清帝微微一笑:“你不是喜愛包青天嗎?朕期待有朝一日能聽到宋青天的稱號?!?/br> 宋華眼睛一亮:“是!” 元清帝說到做到,直接派人又去召了武安侯來,當著兩父子的面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出乎他的意料,武安侯并沒有多做反駁,當即便同意了,元清帝聽了他的心聲,才知道是工部尚書跟他談過,勸了他。 宋華要去當仵作學法醫的事,大家只當是個笑話,看個熱鬧,誰也沒想到居然成了真,而且還是陛下親自同意的,頓時叫眾人嘩然。 不等隔天,宋華當天下午就去了元佩府上,大張旗鼓的拜了師,在眾人的不解中成為了元佩的弟子。 眾人雖不能理解,但有元清帝發話,倒沒有人當面多說什么,當然背地里肯定少不了一番議論。 元清帝不僅發了話,借著宋華這么一鬧,直接給法醫學正了名,還為法醫科制定了一個新的官職,暫時配給大理寺,雖然沒有說日后如何,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是專門給衙門辦案設置的機構,往后很有可能全國都會開設。 有遠見的,發現了一條當官的新路子,雖只是最低九品,聽起來也不那么體面,但有皇帝背書,有品級有官銜,對百姓來說,九品官那也是官,還管什么體面不體面。 元佩那里當即便迎來了一批報名小高峰,等宋華這件事被時報一報道,散播到全國各地,有不少人心思浮動,在年后收拾行李來了長安。 不過元佩收徒條件苛刻,核心學生只收了不到十個,剩下的不識字的先丟去學堂識字,識字的去背他準備好的相關醫書,滾瓜爛熟之后再說。 元佩的府邸一時成了學堂,教室宿舍食堂一應俱全,只要上門來拜師的,他來者不拒。 好在他來時帶了不少“嫁妝”,經得起他肆意揮霍。 當然他也不會一直白養著這些人,醫校也實行考試制度,連續三次月考不過關者便會被遣送回去。 元佩的醫校辦得如火如荼,引來了太醫院側目,為此還發生了一些小糾紛。 大魏與醫有關的一向由太醫院負責,不論是藥局藥庫的管轄,還是醫官的征召選拔培養教育等等,都屬于太醫院統管。 元佩的醫校算是挑戰了太醫院的部分權力,但偏偏這件事是皇帝親自提的,太醫們對政事又不是十分敏感,一番相商后,院使楊仲仁趁著給皇后“診脈”的時候,跟元清帝提了一句。 其實從梁平安提出婦產科的時候,就已經挑戰了太醫院的權威,只是婦產向來多由穩婆負責,醫者只做事后或事前調理,倒也不算太過,那時太醫院還對梁平安提出的相關孕期知識做了研究,十分贊賞。 這一回元佩的法醫科卻不同了,解剖先不說,他提出了各種急救法,并且在少包中夾雜了許多新醫學。 太醫院里也有看時報的,自然也看到了這些說法,有些覺得有道理并且想要深度探討研究,有些卻不以為然,甚至視為邪術。 楊仲仁屬于前者,他出生醫學世家,家譜攤出來上數十代都與醫有關,他祖父是太醫,父親是太醫,他也是太醫,兒子孫子也都是,有十代積累的醫術和長輩言傳身教,生下來便高出其他學醫之人。 楊仲仁學醫并不像他父親是為求生計無奈,他是真的喜愛,數十年來一直在研究,對于梁平安和元佩提出來的一些說法,他覺得極有道理,一直很想跟他們仔細探討,當初的牛痘就是一個實例。 這一次來跟元清帝提,并不像下面太醫們提出的,想干涉元佩的法醫科,而是想趁機跟他們探討交流。 元清帝聽他說完,又聽了他的心聲,不得不承認這一回是他疏忽了,畢竟太醫院屬于重要卻又不是時時都用的官部,尤其他年輕身體好,一年也生不了幾次病,之前吃了長樂給的丹藥,別說生病,每日精神奕奕,這半年用到太醫院的,多是給百姓和他人。 其實對于太醫院,他心里已經隱隱有了想法,既然楊仲仁提起來,略一沉吟,道:“朕今日不妨先跟你透露一些,朕有意醫改?!?/br> 當初聽梁平安描述了現代的醫學分科后,他就有了這個念頭。 大魏的太醫院還沒有十分明確的分科,只是按照太醫們所擅長的來區分,譬如有的太醫精于口齒,有些太醫精于針灸,有些精于眼疾等等,并不像現代醫院有明確詳細的分類。 所以他想按照現代醫學分類,給太醫院來一次醫改。 其它過于先進的知識他沒有辦法立刻拿出來去普及,但關于醫這一方面,改革起來不需要顧忌任何人。 畢竟世上少有人不懼怕病痛,也少有人不畏懼生死。 楊仲仁心頭一凜,道:“不知陛下打算如何改?” 【莫不是陛下對我等不滿?】 楊仲仁是元清帝最信任的太醫,有了聽心術后更信任了幾分,便也不避諱他,將他的想法簡略說與他聽,最后隱晦道:“……你不妨與梁平安和宋行走多接觸幾回?!?/br> 怎么說服這幫太醫的事交給梁平安和元佩就好,畢竟這是他們的專長,不是他的。 如今實驗園對制造玻璃越發嫻熟,想必不久就會制造出梁平安和元佩想要的玻璃器皿,還有酒精也在研究中,他絲毫不擔心兩人會說服不了楊仲仁。 因為時報的緣故,宋華的事只在長安城熱議了三日就褪去了熱度,人們轉而重新討論起報紙上的其它新鮮事來,畢竟對百姓來說,還是更喜歡看民間發生的趣聞。 而繼宋華之后,引起百姓廣泛熱議的,是新式紡織機的問世。 自從梁才人那里拿到紡織機的圖紙已經過去了五個月,營造司按照梁才人描畫的圖紙早就制造了出來,但實際應用中出現了問題。 梁才人的圖紙是按照她還能記住的記憶所畫的,這其中必然會有誤差,再者她并沒有親眼見過,所謂圖紙也只是她當初翻資料時瀏覽而過,游戲中見到的并不百分百真實還原。 所以營造司雖按著圖紙制造了出來,卻并不能立刻就應用,不過梁才人的圖紙確實給了營造司工匠們靈感。 后來又有邵巖梁平安等幫忙,不但成功還原了梁才人描述的那種織布機,還進行了進一步的改良。 腳踏“三綻三線”紡紗車、“踞織腰機”織布機,還有改良后的大花樓提花機,相比原來的小型提花機,大大提高了織花效率。 于是棉織品終于可以向百姓普及。 不過鑒于大魏本土的棉花質量,要大量發展起來,還得等耕苑將適合大魏栽種的美洲細絨棉培育出來。 其實還有一種品質更優良的美洲長絨棉,但按皇后對兩個種子的對比,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長絨棉的生長期比細絨棉要長十到十五天,而且最適合長絨棉的地方在埃及和穿越者世界的新疆,埃及太遠,而新疆目前并不在大魏國土范圍內,基本被黑汗和回紇瓜分。 所以綜合對比,最適合大魏廣泛種植的還是細絨棉。 而在織布機被時報宣揚出去的同時,元清帝終于接到了肅王傳來的回報,看完回信長松了口氣。 高晏沒事,皇叔也沒事。 第83章 兇手┃想念。 按照傳信來的時間算一算, 高晏是在三日前被找到的。 高晏落水, 云喜昏迷, 一時高家上下慌了神,好在高晏的管家穩重,暫時穩住了大局, 但因為當時太過混亂,高家出事的消息還是傳了出去。 不過也因為混亂,管家編造的高晏和云喜一道昏迷的謊言沒有被戳穿, 除了高福小巧跟當時被他們叫住幫忙的幾個人, 還有制造事故的兇手,沒人知道高晏失蹤。 管家原本擔心兇手會在這個時候攪風攪雨, 但兇手似乎這會兒變得聰明了,沒有趁亂散播謠言, 否則可以順著這一點查到蛛絲馬跡,當然也有可能他們根本不在意管家隱不隱瞞, 為的只是要高晏的命。 高晏順著水流被沖到了下游,恰好有住在山林里的獵戶路過救了他,然而獵戶的家并不在傍河附近, 而是在隔壁山林里, 加上管家顧及為了穩住高家編造的謊言,不敢大肆尋找,等肅王到了之后,假借銷毀罌粟的名義四處搜羅,才將人找到。 找到的時候高晏剛剛清醒, 但因為傷了腿,不能走動,加上不知道外界是什么情況,不敢貿然聯系,肅王找去的正是時候。 元清帝看到這長松了口氣,只要高晏還活著就好,只要活著,其它都不成問題。 肅王知道他擔心高晏,所以一找到人就派屬下快馬給他送來了消息,關于事故的幕后黑手還沒有查出來,得再等一等,不過按照暫時得到信息,肅王認為跟他之前推測的相近,雖是預謀犯案,但背后指使的人并非他們以為的那些人,恐怕是高晏與河間府當地幾個勢力的沖突,他暫且鎖定了幾個目標,正在調查中。 元清帝看完當即提筆寫了回信,然后又立刻讓人送走。 其實冷靜下來,他也覺得這一回的事故約莫是“意外”,若是半年前使出這樣的手段還有可能,但經過這半年,他的聲望、朝廷的聲望在民間極好,皇后說的輿論學他已經運用的爐火純青,加之今年出奇的風調雨順,至今未聽到有哪里受了災,那些人不會傻到在這個節骨眼上跟他作對。 而且就算為了鹽改跟他對抗,那也得等他提出來再說,他如今什么都沒有做,高晏雖然將新鹽制了出來,但除了上貢給宮里用之外,還沒有開始出售,這些人不至于這般著急,也不至于如此沒有遠見。 所以很有可能那幕后之人針對的只是高晏。 但不管怎么說,事情已經發生了,高晏也沒有事,這個機會卻遞到了元清帝手里,只要cao作的好,能趁機解決不少事情。 于是元清帝和太傅一番商議,通過時報,將高晏遇襲的事透露了出去,頭版頭條加粗加黑。 歷代都有過官員受到襲擊甚至被暗殺的記載,大魏也不例外,但對百姓來說,這只是朝廷的事,是皇帝要關心的事,與他們沒有多大干系,但這一次不同,時報不再只是歌功頌德,或者專注民間小事趣聞,十分明確清晰的將政治陰暗面掀開了一角,展現給眾人。 cao縱輿論這種事,幾個月下來,皇后已經給了元清帝最好的示范,以大魏目前的情況,不需要做的太過,僅僅只要在發表新聞時調整一些語序,或者加入一些稍微帶有引導性的詞語,便很容易調動百姓的情緒。 高晏這件事便是如此。 大魏如今的鹽價雖比周時要便宜許多,但也不是足夠尋常人家肆意揮霍的,至少不夠讓他們在冬日用鹽大量來蓄存腌菜腌rou,所以文章中明確寫明高晏帶領一眾屬下研究出了新的制鹽法,這種制鹽法能夠促使鹽大批量產出,同時隱晦表明陛下有降鹽價的意圖,然而高晏卻在這個節骨眼上受了重傷。 文章絲毫沒有明確提及高晏的重傷跟新鹽的出現有關,但結合上下文,任誰聽著都有一種高晏是因為發明了新鹽,所以才被人加害。 鹽不是別的東西,它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每家每戶每日每餐都會用到,不管是高晏制出了新鹽,還是陛下有降低鹽價的意思,都讓百姓欣喜,而想要阻止的,在百姓眼中都成了惡人,頓時激起不少民憤。 隨著時報的傳播,各地學子紛紛站出來批判,一些自認清白的官員也跟著發聲,等議論紛紛時,那些沒有發聲的忙接二連三站出來表態,對重傷高晏的幕后黑手進行了譴責,仿佛不表態就是反對,就是不清白一樣。 元清帝冷眼瞧著,將輿論擴散牢牢掌握在能控制的范圍內,眼見發酵的差不多,便將熱度漸漸散了下來,輿論雖可以cao作,但不能太過,否則一個不好就會被反噬,這一點皇后十分鄭重的給他講過幾個反面例子,叫他引以為戒。 未來鹽改的趨勢便借著高晏遇襲一事冒了個頭,但要真正施行,還得再等一等。 肅王這一去便是大半個月,期間元清帝和穿越者們各自忙碌,普及新式織布機的事,蜂窩煤和煤爐改造的事,還有開采煤礦鐵礦金礦等等礦物的事也提上了日程,有穿越者們提前的預知,哪里生產什么礦石,他們一清二楚,包括其它國家,聽得元清帝恨不能立刻就派人去將那些礦石挖回來。 還有擴大生產玻璃,生產鏡子,督促練兵……而且冬日來臨,皇后幾個又鼓搗出了一系列保暖用品,圍巾手套口罩棉衣等等,各式各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