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節
書迷正在閱讀:文科學渣的古代種田生活、所有人都在攻略朕、[綜]技高一籌、師父,晚上好、紅唇撩人[娛樂圈]、靈素入凡記、攻略那個神級寫手、閣老繼妹不好當、限制級軍婚(作者:堇顏)、嬌寵記(作者:上官慕容)
想到這里,吳文輝都等不及去看,連聲追問道:“章大人,可還有上次那種全身鏡,你可不知道,京城那邊幾個大家子都搶瘋了?!?/br> 章元敬卻只是笑了笑,說道:“全身鏡統共就五面,除了送進宮的那一面之外,上一次就已經全給了你們了,不過全身鏡沒有,巴掌大的美人鏡倒是有一批?!?/br> 鏡子要造出來其實并不難,但章元敬卻有意識的控制住這些大件物品的數量,琉璃這東西,如果多了,就不稀奇了,就跟現代的玻璃似得只能降價。 他們已經有一個走平價路線,老百姓也能用得上的肥皂坊了,琉璃坊這邊的定位一開始就是高端富貴人群,章元敬并未打算改變這個計劃,畢竟琉璃這東西其實沒有實在的價值,不能吃不能穿的,甚至太過于易碎,并不適合大量推廣。 一聽是小鏡子,吳文輝倒是有些失望起來,巴掌大小的東西估計是賣不出好價格的,跟當初那等身大小的穿衣鏡完全不同啊。 不過失望歸失望,他也不會把這話說出口來,能先挑誰不樂意啊,可不能白白浪費了好機會,他還等著挖掘到什么好東西,到時候能夠大賺一筆呢! 原本對那所謂的小鏡子有些不以為然,但等到了地方,吳文輝恨不得將所有的小鏡子都包圓了。剛開始說小鏡子,他還以為就跟家里頭娘子用的靶鏡似得,誰知道到了地方一看,這不一樣的地方大了去了! 先不說那通透光滑,將人照的纖毫畢現的鏡子,光是鏡子后頭那琉璃制成的圖案,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的樣子,就讓人恨不得一看再看。 看著吳文輝瞠目結舌的模樣,章元敬倒是滿意了,這段時間琉璃坊的收益是最高的,甚至超過了早開始售賣的肥皂坊,不得不說,奢侈品的收益永遠都是最多的。 等從琉璃坊出來,章元敬也沒直接回家,反倒是繞路到城西那邊轉了一圈兒,那一塊地方平民比較多,如今是農忙季節,原本熱鬧的市場也稍微冷落了一些。 章元敬特意過來,一個是想看看百姓們的商鋪發展的如何了,要知道肥皂坊一半的肥皂都是批發給當地的一些商人,讓他們或多或少的放到雜貨鋪賣,帶動當地的商業發展。 而另一個,自然是因為孔令芳喜歡吃這邊的一家點心店,關山天氣太熱,孔令芳又不好吃涼的,這家點心店的點心甜而不膩,最難得的是一種叫青果子的點心,吃起來涼絲絲的。 章元敬尋常有時間的話,就會往這邊走一趟,順便帶一些點心回去,一段時間下來,倒是跟老板都熟悉起來,每次還能給他預留一些賣得好的新品。 164.天行健 隨著吳家最后一批糧草抵達關山, 關山秋收也終于結束了,天氣依舊是那么干燥, 曬稻子倒是容易了,只是沒了天天挑水種田的老百姓,地里頭就開始裂開,即使有了一年的收成在, 看著這樣子的場景也讓人心里頭松快不起來。 一個夏季過去, 承擔著關山人喝水用水重任的關山水庫也下去了一大半, 以前往里頭一看波光粼粼, 映襯這周圍的山峰分外的秀美。 這會兒低頭一看幾乎都能見底了,倒是便宜了周圍的百姓狠狠的吃了一段時間魚,但水越是少,百姓們越是心慌,這魚rou也不覺得香了。 章元敬派人下去測量過, 若是這個冬季也那么干旱,里頭的水肯定是不夠下一年使用的, 只是天不下雨, 地上的人也實在是沒有辦法。 就像是周圍的龍山等地, 祭天祭地甚至還有人用了人祭, 但最后還是一滴雨也沒下來。 秋收一過, 關山很快就冷了下來,不同于往年很快迎來第一場雪, 這一年的關山顯得干冷干冷的, 凍, 但就是沒有雪下來。 原本這樣的天氣是不錯的,下雪容易出事啊,不結實的房子住著都不安心,只是冷的話,他們當地人都習慣了,壓根不算是什么。 但問題是周圍都遭了災,有些地方連草皮樹干都已經被挖空吃盡了,這會兒老百姓們是又累又餓,偏偏官府雖然減了稅,但這可不是免了,多少還得交! 這一下次可捅了馬蜂窩,自家都養不活了,也不知道多久沒有見到糧食了,居然還要讓他們上交糧食,那不是逼著老百姓去死嗎! 老百姓叫苦不迭,卻不知道這原本也不是龍山等地知府的本意,要知道除非是那等罪大惡極魚rou百姓的,大部分為官者還是有幾分為國為民的心思在。 他們之前不聽關山的話,那是壓根沒把這事兒放在心上,但在旱災發生之后,幾位知府大人卻不約而同的上奏了朝廷,言明災情,請求免去這一年的稅收,若能有救災糧就更好了。 這原本是各地發生災害之后常規的流程,但偏偏這一年有所不同,朝中當家做主的人文閣老,文閣老要收攬那些人,花的銀子,用的糧草都從哪里來,還不是靠稅收? 再有一個,文閣老在關山是設了眼線的,據眼線的回稟,關山等地確實是遭災了,但旱情并不算特別嚴重,雖不是大豐收,但老百姓也吃喝有余了。 文閣老這么一對比,便覺得必定是自己把持朝政,手底下這些地方大員心生不滿,故意扣押著稅收不給!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之前江南那邊不就是如此,明明是魚米之鄉,今年的收成十分不錯,但官吏偏偏就是不聽話。 在朝中,文武百官不敢跟文閣老對著干,但地方上卻不同了,一來文革來不可能直接派軍隊過去鎮壓,二來他們一個個盤踞當地多年,也有幾分勢力在。 文閣老往深處想了想,便有些陰謀化起來,覺得龍山知府等人肯定是被鎮北王游說了,聯起手來對抗朝廷的稅收,所以才會謊報災情。 若是龍山知府知道文閣老的猜測,肯定會吐出一口老血來,他容易嗎,為了這次干旱差點愁白了頭發,臨了臨了上被朝廷責罵,下被百姓唾棄,中間的官員一個個還嫌棄他不會管事兒,還不如隔壁關山那個嘴上沒毛的小子! 只是現在說什么都晚了,救濟糧沒下來,還得交稅,不想要丟掉自己的官位,龍山知府唯一的辦法就是壓榨底下的良民,不然還能怎么辦呢? 富貴人家倒是還好,但百姓實在是沒糧食啊,自家都在啃樹皮了,哪里還能交的出來。 第一波災民逃難過來的時候,章元敬心中還驚訝了一下,要知道大興如今還算興盛,在南方大豐收的情況下,南糧北調,至少不至于出大亂子。 但是現在,秋收才剛過去,日子都還不算特別冷,周圍居然就有災民偷偷摸摸的逃到了關山境內,他們寧愿在附近搭一個草棚安置下來,也不愿意遣返原籍。 這第一批過來的災民大多是與關山當地百姓沾親帶故的,說的直白點就是日子過不下去了,聽說關山這邊的情況還不如,就拖家帶口的過來投奔親戚了。 等過來一問,這邊還有水喝,還能開荒,開荒的地都不用交稅,親戚家里頭的糧倉都是滿當當的,一個個頓時賴著不肯走了。 只要在這邊熬一段時間,熬過了冬天,明年春天他們自己就能開荒,就能種地,那可不比在老家好多了,至于老家的東西,除了一個破草房他們還能有什么東西? 這第一批災民的進駐并不算亂,畢竟都沾親帶故的,關山當地人也愿意搭把手。 等隨著天氣越來越冷,逃亡關山的災民卻越來越多,對此龍山等地的官員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畢竟人留在龍山也是餓死,還不如推給關山,他們不是很能耐嗎,能養活這些百姓就最好,若是養不活了百姓鬧事兒,到時候也是關山的事情了。 抱著這樣的心情,關山的災民絡繹不絕,這樣下去遲早都要生出亂子來,畢竟后頭來的這些人可沒有地方投奔,身無長物的,他們要吃什么,喝什么? 對于這些難民,鎮北王府的態度也不大一樣,其中就有幾人主張將難民驅趕回原籍,并且振振有詞:“憑什么我們關山給別人養百姓,我們自己的糧食都不夠吃?!?/br> 鎮北王府囤積了許多糧食的事情,除了鎮北王爺與顧廷安,章元敬之外,只有軍中重要的將領才知道,這些主事卻是不知道的。 不過那些糧食并不能輕易動用,畢竟那是鎮北軍的口糧,若是用來賑災的話,那鎮北軍到時候可不得挨餓,再說了,誰知道旱災會持續多久? 只是到底也有人不忍心看著百姓忍饑挨餓,嘆了口氣說道:“難民來都來了,如今想要將他們驅趕出去談何容易,咱們總不能對著手無寸鐵的百姓動手吧?!?/br> 真要是派軍隊鎮壓的話,王爺的面子還要不要,鎮北軍的名聲還要不要? 鎮北王顯然也有幾分兩難,若是憑心的話,他自然是想要救助難民的,但救就一個字,實踐起來談何容易,首當其沖的就是糧草,為了鎮北軍的口糧,他可是花了前前后后一年的功夫,才算是勉強湊合起來,如今再想要買糧食難上加難。 想到這里,他的目光投向了一直負責內政的章元敬,在章元敬來之前,關山一地的內政其實大部分都是由王府負責的,但章元敬來了之后投向了王府,又表現出出色的才能,鎮北王是個用人不疑的,很快就把這一塊交到了章元敬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