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節
這年發榜,前十名中不乏名儒的得意門生、早已經名揚天下的世家子弟, 也有此前名不見經傳的寒門學子。 那兩名幸運的寒門學子家境富裕, 不過家族名聲不顯,沒有名師引薦,未能引起世人的注意, 但在考試中他倆發揮出色,文章筆酣墨飽, 力透紙背??脊賯円恢抡J同他們應該位列前茅。 名次公布以后,一片嘩然。 沒人敢質疑制舉的公正,寒門學子從兩個籍籍無名卻能高中的學子身上看到希望,官員們認識到此后在考試面前,世家名儒弟子和其他人一樣處于同一個起點,考前拜望老師、投獻文章是無用功,認真鉆研學問才是關鍵。 官員們告誡家中子弟:刻苦勤學,不要偷懶!世家門閥已經沒落,以后每屆考試都會有鯉魚跳龍門的考生,靠讀書改換門庭不再是稀罕事。 …… 暑去涼來,寒蟬凄切。 大軍出征半個月后,河北傳來喜訊,在奪得黃河以南諸州縣后,高嘯率兵繼續北進,大軍兵臨城下,此前一直和契丹沆瀣一氣的河北幾鎮畏于他的勢頭,紛紛上表投降。 九寧松了口氣。 她知道周嘉行奪回河東之后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收復幽州,和朝臣們商議過后,命高嘯先按兵不動,經略河北。 一來,現在大軍分三路向河東進發,剩下的軍隊留守長安,沒法再調兵去河北,不宜在這個時候和契丹開戰。 二來,此時停下來加固軍事、遴選將士、加強訓練,也是為將來周嘉行北伐做準備。 在信使送回周嘉行渡過黃河、抵達前線的戰報后,九寧繼續下旨招撫南方諸節鎮和南越蠻族,防止南方出亂子影響周嘉行征伐河東。 數日后,吳王派遣的使者抵達長安,在送上數之不盡的珠寶玉石和稀世珍寶后,還奉上一道求婚書。 滿朝震動。 …… 南方錢氏一族在吳越一地經營多年,家族內子弟名家輩出。和北方綿延幾百年的舊式門閥世家相比,寒微的錢氏一族絕對算不上起眼。戰亂割據前,其家族以漁田為業,在北方世家看來,就是種田務農的田舍漢,上不得臺面。后來錢家一名靠販私鹽起家的兒郎——也就是現在的吳王抓住時機,毅然從軍,用計打退流民亂軍,以多勝少,平定叛亂,獲得長官賞識,一路高升至兵馬使,執掌杭州兵權,并得到朝廷的承認。 錢家自此據有杭州,勢力不斷擴展。 亂世中,吳王趁勢崛起,雄踞一方,最終盡得兩浙之地,成為江南吳越之主。 和其他節鎮相比,吳王非常精明,一心一意鞏固勢力,絕不稱帝,專心當一個實力強大的外藩。 吳王曾對身邊人說過:與其冒險當一個小國皇帝,還不如安安心心做一個地方節度使,保終身榮華富貴! 秉承這一理念,吳王一面不斷以狠辣手段打壓周圍威脅自己的勢力,一面維持表面上對朝廷的恭敬,找朝廷討要名分好處,一面長袖善舞,保持和北方強藩的友好關系。 當河東李元宗勢大時,他就向李元宗俯首臣稱,當李元宗落難時,他立刻拋棄河東,轉而示好朝廷。 總之,誰拳頭硬,吳王他就和誰稱兄道弟。 放眼天下節鎮,蜀地富有是眾所周知的事。然而,要論富甲天下,還是占據地理優勢、大力開展貿易的錢家。 吳王不缺錢,不想再起刀兵。 當那份代表九寧承認他為吳越王身份的詔書送抵杭州時,河東軍拉攏吳王的親筆信函也一并出現在吳王案頭上。 吳王沒有稱帝之心,和族人部屬商議過后,認為眼下女帝即位,周嘉行攝政,朝廷隱隱有復興之相,與其幫河東軍對抗朝廷,落一個不臣之名,不如示好朝廷。 要知道周嘉行占據淮南,萬一得罪了他,等他收拾完河東,掉頭殺向兩浙,那錢家就危險了。 權衡過后,吳王命人準備了大批豐厚禮物,遣使進貢,向九寧求取玉冊,并替他的孫子求親,希望能求娶一位宗室貴女。 …… 盧公激動得滿臉通紅,道:“吳王修建海塘,疏通河運,安民定亂,很得人心,兩浙之地的百姓稱他為海龍王,他愿歸附,吳越可平矣?!?/br> 他的話沒有夸張,南方和北方相比,戰亂較少,吳王掌權后,疏浚河道,加固堤壩,大力發展生產和貿易,百姓富足安樂,吳越之地經濟發達,一片欣欣向榮景象。 當地百姓很愛戴吳王。 如今周嘉行征河東,吳王雖然沒有發兵助陣,但他遣使進貢,并求娶宗室貴女,已經足夠說明他的態度。 李昭道:“吳王沒有自立之心,他的兒子、孫子卻不是平常之輩?!?/br> 說是這么說,他也同意賜玉冊,答應吳王的求婚。 人家都主動求和了,不答應,不是逼著對方自立嗎? 九寧對他道:“吳越之地遠離中原,打起仗來政令很難送達兩浙,吳王的子孫有野心,不是什么稀奇事?!?/br> 北方連年戰亂,朝廷根本影響不到南方。南方諸節鎮暗地里都像皇帝一樣冊立百官,只差沒明著稱帝。吳王算是他們中態度堅定的不肯稱帝的那一個。 如果沒有周嘉行這一出,吳王的子孫必然稱帝,但現在吳王愿意歸附,那么朝廷不需要追根究底。 和平收復一地,少一些兵戈,不管對顫顫巍巍走上改革之路的朝廷還是對老百姓來說,都是好事。 李昭伏案草擬許婚詔書,輕聲道:“臣明白?!?/br> 他曾天真地想將一切威脅朝廷統治的隱患一并除去?,F在經歷得多了,不再那么急于求成,治理好民政,收攬軍權,讓民眾過上安定太平的日子,恢復對朝廷的信心,那各地節鎮自然會老實效忠。 詔書草擬好之后,送到政事堂,政事堂諸位相公一致同意,簽名確認,九寧便下旨許婚。 …… 政事堂是三省長官和各部大吏辦公的地方,有資格參加政事堂會議的基本都是朝中高官,也就是民間百姓認為的“宰相”。 樞密院則掌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之政令,主要管理軍事和邊防事務。 兩者分掌政、軍。 政事堂使宰相們可以公開議政,甚至能駁回皇帝的敕旨,而樞密院則在一定程度上牽制宰相的權利,防止權臣權力過大威脅皇權。 在周嘉行設立禁軍、收攬軍權后,樞密院只有發兵權和調兵權,不能直接掌握軍隊。而禁軍又分別由殿前都指揮司、侍衛馬軍都指揮司和侍衛步軍都指揮司三個機構掌管,也就是三衙,三衙分統禁兵,互不統屬。三衙的主帥和主要禁軍將領都由皇帝任免,只對皇帝負責。 這就是說,沒有九寧下的命令,任何機構和將帥都沒有辦法調動軍隊。 宰相的權利被削弱,只能管理民政,樞密院掌兵,但不再像之前由宦官把持時那樣權力鼎盛,始終受皇權支配,兵權、財權、政權集于皇權之下,朝政趨于穩定。 …… 周嘉行出征前的一系列舉措確保即使他人不在長安,朝中也不會出現內患。 九寧不需要每天上朝,只要牢牢掌控禁軍,確定政事堂大部分官員對她的忠誠,她就能平衡朝中局勢。 然而,她心中愈加不安。 …… 在知制誥撰擬詔書期間,李昭問九寧是否將太后之女許配給吳王的孫子。 吳王很圓滑,求婚書語氣謙卑,并沒有明確要求娶公主,只要是宗室貴女他便感激涕零。本來賜婚這種事更重要的是政治象征,人選不是最重要的。畢竟誰都知道宗室中的貴女全都和九寧血緣疏遠,嫁誰過去都一樣。 九寧想了想,說:“錢家富甲天下,嫁過去不會吃苦,誰愿意遠嫁杭州府,就冊封誰為公主?!?/br> 李昭點頭同意。 這一下宗室貴女們沒法心平氣和了,搬去離宮居住的太后頭一個表示愿意以親女下嫁。 幾位公主年紀差不多,為這門婚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每天鬧著要見九寧,哭著喊著表達她們甘愿為朝廷獻身的決心。 九寧狡猾地把這事交給李昭去處理,他和太后血緣親近。 李昭鐵面無情,沒有偏心幾位公主,從自愿聯姻的貴女中挑選出一位熟知吳越地理人情的女郎,嫁去杭州府。 太后為此事大罵李昭翻臉不認人。 李昭對太后道:“吳王沒有稱帝之心,他的子孫未必肯真心歸附,嫁去杭州府的貴女必須是個聰明人?!?/br> 太后啞口無言,明白他的深意后,派身邊仆婦打聽長安還未成婚的世家兒郎——既然嫁不了有權有錢的錢家,那就退而求其次,嫁一個世家子弟罷! …… 中秋過后,周嘉行率軍和河東軍在晉州城外展開第一場大戰。 晉州刺史守城不出,故意耗盡鄂州兵的耐心,想趁鄂州兵人心浮躁、疲憊之時發動突然襲擊。 周嘉行沒有急著攻城,他知道晉州軍糧不足,堅持不了多久,利用這一點,扎下營盤,養精蓄銳,等待時機。 月余,晉州城內軍糧耗盡,軍中出現嘩變,晉州刺史迫不得已之下,只能趁周嘉行疏忽時棄城撤退。 周嘉行等的就是這個時候,在城外布好戰陣伏擊晉州兵。兩軍經過數次交鋒,晉州兵倉皇北逃。周嘉行乘勝追擊,晝夜行軍數百里,分兵三路,夾擊晉州兵,九戰九捷,俘虜數千人。 晉州刺史力竭被俘。 這一戰至關重要,因為這是兩軍正面交鋒的第一戰,而且晉州是河東南面的門戶,它的失守,預告周嘉行可以從此長驅直入,直接威脅河東重鎮。 首戰告捷不僅鼓舞士氣,穩定民心,還讓其他蠢蠢欲動的節鎮從渾水摸魚的幻想中清醒過來。 隨著鄂州兵大捷的消息傳遍天下,諸節鎮敏銳地認識到:河東守不住了。 這時,朝廷頒布許婚詔書,封賞吳王,南方其他幾地節鎮不得不開始著手準備遣使進京。 周嘉行馬上就能攻克太原,吳王都求娶宗室貴女了,他們再不表態,好處都讓吳王一個人占去,豈不是虧了? …… 各地節鎮紛紛上表,政事堂的幾位相公樂得嘴巴都合不攏。 甭管上表的人是真心還是假意,他們表面上的順從也能說明朝廷正逐步恢復對地方的控制,只等河東戰事平息,就可以集中兵力北伐。 …… 北風漸起、落葉飄零時節,一匹快馬自東邊而來,馬上騎手高舉露布捷報,沿著寬闊的長街,疾馳至大明宮。 三天前,江州兵在數月的鏖戰后,終于一舉攻克宣武鎮。 河東軍最強大的盟友被斬于馬下。 自此,河東軍被三面包圍。 露布送至宮中時,九寧正和李昭坐在一處討論事情,得知江州兵取得大捷,大喜。 周都督已經在返回長安的路上,周嘉暄要助周嘉行一臂之力,正帶兵北上,趕往太原。 李昭看過捷報,掩下歡喜,問:“三郎乃俊才,陛下可有合意人選?” 九寧一怔,搖搖頭說:“等都督回來,讓都督拿主意吧?!?/br> 他們在討論指婚的事。 世家沒落于連年戰亂中,朝中新貴已經崛起,為平衡各方勢力,他們得謹慎處理大臣們之間的聯姻。 周嘉行的部下大多出身寒微,在吳王為孫子求娶宗室貴女后,他們也紛紛上折子請九寧指婚。 這其中以留守長安的皇甫超為代表,大大咧咧求到九寧面前,“給家里那個臭小子求一個媳婦,他就是那個出身,求陛下給挑一個門第差不多的就行?!?/br> 新貴主動請求指婚,也是效忠的表現。 九寧寫信征求周嘉行的意見,周嘉行回信給出一份名單,讓她從中挑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