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節
楊節度使看向九寧。 其他官員也順著他的視線看過去。 無數道目光匯集到九寧身上。 她沒有說話,朝一直緊跟在自己身側的炎延點點下巴。 炎延是提著一只褡褳進來的,會意,上前幾步,走到眾人中間,手中褡褳往地上一扔。 眾人倒吸一口涼氣,同時發出錯愕的驚呼聲。 褡褳落地,里面包裹的東西滾了出來,咕嚕咕嚕轉一圈,滾到一個人的腳下,不動了。 一顆帶血的人頭就這么滾了出來! 饒是楊節度使早有準備,還是忍不住變了臉色。 李曦驚恐更甚,下意識往后退了好幾下。 這時候楊節度使根本沒心思去關注他,顫聲問九寧:“這是?” 九寧朗聲道:“不瞞使君,這是梓州刺史鄧珪之子鄧大郎的人頭?!?/br> 霎時,滿堂寂靜。 眾人呆呆地望著那顆血跡還未干涸、面目猙獰的腦袋,呆若木雞。 …… 上午,九寧出城迎接炎延。 還沒說幾句話,先有李昭的內侍過來打斷他們說話,不一會兒百姓們又圍了上來,他們便先回城。 就在回城的路上,炎延告訴九寧:“殿下,我好像殺了個大人物!” 九寧問:“什么大人物?” 炎延想了想,說:“鄧州軍都管他叫郎君。我看他穿的甲衣最威風,肯定是個將領,對戰的時候專挑著他打,他打不過我,讓我給砍死了?!?/br> 她說得輕描淡寫。 九寧卻知道戰場上的情況肯定么這么簡單,忙叫來其他人細問。 阿三激動得滿臉通紅:“殿下,炎延斬落馬下的小將是鄧家大郎!” …… 原來,那日,為掩護楊澗、李曦、李昭幾人回成都府,炎延將所有兵士分成幾股小隊,在盡量不招惹鄧珪率領的主力的情況下,不斷sao擾鄧州軍,打亂他們的行程。 炎延率領其中一支隊伍,負責激怒鄧州軍,引鄧州軍進入埋伏。 對方深入西川,急于趕緊奪回李曦,對他們窮追不舍。 這天,炎延他們遇到一伙鄧州軍,炎延照例帶頭去sao擾他們,對方大怒,可能仗著兵力多于他們,沒把他們放在眼里,一直對他們緊追不舍。 炎延不慌不忙,把他們引入包圍圈,然后調轉馬頭,迎著對方殺過去。 對方察覺出不對勁,想趕緊結束戰斗,但已經晚了。 炎延舉刀,帶頭沖入對方隊伍,對方小將不敵,只十幾招后就落於下風,被她斬于馬下。 主將身死,沒了主心骨,對方軍心渙散,部將們連主將的尸首都顧不上了,掉頭就跑,底下的兵士更是像沒頭蒼蠅一樣到處亂鉆。 兵潰如山倒。 阿三帶人收攏對方殘部,俘虜了幾名部將。 據那些部將交代,死在炎延刀下的小將正是鄧珪之子。 鄧珪膝下有五個兒子。其中鄧大郎是長子,但他生母早逝,不得父親喜愛。鄧珪更加偏愛幾個小兒子,鄧大郎心中不滿。 鄧大郎的母舅被李昭策動,幫助李昭救出李曦,鄧珪大怒,親手殺了他。鄧大郎既惱怒又恐懼,急于向父親證明自己的能力,不顧身邊人的勸阻,瞞著父親帶兵追在后面,想親手抓到李曦,洗清恥辱,贏得父親的喜愛。 沒想到好死不死,碰上炎延,就這么送了性命。 部將們見鄧大郎死了,知道回去梓州肯定逃脫不了鄧珪的責罰,這才倉皇逃跑。 阿三大喜,知道這事可大可小,一定得趕緊稟告九寧,于是一行人連夜趕路,立馬趕回成都府。 怕耽誤大事,他們是騎快馬回來的,其他人還在后面。 …… 聽阿三描述完那天的情景,九寧愕然。 她知道炎延武藝過人,但沒想到她運氣這么好,竟然誤打誤撞,殺了鄧珪的長子! 鄧珪的兒子死了,而且死在西川…… 九寧心口猛地一跳,嫌牛車太慢,立刻讓人備馬,帶著炎延進城。 …… 正廳里,還是死一般的寂靜。 落針可聞。 官員們還沉浸在震驚中,久久回不過神。 靜默中,李曦突然撫掌,笑道:“不愧是猛士,殺得好!” 在梓州的時候,鄧珪把他當成一個囚犯一樣呼來喝去,他不敢反抗,心里卻恨透了對方,現在皇妹的部曲殺了對方的兒子,幫他報了仇,實在解氣! 沒人搭理李曦。 楊節度使看著鄧大郎的人頭,神情凝重。 …… 東西川的關系很簡單:互為唇齒。 想打西川,只要從東川借道,易如反掌。 占領西川,再回頭打東川,手到擒來。 東西川如果敵對,中原勢力可以輕而易舉攻破兩川。 但如果東西川結成同盟,守住入蜀的通道,那么就可以憑借蜀地的特殊地理優勢,將對方的大軍擋在劍南之外,真正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以一般沒有必要,在沒有除掉其他競爭對手之前,中原勢力不會花大力氣攻打兩川。 比如李司空就沒動那個心思,只要東西川每年上繳賦稅,老老實實讓他刮油水,他根本不關心東西川的主人是誰。 是以,楊節度使雖然看不慣鄧珪的為人,但為了大局著想,還是和鄧珪保持和睦。 鄧珪是破落戶出身,貪財吝嗇,雁過拔毛,野心極大,楊節度使不得不經常派兒子楊澗送大量金銀珠寶去梓州安撫他。 兩川這些年偶爾也有摩擦,不過總體還算和睦。 …… 現在,鄧珪的兒子死在自己的地盤。 以鄧珪睚眥必報的性子,肯定會遷怒于整個西川。 東、西兩川,必起戰火。 楊節度使撩起眼皮,看一眼九寧。 九寧大大方方任他打量。 楊節度使嘴唇蠕動了幾下,忽然有種自己主動往坑里跳的感覺。 這事能怪公主嗎? 當然不能! 鄧珪癡心妄想,扣押圣人,狼子野心昭然若曉,如果不救出圣人,鄧珪肯定會利用圣人逼他們父子為鄧州賣命。 那時他們父子投鼠忌器,只能任鄧珪擺布,處境更加艱難。 而炎延之所以會對上鄧大郎,正是為了救圣人、雍王,和自己的兒子楊澗。 所以,這事不能怪炎延。 真正挑起戰火的人,是鄧珪自己。 楊節度使慢慢吐出一口濁氣。 東西川內斗,周圍觀望的其他勢力肯定會趁機來侵占地盤,他們得早做準備,不然,就算打退鄧珪,東西兩川還是保不??! 楊節度使的臉色不好看,屬官們的臉色也青青紫紫,分外精彩。 公主的部曲居然殺了鄧珪的兒子! 雖然挺解氣的……可西川無將,只有楊澗一個人,根本不頂事,而且圣人在成都府,其他勢力正在一旁虎視眈眈,現在不宜和鄧珪正面交鋒啊…… 眾人就像吞了黃連一樣,滿心苦澀。 屋外艷陽高照。 正廳里,卻是陰霾籠罩。 眾人打起精神,開始討論要不要和鄧珪講和。 一名屬官努力不去看地上那顆人頭,道:“使君,當務之急,得盡快收斂鄧大郎的尸首,送回東川……” 他說著,忍不住看一眼炎延。 炎延站在九寧身后,面無表情,脊背挺得筆直。 另外幾名屬官低聲議論了幾句,出聲附和。 有人立刻提出反對,道:“鄧刺史野心勃勃,早有自立之心,沒有此事也會攻打西川,事已至此,還是先召回所有軍將,加強布防吧!” 眾人議論紛紛。 楊節度使本人不通軍事,聽眾人七嘴八舌各抒己見,一時拿不定主意。 這時,九寧忽然拍了拍手。 眾人都停了下來,看著她。 九寧從袖中取出羊皮紙,走到楊節度使面前,攤開,手指劃過東西川,道:“使君,鄧刺史深入西川,東川群龍無首,我們不僅要和鄧刺史作戰,還得防著其他人趁機攻打劍南,以免東西川同時被人趁虛而入,是不是?” 楊節度使詫異地掃一眼她,沉默了一會兒,點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