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節
這時候不少人正嗷嗷往食堂跑,她們這些已經拿到餅子的,便各自取了一兩個,坐在磚堆邊吃了起來。 沒有草席胡凳也不要緊,拿幾個磚塊墊一墊便坐了,有些小娘子實在累得狠了,身上的衣裳又早已臟了,干脆也不講究,盤腿就往地上坐。 這時候屋里樓上的,又陸陸續續走出來一些女匠人和女學生,女學生有機器坊的也有紡織學校的,穿著不一樣的衣裳,很容易辨認。 “你們這些小娘子也莫要嫌累,跟著機器坊這些娘子們好生學些技藝,將來不定便能掙了大錢去?!蹦敲┖哪镒右贿叧灾炞?,一邊又與那些年輕小娘子們說道。 “我們是來學紡織的?!币幻∧镒踊刈?。 “你可莫要冒傻氣,學紡織哪有學建房掙錢快,你且看吧,待過些時候,這長安城中不知還有多少人家要起高樓哩?!?/br> “倒也未必,紡織若是學得精進,也能掙錢?!?/br> “那可不,聽聞先前機器坊那邊一名小娘子因為改進了紡紗機,可是得了許多獎金?!?/br> “……” “我瞅你們幾個也是有才干的,怎的這一次竟沒去河南道修橋?” “那時候機器坊那邊正在建房,走不開?!?/br> “倒是了,剛好又叫你們趕上紡織學校這邊的活計,這活計做得好了也能掙名聲?!?/br> “你們是怎么成了女匠人的?” “能有什么法子,耶娘便是匠人,夫家亦是匠人,我自然也就成了匠人,家里多一個人做工,好歹多得一份工錢?!?/br> “還有這人,男人病倒了,她便只好把那些個家伙什撿一撿,自己出來上工了,也是多虧了其他匠人照拂?!?/br> “還有那人,她家沒有兄弟,她那阿耶自小便把她當男兒養育,甚手藝活都教與她,倒是個能耐的,不過她學的是木工,哈哈哈哈,鋼筋水泥這些個并不懂,也就能幫你們做做門窗?!?/br> “羅縣令也是稀奇,怎的竟要給這些屋子開這般多的窗戶,一面墻壁就要開三個連排的大窗戶,幾乎沒余下多少墻面,皆被窗戶占了去……” “……” “開工了開工了!”不多時,便聽不遠處有人吆喝。 “哎開工了開工了?!边@邊的人連忙也站了起來:“把余下這些活計做做完,便能吃晚飯了啊?!?/br> 這邊廂,紡織學院里的女子們干活的干活,上課的上課。 那邊廂,周鑫正與羅五郎討論后勤方面的事宜,說到學生們今年的冬裝問題,周鑫便問五郎:“這兩日天氣漸涼,待你今日回去,記得問一問阿枝她們,這批冬服可是做好了?” “也就這三五日的工夫了吧?!蔽謇纱鸬溃骸扒皟扇赵緣驍盗?,卻被查出一批做工不好的,也是趕工趕得急,疏忽了管理,如今正在補救?!?/br> “她們那個作坊剛剛籌建,這也是常有的事?!敝荟我嗟?。 “那些做壞了的衣裳,如何處理了?”過了一會兒,他又問道。 “能改的便改了,不能改的便拆了做手套襪子,布頭也都被拿去縫了鞋底,那些個針線功夫稀疏的婦人,便叫她們從這些個小玩意做起?!蔽謇蓪@些事情倒是知道得頗詳細。 話說阿枝和黃香蘭早前是從長安城那些個成衣鋪子里拿活做,后來工學和機器坊需要統一服裝,她們便把這活兒給攬了。 這兩人從工學與機器坊接了訂單,再去尋相熟的成衣鋪縫制,收貨的時候再做好質量把關,如此掙些中間錢。 后來長安女子紡織學院成立,這邊也要做衣裳,阿枝和黃香蘭兩人合計著,工學、機器坊、女子紡織學院,這三個地方一年到頭的訂單加起來,已經足以養活一個作坊了,于是她們便合辦了一個成衣作坊。 黃香蘭把他家那個出租的院子收了回來,阿枝每月付給她一半的租金,算是兩人各自出資一半,其余的投入和產出,亦都是對半平分。 她們原本也只是打算做做這幾個學校的訂單,沒想到這個作坊剛辦起來沒多久,竟有兩個胡人來下訂單,要的乃是和機器坊的服裝相近的款式,只是布料用得更好一些。 阿枝與黃香蘭二人初辦作坊沒有經驗,這一下子兩個大單擠到一起,又是買布又是趕工的,很有幾分忙亂,她們手底下的那些雇工為了多趕活計多掙工錢,便也有些草率行事,于是這才出了岔子。 話說這兩年的長安城,生意似是尤其好做,甚物什都有人愿買,許多大大小小的作坊,也都紛紛冒了出來。 早前聽聞有一個小娘子做了花皂在鋪子里寄賣,原本也是小打小鬧,不過就是為了掙幾個小錢,為自己添些嫁妝,不想竟被一個外地來的商賈看中,也是下了一筆很大的訂單。 后來那小娘子家里的幾個女眷合力,前后不過幾日的工夫,便在自家旁邊開起了個花皂作坊,聽聞如今也是經營得不錯,最早與她們下單的那個外地商人,現在時常還會有返單,人說他從長安城買了貨去,也是運去別處轉手賣與外國來的番商,過一下手,便能賺得不少差價。 這些胡商買貨,往往并不十分看重這些商品是不是價廉物美,他們更多時候考慮的,是這些物什運回國以后轉手賣掉,能不能賺大錢。 所以長安城這些大小作坊在和胡商們打交道的時候,便常??梢越拥揭恍├麧櫤芨叩挠唵?,引得城中不少原本沒有想過要開作坊的人,也都紛紛開始考慮要開作坊了。 待到這一年冬天到來的時候,長安城中又發生了一件大事。 早前長安這邊有人組織了一個運貨的隊伍去往嶺南,在嶺南當地購買了大量的荔枝龍眼罐頭,然后在那邊的港口裝船,沿著海岸線去到江南沿海,再沿江河渠運輾轉到了洛陽,最后從洛陽上了鐵軌,一路運到了長安城外。 這批荔枝龍眼罐頭數量極大,它不僅沖擊了長安城中原本價錢奇高的荔枝龍眼罐頭市場,也讓許多長安人生出了想要去往嶺南運貨的念頭。 羅大娘也與二娘四娘兩人商議,要一起組織一個隊伍去往嶺南買貨。 剛好二娘過些時日又要下江南,屆時便由她在江南沿海組織一個船隊,出發去往嶺南。 對于這件事,羅用也是贊同的,就算不圖能掙多少錢,在這種大發展大浪潮之下,好歹也不能掉隊。 嶺南那邊的市場確實是不容小覷,再者,若要發展海運,也需先從近海運輸開始培養隊伍。 第449章 崖州 前去河南道修橋的那批學生遲遲沒有歸來。 聽聞是那邊的仕紳大族在親眼見到了已經完工的幾座鋼筋水泥橋以后, 又重新提出要求,讓修路的隊伍在原本不打算修橋的幾個渡口也修上鋼筋水泥橋。 那幾名負責修路的官員為這事寫了文書回來,朝中諸臣經過一番商議過后, 又批準了幾座大橋的修建。 這件事乃是在一次小朝之上提起, 羅用的官職品級太低,也不是常參官, 所以并沒有參與那一次討論,只是過后有人告知羅用,他的那幾名弟子,以及工學和機器坊的那些學生, 怕是又要在河南道那邊多停留數月。 聽聞在那小朝之上,圣人在批準了這幾座大橋的修建以后便說,待到來年春天, 這些大橋應是能竣工了,屆時他便要趁著這鐵軌之便,去游一游江南。 眾大臣聽聞了, 忙勸??紤]到圣人這兩年身體也是有些不好, 出門在外又多有不便, 大家都怕出了差池,再者帝王出巡興師動眾,不僅花費巨大,又有許多安全方面的問題,在京城周邊的別宮轉轉還行,江南那般遠, 很多事情便有些難以掌控。 結果圣人就生氣了,對著一幫大臣發了好一通牢sao。 說自己這些年以來兢兢業業勵精圖治,從未有過松懈,如今國泰民安四海升平,他就想去江南看看,這些大臣竟還不讓。 這話倒也沒錯,當今圣人自登基以來,確實兢兢業業未曾松懈,甚至還是史上有名的善于納諫的明君,然而這個明君的評價,也是付出許多努力和代價才得來。 這些年朝堂之上廣開言路,大臣小臣們都很敢說,一般就算說錯話也沒什么大事,最多就是升遷無望,掉腦袋那是沒聽說過。 在這種情況下,他難免就要聽很多不愛聽的話,不僅要聽,而且要忍,如今年歲大了,時常便要尋人發些牢sao,那他發唄,大伙兒聽著就是了,可有些人偏不,無論大事小事一點都不肯放過,處處都要與他硬懟。 在羅用看來這實在沒有什么必要,畢竟皇帝也是人啊,他這一輩子確實也不太容易。 這幾日孫思邈入宮為圣人看診,回去的時候聽聞羅用這一日在萬年縣公府,便順路過去尋他說了幾句話。 主要他這幾年看了許多書,也做了不少研究,然而因為條件限制,總是遇到各種難題,總感覺這也不通那也不通,把這老頭弄得有些急躁。羅用勸他莫急,凡事都得慢慢來。 “我都這歲數了,還有幾年好等?”孫老兒也發牢sao。 “你這年頭還多著呢?!绷_用笑道。歷史上,到李治當皇帝那會兒,這老兒還活得好好的,并且活了許多年。 孫思邈眼下也是頗為忙碌,與羅用閑談幾句之后,便又啟程回往終南山。 對于圣人的病情,他沒有提,羅用也沒有問。 孫思邈近幾年一直都在終南山居住,也不云游四海了,好些人想要尋他看病,便都去往終南山。 宮中不時會請他過來為圣人看診,他這兩年也是比較好說話,一般若說是為君王太子看診,他大抵都會來,不似從前那般能躲就躲能推就推。 今年夏末,孫思邈在終南山醫館也是做了一件大事。 有一個從前常與他一同談論學問研習丹藥道術的道友,在已經有了三名子女的情況下,去歲冬末,他那妻子竟然又有身孕,老來得子,這夫妻二人也是十分高興。 只是待到逐漸顯懷之后,便有一個經驗豐富的產婆與他二人道,這胎相不好,此胎怕是有些兇險,不如早早吃藥墮了去。 他二人高興一場,如何能夠甘心,如此拖了又拖,肚子越大,便越能瞧出不對,看過的醫者產婆皆道此胎太險。 于是他二人便上終南山求醫,當時腹中胎兒已是大了,孕婦又有些年歲,強行墮胎亦是兇險,兩相權衡之下,最終還是決定冒險生下。 就在夏末那時候,這名婦人在終南山產子,生產過程并不順利,但這名嬰孩最終還是平安生了下來,婦人亦是安好。 不多久,坊間便有傳言,道那嬰孩乃是剖腹而產,又道那婦人肚皮上有一道三寸余長的刀口,正是當時產子留下。 終南山醫館對于這件事處理得很低調,并為刻意宣揚,有人問起,往往也都推說如此產子之法頗為兇險,不可效仿。 然而這也擋不住許多人家帶著孕婦向終南山蜂擁而去,尤其被那些醫者產婆說是這一胎兇險難生的,就更是要去。 雖說剖腹之法在時人看來亦是十分兇險可怕,但在眼下這個年代,婦人產子本就危險,一旦不能順產,往往就要出了人命,有些時候還能勉強保下大人抑或小孩,有些時候常常就是要一尸兩命。 在這種情況下,但凡能增加一點活命的機會,很多人便都愿試。且孫思邈又是出了名的神醫,早點那種牛痘之法,讓他在民間擁有了很高的聲望,時人皆信其醫術。 這些人既然已經去到終南山,生死之際,孫思邈與他的那些弟子們自然也不好袖手旁觀,之后又助數名婦人剖腹產子。 年前,許久不見的馬飛陽從江南歸來,過來羅家院子做客,羅用讓人備下一桌酒菜招待他。 酒足飯飽之后,他們倚在堂屋火炕上說話,其中便提到了那終南山的醫館。 “……我們那條街上有一個店家的兒媳,早前也說胎相不好,便是去的那終南山生產?!瘪R飛陽言道。 “可是剖了?”羅大娘近來對于這些事情亦是頗為關心。 “剖了?!瘪R飛陽回答說:“聽鄰里間的婦人說起,她肚皮上便有一條蜈蚣似的疤痕,就手指頭這般長?!瘪R飛陽一邊說著,還一邊伸手比劃。 這人雖是許久不見羅家人,如今過來拜訪,與羅大娘等人坐在一處說話,也是十分自在的模樣,依舊是過去那個自來熟,只是言談舉止之間,倒是比從前多了幾分穩重。 “你倒是知曉得十分詳細,可是為你夫人打聽來?”羅大娘打趣他。 “她是萬萬不肯再生了,一說要剖肚皮,更是害怕得緊?!瘪R飛陽連連擺手。 馬飛陽與他妻子乃是在江南收茶葉的時候認識,他那妻子亦出身商人家庭,頭一回見面這兩人便看對眼了,婚后更是十分恩愛。 他二人亦是育有一女,與飛兒差不多大,這一日馬飛陽便與羅大娘等人吹噓,道自家女兒多么多么厲害,那真是取他二人之所長,耶娘身上有的優點她都學去了。 大娘讓他莫要吹牛皮,改天把那小娘子帶來,叫她與飛兒打一架,看誰厲害。 這幾句話把七娘她們逗得直樂,飛兒也坐在一旁,拍著小手嘎嘎的笑, 在羅家消磨了大半日工夫,臨行前,馬飛陽又與羅用說了一些生意上的事情。 馬家現在最掙錢的兩個產業,便是杜仲膠與茶葉買賣,茶葉大多都是收購生茶回來加工,時常也買現貨,杜仲膠則有一大半是自家莊園的產出,馬家這些年在山南道那邊投資了不少杜仲膠莊園。 這一回羅用便與他說,自己之前行路的時候,聽那運貨的商賈說,北地有草能產膠,當地人稱之膠草,不知真假。 馬飛陽回去以后,與自己的父親復述了羅用這番話,他父親聽聞之后,細思半晌,道: “倒是未必有那膠草,只羅三郎既是出言提醒,其中想來也有因由,這杜仲膠的營生,怕是不能十分長久?!?/br> 馬飛陽的父親認為羅用肯定是知道一些什么事情,但又不好明說,所以才會托詞膠草。 畢竟北地偏遠寒冷,那邊的作物約莫很難在大唐種植,既然不能在這邊種植,膠草又如何能夠替代杜仲呢? 他的猜測倒也與事實有幾分接近,那能產膠之草確實是存在的,只是其所產之膠十分稀軟,又懼日曬,未必能夠替代得了杜仲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