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節
“我那在長安城中的阿姊,有意要往洛陽蘇揚一帶發展,而今你便帶著我的書信去往長安城,入春后再隨她們南下?!?/br> “我觀你人品端正,重情重義,又有這一身文武藝,我阿姊亦能識人,定然不會虧待與你?!?/br> 羅用給了他一封信,又從馬背上解下一袋銅錢,一袋干糧清水,遞與陳繼。 那陳繼收下這些錢財口糧,細細安置在馬鞍之上,又向羅用一個抱拳,深深看了眼前這個年輕縣令一眼,然后策馬便往東面去了。 關于那一張紙條的由來,從始至終他都不曾問過一句。 對于那張紙條上的文字,他亦是深信不疑。 此去長安,南下蘇揚,不知又將是一副什么樣的光景。 昔日他因為全心全意信賴自己的兄長,最后卻落得兩手空空身敗名裂被對方掃地出門的下場。 而今他又因為以真性情對待阿普等人,得到了離石羅三郎的賞識,和他一起做了一件大事,一件不能讓別人知道,但是卻令他的內心感到極其自豪的事情。 他陳繼并非一無是處,他為人耿直,以真心實意待人,得到的也絕對不僅僅只是嘲笑和愚弄。 上一次是他真情錯付,這一次嗎,呵……陳繼迎著這戈壁灘上的獵獵寒風,咧開嘴角笑了起來。 天地何其寬廣,那小小一個陳家又算得了什么! 這天底下多少英雄豪杰,鐵骨錚錚的好兒郎,失去一個虛情假意的兄弟又算得了什么! 第303章 窮得快跳樓了 西漢年間,中原黃帝曾令人在高昌屯兵,從此那些漢兵子弟便在此處落葉生根,繁衍生息。 轉眼時間已經過去了數百年,現如今這高昌國中,不僅有許多漢人,還生活這不少突厥人,以及各國雜胡。 作為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這個國家的商業相當發達,各國文化亦在此處交匯。 不過高昌國無論是從國家結構上,還是從律法上,民俗風情上,都與中原極其相似。 這里的人也過除夕,因為地方比較富裕的關系,往常過年的時候,國中四座大城都是很熱鬧的,王室之人亦會舉行各種慶典,與百姓同慶。 今年的情況卻有些不同,眼瞅著就要到年三十了,那皇宮里頭竟是靜悄悄的,半點動靜也無,每日只見王公大臣們行色匆匆進進出出。 城中不少百姓猜測,應是為了那大唐宣稱要對他們高昌國發兵之事,只是那中原之地和他們高昌國,相距足有六千里,出了大唐的領土以后,還要穿過一望無垠的戈壁灘才能來到他們這里,那些漢兵果然能夠過得來嗎? 原本高昌王室亦是抱著如此僥幸心理,又想還有突厥作為倚仗,那唐軍千里迢迢趕來他們這里,應也不是太難抵御。 何曾想那幾名從敦煌城回來的僧人竟給他們帶來了這樣的消息,言是在敦煌城那邊遇到一個奇人,那人與他們帶來了佛祖的訓示。 近日,高昌王麴文泰與其子麴智勝,以及高昌國中一眾王公大臣,正沒日沒夜地商議對策,安排后繼事宜。 他們這些人俱都對那一張紙條上的內容深信不疑,那分明就是佛祖的慈悲,因為不忍心看到他們高昌子民慘遭屠戮,所以才會現身于凡塵之中,給與他們提示。 高昌國原本便是在唐與突厥之間的夾縫中求生,這兩個帝國勢均力敵的時候,高昌尚且還有喘息的空間,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夾在中間的高昌國往往就要遭殃,而今,突厥將滅…… “突厥將滅,高昌安能完好。與其負隅頑抗,何不降唐?” 該如何做,佛祖早已有了明示。 現在的問題是,大唐已經宣布要對他們高昌用兵,這時候再去示弱,對方怕是輕易不肯罷休。 再者,那些中原人這一次對他們宣戰的目的是什么,他們要的究竟是想讓高昌國臣服,還是打算徹底將高昌國的國土變成大唐的國土。 現在已經不是他們肯不肯投降的問題了,而是那些中原人肯不肯接受的問題。 就在眾人一籌莫展的時候,有一個大臣提議,讓高昌王向中原皇帝獻寶。 此言一出,四座皆驚,麴文泰對這件事其實早有預料,只是等到這一刻,真正有人當面與他提出這個建議的時候,他的心里依舊滿是不愿。 “陛下既已得了新寶,便舍了那舊寶吧,寶物雖好,卻到底不如我高昌子民的性命要緊?!蹦侨搜缘?。 所謂新寶,便是那幾名圣人帶回來的白色紙片,那紙片材質罕見,上面的字跡更不似凡間能有,高昌王室以及這些王公大臣,皆將其視作珍寶,不僅因其罕見,更因其乃是佛祖現身在這世間的時候留下的痕跡。 麴文泰沉默不語。 “陛下!”大臣們哀聲勸道。 “獻,又該如何獻得出去?”這時候麴文泰終于還是說話了,氣息似有幾分虛弱。 眼下的高昌國,處處都有突厥人的身影,國中亦有突厥軍隊駐扎,他們這邊只要稍有風吹草動,突厥那些人必然就會得到消息,此獻寶一路危機重重,不知又要有多少高昌兒郎命隕他鄉,黃沙遮面…… …… 離石縣這邊,自打羅用送走了那陳繼以后,高昌國那邊一直不曾傳來什么消息。 轉眼過了年關,時間便到了貞觀十四年正月,正月初的某一日,守城的士兵報與羅用,言是昨夜城外有跑馬的聲音,前后過去兩三撥,人數倒是不多,多則五十,少則二十上下,不知是兵卒還是商賈,還是哪個鄉紳土豪家人。 羅用也不是很確定這幾撥人究竟是否與那高昌國有關,一邊暗中留意,一邊又讓縣尉郭鳳來又增派了幾名差役去守城門。 之后的挺長一段時間,就再也沒有什么動靜了,直到二月份,才從敦煌那邊傳來了高昌王子麴智勝去往長安城獻寶的消息。 二月底,又有消息從晉昌方向傳來,言是朝廷不打高昌了。過幾日,又有消息稱,高昌無禮,阻礙西域屬國進京,這一回即便他們獻出國寶亦是不能輕易揭過,所以這場征高昌之戰必然還是會如期進行。 街面上的消息亂糟糟的,今日這般說,明日又那般說,說什么的都有,城中百姓不知該信哪一種說法。 別說是常樂百姓,即便是像唐儉這樣的人物,此時亦是不知事態將會如何發展,只是讓羅用該修城墻還修城墻,該屯糧還屯糧,小心駛得萬年船。 之前圣人派遣的,從長安城而來的那些氏族子弟,在這一年二月終于也抵達了常樂縣。 聽聞他們這一行在路上遇著了一些風波,有兩名青年為歹徒所傷,所幸傷得并不很重,性命無礙,只是耽誤了行程。 去歲冬末,長安城那邊傳來要征高昌的消息,那時候他們這一行人已是進了河西走廊。 聽聞敦煌常樂這一帶很可能要打仗,其中幾人便打起了退堂鼓,言是君子不立危墻之下,這場戰爭若是果真打起來,那常樂縣興許也會受到波及,他們不若還是留在當地等一等,過些時候看看情況再說。 甚至還有人直接提出,要回去長安城的,這一路上他們雖是不缺口糧錢帛,亦是吃了不少苦頭,而且這越往西面走,眼前所見便越是荒涼貧瘠,于是他們便越發懷念起長安城的繁華富庶來了。 他們在長安城過得好好的,吃好喝好,雖說在家族中的處境稍稍有些不如意,但終歸還是出身世家,別的不說,只要他們肯發奮,多用一些力氣去讀書,讀出一些成績來以后,家族自然也會對他們有所重視。 像他們這樣的人,因何又要去到那窮鄉僻壤常樂縣吃苦頭呢,學得了那西域文化又如何,到西域各條商道上去增長見聞,其實也并不是什么美差。 這回他們在路上遇到的一群歹徒,徹底讓這些士族郎君們明白了,越是落后荒蕪的地方,豺狼虎豹便越是兇惡,人命也是越不值錢,長安城與這河西相比,不僅富庶,而且安全,別說那些個強盜土匪,即便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輕易也打不進長安城。 從前他們嘲笑那些小門小戶出身的人家,擠破腦袋也想留在長安城當官。 現如今看來,倒是他們這些士族郎君自小便生在長安城,不知道長安城的好,現如今他們明白了,他們想回去了! 當時,想回長安城的聲音一出現,便有好幾人附和。 于是最后這個隊伍便一分為二,一部分人繼續前往常樂縣,另一部分人則是打道回長安。這其中也有一些個舉棋不定的,還想留在當地觀望的,但是他們最終也都做出了各自的決定,要么去常樂,要么回長安。 最終抵達常樂縣的,總共還不到十個人,其中兩人還掛了彩。 不過等到這二人走到常樂縣的時候,身上的傷基本上也已經好得七七八八,年輕人身體底子好,生命力旺盛,只要熬過了最危險的那個階段,后面愈合起來便也快得很。 這些人還未到達常樂縣之時,便已聽聞了常樂縣令近來缺錢,都窮瘋了,窮得都快跳樓了,他們縣中官營那幾個作坊出產的物什,俱是折價銷售。 聽聞不拘多少,見了錢便肯賣,糧食布帛也成,糧食最好,言是那常樂縣正修城墻呢,每日好幾百個青壯要吃飯,生生把那公府糧倉都給吃空了。 聽聞了這些個消息以后,這幾個士族小郎君心中俱是有些不安。 看樣子,那常樂縣真是窮得要死啊,窮得都出了名了,那他們往后在那常樂縣,可怎么過日子啊…… 哪曾想,待他們到了常樂縣一看,竟是一派的熱火朝天,青壯們修城墻的修城墻,城外的水泥作坊亦是忙碌不休,商賈小販往來不絕。 進了城以后,因為腹中饑餓,也因為心中好奇,這幾個小郎君便也沒有馬上去公府報到,而是進了一家看起來生意還不錯的食鋪。 “幾位郎君里面請?” “幾位郎君吃甚?” “今日咱常樂縣秘制的熏rou便只要半價,從前一斤三十文錢,眼下一斤便只要十五文?!?/br> “幾位郎君可是要買一些嘗嘗?” “也就我們羅縣令這會兒手里頭沒錢,待他緩過來以后,可就沒有這般好的價錢?!?/br> “店家!再來一個魚香rou絲!” “好嘞!” “店家!再與我們盛一盆冬瓜湯來!” “哎!這就來!” “店家!” “哎哎,這就來這就來!” 這幾位從長安城來的小郎君們坐在店中,只見這店中食客頗多,三五成群,熙熙攘攘,頗為熱鬧。 那店家更是忙得腳不沾地,額上冒汗,紅光滿面,滿面春風,雙目炯炯有神…… 這哪里還是戰爭將至的模樣!這哪里又是窮得快跳樓了的模樣! 第304章 繡花針 常樂縣這個城墻修了快有一個冬天,現如今基本上也快修好了,就剩下最后的一些收尾工作。 這一次修城墻,羅用在原來的基礎上,又將常樂縣擴大了一些。 常樂縣南面倚靠大山,北面城外,有一片不小的荒灘,他們這次便將這片荒灘的一部分圈到了城內,就挨著那一片作坊區,主要作為城市發展預留地之用。 將來西北那一片作坊區如果需要擴張,到時候就可以往這片荒灘上延伸,還有就是隨著人口的增長,也需要提前預留出一些宅基地。 之前因為錢帛緊張,糧食不足,譚老縣令以及縣丞主簿等人皆是勸羅用不要擴大城池,只要在原來的基礎上稍稍休整一下城墻便好。 羅用平時還比較好說話,也肯聽人勸,這回卻不肯按他們說的去做。 他早前在空間中翻找唐對高昌之戰的相關資料的時候,同時也了解到了在這場戰爭之后的幾年里,唐與突厥、薛延陀之間還有幾場戰事。 中原這一次之所以這么果決就向西北這邊派出大軍,很大一個原因,就是西突厥這幾年的勢力有所壯大,唐與突厥乃是宿敵,當年突厥人甚至都打到了長安城下,眼下又如何肯放任它發展壯大。 在這種情況下,邊疆時有戰事,河西走廊這邊的形勢必然也會比較敏感緊張,民生亦是艱難。 像如今這樣放開手腳大修城墻,過了這回,下回又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時候去了,所以他們這回既然修了,那干脆就考慮得長遠一些,修得好一點。 縣丞等人總說這塊荒灘太大,在羅用看起來那是一點都不大,能有多大,畢竟這個常樂縣,也就是一個由六百來戶人家組成的小城而已。 在那幾名來自長安城的士族郎君們眼里,這常樂縣也是很小的,畢竟那長安城多大啊,一條大街都有上百米那么寬,別地兒根本沒法比。 不過這常樂縣好歹也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民生亦不算凋敝,與他們沿途經過的一些城鎮比起來,情況要好上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