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節
石詠聽了這個聲音,只覺得心口處猛地一跳。 上回就是在十三阿哥這里,他聽見了這個好生熟悉的聲音,今天再次聽見,石詠并不覺得特別驚訝。 可是,這說話的人,怎么好像很喜歡自言自語的呢? 作者有話要說: 石詠:寶鏡寶鏡你告訴我,人一般在什么情形下總會自言自語? 寶鏡:……你難道就沒聽說過,這世上是有雙胞胎的嗎? 注1京中年俗,參考鄧云鄉先生的《紅樓風俗譚》,有刪減。 第47章 (捉蟲) 年初五傍晚, 雍親王胤禛才有功夫抽身出來,趕到金魚胡同。 他惦記著弟弟府上清冷, 生怕胤祥心里不痛快, 借著回府之前的這點兒功夫上金魚胡同來。再者, 胤祥的嫡次子弘晈明日滿月, 胤禛自己怕是沒工夫過來,只叮囑了福晉,這時想起, 就干脆提前過來看看。 他來到十三阿哥的外書房, 見十三阿哥手中正卷了一本書,饒有興致地讀著, 見到四哥, 撐著要起身相迎,卻被胤禛按住, 笑問道:“瞧你今日興致倒好, 是聽了什么有趣的事兒了么?” 胤祥笑著點頭, 說:“石家那個小子……對,就是前兒個一早溜進乾清宮書房,修了皇阿瑪那只自鳴鐘的那個, 剛才過來弟弟這兒了?!?/br> 石詠大早上偷溜進皇上的書房, 修好了皇上用慣了的自鳴鐘,這件事兒,不僅宮中有人知道,皇子們阿哥也都聽說了。只不過一個正七品的小吏, 旁人都不放在心上,四阿哥和十三阿哥卻都是見過石詠,有些印象的,此刻說起來,胤禛便稍稍點頭,說:“算這小子有點兒良心!” 胤祥早就心知肚明,石詠就是被四阿哥的門人楊鏡鋅拉過來給自己解悶兒的,卻也不說破,只笑著說:“那個小子,挺有意思的!” 胤禛知道弟弟一向心氣兒高,能得他贊一句“挺有意思”,已經是極高的贊譽,當下笑問:“怎么說?” 胤祥一面回想,一面說:“那小子,看起來是有些呆里呆氣的……” 胤禛當即想起頭回見面,石詠差點兒就給自己作了個揖的情形。 “……可是細問起來,這孩子胸中卻是有些溝壑。四哥您想,他幼年失怙,上頭只有寡母教導,在外城那樣魚龍混雜的地方長大,卻不僅讀了書,寫得一手好字,竟還曉得從鄰居工匠那里去學一兩件手藝?!?/br> 胤祥自然是信了石詠那一套“說辭”。 “他跟廣州來的工匠交談過,如今再描述起廣州的商業繁華,就真個兒活靈活現,仿佛他自己去過似的?!?/br> 胤祥面上不禁多出些神往,“若是弟弟有生之年,能去廣州看看,見識見識那些西洋商人和洋貨,考察考察貿易的影響,那該多好!” 胤禛沒忍心潑胤祥的冷水,皇子阿哥,無詔不得出京。十三阿哥短期之內若想去南方看一看,這個愿望可能不大容易實現。 “旁人一個年輕后生,都有這樣的遠見和心胸,曉得多聽聽多看看,多了解些外頭的事情,弟弟怎么能甘心,落于人后呢?” 胤祥將手中卷著的書冊松開,將書皮遞給四哥看,胤禛見這是前朝文人所寫的廣東廣西兩省風物志,便點點頭,說:“很好,這些書籍戶部倒還有些,我明兒讓南方幾省各司的堂官給你攏一攏,都送來!” 胤祥趕緊攔:“別,回頭別又驚動了皇阿瑪,覺得弟弟又動了什么不該動的心思!” 他話音剛落,外書房里瞬間靜了片刻。 胤祥說得心酸,而胤禛心里也是一片唏噓。 他們的皇父,首先是皇,其次才是父…… “對了,你家四阿哥明日滿月,可曾都預備好了?要不要你四嫂明天早些過來幫忙張羅?”一個話題說不下去,胤禛只好顧左右而言他。 胤祥聽見哥哥提起小兒子,臉上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笑容。他與嫡福晉兆佳氏感情很好,得了嫡次子,心里自是歡喜。他笑著答道:“不用勞動四嫂,福晉的娘家人已經過來幫著料理了,該是妥當的?!?/br> 胤禛聽了,知道兆佳氏娘家有人出面,這才放心。 豈知胤祥口中所說“福晉的娘家人”,卻不是哪位老成的夫人太太,說是與兆佳氏年紀相近的小媳婦,而是兆佳氏的兩個年方十一歲的堂侄女。 十三福晉兆佳氏是尚書馬爾漢之女。這位老尚書,膝下連續生了七個閨女,直到六十歲上,才好不容易得了獨子白柱。因此馬爾漢老夫妻兩個待幾個年紀稍長的侄子都很親近,幾個侄孫女也都住在府中,與馬爾漢的閨女們一同教養。 今天過來的兩個堂侄女,是十三福晉堂兄膝下的一對雙生閨女,自小就和十三福晉特別親近。兆佳氏誕下的四阿哥滿月,又逢著年節,各種瑣事極多。她們兩個就堅持過來,幫姑姑打點打點,盡盡心意。 旗人向來重閨女,打小就開始教各種禮儀規矩,和各種治家管事的本領。所以旗人家里也有姑奶奶當家,便能撐起一整個后院的。 可偏巧這天是年初五。京中規矩,初一到初五,都是男人們在外頭走動拜年。待到初六,出嫁女歸寧,女眷們也才可以出門走親戚。然而弘晈滿月的日子就在眼前,等不得人。所以這對兆佳府里的雙生姑娘就偷借了老尚書的車駕出來,躲在大車里一直到了金魚胡同十三阿哥府,泊在了二門口。 至于石詠進來時見到的那座車駕,就是這一駕了。 正月初十這天,石詠逃也似的去了造辦處當差。 原因無他,自從年初六各處女眷開始走動之后,造訪石家的人開始漸漸多了起來,而且大多是為了同一個目的:說親。 石大娘尋思著兒子年紀已經漸長,是時候開始一一相看起來了,所以也愿意和這些嬸子大娘們在一起說說,談論談論這家那家的閨女,再說說自家兒子的情形,好讓這些人把石詠的種種條件也一并傳到外頭去。 石詠心想:原來這過年回家要相親,從古至今,都是這么cao作的呀! 到了造辦處,石詠察爾漢這幾個年輕人聚在一處,說起來,都有這個煩惱。只有唐英一個,因為家里長輩都住在盛京,沒有這種煩擾。 石詠便朝唐英壞笑,心想,你也逃不脫的。 這話還要從去年那次造辦處的人去吃酒,唐英將石詠送回椿樹胡同的事兒說起。那天石大娘見到唐英,知道是兒子的同僚,又見他生得儀表堂堂,談吐得體,又那么大晚上地將石詠送回家,看得出是個心底善良的后生。石大娘就留了意。 當有人尋摸親事尋摸到她這兒,石大娘想起唐英,覺得可能是個合適的人選,便托人往盛京帶了信,去詢問她兄嫂唐家的情形去了。 此刻石詠沖唐英一臉壞笑,唐英自然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道他在笑什么。 年輕人們短暫一聚,大家又各自忙起公事。石詠記起賀元思賀郎中的囑咐,便瞅了個機會去見這位上官。 “行李都預備好了嗎?”賀元思淡淡地問。 什么?行李? 石詠吃了一驚:沒人通知他要準備行李??! “哦,對了,上回遇見你的時候這事兒還未完全定下來,本官就沒向你細說。如今已經都定了?!辟R元思將石詠的吃驚看在眼里,他自己卻是云淡風輕地繼續說,“正月十五,你隨本官從京中出發,南下江南,去三大織造監辦萬壽節的貢物去?!?/br> 石詠聽了,倒是漸漸鎮定下來,心里卻忍不住要吐槽,這造辦處,有時候還真是想著一出是一出。上回讓他五天后到造辦處當差,這回是通知他五天后出遠門,下江南,造訪江寧、蘇州、杭州三大織造。 他一旦鎮定下來,便恭敬向賀郎中請教,這趟差事,有什么是他需要預先準備的。 賀元思原本覺得帶上石詠這么個屬官會礙手礙腳的,見他這會兒不慌不忙的,卻也覺得十六阿哥直接點下來的人,可能也有那么一兩把刷子。 從賀郎中那邊出來,石詠回到東配殿的小屋,望著主事王樂水,低聲說:“王主事,這個……卑職可能這兩個月幫不了您做什么,您這里有著急的差事,就都吩咐我,我這兩天多幫您做點兒吧!” 王樂水盯著他,片刻后便笑道:“沒事兒——” “這新年剛過,哪有什么著急的差事,倒是你,眼看就要出遠門的,家里怕是還有好些事兒要安排吧!先靜下心來,捋一捋,別著急!” 聽見上官這樣處處為他著想,石詠趕緊躬身道謝了。王樂水卻看著他說:“少年人,有機會出去走走,看看天下,是件好事,可千萬別,平白錯失了這機會……” 石詠聽從王樂水的話,靜下心來,將出發之前要做的事情好生捋了捋。 他覺得準備出門的行李、衣裳、盤纏什么的,都是小事。最緊要的一件,是弄清楚他這趟南下,到底該做些什么。 這個答案,應該在十六阿哥胤祿那里。若不是他想出來,沒人會把自己這個七品小官兒放到南下“巡查”貢物的位置上。 “嘿嘿,爺不過就是想讓你代替爺,去南邊看看!”等石詠見到胤祿,這個皇子阿哥嘻嘻笑著解釋,全無半點兒正經樣子。 “你這人,看起來老實而不出挑,總有那么一股子呆氣……” 聽見十六阿哥這么說,石詠只能在肚子里道:謝謝夸獎! “……可是卻是在御前露過臉,算是掛過號的,你要去,旁人也沒什么好說?!?/br> 十六阿哥說著說著,笑意漸去,放緩了語調,淡淡地說:“爺想著,既然你有時能與爺想到一處去,那不如讓你去江南看看那邊是個什么情形,回頭告訴爺,就好像是爺自己去過一樣?!?/br> 石詠聽著這話,開始聽著覺得胤祿想讓自己做個耳目喉舌??珊髞砬那?,胤祿那話語里就透出落寞出來了。 畢竟都是差不多年歲的人,胤祿自小生在皇家,卻何嘗不是一直黃金籠子里的籠中鳥,與石詠比起來,誰幸運,誰不幸,其實也有點兒難說。 石詠想了想,便道:“十六爺放心,卑職一定不負厚望,將這差事做好!” 他這樣一本正經地說,卻將胤祿就此逗笑了,背著手朝他虛踢了一腳,說:“誰對你抱有厚望了?別把自己太當盤兒菜。你這回去南邊,別的不說,好好吃,好好逛,見著美人兒,也替爺多瞅幾眼……” 石詠:…… 胤祿續道:“好不容易才有這么一回南下的機會,可別浪費了?!?/br> 石詠卻想:好不容易有這么個南下的機會,好好吃好好逛那是必須的,待到見著南邊有那做工精美的古董文物,可得多瞅幾眼,否則就浪費了這千載難逢的機會了。 見過胤祿,石詠心里有了底,就開始著手準備。他的本職工作,上面有主事王樂水頂著,原無大礙的,剩下的,就是他自家的事情了。 下衙之前,有個小太監來找石詠,將石詠叫了出去,于無人處,遞上一包東西,說:“這是魏副總管給大人奉上的程儀,請大人一定要收下?!?/br> 石詠還沒醒過神來:他自己這也才剛得到的消息,怎么就有人送程儀過來了。 “副總管說,承大人的情,小徐那邊……已經沒事了?!?/br> 那小太監將包袱舉得高高的,又重復了一遍,“萬望大人笑納!” 石詠無奈,見對方一副自己不接就不肯走的樣子,只得抬手接了包袱。哪知自己剛接下東西,對方一轉身,瞬間就跑了個沒影兒。 石詠打開包袱,看了看,見是一件大毛的外套,外加二十兩銀子——是實惠而絲毫不打眼的東西。 聽那小太監傳話,該是小徐當日受的刑杖雖重,但是并無大礙。而且小徐被送去了辛者庫,可能魏珠也有些關系,能夠托人照應,反倒比在御前當差要“安全”得多。 所以魏珠聽說了石詠要出差,便打點送了這么一份低調的程儀。 下衙之后,石詠將東西帶回家,將五日之后出差的事情告訴母親與二嬸王氏。兩位長輩都是吃驚不小,還在恍惚呢,石詠已經將東西塞給石大娘,說:“娘,我出門去見一下夫子!” 姜夫子一家,既是鄰里,又是弟弟的業師。因此石詠前往姜家,拜見夫子,鄭重請托對方,在自己出差期間,將石家照應一二。 姜夫子聽說,慨然應了,還說石詠:“這是應有之義,你即便不說,我們也原該這樣做。你便放心吧!” 第二天,石詠照常上衙,下衙之后,他從西華門離開,拐了個彎兒,往永順胡同過去。 他考慮了良久,覺得還是有必要將自己要出遠門的事兒告訴伯爵府一聲,拜托堂伯父富達禮稍許照應一下家人。 畢竟富達禮是正白旗都統,管著正白旗旗務。而石家在旗,萬一真有什么要緊的事,富達禮那邊出面會好一些。 無論富達禮給他熱臉也好,冷屁股也罷,這一趟往永順胡同,石詠無論如何都得去。 石詠到了伯爵府,富達禮那邊正巧有事,外出未歸。石詠見來得不巧,準備改日再來的時候,慶德正好來到門口,見了石詠,一派歡喜地迎上來,稱呼一聲:“詠哥兒!” 在石詠進養心殿造辦處當差之前,慶德曾經對石詠多有指點,對石詠的差事很有些幫助。石詠上次來拜年,就是想對這位伯父表示感激,結果沒遇上。這次遇上了,石詠趕緊給慶德行下大禮,又將即將遠行的事兒向慶德說了。 “詠哥兒這是……得了差事南下,監辦萬壽節的貢物?”慶德又驚又喜,雙眼放光,望著這個“出息了”的侄子。 “哪里哪里,”石詠想,他哪里談得上是去“監辦貢物”,“只是上官命我隨行,跟著一路上打打雜,看看學學而已?!?/br> 慶德一想也是。 早先他隱約聽說這個侄子在宮里“擅自出頭”、“惹了事兒”,自然覺得石詠仕途難再平順,便不怎么對石詠上心??扇缃衤犝f石詠即將跟著主官南下辦差,慶德立即省過來,石詠當是無意中交了好運,入了貴人的眼。 下江南去三大織造監辦貢品,這可是肥差中的肥差??! 慶德連忙將石詠請進自己的書房,推心置腹地旁敲側擊了一番,試圖知道造辦處到底發生了什么。豈料這會兒石詠倒記著那“少說少做”的四字真言了,無論二伯怎么問,石詠到底沒把十六阿哥點他了去“看世界”這種事兒給說出來。 當石詠提起,拜托伯爵府照應寡母幼弟的時候,慶德自然滿口應下。他的眼光在石詠身上轉了轉,當即談起京官到地方辦差時候的種種“注意事項”,其實也就是各種“刮地皮”的法子,末了提醒石詠,江南人杰地靈,各種字畫、玩器、古董……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