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節
當年明塵離宮時,阿慈甚至還未出生,自然是不曉得當時京中境況,但她也知道,明塵彼時已是先帝的容妃,又誕了一位皇子,在后宮地位只在皇后一人之下。這樣的人,又會有何禍事要她甚至拋下幼子去避呢? 她想,明塵對先帝情深如此,甚至今日還在禪房里掛了先帝的畫,必不是先帝之故。 那…… 阿慈的心頭突然一凜,想到當初后宮之主,如今正居仁壽宮中的那一位,便不敢再想下去了。 但有些事,往往不是她不想,便不會冒出來的。 她心懷疑惑地在庵中住了數月后,卻聽到一個消息傳來,說是太后突染惡疾,病勢洶洶令宮中太醫束手無策,不過一月時間,境況竟已很是不好。 第63章 阿慈在入白雀庵后第一次被接走,不是坐的端王府的馬車也不是高羨的,而是宮車。更新最快 因太后突染惡疾,各宮娘娘皆在仁壽宮中侍疾,阿慈作為端王爺元妃,亦在侍疾的名單之列。 宮車徑直將阿慈接去了宮中,她到仁壽宮后,又在掌事嬤嬤的接引下入內。 太后的屋子里,早已候了半屋子的人了。幾個娘娘各自還帶了隨身服侍的嬤嬤宮女,再加上原本便在太后宮中伺候的下人,一時只令阿慈感到悶得慌。 夏日里本就炎熱,太后因在病中,又不宜見風,是以沒過一會兒,阿慈的額上便滲出了細密的汗。 她先與眾位娘娘禮貌地福了下身子,便隨掌事嬤嬤往太后榻前去了。 直至太后榻前,她才暗暗吃了一驚。 不過才只數月不見,太后竟已與她最后一回見到之時判若兩人了。眼前躺在床上的人,披頭散發,形容消瘦,全已不復昔日神采。 她閉著眼,似乎是在昏睡當中。 掌事嬤嬤貼近她身旁喊了聲:“娘娘,端王妃來了?!?/br> 阿慈便也跟著跪地磕頭:“妾身見過太后娘娘,太后娘娘福體安康?!?/br> 可是半晌,也不見太后答應。 阿慈還在疑惑不敢抬頭時,又聽見那掌事嬤嬤已小聲道:“王妃請起罷,太后娘娘昏睡不醒,已有個幾日了……” 阿慈這才驚詫地抬起頭來。 她望了眼太后,又忙收起面上的驚詫之色,只略略一頷首起了身。 她隨著掌事嬤嬤再退開床邊時,方才意識到,這屋子里看似有這么多人,卻甚少聽見言語之聲。大約因太后昏迷不醒,無人吩咐做事,一眾人等又不好離開,是以才這般默默地守在屋內。 阿慈便也行到屋子的一角坐下,默默地守著。 因阿慈的到來,屋子里有過一陣zigong女們端茶遞水的響動,不久后,又漸漸地靜了下來,偶爾才聽得見三兩個娘娘交頭接耳,發出一點窸窸窣窣的說話聲。 阿慈坐在那里,也不認得人,便一直獨自坐著,不聲不響。 但她沒坐上一會兒,又聽見外頭有太監通報,喊了一聲:“陛下駕到——” 阿慈趕忙再隨一眾嬪妃站起身來。 她站在角落里,陛下入內后,并沒有看到她,只是在一屋子拜見陛下的行禮聲中,徑直走向太后。他看了看太后,小聲問候了幾聲,太后也不答他,他便又與太后床榻旁的嬤嬤問了幾句話。 阿慈在后頭站著,因隔得有些遠,也聽不清他在問些什么,只依稀聽到一兩句:“……來了沒?”“……在哪里?” 阿慈心頭正在疑惑,轉眼卻見陛下已轉過了身,他的目光望向屋子里的眾妃嬪,似在搜尋什么,最后看見阿慈時,目光就定在了阿慈身上。 阿慈微微一詫。 “端王妃?!惫黄淙?,陛下是在看她。 他又行至阿慈身前,低了下頭道:“你隨朕來一趟?!?/br> 阿慈雖不知他葫蘆里賣的什么藥,但陛下的令,她自然也只有服從的道理。于是向屋內各宮娘娘略一行禮作別后,她便隨著陛下走了。 只這一去,阿慈不意竟是去了御書房。 而更出乎她意料的是,御書房里,高羨業已早早候在那兒了。 阿慈在白雀庵時,高羨每得空便會往庵中去,只是后來太后得病,陛下分神于太后的病情,又攤了許多公事給他,高羨日益繁忙,才漸漸去得少了。 這一回阿慈再見他,已是相隔有月余未見。 高羨仍是一如既往,見到阿慈,眼里便笑了起來。雖然因為太后的事情,他的面上滿是憂色,可見到阿慈后,那雙眼睛還是忍不住地亮了許多。 但這一回又好像有些不同,阿慈見到高羨眼中的笑意,笑意之中卻又像是夾雜了許多擔憂之色。 阿慈還在疑惑,陛下已命左右人等都出去了,只留下身旁那位貼身的總管太監服侍。 那位總管太監李公公,正是當初多嘴,于陛下面前提起阿慈“克夫命”的人。阿慈入內后,頗有些謹慎地看了看他。只是她原以為這李公公既然嘴上沒個把門的,行事定也有些欠妥,卻不想見到他服侍陛下入座端茶,又指揮身后的小太監們做事,反倒是個手腳麻利、極懂規矩的。再見陛下與他說話時的神情,顯然他也是極受陛下的信任。 只是這樣的人,且又做到總管太監的位置,當日怎會那樣冒冒失失地妄議王妃呢? 阿慈想著,心中不覺便有一些奇怪。 但眼下也容不得她再多想了,陛下坐下后,喊了高羨與阿慈也坐,而后面向阿慈開口便是:“端王妃近來可好?” 阿慈忙要起身答話,又被他的抬手示意給按住了。 阿慈便坐在椅子上略一欠身,答道:“回陛下的話,妾身還好?!?/br> “當日朕與四弟商議,要將你送去封地,聽說是你自己不肯?” “是。是妾身不愿?!?/br> “為何不愿?” 阿慈當下又愣了愣。 她在乍一聽見陛下提起封地之事時,心中便已暗暗驚了一下。因怕皇帝是在試探高羨,她便小心翼翼將這口“不去封地”的黑鍋甩到了自己身上。然而這會子陛下又問起緣由來,她倒不知高羨曾用的理由是什么了。 眼下御書房里只有他們四個人,她也不敢明目張膽去看高羨的神情,于是阿慈只有小心翼翼撒了個無關痛癢的謊,輕聲答道:“原是妾身無用,因端王爺走后大病了一場,后來又出了接二連三的事情,身子便一直不大好。聽聞前去封地路遠迢迢,妾身只想到這副身子是斷受不住的,是以才沒成行?!?/br> “陛下是一番好意,妾身卻推三阻四的,只怕惹了陛下不快,還望陛下降罪?!?/br> 她說著,又起身一福。 這一番話里,阿慈將高羨撇了個一干二凈,又表明了自己此番本是迫不得已之舉,陛下這才沒有再多說什么。 他只微微點了點頭,道:“端王妃何罪之有,朕也只是為你二人考慮罷了,自然總有不周到之處,王妃體弱難受顛簸之苦,也在情理之中,起來坐著說話罷?!?/br> 阿慈方才順著他的話重新落了座。 坐下后,陛下又道:“端王妃雖然在庵中清修,但此番朕召你回宮來,亦是有一件要緊的事情?!?/br> “是?!?/br> “你適才業已見過太后了,依你所見,太后境況如何?” 阿慈低著頭,想這倒是該怎么答,若答好也不對,若答不好更是不對,她略一思忖,只道:“妾身不通醫術,也瞧不出來太后境況如何,但想來宮中諸多太醫,定是有個定論的?!?/br> “你倒是會接話?!北菹碌宦暠窍?,又道,“朕今日召你來,便是為著太后的事情。太后素來身體安康,卻不想這一回染上的惡疾,竟兇惡至此。宮中太醫們診了月余,仍是每況愈下,及至前幾日,太后更是已經昏睡不醒,每日里全靠參湯吊著。太醫們皆無法子,也是兩日前有大臣上書,提及沖喜之事……” “沖喜?”阿慈當下一怔,驀地抬起頭來。 “是,沖喜?!?/br> 陛下話畢,才又看了高羨一眼。 阿慈突然間便體會出了她在見到高羨時,他眼里的那種擔憂的神色,原是意味著什么。她望向高羨,見他面色凝重,但亦是點了點頭。 她登時便呆坐在了那里。 只聽陛下道:“原本給太后沖喜,是要由子女來做的,但朕那二弟命薄已先去了,且去歲宮中又才選了秀,是以朕思來想去,便想到了四弟身上。一來,他是太后撫養長大,雖非太后所出卻勝似親生,亦是太后心頭牽掛之人;二來,四弟也到了年紀卻一直未納元妃,此番雖然匆忙了些,倒也可以將四弟的終生大事給辦了。是以……” 陛下說著,又望回阿慈身上。 阿慈全然是被說得懵了,她半晌才回過神來,訥訥地問:“是以陛下的意思是?” “朕自詡還算是個開明的人,事急從權,也不論端王妃是否還在服喪了。此番便由朕作主,讓你二人奉旨成婚,如何?” 阿慈只覺腦袋“嗡”地一片空白,沒有一絲情緒,反而只剩下了不知所措。 她是愿意嫁給高羨的,但不是在這種時候,在這樣的境況下,以這種緣由。 “端王妃?” 陛下又問了一遍,可這一回阿慈還未答話,卻聽外頭忽然響起一宮人急急忙忙的聲音,大呼陛下。 李公公前去開門,只見那宮人撲通一聲跪倒在地,當下痛哭流涕道:“陛下饒命,太后娘娘,娘娘她不好了……” “咣當”一聲,陛下還未起身,高羨已先站起了身來。 他面容難掩急色,就要上前去問那宮人,不慎才碰落了幾上茶盞。 “你說什么?再說一遍?!” “太后娘娘她,不好了……” …… 阿慈再回仁壽宮時,那一眾嬪妃早已退到了門邊去,個個皆是哭哭啼啼的,往里頭太醫等等見到陛下入內,也是齊刷刷跪了一地。 聽聞太后是在陛下走后不久,漸漸才睜的眼。 幾個老嬤嬤高興壞了,又是喊太醫,又是打發人去請陛下,可太后卻仿佛只是回光返照一般,不說話,唯獨側過頭環視屋子一周,微微抬起一根手指,指了指衣架。 那衣架上掛著一串念珠,正是太后時常握在手里的那串。 掌事嬤嬤會意,將那念珠取來給她。 可誰知太后拿到念珠之后,還不等那些去請陛下請太醫的宮人們走出仁壽宮的門,竟又微微嘆了一聲,閉上了眼。 而這一回再閉上眼,就見她握著念珠的手,斜斜地滑落到了床榻一旁。 掌事嬤嬤喊了兩聲,不見人應。于是她又幾乎是顫抖著,伸手去探了一探她的鼻息。 這一探,頓見掌事嬤嬤突然撲通跪地,大哭一聲:“娘娘!——” 滿屋婦人這才察覺,跟著接二連三地跪到地上,慟哭起來。 直至陛下駕到。 阿慈隨陛下來的這一路,一直握著高羨的手。她坐在小車上,借那大袖的遮擋,將他的手緊緊握著。分明片刻以前,他們還在御書房里聽陛下說什么沖喜的事情,轉眼竟得知太后駕崩了。 她在十歲那年失了父親,知曉高羨此時此刻該有如何悲痛難當,可話語多么蒼白,她也唯有這樣握著他的手,仿佛能予他以自己所有的力量。 高羨一直強抑著,雙唇緊抿,一言未發。